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沂沭河流域2000BC前后古文化兴衰的环境考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华中  朱诚  曹光杰 《地理学报》2006,61(3):255-261
龙山文化早、中期 (2600BC~2300BC),沂沭河流域气候暖湿,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十分发达,社会全面繁荣,聚落遗址的数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2260BC前后开始的降温,对龙山文化中、晚期 (2300BC~2000BC) 的面貌造成了显著影响。气温下降,使得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绝产,加剧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口的大量减少和文化面貌的改变。2000BC前后龙山文化被较为落后古朴的岳石文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2.
利用聚类分析,将径流序列分为不同类型的子径流序列,对这些子序列建立神经网络模型,采用Elman动态神经网络对沂沭河流域上游临沂子流域日径流量进行预测分析,通过与不加分类的总体神经网络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性系数、相关系数、平均相对误差和平均相对均方根误差4个统计指数及流域径流过程线和次洪误差分析结果都表明:Elman动态神经网络能够对日径流量进行较好模拟,但基于径流分类的降雨—径流模型表现出更优良性能,能较大程度提高径流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3.
大王柱重晶石矿床位于沂沭断裂带东侧,胶莱坳陷边缘。矿体严格受北西向张扭性构造控制,赋矿围岩为白垩纪莱阳群杨庄组,赋矿岩石为硅化重晶石化碎裂岩、重晶石化细砂岩、重晶石化砂砾岩等。矿体总体倾向北东,倾角50°~80°石化、碳酸盐化,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赋矿地层、控矿构造、围岩蚀变以及物探异常等可作为区内直接或间接的找矿标志。矿体深边部仍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矿床属于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相似文献   

4.
现今的淮河下游是指洪泽湖以下的入江、入海水道。广义上还包括沂沭泗水系、里下河地区水系和中运河、里运河。历史时期黄河、运河、淮河交汇于此,水流状况复杂,水利工程众多,地形和水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迁。在过去的近千年中,淮河下游变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典型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以前对淮河水系变迁、黄河南徙入淮和运河的变迁都有一定的研究,但相对于黄河的研究和运河的研究,对淮河的历史地理研究还是很薄弱的。笔者将淮河下游的变迁作为主题,将黄河南徙和大运河的变迁作为影响淮河变迁的因素来进行分析,探讨淮河下游水系变迁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正地名是指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它们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种类众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通过对江苏省连云港市镇乡地名的探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初步考察连云港地名的起源、语言特点、用词特点以及地域文化特点。一、连云港的历史沿革连云港市简称"连",人类活动史可追溯到10万年前,是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长期被国、州、郡、路府所治。连云港古称"海州",最早可见于中国首部历史地理著作《禹  相似文献   

6.
正旱灾是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西南地区是我国的四大旱灾多发地区之一[1]。2009年秋季到2010年春季我国云南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旱灾,这场旱灾"持续时间之长、干旱程度之深、旱情发生范围之广、造成损失之大"创下了自上世纪50年代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的"四个历史之最"[2]。继此之后,云南地区又连续遭遇2011年雨季干  相似文献   

7.
朱传耿  刘波  李志江 《地理研究》2009,28(3):716-725
在对国内外港口—腹地相互关联研究文献综述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计算港口—腹地经济关联发展的均值关联度,对1990~2005年连云港港口—淮海经济区关联发展效应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影响连云港港口—淮海经济区关联的驱动要素进行定性分析。主要结论有:连云港港口—港城关联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连云港港口与淮海经济区中的苏北、鲁南、皖北和豫东4个板块之间的关联度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即皖北和豫东保持稳定、鲁南整体下降、苏北缓慢上升;连云港港口与淮海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在关联发展总体趋势较强的基础上推进,但具有明显的弱化倾向;自然条件与区位、基础设施与交通、经济水平与政策、腹地一体化程度是影响连云港港口—淮海经济区关联的主要驱动要素。  相似文献   

8.
李斌 《中国地名》2014,(4):78-78
海州之战是宋绍兴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五月(1162年),宋军在海州(治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击败金军的一次作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连云港港口扩建工程,迅速向前推进。去年国务院又把连云港列入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的海港城市。如何使这一未来的我国中部大港一面扩建、一面发挥效益,这个问题迫切地提到人们面前。 连云港地处我国海岸线的脐部,横贯我国东西的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以此为起点,把华东、中原和西北诸省区联结起来。以连云港为中心,北从石臼港,南至灌河口,有可能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北起燕山,南至淮河,西自太行山和伏牛山山麓,东抵渤海和黄海之滨以及山东丘陵。包括京、津、冀、鲁、豫、苏,皖两市五谷的316个县,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7亿亩;人口近2亿,其中农业人口在1.5亿以上。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八个,有胜利、中原、大港和任丘油田;新近对外开放的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和连云港,也都以之为腹地。地位十分重要。但旱涝、盐碱、风沙等灾害频繁,  相似文献   

11.
张建珍 《地理教学》2013,(12):16-18
正一、"探究之探究"活动概述探究之探究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史或者当代科学家对某些科学问题的探究资料,学生针对科学家研究的细节展开讨论:研究的问题、搜集的数据、技术在研究中所起的作用、对数据的解释以及科学家所作的结论。[1]如果可能,学生还应阅读其它解释、不同或相  相似文献   

12.
空间竞争是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必须重视的现象。在对连云港、日照两市的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空间结构和开发现状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连云港旅游发展的诱发因素,明确了该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了连云港旅游开发应实施一体化战略:即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一体化,旅游文化开发与城市形象定位的一体化,旅游产业化与城市经济现代化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潘永坚 《山地学报》2004,22(4):467-471
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西堠门大桥为一主跨跨度1650m的悬索桥,其北塔位于海中的老虎山上。因老虎山山体略显单薄,山体受数条断层及其他构造裂隙的影响,整体完整性中等到一般。在大量现场地质调查基础上,对老虎山南侧天然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加固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井陉县地处晋冀交界,县域面积1381平方公里,人口33万。以地形得名。《太平寰宇记》称:"四方高,中央低,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古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冶河下游的东元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考虑淮河流域水系变迁、自然灾害、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础上,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淮河水系综合治理的原则是上蓄、中疏、下导,关键措施包括中游河湖分家、下游直流入海、沂沐泗中蓄南下等。  相似文献   

16.
王庆 《地理研究》1999,18(2):122-129
山东半岛东北岸发育有许多大型海积地貌体,其中尤以龙口屺岛连岛沙坝、烟台芝罘岛连岛沙坝和荣成石岛湾口沙坝规模最大,形态最典型。这三个形成于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沙坝之间,既有成因、沉积结构、泥沙来源等方面的显着差异性,又有地貌与沉积方面的的可比性。对这些差异性、可比性的深入分析表明,全新世中期以来短时间尺度、小幅度的相对海面变化,对海积地貌发育有着深刻的控制作用。这种控制作用包括海面升降引起的海岸横剖面调整和入海河流河床纵剖面调整,进而对沿岸纵向泥沙流强度和沙坝发育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淮河水系综合治理的原则与关键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面考虑淮河流域水系变迁、自然灾害、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础上,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淮河水系综合治理的原则是上蓄、中疏、下导,关键措施包括中游河湖分家、下游直流入海、沂沐泗中蓄南下等。  相似文献   

18.
耗散结构视角下连云港港城系统演进机理及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山  潘婧  季增民 《地理科学》2011,31(7):781-787
从耗散结构的视角,港城系统是以外部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为支撑,以港口系统与城市系统时空耦合为基础的耗散结构系统。分析其演进历程,港城系统通过大小"涨落"向着有序、高级方向发展,运用综合发展度从时间序列纵向评价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运用系统熵从要素构成横向测度系统有序状况;对比分析两者演变规律,综合发展度和系统熵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通过解析系统熵结构,进一步探究和理解港城系统发展的演变机理,港城系统有序发展本质是港城系统及港口系统、城市系统的负熵流输入。结合江苏省连云港,对1996~2008年29项指标377个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合并成开放程度熵、社会实力熵、设施环境熵和经济实力熵,得出引发连云港港城系统涨落的负熵流输入时间与输入方式,在理论上总结了港城系统有序演进规律。  相似文献   

19.
试论苏北旅游成长三角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北旅游业发展落后于苏南和苏中,在江苏省属于第三梯队。连云港、徐州和淮安具有地域邻近、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互补、客源市场趋同等优势,运用"成长三角"结构模式,打造苏北旅游成长三角合作区,以政府层面的合作为主导,以旅游企业的合作为主体,采用3 X的扩容机制,通过互补资源的整合、统一形象的定位、客源市场的共同开拓,打造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的新隆起区(第三极)。  相似文献   

20.
河苏的刻石题勒,除镇江焦山和连云港云台山外,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盱眙第一山也遐迩闻名,驰誉省内外。 山川林木,一旦渲之于文采,便平添几分魅力。绵亘耸秀于淮河之滨的第一山,风光绮丽,是都梁(盱眙古称)十景荟萃之地,历代墨客骚人在这里登临题咏、勒石抒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和飘逸隽秀的墨宝。第一山相传因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吟诗题字而得名。米芾于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从汴京(今天封)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