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新疆坎儿井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哈密——吐鲁番地区,这是新疆人民改造自然的巨大成就,目前呈现日益衰败的趋势,本文根据野外考察及文献资料认为。新疆坎儿井导源于汉武帝时期关中地区的“井渠”技术,敦煌地区的“卑鞮侯井,是新疆坎儿井的雏型,发展延续至今,对灌溉农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分析了目前衰败的原因,提出了改造措施及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05,(2):44-45
据史料记载,新疆的坎儿井总长曾达到5000多公里,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中国古代三项杰出工程,鉴于坎儿井是古代水利工程,也有人把新疆坎儿井与广西的灵渠、四川的都江堰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3.
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保护利用及工程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起源于新疆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技术至今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它的出水量日渐减少,甚至大面积的干涸,坎儿井干涸有其外在的原因和内在的不足,首先现代水利工程引水量的增加及地下水补给量的大量减少是造成坎儿井干涸的外在原因,坎儿井本身水量不能控制、集水流量小和引用效率低下是坎儿井干涸的内在因素.通过分析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现状情况及其干涸的内、外在原因,提出了采用现代水利工程措施对现今仍在运行中的坎儿井进行改造的具体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从坎儿井在运行中的内在不足着手,使坎儿井的出水流量可控、规模大型化,从而大幅度提高现有坎儿井的水量引用率和效率.改进后的坎儿井可适时适量的供水,其水量引用率将由目前不足40%提高到100%,这对于可持续保护坎儿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径流小、落差大、入渗强烈是干旱区中、小流域普遍存在的特点,本文还对干旱区其它河流推广使用坎儿井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坎儿井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进行自流灌溉的一种暗渠。它曾广泛分布于新疆的天山南北坡,昆仑山北坡和帕米尔高原下的许多地区,在陕西和甘肃也有少量分布;目前主要分布于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尤以吐鲁番盆地最为集中,约占全疆坎儿井总数的60~70%。此外,南疆的库车、皮山和北疆的奇台、木垒等地也有为数不多的坎儿井。  相似文献   

5.
新疆的坎儿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坎儿井是一种古老的地下水利工程。新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坎儿井集中在吐鲁番、哈密两个盆地内,是当地各族人民在极其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利用自然地形和地下水的特点开挖的水平式取水井。它不需提水工具,不消耗能源,就能使几十米深的地下水,沿着坡度流出地表,滋润着绿洲沃野。吐鲁番的坎儿井很可能出现在十八世纪末或十九世纪初。迄今已为当地各族人民安然流淌了近两个世纪。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位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端,那里是世界上最干旱、最荒凉的地区之一。塔里木盆地中最大的湖是罗布泊,它是一个干涸的盐湖。由于局部气候变化,它的外貌年年都在变,有时其位置也在变。罗布泊也部分的受到祁连山冰川融水的补给,融水从东面通过疏勒河流入湖中。根据金娟和王常跃的研究,他们认为古湖泊比现在的要大得多。一系列的岸线表明不同高度的湖水平面。长期以来,罗布泊形状和位置的多变,以及没有出水口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王守春 《地理研究》1990,9(4):116-116
坎儿井分布于世界干旱地区,是干旱区人民利用水资源的很有成效的水利工程。在漫长历史时期中,坎儿井为干旱地区文明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当前世界上坎儿井普遍出现数量减少的衰退局面,因此,如何使坎儿井这种古老灌溉系统更好发挥作用,是许多干旱地区国家所面临的课题。1990年8月4日至7日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召开了有关坎儿井的国际性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联合主持。会后又到我国坎儿井最集中分布的吐鲁番地区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8.
坎儿井     
坎儿井又称坎井,英文Karez,俄文或(外高加索),法文foggara,日文。在阿富汉以东地区称karez,叙利亚、北非称foggara伊朗则称kanat,qanat或ganat等等。是分布于西南亚、中亚、北菲和我国新疆等十分干燥的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古老的地下水利工程。我国以吐鲁为中心也有许多坎儿井。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00,(12):41-42
吐鲁番人创造性地开挖了坎儿井灌溉农田,世代相沿成习,至今不衰。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构成,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数十条连贯成井网,长度可达上百千米,被誉为“地下大运河”。这种特殊的水利工程科学合理,具有很多优点:一是减少强烈的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10.
罗布泊雅丹地貌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罗布泊雅丹地貌旅游进行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分析了罗布泊雅丹地貌旅游资源的特征,并对区内各雅丹地貌景观异同进行了对比,通过SWOT分析定性评价了罗布泊雅丹地貌的旅游开发条件,认为罗布泊雅丹地貌已经具备一定的旅游规模,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从旅游资源价值、旅游区位条件、旅游市场条件3方面定量评价了罗布泊各雅丹地貌分区的旅游资源,认为三垄沙和龙城属于1级景区,宜重点开发;白龙堆和楼兰雅丹属于2级景区,宜特色开发;阿奇克谷地属于3级景区,是辅助资源。运用面状容量法测算了雅丹地貌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并分析了罗布泊雅丹旅游生命周期变化过程。最后,提出了罗布泊雅丹地貌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1.
博斯腾湖的盐化原因及其控制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很早就有对博斯腾湖的记载,如《前汉书·西域传》讲“焉耆国……近海水多鱼”;《水经注·河水篇》称它为“敦薨之诸”;《西域水道记》称之为“巴喀喇赤湖”。就水域而言,博斯腾湖在新疆是仅次于罗布泊和艾比湖的第三大湖;就水质而言  相似文献   

12.
罗布泊干涸时间讨论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罗布泊干涸时间过去被许多人认为是1972年,但美国近年公开的其第一代侦察卫星CORONA影像显示,它1961年已干涸:另据1958航测1963出版的1:10万地形图,被称为大耳朵湖区的罗布泊,有面积超过5000km^2的水面。据此认为罗布泊是1958一1961年间迅速干涸的。但通过水量平衡计算、盐壳特征及影像分析,对1958年淹没区如此巨大提出置疑。若置疑成立,那大耳朵湖区的盐壳及其在卫星影像上表现山的纹理,就可能不是在1958—1961年间由湖水的迅速干涸而形成。它可能是在更早的时期,例如是全新世晚期以来,由当时作为一个盐湖的罗布泊,逐渐干缩(干缩过程有反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在著名的楼兰遗址发现一百周年之际,一支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走进罗布泊——楼兰历史文化考察队”,从新疆库尔勒市向东,沿孔雀河故道进入罗布泊,拜访楼兰遗址之后,又由北向南穿越罗布泊湖盆,到达湖盆南岸的米兰,再沿塔里木河道向西返回库尔勒,完成了对这一地区的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4.
学说待认定学说被质疑学说遭否定在被人们视为死亡地带的罗布荒漠腹地,有一片神秘的湖泊,它就是世界闻名的罗布泊。罗布泊在中国古代曾被称为"幼泽"、"盐泽"、"蒲昌海"和"牢兰海"。元朝以后称为"罗布淖尔"。但这样一片众河汇聚的海洋水泊,它的具体地理位置,在国际地理学界却持续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之久。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名》2009,(6):56-58
2008年11月,罗布泊迎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科考行动。74岁的西域地理研究专家夏训喊,带领来自地质、考古、农业等20个不同专业的专家,进入罗布泊。夏训诚说,此次科考,发现了罗布泊干涸之谜,对楼兰遗址有了进一步认识。让科考专家忧虑的是,罗布泊的生态环境正在加速恶化。  相似文献   

16.
张伟明 《地理教学》2013,(11):57-59
正【课例回放】去年在校内随堂听一位青年教师的课,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堂后期进入到课本"活动"题,材料如下:"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当地的人们开挖地下渠道,引冰川积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建立了举世闻名的坎儿井工程。随着人口增加和农田面积扩大,坎儿井暴露出供水量小、工程量大的缺点,  相似文献   

17.
正罗布泊盐湖钾盐成矿理论与找矿进展罗布泊是国内著名的干盐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各类项目支持,已积累了丰富的地址资料,总结提出了"高山深盆迁移论"、"两段式成钾论"和"含水墙成钾模式"等成钾理论及模型,指导罗布泊钾盐  相似文献   

18.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是我国干旱地区著名的湖泊,地处古代沟通东西方文化的通道一丝绸之路的要冲,在我国古代史上享有盛名.19世纪70年代,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曾两次(1876-1877年,1883-1885年)到达罗布泊地区探察,他描绘的罗布泊位置引发了世界学术界的争论,并掀起了延续百年的罗布泊探险热潮.  相似文献   

19.
罗北凹地液体钾矿床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北部,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盐类矿床。对矿区两处"成矿远景区"进行专门研究,从其与相邻地带的地层接触关系、水文地质和氢氧同位素条件分析,指出此区具备与罗北凹地相似的液体钾矿成矿条件,仅地层时代不同期,与矿体边界及周边湖岸阶地形成一种地垒模式,为指导在本地区或其它类似地区寻找新的不同时期、相同成矿条件的成矿带提出一种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09,(3):46-46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罗布泊钾盐的开发利用,有“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已建成175平方公里的盐田,成为我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沉睡的罗布泊焕发出勃勃生机。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1972年干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