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我区是大白菜主要产地之一,川区和半山区均可栽培。全区每年栽培约1300亩,总产量500万公斤,占蔬菜总产的30%。大白菜亩产在丰年可达5000多公斤,但欠年只有1000多公斤。年际间产量不稳的原因,主要与受病害的影响以及与播种的迟早有关,而病害的流行与气象条件亦有密切的关系。本文从我区大白菜的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基  相似文献   

2.
本刊记者王奉安报道从事多年水稻研究的辽宁省营口市农业气象试验站高级工程师吴文钧,1989年技术承包了营口新生农场的1756亩水田,由于引进了水稻优化栽培生育调控技术,采用高产良种,使亩产达到550公斤,比近几年平均亩产提高1—2成。为本单位创收6000多元。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丽水地区在1980年以前,柑桔面积仅1万亩,自1980年被列为全国柑桔生产基地之一以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6.5万亩,但投产面积的平均亩产还不足500公斤。如何充分利用本地有利气候条件,采取科学管理措施,获得大面积高产、稳产是本地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我们于1985—87年开展了对柑桔果实生长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我县历年油菜播种面积达6~7万亩.在气候适宜,无病虫害的条件下,全县油菜平均亩产可达100~150公斤.丰年甚至可达200公斤.分析我县多年来的油菜产量状况,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油菜菌核病.如1987年,全县平均田间病株率40%(严重者达80%),该年我县油菜平均亩产仅40多公斤.油菜菌核病在本县始发生于每年的3月  相似文献   

5.
糯稻生长的农业气候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乃凡 《气象》1977,3(10):18-18
三江地处桂北山区,以盛产糯稻闻名,素有“糯谷之乡”的称誉。三江糯稻栽培历史悠久,品种多,单产高,米质优。近年来全县双季糯稻的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0余万亩,每季平均亩产达到800余斤,最高亩产超过1,200斤。 糯稻的生长发育与农业气候条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青田县属浙南丘陵低山区。全县人口48.6万人,耕地18.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38亩,人多地少粮缺。但是丰富的旱地及光、热、水资源却得不到充分利用。种植制度历来以蕃茹一熟,或麦一蕃茹二熟为主,复种指数低。为了探索旱地资源开发技术,78年农业部门曾经在万山区高湖乡桐川村进行过小麦—玉米—蕃茹三熟套种试验,获得成功,亩产达975公斤,比当时的2熟(对照)亩产增275公斤,增产效果显著,获得了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本文试图从气候角度对旱地三熟套种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葡萄是一种结果早、收效快、收益高的浆果类果树.据联合国粮食组织《生产年鉴》统计,1981年世界葡萄总面积已超过1.5亿亩,产量7000亿吨.一些葡萄栽培面积大的国家很多都在2000万亩左右,如西班牙为2599.5万亩,意大利2109万亩,法国1965万亩,苏联1887万亩.我国的葡萄栽培  相似文献   

8.
高析 《气象》1976,2(6):8-10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西藏广大翻身农奴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沉睡了亿万年的“世界屋脊”上,创造出冬小麦大面积高产的奇迹。以试种冬小麦只有三年历史的加查县为例,1974年种植13,000多亩冬小麦,亩产平均达到570斤;该县先锋公社近1,400亩冬小麦,亩产超过700斤。1975年西藏江孜农试场在1.78亩试验地里种植的肥麦,创造出亩产1610斤高产纪录。这些事实说明,青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气候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潜力很大,关键在于人们能否认识它,并且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它。  相似文献   

9.
新疆气候干旱,发展水稻受到水的制约,因而近年来旱稻面积逐渐扩大.据调查,一些农户种植产量达300-400公斤/亩,而有的只有100-200公斤/亩.灌水量及灌水时期是影响旱稻产量的首要问题,为了促进旱稻生产,为旱稻合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本站进行了旱稻的灌水试验. 本试验在栽培管理等基本相同的条件下,采取了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其处理见表1.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提出荞麦是一种适应性较广的粮食作物,既可正茬单种又可复种。但本地品种子种退化,产量很低。1987年环县引进日本“北海道一号”荞麦在15个乡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益。本地品种亩产仅45公斤左右,而引种的北海道荞麦复种平均每亩85公斤,正茬平均每亩86公斤,比本地品种平均增产40余公斤。1987—1988年在全县示范推广4.48万亩,平均增产20—38%,比当地品  相似文献   

11.
顾建中 《气象》1984,10(6):28-29
西瓜汁多味甜,消暑解渴,是人们喜受的夏令瓜果之一。上海郊区每年都有较大面积的栽培,七十年代全市平均每年种植西瓜5.6万亩,1982年以来,扩种到10万多亩。1965—1983年,全市西瓜平均亩产30.4担,但产量不稳,年际变化大(图1)。如全市西瓜平均亩产,1978年最高为48担,1983年最低仅6.7担。两年的平均亩产竞相差41.3担之多。西瓜产量不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农业气象分析可以看出,气候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西瓜原产非洲,喜温好光,最怕多雨。上海西  相似文献   

12.
麦是我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952年以来,我省春花面积在1911.2—2296.1万亩之间,其中大麦150.6—466.1万亩,小麦274.9—537.4万亩,大小麦合计446.3—328.9万亩,占春花总面积的21.1—38.0%。30年中,亩产平均以每年6.6斤的速度递增,1981年全省大小麦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04斤和348斤,比1952年分别提高202斤和228斤。但是大小麦产量不高不稳,高产年与低产年相差很大,如大麦,两者之比为3.5倍;各地之间产量相差也很显著,杭州湾两岸产量高,浙南浙西产量低,总的呈北高南低趋势,最高产县和最低产县产量之比也近3.5倍。这种产量不高、不稳、不平衡的特点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看,主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麟游县大豆种植面积由1949年到80年平均为51521.7亩,其平均亩产为56.5斤,播种面积仅次于宝鸡市十二个县、区的宝鸡、凤翔县,但论其亩产确是最低一县。70年代大豆播种面积比50年代少一万多亩,比60年代少两万多亩,平均亩产60年代比50年代少6.9斤,70年代(包括80年)又比60年代少12斤。产量最高的1956年,平均亩产为108.0斤,最低的76年,平均亩产为27.2斤。上述  相似文献   

14.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县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1975年全县种植36万多亩后季稻,平均亩产513斤,涌现了一批亩产较高的单位。据调查有26个大队亩产超过600斤,98个生产队亩产超过700斤。 后季稻生长发育是处在由高温到低温,日照由长变短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5.
掖单13号夏玉米是山东省莱州市玉米研究所培育的抗病、抗倒伏、生长期110天左右的晚熟大穗紧凑型杂交品种。1988年,该所以每亩4839、5196株,在高肥水条件下,采取科学栽培方法,亩产分别达到945、1008公斤。这是夺取夏玉米亩产吨粮的较理想的品种。 在莱阳引种掖单13号夏玉米所需的土壤、水肥和栽培技术等方面均可满足其需要。但对影响高产至关重要的农业气象条件,特别是光  相似文献   

16.
花生是柳城县重要的油料作物。近十年来花生作物发展较快,由六十年代初的3万多亩,发展到目前的6—7万亩,最高年达8万多亩。多年来,该县花生单产,虽有提高,但均在百十斤之间徘徊,与区内高产地区亩产300~400斤相比,产量是低而不稳的。究其原因,与品种、栽培水平、水肥以及气候条件等有关。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7.
夏播玉米,是礼泉县平原灌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灌水问题的解决,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成倍增加。播种面积由1961年的1万亩,占秋作物面积的45.3%到1980年的1.6万亩,占秋作物面积的58.1%。产量逐步提高,1961年亩产81.3斤,到1980年亩产382.8斤,(最高的1979年达428斤)产量挺高4.7倍。从逐年产量图(见图—1)可看出产量变化悬殊,很不稳定,主要是不利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见图—2)。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九年全县五万余亩西瓜,平均亩产1500公斤,且品质不佳、商品价格不高,平均亩产收益300余元,有的瓜农赔了本。为什么高产值、高效益的拳头经济作物-同州西瓜会出现这种令人吃惊的情形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对今年同州西瓜生产的气候环境和管理措施作以粗浅评析,以便总结经验教训,趋利避害,促使西瓜生产再上新台阶。西瓜原产热带非洲。它具有耐旱怕涝、喜光温、怕寒冷的生活习性。属短日照葫芦  相似文献   

19.
伊犁地区是新疆主要农业区之一,包括伊犁河、特克斯河、巩乃斯河等流域的广大平原,和昭苏、特克斯、尼勒克等山区半山区.当地除牧业发达外,农业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小麦约占总栽培面积的60%左右. 区内除山区外,伊犁河谷及广大平原区,气候温和,越冬条件好,夏季无干热风危害,适宜小麦栽培.解放后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小麦产量逐年上升,但解放后三十多年来,除伊宁市平均亩产接近300斤,伊宁县平均亩产200多斤以外,其余各县都不到  相似文献   

20.
我省早稻生长期多数年份光、温、水的分配与早稻生长发育的需要比较协调,因而在一年三熟粮食生产中,早稻单产相对比较稳定,但年际波动幅度仍较大。如近十年(1979~1988)中,我省早稻产量最高的1986年亩产达到418公斤,最低的1983年亩产为330.5公斤,高低相差87.5公斤,变幅达23%;遇特大灾害,减产十分明显,如1988年7月1日至25日全省范围内出现的罕见高温天气,导致了全省范围早稻大幅度减产,单产比欠收的87年还减27公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