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高空和地面常规资料、地转引导气流及热带风暴受力平衡中各力的分解,对"米克拉"异常路径进行分析,指出东移的西风槽影响着副高的进退,热带风暴移动路径主要受大型气压梯度力所牵引,并在台风内力作用下右偏于地转引导气流方向;热带风暴沿着高空正涡度的长轴移动.  相似文献   

2.
0411号热带风暴路径特点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0411号热带风暴具有跳跃式移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等特点。从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对0411号热带风暴路径进行分析,揭示造成0411号热带气旋跳跃式移动的主要原因是高空引导气流的加强,副高边缘风速加大到16m/s,和热带低压北部的东风波系统对其产生的吸附作用。粤东地区的不稳定中心、高温和高湿中心对热带风暴也产生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小珠 《广西气象》2006,27(A01):7-7,17
利用天气图、FY-2云图等资料,分析了0508号热带风暴“天鹰”的高空环流形势及其演变;检验分析了国家气象中心WTPQ20 BABJ的路径预报。热带风暴移动路径的预报首先着眼于两个大型天气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ITCZ),风暴内部结构也对移动路径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0116号台风异常移动路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项续康  陆文杰  刘征 《气象》2003,29(5):34-36
0116号台风(百合)生成地点偏北,维持时间较长,移动路径异常。影响移动路径的因素很多,有引导气流、双台风和高空冷涡等。作者主要利用GMS IR卫星云图,结合常规资料对0l16号台风的异常移动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黎惠金  覃昌柳 《气象》2003,29(11):29-32
通过大尺度环流形势、卫星云图、地转引导气流和湿热成风等资料对0214号强热带风暴突然加速的成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得出大尺度环流形势的改变、引导气流的加强及热带风暴云系的变化是“黄蜂”移速突增的可能原因,所得结果可对今后预报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天气图、FY-2云图等资料,分析了0508号热带风暴“天鹰”的高空环流形势及其演变;检验分析了国家气象中心WTPQ20 BABJ的路径预报。热带风暴移动路径的预报首先着眼于两个大型天气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ITCZ),风暴内部结构也对移动路径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东风波对台风疑难路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瑞闪  邹燕  宋松月 《气象》1995,21(8):49-52
讨论了东风波对台风疑难路径的影响,结果指出,东风波对台风疑难路径的影响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东同波内形成的台风,二是由东风波西移叠加在其南侧的台风(或热带风暴)上,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台风路径偏离常规的引导气流,向比较偏北的方向移动,并可能穿过副高,从而形成了台风疑难路径,对疑难路径的成因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1引言引导气流的概念不但在短期天气预报中得以广泛应用,在用雷达回波制作降水短时预报时,通常也是把高空风作为引导气流的[1]、[2],由此可见高空风与雷达回波的移动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实际工作中。对于选用哪层高空风作为回被移动的引导气流效果最佳,高空风与雷达回波移向、高空风速与雷达回波移速间的关系到底如何,这对短时预报员来说是需要知道的。本文就这个问题,对吉林省气象台713雷达在1983和1985两年6—8月观测的雷达回波与同一时期的高空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按雷达回波的尺度、高度和触发机制分类,分析了雷达回波移向与…  相似文献   

9.
理论和实践证明,台风的移动与地转引导气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甚至较大的偏差[1,2]。其它一些台风引导气流的计算方法,例如[1]中所述的,也有一定的误差。这里我们赏试用风场来计算台风的引导气流以期克服一定的误差。  相似文献   

10.
1970—1972年间,我们曾经在500毫巴正压形势预报的基础上用订正的引导气流方法进行台风路径的业务预报。通过几年的预报实践,联系过去对各等压面引导气流分析研究的结果,我们认识到:低层(850毫巴)引导对台风移动的作用在不少时候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感觉到:目前,预报低纬度地区的流场变化至少不比预报台风的移动更容易。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提出了一个机器定量计算与预报员分析判断相结合的两层订正引导方案。机器定量计算的部分是:根据起始时刻台风所在地区的大范围形势场,在大形势稳定和地转关系的假定下,定量计算出单纯的500毫巴引导气流、订正的500毫巴引导气流、单纯的850毫巴引导气流和订  相似文献   

11.
应用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东海热带气旋登陆后路径趋势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登陆后路径趋势随时间和登陆地点的变化分布说明热带气旋登陆后路径仍受基本气流的引导和制约;热带气旋登陆时的惯性和地转力的变化对东海热带气旋登陆后的路径趋势有一定影响;环境场及其变化对东海热带气旋登陆后路径有较大影响,尤其对流层中层流场对登陆后的热带气旋的移动仍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中国东部至黄海区域是环境场影响东海热带气旋登陆路径趋势的关键区,当区域内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西风槽北撤时,东海热带气旋登陆后在副高南侧东风气流引导下向内陆西行至消亡,当区域内副高减弱东退,西风槽南压时,东海热带气旋登陆后受副高西侧偏南气流与西风槽前西南气流引导转向后入海;东海热带气旋登陆前的环境场对登陆后路径趋势影响相对较小,登陆后12~24小时是登陆后路径趋势受环境场影响的敏感时段,环境场的变化对登陆后路径趋势的影响要比当前环境场的影响超前6小时。  相似文献   

12.
1概况10月13日下午3时,9516号热带风暴在广西合浦县沿海地区登陆,登陆后往东北方向移动,并逐渐减弱为低气压,进入梧州市的西北侧,以后受南支槽和弱冷空气的共同影响,热带低压东移且减弱缓慢,自西向东影响粤北,造成粤北普降暴雨到大暴雨。2热带风暴登陆后的移动热带风暴登陆减弱后的低气压的移动,仍受500hPa引导气流的影响。12日20时,原青藏高原上空的冷槽加深东移到100”E,槽后的冷平流和槽前的正涡度平流迫使副高在110oE附近断开,热带风暴继续北上。13日08时,该槽东移到105”E附近,槽后的冷平流仍很明显(凸T24max—-7℃…  相似文献   

13.
环境气流及非绝热加热对热带气旋结构和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计一个三层的准地转斜压模式,研究了不同结构环境气流和环境非绝热加热场中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和结构的特征.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1)无外界影响下热带气旋向西北方向移动,垂直速度场有明显的螺旋结构;(2)热带气旋主要受基本环境气流引导,非对称环流中的小扰动干扰了热带气旋的移动;(3)非绝热加热场对热带气旋影响较大,热带气旋有向加热中心移动的倾向,同时热带气旋的水平、垂直结构都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1思路引导气流法是利用影响台风移动外力作用的主要因子制作台风路径短期预报的,台风过去的平均移动状态大致是过去基本流场的平均状态,而影响台风未来移动的引导气流,可用附近区域的基本气流来表示,这一区域多数选在台风移动前方6~12纬距之间。因此,本文取台风移动前方约6~12纬距区域的引导气流状态与台风过去平均移动状态的平均值作为台风未来移动平均状态的主要预报依据,同时参照台风本身的内力作用和天气分型进行修订,从而建立一种台风路径的24小时定量预报模式。2模式2.1资料和因子本文采用的资料是中央台编制的历史天气图。…  相似文献   

15.
分析表明.0606号台风“派比安”移动路径主要遵循引导气流原则,当气流减弱或不明显,台风易出现停滞或打转。台风的疑难路径,可分析地面24h变压中心、正涡度中心、高能量中心以及卫星云图,对其移动路径、登陆地点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T63L16的1.875×1.875经纬网格点资料和中央气象台编号的热带气旋实时中心位置资料,计算了1996年全年25个热带气旋,共126个时次的环境地转基本气流,分析了环境地转基本气流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对热带气旋的实际运动与环境地转引导气流的偏差(后文将称其为引导偏差,即热带气旋的实际中心位置与按引导气流推算出的位置之间的偏差)进行了分析,发现引导气流的计算区域不同,其引导偏差是不一样的。得到了引导气流的最佳计算区域,并且发现热带气旋运动与环境地转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结构的关系以及引导偏差与引导气流的速度、气旋本身的初始纬度位置和强度等有关。结果还表明,200~1000 hPa的深层加权平均的基本气流的引导效果最佳,可作为最佳引导气流使用。了解这些规律和特征,对热带气旋运动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徐银梓  伍荣生 《气象学报》1986,44(1):108-112
在自由大气中,风压场之间基本上是满足地转平衡的,但在某些局部地区,可以出现地转偏差,而这些偏差通过惯性重力外波的频散作用将最终消灭而建立起地转平衡。这种适应过程已有很多的研究。与自由大气中的准地转气流的特征相似,在边界层中,在三种力即折向力、气压梯度力和湍流粘性力的平衡下,风场呈现Ekman气流,即风速矢量湍迹呈现Ekman螺线。类似于地转适应问题的提法,在边界层中,也存有Ekman气流的适应问题。即当初始场在某种原因下,风场、压力场之间与Ekman气流  相似文献   

18.
从高空环流和基本气流的演变对2010年第13号台风"鲶鱼"进入南海以后路径发生向北"急翘"的大环流形势进行分析,并应用wrf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对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场、温度场和θse场的分布进行探讨,得出:"鲇鱼"进入南海后,路径发生向北"急翘"是由于青藏高压增强并向东移,致使其前部高空槽加深发展,切断了华南高压和副热带高压的联系,并使华南高压南落至中南半岛一带,使台风西行受阻,逐渐转为北移。同时越赤道气流的北涌,使基本气流从东北气流转为西南气流,北偏东移动趋势加大。500~700hPa两层引导气流与"鲶鱼"路径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最大风速区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将影响台风移动的路径,台风中心的有向风速低值区移动的趋势,最大风速区的垂直尺度的变化对台风移动有指导意义。温度场的水平和垂直分布也将影响台风的移动路径,西侧冷空气的入侵使台风偏西移动的趋势减弱,台风中心有向等厚度低值区移动的趋势。θse的高能舌的分布,有利台风向北或北偏东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9.
钟铨  何夏江  董克勤 《气象》1988,14(7):3-7
本文是两层引导台风预报方案的更新研究试验。在本方案中,采用了以台风中心为坐标原点的移动网格计算环境基本气流,提出了根据850、700和500hPa三层地转基本气流与当时台风移动的接近程度加权计算引导气流的新方法。1987年台风季节,在广州中心气象台实际预报试用的结果表明,本方案的24小时和48小时预报误差比相应的美国关岛发布的台风预报误差要小,比过去多年两层引导方案的平均误差也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地面、高低空背景变化分析"海马"在移动过程中移动路径出现波动的主要原因,首先从欧洲50hPa预测判断高空引导气流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地面场大陆高压3h变化特征,结合日本高空6h预报,预测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的短时波动;从"海马"风场、高低空涡度场、垂直速度物理量变化特点分析海口出现强降雨时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