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马家沟组碳酸盐岩-蒸发岩地层层序与微相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性地提出了用于层序界面识别的微相方法。可用于本区碳酸盐岩-蒸发岩地层层序界面识别的主要微相方法有:微相类型的突然变化、特殊微相类型、特殊显微标志及准层序的堆叠方式等。层序旋回中的海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微相构成。由于构造沉降及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周期性,使各种微相类型在垂向序列上呈规律性重复叠置,从而在空间上构成有规律的生储盖组合。本区与烃源层有关的微相主要形成于海进期和高水位早期,与盖层有关的微相主要形成于低水位期,与储集层有关的微相则主要与低水位期对先成沉积层的成岩改造有关。各种微相类型在纵向上的叠置组合与侧向上的相变可与构造作用相配合,构成有利的油气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马家沟组碳酸盐岩-蒸发岩地层层序与微相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性地提出了用于层序界面识别的微相方法,可用于本区碳酸盐岩-蒸发岩地层层界面识别的主要微相方法有:微相类型的突然变化、特殊微相类型、特殊显微樗及准层的堆叠方式等。层序旋回中的海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微相构成。由于构造沉降及海平面升降变化的周期性,使各种微相类型在垂向序列上呈规律性重复叠置,从而在空间上构成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应用地震勘探研究成果和有关的钻探资料,具体分析了南海南部主要沉积盆地中碳酸盐岩的沉积背景、沉积相带、层序类型和沉积体系域。确认本区的碳酸盐岩沉积层序均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在沉积相带和体系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两者还与特定的岩性、岩相组合相对应。本项研究为南沙海域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也可望能促进层序地层学理论更为深入地应用到  相似文献   

4.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对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上元古界可分为五个沉积层序,由下到上分别对应于贝义西组、照壁山组、阿勒通沟组、特瑞爱肯组至水泉组和汉格尔乔克组。第1层序由贝义西组构成,发育由粗碎屑斜坡扇和低水位楔构成的低水位体系域,向上逐渐变为粉砂岩、泥岩的海进体系域,并以向上变粗的退积准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结束,反映陆缘发展初期海平面的升降变化。第2层序由照壁山组构成,底部为粗粒石英砂岩,向上变为细粒砂岩、页岩互层,上部出现厚约30m 的泥岩,顶部为紫红色砂岩,代表了由低水位经快速海进到高水位的变化过程,整体为水体较浅的滨浅海沉积环境。第3层序由阿勒通沟组构成,为冰成杂砾岩、砂岩、页岩组合,顶部出现厚2~3m 的白云岩,沉积主体为低水位体系域,顶部白云岩为海进体系域,缺失高水位体系域。第4层序发育最为完整,特瑞爱肯组冰成杂砾岩为低水位体系域,冰成杂砾岩之上"盖帽碳酸盐岩"为海进体系域,扎摩克提组浊积岩、育肯沟组页岩、水泉组碳酸盐岩为高水位体系域,其中育肯沟组页岩为凝缩段沉积。第5层序低水位体系域由汉格尔乔克组冰成杂砾岩构成,顶部泥灰岩和白云岩为海进体系域,由于顶部被寒武系不整合覆盖,缺失高水位体系域。研究区上元古界层序基本可以和我国华南及印度 Lesser Himalaya 地区对比。  相似文献   

5.
雪峰古陆边缘沅陵地区的上石炭统岩性特殊,以灰岩为主平白云质灰岩、砾屑灰岩与砾岩、砂岩相互成层,交替出现,因此,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在这种类型沉积中表现明显,利用层序地层的研究。上石炭统为1个三级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与震旦系留茶坡组硅质岩接触;顶部仍以I型层序边界与下二叠统黔阳组成邻。包括低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依据准层序的叠是分为两个准层序组,即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怀来中元古代铁岭组主要为一套滨浅海碳酸盐岩沉积组合。按微相组合或基本层序、沉积体系及沉积体系域逐级剖析的方法,可识别出61个基本层序和潮坪、浅水陆棚及开阔陆棚等3种沉积体系。这3类沉积体系的周期性叠置组成了完整的海进—海退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其顶底为明显的平行不整合。通过对该沉积层序的层序界面及最大海进面的追索,建立了怀来地区的地层格架,从而揭示了中元古代铁岭组沉积盆地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于炳松 《现代地质》1995,9(3):293-299
摘要:皖西中、下三叠统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从下往上,其沉积环境经历了从盆地-开阔陆棚-开阔台地-局限台地-潮上蒸发台地这样一个海水逐渐变浅、盐度不断增高的环境演化序列.据露头剖面分析,这套碳酸盐岩地层可分成3个层序。层序均由低水位、海进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特征明显。据其岩性特征及准层序的叠置方式,识别出了追赶碳酸盐体系(catchupcarbonatesystem)和并进碳酸盐体系(keepupcarbonatesystem)。  相似文献   

8.
碳酸盐层序地层应考虑碳酸盐"加工厂"、气候条件、构造背景、沉降速率、与陆地连接情况和底质类型等多种因素。碳酸盐层序地层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别于Vail的碎屑岩层序地层模式,并且气候条件是一个值得多加考虑的因素。通过不同相区碳酸盐层序地层的划分,笔者建立了研究区上震旦统碳酸盐层序地层模式,即陵山沱期为缓坡背景碳酸盐层序地层模式,灯影期为碳酸盐台地(初始)背景层序地层模式。在高水位体系域中识别出早期高水位体系域和晚期高水位体系域。已识别出浅潮下和环潮坪两种不同类型的副层序旋回。通过层序地层分析,笔者认为陡山沱底部的白云岩属于低水位楔。  相似文献   

9.
在论述马家沟组三级层序地层成因的基础上,重新厘定了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层序地层格架。马家沟组马一段至马五段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除了Sq1为Ⅰ型层序之外,Sq2、Sq3、Sq4都是Ⅱ型层序。在陆架内Sq1和Sq4由TST和HST构成;Sq2、Sq3由TST、HST和ISLST构成。TST以正常盐度浅海中形成的生物灰岩和泥晶灰岩为特征,HST以准同生期近地表的略为咸化海水成因的泥晶—细粉晶白云岩为特征,陆架内低水位体系域(ISLST)由陆架内盐湖形成的巨厚的蒸发岩系构成。ISLST和HST在空间分布上和成因上是密切相关的,ISLST置于Ⅱ型层序的顶部或者近顶部比较合理。传统的层序地层学将层序界面置于高水位体系域与低水位体系域之间,在此建议将层序界面置于低水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域之间的海侵面。编制了层序3的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全盆地层序古地理略图。  相似文献   

10.
滇黔泥盆纪露头层序地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滇黔泥盆系中可识别出三个Ⅰ类和二个Ⅱ类层序界面,以及三个Ⅰ类和一个Ⅱ类层序:洛霍柯夫—布拉克期为碎屑岩Ⅰ类层序,由低水位、海侵和高水位三个体系域构成层序;爱姆新—爱菲尔期为碎屑岩—碳酸盐岩Ⅱ类层序,由陆棚边缘、海侵和高水位三个体系域构成层序;吉维特早期和吉维特晚期—法门期为两个相似的碳酸盐岩为主的Ⅰ类层序,都由低水位、海侵和高水位三个体系域构成层序。由沉积体系域演化作出的泥盆纪海平面变化曲线,不同于威尔的全球泥盆纪海平面变化Ⅱ级旋回,表明滇黔地区泥盆纪海水进退和上升、下降受局部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11.
湘黔交境中晚寒武世白云岩相区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发现的许多古岩溶不整合面和暴露带,以及副层序和副层序叠置规律,将湘黔交境台地中晚寒武世娄山关组划分为7个三组层序,每一层序都由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减少低水位体系域沉积,同时归纳和描述了6种副邓类型这一级层序与东冷台缘斜坡区的划分为基本吻合,但缺少该区的层序Ⅲ1,从整体看,本区层序Ⅲ2,Ⅲ3、Ⅲ4、Ⅲ5、Ⅲ6的底界和Ⅲ7的顶界具广泛对比性,大大提高了哑地层的对比精度。  相似文献   

12.
右江盆地深水沉积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以右江地区泥盆-三叠纪深水盆地相地层为研究对象,①详细讨论了深水浊流沉积的层序划分及特征,结果表明浊流沉积的层序界面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界面不规则,LST期砂岩底面具大量侵蚀充填构造及塑性流动变形构造等,层序的体系域构成与浊积扇演化关系密切,即从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的演化浊积扇经历了进积→退积→加积→进积演化过程;②详细讨论了深水硅泥质沉积的层序划分及特征,即可根据硅质岩、泥质岩 (包括粉砂岩 )相对含量变化及成因特征来识别层序及体系域组成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前人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研究基础上,作者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沉积微相分析,对柯坪地区中下奥陶统露头碳酸盐岩进行了层序地层解剖。研究区共识别出二种界面类型 (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和淹没层序不整合界面 )、三种准层序组构特征 (潮坪、浅滩和滩下陆棚 )和两种主要类型的体系域构成 (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 ),在此基础上把该套碳酸盐岩划分为 7个三级层序,其中Sq1~ 2对应于蓬莱坝组地层、Sq3~ 6对应于鹰山组地层和Sq7对应于大湾沟组地层。Sq1~ 2三级层序由潮坪旋回的藻纹层白云岩、细粉晶白云岩和灰岩组成;Sq3~ 4三级层序由潮坪旋回的藻纹层灰岩和颗粒灰岩组成;Sq5~ 6三级层序由潮下浅滩相旋回的颗粒灰岩组成;Sq7三级层序由滩下陆棚环境藻灰岩和泥质瘤状灰岩组成  相似文献   

14.
河流相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河流相的层序地层结构是由沉积物的供给和可容纳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其层序与体系域的识别和划分则是根据河道砂体的叠置方式及相伴生的古土壤的发育情况或河流类型来进行的,低水位早期主为侵蚀下切无沉积记录,低水位晚期主为辫状河;水进时期先为曲流河、后为网状河;高水位时期为曲流河,水退时期主为辫状河。  相似文献   

15.
湘西北杨家坪寒武纪层序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西北杨家坪地区在寒武纪时位于扬子地台边缘,主要发育一套碳酸盐岩沉积,其沉积环境经历了从滞流盆地、台前斜坡至台地,且盐度不断增高的过程。根据露头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首次将该区寒武系划分为4个Ⅰ型层序,各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发育较全,且均可在扬子地区进行追踪对比,并阐述了各层序的对应层位、组成和其形成的沉积动力学机制以及海平面变化对沉积过程、生物迁移和环境的控制作用。认为研究区寒武纪存在4个海平面变化旋回,第一个旋回发生于梅树村期至沧浪铺期初期;第二旋回为沧浪铺期早期至龙王庙期中期;第三旋回为龙王庙期晚期至徐庄期早期;第四旋回为徐庄期中期至寒武纪末期,并识别出3个平衡型碳酸盐沉积体系。含油性分析表明,层序Ⅰ的海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层序2的低水位体系域为有利的生油层段;层序2、层序3和层序4的海进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为有利的储集层段。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平泉早奥陶世冶里组碳酸盐风暴沉积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河北平泉地区冶里组碳酸盐岩风暴沉积极为发育,含原地型风暴岩、异地型风暴岩、风暴浊积岩和生物截丘灰岩等4种类型.风暴沉积反映本区冶里组沉积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旋回,当时区内古地理面貌为北高南低、海水北浅南深.此外,风暴沉积在露头层序地层划分中,对于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钻井、测井、露头和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地质学等方法,研究济阳坳陷馆陶组沉积特征,并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结果发现:济阳坳陷馆陶组地层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馆陶组下段存在以浅水湖泊为背景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馆陶组上段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以及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沉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与层序划分,可将馆陶组地层可划分出一个构造层序,2个三级层序,层序底界面都为I型层序界面,每个层序内又可划分出3个体系域,即低水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相似文献   

18.
岳亮  张成见 《江苏地质》2011,35(3):258-264
研究层序地层学的重点在于层序划分,而层序划分的前提是识别和对比岩石记录中代表沉积趋势变化的地层界面。地层界面作为基准面与沉积速率相互作用产生不同沉积成因类型(强迫型海退、低水位和高水位正常海退以及海进)的响应,一部分可以提升至具有层序地层学意义的层序界面。目前,不同学者对层序界面的理解及使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混乱,其导致的模式多样化也造成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混乱。  相似文献   

19.
黄县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充填特征及层序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县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充填沉积序列共划分出三个层序(三级层序),层序Ⅰ不完整,层序Ⅱ和层序Ⅲ皆由低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和萎缩体系域三个基本单位构成。层序界面主要有区域构造运动界面和盆地构造应力转换面体系域转换界面两种类型。聚煤作用、油气聚集主要发生在盆地低水位至扩张期,低水位和扩张体系域含有主要的煤层和油气母岩(生油岩)。  相似文献   

20.
皖南东至地区震旦纪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皖南东至地区的震旦系发育齐全,分布广泛.出露良好.为江南型地层最古老的盖层。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岩石类型相当丰富,为重要的含矿层,含有丰富的铁、锰、磷、金等沉积层控矿产,是研究震旦纪地层、沉积相和层序地层较理想地区。通过分析研究,阐述了早震旦世早期以陆源碎屑沉积环境为主,为海岸冲积扇相到陆棚相沉积,表现为一个海进过程;早震旦世晚期以冰川作用为主,为海岸冰川相到陆棚冰川沉积;晚震旦世均以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为主,为台地前缘斜坡到浅海盆地相沉积,表现为一个海退过程。震旦纪可分出两个Ⅰ类层序,早震旦世早期Ⅰ类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凝缩段构成.由于受冰川作用对下伏地层产生了强烈削切,而使高水位体系域缺失。早震旦世晚期至晚震旦世晚期,为一个完整的Ⅰ类层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