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保护历史地名、维护历史地名的尊严、注重历史地名与人类情感的历史传承,已经成为时代不可缺少的的主题一部分,它不仅被地名研究者所重视,而且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受到重视传统文化保护的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本文以云南省澄江县的历史地名为例,对人类的情感认同与地名使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形象的地名用字是家乡的真实情感传承的桥梁、是本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这个地区的内韵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古迹地名主要包括:一是著名的自然景观地名,如名山、名水、名湖等著名的风景区、名胜地名;二是著名的人文景观地名,如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地名。它们由于代表着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知名度高、文化涵载量大等特点,被人们在各个领域广泛使用。因而这类地名的传播途径比其他地名要广得多,深刻得多。研究揭示这类地名的传播途径对把握整个地名领域的传播途径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一、通过帝王将相的活动来传播。在奴隶社会和建设社会,帝王将相是社会最高的统治者,他们的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必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一些老地名属于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时刻不可或缺,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承载着人与环境的关系,蕴含了丰富的社会记忆。随着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地名面临着两大困境,其一,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建设用地迅速蔓延,催生了大量没有文脉的新地名,而历史地名却成批量的消失。居民无法认同新地名,削弱了地名的文化归属感;其二,部分城市和景区为了旅游开发、经济效益,不顾巨大的经济成本,随意变更地名,甚至出现较多的社会问题。地名相对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被人们忽视,当它不符合人们的口味时,便被丢弃,然而地名在延续地域文化差异、标识多样性的地理空间上,拥有无法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因血缘宗族情感而形成的伦理观念具有明显的乡土情结。中国人对父母亲人的尊重,对故土名胜的钟情,对生养自己故土的依恋,往往都体现在他们对地名的记忆中。地名所承载的地域文化不仅符合主流价值观,而且具有庞大宏阔的情感容量。因此,我们可利用地名文化社会认同度高的优势传播主流价值观,使其获得广泛的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5.
地名是历史的产物,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地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文化和质朴的乡土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遗产。地名是与特定地理实体一对应的专有名词,因此地名文化应包括两个层而,一是地名语词文化;二是地名实体文化。地名语词文化属于语言文化范畴,是地名实体文化的文字图腾,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名》2010,(8):63-63
2010年6月2日,千年古县文化传播与地名申遗座谈会在成都召开。著名世界遗产专家罗哲文先生及来自北京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专家们认为,目前在地名科研领域主要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精益求精考证、甄选和认定干年古县,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大千年古县文化的传播力度;  相似文献   

7.
李巍  杨斌 《地理研究》2019,38(4):784-793
地名是特定空间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村落地名作为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着多元文化信息,也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研究村落地名的空间格局、生成机制与保护策略,对于传承乡土文脉具有深远的价值。以甘南州夏河县藏族村落为例,应用GIS核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地名的空间格局,从文化景观视角出发解读了藏族村落地名的类型和生成机制。研究表明:以文化型为主、自然型为辅、复合型补充的地名体系是藏族村落命名的基本范式;映射出深厚的自然性基因、恋地性基因、记述性基因和关系性基因等文化景观特质;环境指向、族源沿袭、信仰认同和区际交融是藏族村落地名生成的源发力量。制定地名保护名录、建立地名标识系统是藏族村落地名保护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批判转向以来地名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80年代开始,包括人文地理学在内的国外学术界对传统地名学进行了批判转向,重视剖析地方命名与更名背后的社会关系与权力斗争。本文首先评述了批判转向以来,国外地名研究在政治、经济、社会与管理维度上的相关进展;其次,评述了目前国内的政区更名、地名商品化、地名争夺、地名与文化认同等可归为批判地名学范畴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批判转向给国内地名学研究的启示,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快速城镇化背景对地名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不少地名因此发生了变化。然而,地名命名混乱问题日益凸显,尤以地名"洋化"问题最为突出。2016年4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评国内洋地名泛滥,破坏地方文化传承,可见地名"洋化"问题的严重程度。地名是记录发展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传播的载体。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以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力量驱除泛滥于当今大街小巷的  相似文献   

10.
正"阆中胜事可断肠,阆州城南天下稀"这句对阆中人来说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游历阆中山水后送给这座古城最珍贵的礼赞。阆中古城经历千百年时光的洗礼和雕刻,经营创造出绚烂奇绝的"阆苑仙境",累积沉淀下了多彩瑰丽的历史文化。城市地名是诠释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之一,它具有文化认同性和延续性。历经千百年岁月,阆中地名里留下了群雄纷争、豪杰迭出,以张飞为代表的三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以唐代风水天文学  相似文献   

11.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地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人类进步的活化石。一个区域的地名,特别是这个区域内由众多地名形成的地名景观往往打上这个区域地域文化的痕迹。在地名景观中,聚落地名的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名》杂志是由国家民政部主管,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和辽宁省地名区划与地名学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本刊自2006年起改为月刊,大16开本,64页。国内统一刊号: CN21-1262/K;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7793。本刊以“立足地名,面向社会,服务经济,走向市场”为宗旨,致力于传播地名信息,推广地名研究成果, 宣传地域文化。深受联合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读者的欢迎。在国内,凡有地名的地方就有《中国地名》杂志,在网上《中国地名》以独特的风采吸引着百万读者。为满足庞  相似文献   

13.
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世界角度看,对地名文化的挖掘研究和保护,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第5届地名标准化会议6号决议提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联合国第6届地名标准化会议的9号决议指出“: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意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许多国家都把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作为地名科研与地名工作的重要内容。如加拿大从1989年始就展开了对传统地名的整理,对怎样保护具有纪念意义的地名进行了研究与决策;荷兰正在建立历史地名数据库,以保护和研究地名文化遗产;奥地利联合中、东欧各国对12世纪以来形成的居民地地名…  相似文献   

14.
正在民政部的关心关怀和区划地名司的悉心指导下,湖北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始终坚持地名文化在地名普查工作中的核心引领作用,谱写了具有"湖北特色"的地名文化新篇章。一、拓荒盲区,力推地名文化吐故纳新1979年至1986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基础,但占到湖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采集地名总数  相似文献   

15.
金红 《中国地名》2009,(12):47-48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或者是个体地域赋予的专用名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地名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推进地名标准化,规范地名命名、更名,必须正确把握地名标准化与民族习俗、历史传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地名翻译是国际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话题。地名是历史的产物。所以地名的翻译过程也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传播过程。本文尝试依据“罗马翻译法”和“汉语拼音方案”从乌昌地区地名英译入手,结合实例探讨乌昌地区地名英译的具体特点,使乌昌地区的地名英译更加规范化,真正成为展示新疆风采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7.
杨宏烈 《热带地理》2013,33(6):737-747
广州“十三行”地名文化已构成一个时空大系统,虽然当时地面上的历史建筑较少,但遗址地名可考,后续相关建筑很多。研究“十三行”地名,不仅可了解其产生、沿袭和变革情况,还可鉴识遗址环境参照物及所涵丰富的中外贸易关系史。为培育广州世界文化名城,亮出“十三行”国际名牌,构建国际性的“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项目。文章梳理了有关“十三行”的主要地名系列,分析了“十三行”地名文化的构成特色,揭示了其沿江近水的分布规律和时空传播的文化功能,提出了保护运用“十三行”地名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周妮 《中国地名》2014,(8):75-76
地名是人类盖在大地上的图章,它的历史同语言一样古老。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时代的标志,是各种地理实体、行政区域和居民点的标识,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历史、地理、宗教、语言、社会、经济等各种世相百态。它具有"活化石"的功能,是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陈正祥认为,地名作为代表一个地方的符号,其来源和演变除了受天然环境的影响外,也常为文化的接触所左右。现今的地名应视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能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并赋有文化层指标作用,部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因此,研究一地地名及其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生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地名文化学的研究即通过地名的研究来阐述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特性,即通过一地地名研究,获取与当地生活、民族、信仰、历史等相关的文化。本文以“长生”地名为切入点,引入“长生”文化效应,剖析“长生”作为地名命名真正地文化内涵,并认为重庆市彭水县长生镇作为“长生”文化的代表性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宁  孙旭滨 《中国地名》2009,(12):18-19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是为了识别周围环境,对位于地表或海洋甚至星球的特定空间位置上的特定地方所赋予的名称。地名具有的显著功能是指位。地名资源,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由地名实体派生出来并与之相关联的各种地名服务、地名产品、地名信息、地名文化的总称。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地名文化是以地名为载体,通过地名的形成、变迁、结构、内涵等因素来研究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是地名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民族变迁与融合、人们生活环境发展与变化。"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这是联合国第五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对地名的物质性、社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