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在石油系统理论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同看法,尤其是对系统的整体性、相对独立性、层次性、时空性和结构性等方面未给予充分重视。提出了烃类聚集系统的层次分析概念,将沉积盆地视为由含油气系统、油气系统及成藏系统三个基本层次构成的烃类聚集系统。这三个层次的系统依次包容,且均具有生油层、储集层、上覆层、封闭层、流体和圈闭等系统结构,它们不完全与不同级别的构造单元相对应。给出了烃类聚集系统层次划分的依据,主要取决于系统的边界封闭条件,油源的确定是基础,系统的封闭性研究是关键。烃类聚集系统的层次分析过程是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从今系统到古系统的渐次分析过程。尝试性地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区的油气系统,划分出C(S)—C-P1(RT)(!)和∈-O C(S)—O C-P1(RT)(!)两个油气系统,它们自喜马拉雅期起至今一直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石油系统理论的认识上还存在没看法,尤其是对系统的整体性,相对独立性,层次性,时空性和结构性等方面未给予充分重视,提出了烃类聚集系统的层次分析概念,将沉积盆地视为由含油气系统,油气系统及成藏系统三个基本层次构成的烃类聚集系统,这三个层次的系统依次包容,且均具有生油层,上覆层,封闭层,流体和圈闭等系统结构,它们不完全与不同级虽的构造单相对应,给出 类聚集系统层凝划分的依据,主要取决于系统的边界封闭条件,油源的确定是基础,系统的封闭性研究是关键,烃类聚集类系统的层次分析过程是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从今系统到古系统的渐次分析过程,尝试性地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区的油气系统,划分出C(S)-C-P1(RT)(!)和∈-O+C(S)-0+C-P1(RT0(!)两个油气系统,它们自喜马拉雅期起至今一直发育。  相似文献   

3.
从微观到宏观研究了盖层封闭特征,从垂向和侧向两个方面研究了断层的封闭特征,通过古流体势场恢复,研究了本区油气运聚形式。根据封盖条件、生储特征、运移特征,将延吉盆地东部坳陷划分了三个油气运聚系统,即德新地区封闭型运聚成藏系统、广兴—东风地区半封闭型油气运聚系统、延吉—东盛涌地区油气逸散系统。在油气运聚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对有利探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6个油砂样品中游离烃、封闭烃、碳酸盐胶结物烃、束缚烃和石英颗粒包裹体烃的分步分离和抽提,并对每类烃的不同馏分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烃类来自同一类型的烃源岩,烃类形成于开阔水体条件下还原的淡水湖相环境,烃类的母质类型来源于Ⅰ—Ⅱ型干酪根,主要是细菌和藻类,也有一定量的陆生高等植物的输入。C29甾烷20S/(20S 20R)和ββ/(αα ββ)的比值,显示从包裹体烃、束缚烃到游离烃,其成熟度逐渐增强,反映了油气从烃源岩进入储层成藏的先后差异。  相似文献   

5.
南盘江坳陷油气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南盘江坳陷的生储盖条件,采用动态、正演的方式,对坳陷内油气系统进行了研究,依据主力烃源岩—主要储层—主要成藏期(可靠级别)的系统命名原则,划分出两个油气系统:D-C_1—D_(2+3)-C_1—C_2-J_3(已知破坏的)油气系统和 P-T_(1+2)—P-T_(1+2)—T_2-J_3(已知破坏的)油气系统。并对两系统的油气生成、运聚、保持、破坏过程进行了阐述,辅以相应的古油藏、钻井显示佐证。按不同地质时期分阶段计算了油气资源量,发现坳陷的资源量主要集中生成于印支期、燕山期,自垩纪以后生成的较少。  相似文献   

6.
南海西南部万安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运用含油气系统这门新兴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资料掌握较少的南海万安盆地伯含油气系统。在区域地质、沉积相特征和生烃、运移、聚集以及保存条件的时空匹配关系等研究的基础上。将万安盆地划分为三个含油气系统,指出北、中两个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远景较好,从中已相继发现和找到不同产能的油气田南部含油所系统远景较差。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成藏模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油气藏形成的四个重要时期,即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油气聚集期,和两个主要的油气藏破坏期,即中燕山运动期和晚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期,依据生烃期的早晚和油气在完成初次聚集后至最终成藏定型是否突破了原始封闭体系,提出了新的成藏模式划分方案,将中国南方海相油气成藏模式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再生型成藏模式3种类型,并分析了各类成藏模式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
油气运聚单元分析:油气勘探评价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柳广弟  高先志 《地质科学》2003,38(3):307-314
油气运聚单元是盆地中被油气运移分割槽所围限的具有相似油气运移和聚集特征的独立和完整的三维石油地质单元。油气运聚单元主要根据盆地油气运移聚集特征来划分,油气运聚单元的边界是流体势高势面所确定的油气运移分割槽或在油气运移过程中起分割作用的其它地质体,如大断裂等。油气运聚单元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有效烃源岩的规模及其演化历史、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和分布、圈闭的类型及其有效性以及运移聚集特征,它们是决定运聚单元油气资源丰度的主要因素。油气运聚单元分析可以比油气系统分析对勘探目标做出更直接的评价,可以作为油气勘探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9.
赋予含油气系统内涵的南方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及其类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南方海相勘探新区地质构造复杂,盖层剥蚀严重,水文开启程度高。油气保存条件是油气勘探与综合评价的关键.通过最近十年的南方海相勘探实践,建议在海相盆地(区块)优选过程中引入赋予具备整体封闭保存体系和含油气系统新内涵的“含油气保存单元”概念。整体封闭体系、圈闭、含油气目的层系是构成含油气保存单元的三个基本要素,从赋存油气藏目的层系之上的区域盖层覆盖程度、遮挡条件和封闭保存体系的顶界等三个方面入手圈定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分布范围。以整体封闭保存体系的有效区域盖层与含油气系统存在的成生关系为基础,可将含油气保存单元划分出持续型、重建型、保持型、残留型等四种基本类型,提出了以现今含油气系统能否得以形成和保存的整体封闭保存条件为核心进行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评价的新思路,强调在勘探初期阶段只能以整体保存条件作为南方海相盆地(区块)评价优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流体超压封存箱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中红  查明 《沉积学报》2006,24(4):607-615
东营凹陷古近系由于压实不均衡和生烃作用导致超压的广泛发育,这些发育程度不同的超压体系可以构成不同级别的超压封存箱系统,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东营凹陷超压封存箱中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封存箱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箱缘成岩地带(封隔层),对油气起着封闭作用;烃类的有利释放带,其中超压得到一定程度释放,烃类较大程度上排出,可以称为排烃的高峰带;烃类滞留带,该带中超压未能得到很好释放,烃类也多滞留于其中,为排烃的不利地带。幕式排放是超压封存箱排液的一种重要排液方式,存在“压力幕”和“构造幕”两类方式。“构造幕”的机制是外部构造活动的破坏,其排烃方式主要是沿着断裂面及构造裂缝运移;“压力幕”的机制是超压体系内部“剩余”能量的积累和释放,其排烃方式主要是沿着压裂形成的微裂缝排放。在发生幕式排烃作用的超压体系内,排烃效率、烃指数分别较上下层段明显增大和减小。幕式排烃具有的高能量、快运移的特征,使得其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东营凹陷可以划分为浅层的常压开放性流体动力学系统和中部的超压封存箱流体动力学系统两类流体动力学系统(排除深层滞留系统),分别对应常压开放性它源油气成藏动力学及超压封存箱型自源油气成藏动力学两类不同成藏机制。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在含油气岩系中,当有机质发生热演变而成熟、并逐渐向烃类转变的整个过程中,氮主要以NH+4的形式释放出来而进入孔隙流体与周围介质 (成岩矿物 )相互作用,最重要的机制是NH+4可取代粘土矿物 (如伊利石,I/S混层矿物等 )层间的K+而参与成岩作用,形成含铵矿物,这一过程中氮的地球化学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含铵矿物中固定 -NH4的富集状况与有机质成熟度及烃类运移有关。通过研究成岩和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中氮的岩石地球化学行为及其控制因素,可将固定 -NH4作为有机质成熟度和油气运移路径的一种新的、有意义的示踪剂。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复合含油气系统与有利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叠合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描述方法和评价思路,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含油气系统复合特征,再现从源岩到圈闭的油气地质演化过程。孔雀河地区含油气系统以断裂复合贯通为主,同时存在不整合面复合贯通,构成寒武系C—(!)—下奥陶统O1(!)—石炭系C(*)—三叠系T(*)—侏罗系J(*)+寒武系—C(!)—下奥陶统O1(*)—志留系S(*)—泥盆系D(*)—侏罗系J(*)改造型复合含油气系统(*)。含油气系统的复合经历3个关键时刻:泥盆纪末是构造格局与古油藏形成期,侏罗纪末和白垩纪末是油气转化、重新分配与油藏调整期。研究区可分为破坏散失区、改造调整区、深埋保存区,其中改造调整区、深埋保存区为有利油气聚集区,处在改造调整区的龙口背斜和维马克—开屏背斜的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断背斜圈闭以及下古生界残留古断背斜圈闭是最佳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油- 源特征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源对比是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针对东营凹陷沙三中、沙三下和沙四上三套有效烃源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探讨了东营凹陷内三套烃源岩与已知原油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及其成因。以油源对比为依据,将东营凹陷划分为沙三中—沙三中亚段(!)、沙三下—沙二、沙三段(!)和沙四上—沙四、沙二段(!)3个含油气系统。分析结果表明,3个含油气系统中已发现的油气藏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环状分布特征,其成因模式受控于输导要素组成、油源断层分布位置、烃源岩内砂体的发育规模以及断-砂空间组合等;其中,油源断层和砂体的空间组合关系对东营凹陷不同成因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起主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西南部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石油地质上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灯影组、二叠系和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储层中次生成因的孔隙、溶洞、裂缝较发育,经历了多期白云石和石英充填;根据不同期次充填矿物或脉体中有机包裹体的特征和组合类型,以及同期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将烃类在储层中的油气演化和运移聚集期次划分为:①印支期石油大量形成阶段的油气运移和聚集;②燕山期凝析油—湿气演化阶段的油气运移和聚集;③燕山期—喜山期干气演化阶段的天然气大规模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15.
油气聚集微观定量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明高  黄键全  唐洪 《沉积学报》2000,18(1):151-156
不管是油气的运移还是聚集过程都是在储层孔隙中进行的,因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直接影响了油气的聚集过程和油气藏的形成分布特征。从孔隙结构出发,研究油气聚集的微观定量过程,划分油气聚集的三个定量阶段,建立了不同非均质组合单一圈闭和系列圈闭的油气聚集分布模型,对传统石油地质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也在定量地质学研究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中伊朗库姆盆地 Kashan(卡山)地区是中国石化海外重要的勘探区块,并首钻ARN-1井成功。该区是始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形成的一个弧后边缘海盆地,其库姆组以浅海相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为主。依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建立了库姆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SS1和SS2)和5个三级层序即S1—S5。并通过层序地层的划分对比分析了该区各层序的沉积体系的演化及展布特征,主要为三次海侵形成三期沉积体系:即S1层序为初次海侵期(A,B段,C1亚段),S2层序为沉降充填期(C2,C3,C4亚段),S3—S5再次海侵期(D—E段)。最后探讨了油气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歧口凹陷复式含油气系统及构造控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构造层序和沉降史分析表明,歧口凹陷在新生代具有显著的幕式构造-沉积演化特征,经历了古近纪裂陷期和新近纪裂后期二个构造活动期、古近纪的裂陷Ⅰ幕和Ⅱ幕、新近纪的稳定热沉降幕和加速沉降幕四幕构造运动。结合凹陷内部重要的构造转换界面、结构和构造演化特点,以及各阶段构造样式和油气成藏聚集规律,将歧口凹陷划分为四大含油气系统:孔店断陷-潜山型含油气系统(Ek)、歧口陡坡断阶型含油气系统(Es)、歧口缓坡断阶型含油气系统(Es1+Ed)、歧口坳陷型含油气系统(N)。通过构造组合样式和油气聚集关系研究,建立了凹陷内部掀斜断块-地垒潜山和凹陷边缘断阶-古隆起披覆潜山构造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有机包裹体在珠三坳陷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研究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储集层中的有机包裹体及其与成岩作用的关系,认为成岩作用对珠三坳陷油气聚集空间的分布起了主要控制作用,在珠海组寻找次生孔隙发育带是储层研究的重要目标;晚成岩期A亚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时期,主要运移时间为上新世中晚期—第四纪,与珠三坳陷构造、封堵条件的形成时间具有空间上的最佳配置关系,该区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条件;对该区油气运移方式、通道及水介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区油气运移方式是垂向和侧向运移方式的结合,油气运移通道有断层、砂岩层以及不整合面,古水体分析表明珠海组地层确实是珠三坳陷聚集烃类的良好地带。  相似文献   

19.
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幔柱资源系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地幔柱产生大面积软流圈上涌,沿深断裂形成岩浆房,导致大规模溢流玄武岩裂隙式喷发。良好的地幔柱成矿系统常出现在岩石圈不连续界面和三叉拼接裂谷,表现为地球化学急变带。地幔柱资源系统包括以下几方面:(1)地幔柱岩浆分异成矿系统,从封闭到开放环境的岩浆分异形成了富钛、富镁和低钛三个岩浆端员,构成了Cu—Ni(PGE)硫化物、Fe—Ti—V氧化物和Cu—Ag自然金属三个成矿体系;(2)地幔柱同生火山热液成矿系统,包括赤铁矿—阳起石—硅化氧化铜,沥青化—绿泥石—浊沸石化自然铜和碳酸盐化硫化物三个成矿体系;(3)地幔柱同构造盆地油气系统,巨量岩浆的快速成溢流导致地壳的快速沉降,形成同构造热盆地,具有油气前景;(4)地幔柱火山岩、硅质岩和富有机质砂页岩组合为优势生态体系提供了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20.
含油气盆地分析中流体输导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建武  姜建群 《世界地质》2000,19(2):144-148
盆地分析研究中流体输导系统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沉积盆地中,烃类流体从源岩到圈闭的过程整个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流体导系统的研究时,必须考虑油气源岩、流体输导层、封闭层在时空上的配置关系,然后才能建立起流体输导系统的整体格架,论述了流体输导系统的研究流程,包括源岩分析、构造格架和断层的分析、水动力学的研究等,并进一步强调了动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流体输导系统的必要性。最后,给出了流体输导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