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测绘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GIS作为融合了计算机、遥感、地图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进行房产测绘中,会运用到大量的空间信息与地图信息,而使用GIS系统就能够对空间数据展开科学的管理。本文以房产测绘为例,分析基于GIS的测绘系统设计,满足了房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发展要求,较好的预防了更换平台以及转换数据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在房产测绘中使用GIS技术来进行测绘系统的设计,能够更为方便、快捷的采集地理信息数据,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防洪空间信息系统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讨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立足现实对相关空间数据进行集成和整合处理,实现防洪空间信息的数字化、标准化,为优化防汛指挥工作手段提供基础。系统数据库饭知不同比例尺精度的空间基础数据以满足不同目的的需求,对相关水文、防洪设施、全省洪涝风险和重点区风险图、土地利用等图件进行系统整合。系统有较强的管理功能和分析功能,可提高云南省防洪空间信息的共享度和系统有效管理,为政府统一组织和指挥抗洪救灾提供重要的辅助决策支持手段。  相似文献   

3.
GIS对空间对象及其关系表达能力的增强以及多源数据集成应用的需要,不仅扩大 了城市空间数据的内涵,而且推动了城市空间数据集成研究.城市空间数据涉及多个学科,主要来源于航空遥感与摄影测量、勘探量测、内插推算和社会统计,可分 为地上、地表、地下3个空间层次类型.城市空间数据具有离散非连续、构造约束、零散分 布、信息隐含和体特征等特殊性,并存在多语义、多尺度和实体拓扑特征.城市空间数据具有灰白二象性,地下空间数据可以灰、白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理实体的面向对象矢量模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数据模型是GIS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组织、表达、分析、处理和应用的基础。针对基于要素的地理实体矢量描述方法的不足,从地理空间信息一体化管理角度,提出面向对象矢量模型(OOVM),探讨模型体系结构、空间对象的描述方法和空间数据管理模式。该模型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将地理实体抽象为不同的空间对象,并将各空间对象的标识符、属性与方法封装在一起,便于网络环境下地理空间信息的存储和分布式管理。以公司信息管理为例,设计了基于OOVM的分布式空间数据组织过程,为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共享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空间信息分析技术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在GIS技术日趋成熟和空间数据极大丰富的今天,通过分析空间数据探索空间过程机理正变得日益迫切。空间信息分析技术至少包括以下六个主要方面:(1)空间数据获取和预处理;(2)属性数据空间化和空间尺度转换;(3)空间信息探索分析;(4)地统计;(5)格数据分析;(6)复杂信息反演和预报。本文提出了解决具体应用问题一般的空间数据分析计算、结果解释和反馈程序。认为空间过程的一般共性和作为共同的研究对象,各种不同的方法技术最终可能导致空间数学(spatialmathematics)的产生,同时发展鲁棒的空间分析软件包对于普及空间数学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市建设用地数据的多源异构、多维、复杂度高等特点,探讨基于空间数据仓库理论挖掘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的空间信息,提出了面向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多维数据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构建了以城市建设用地利用为主题的空间数据仓库,实现空间数据挖掘过程.以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扩展为例,研究了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为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为城市建设用地数据的集成、分析和高层决策支持提供了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面向数字城市的空间应用服务互操作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文从模型驱动的角度研究空间信息共享与GIS应用服务的互操作。首先分析数字城市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及GIS领域在互操作方面存在的困难,对OMG的模型驱动架构作了较详细的研究。认为对于数字城市中多领域众多应用系统互操作的情况,需要从一开始就结合目前相关的地理信息标准和规范,按照MDA的架构和原则设计—系列系统共同遵循的模型。并探索了如何按照这种思想为不同的GIS应用系统设计和建立公共模型、方法、工具和系统框架。以一个应用实例介绍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这种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与上海恺擎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基于GIS的地理教学辅助系统”、“GIS研究性学习系统”、“遥感空间信息教学实验系统”、“GPS实验教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教学平台”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组件GIS底层平台为技术内核,不依赖昂贵的商业GIS软件,有利于软件的大规模推广。本文主要介绍针对教师的“基于GIS的地理教学辅助系统”及其在实际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分布式多空间数据库系统的集成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提出建立分布式多空间数据库系统来实现异构空间数据源的互操作 ,以达到空间信息共享的目的。首先介绍分布式多空间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系统结构以及关键技术 ;其次 ,通过对空间数据分布特征的分析 ,提出了多空间数据库系统集成的基本思路“异构同化 ,同构整体化” ,并建立了集成的层次模型  相似文献   

10.
格网技术对GIS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格网技术作为新一代的Web技术,必将深刻影响GIS的发展。格网计算为数据密集型空间分析提供了资源支持。数据格网为海量空间数据分布式存储、管理、传输、分析提供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法。格网技术为VRGIS实时场景渲染和海量场景数据存储以及GIS互操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格网中的智能体组件动态组装应用软件将对GIS应用开发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建立空间信息格网可以实现中国GIS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晨    王宏卫    谈波    周璟    代芯妍    王晓琴   《地理学报》2022,77(4):852-868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实施,城乡关系也进入融合发展新时期,厘清典型地域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的演变过程及现状特征并探明其空间重构与优化路径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简称“渭库绿洲”)为例,利用2009—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及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刻画了渭库绿洲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特征;依据乡村振兴多级目标的理论内涵,探讨了渭库绿洲城乡聚落体系空间重构模式及优化路径。结果表明:① 渭库绿洲城镇村体系建设过程中城镇主导作用较弱,城乡聚落规模总体扩张较快,城乡人口与聚落增长反差较大,乡村人地关系失调特征明显;② 渭库绿洲城乡聚落规模分布整体服从位序—规模法则,零星聚落“摆尾”现象加剧且空间无序扩张特征显著,城乡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县城、中心乡镇、干渠及道路指向性,但向中心乡镇空间集聚趋势不明显;③ 渭库绿洲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空间重构的首要举措是整治零星斑块,对典型样区设定了3个优化目标并对空间重构路径进行了逻辑解析,提出了5种整治方向。基于乡村振兴多级目标,构建以土地要素流动为关键的空间重构方案,对促进渭库绿洲城乡聚落规模体系结构优化与功能协调、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镇体系结构是城市化格局及演化的基本框架.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利用甘肃段41个县及以上城镇统计资料,结合相关分析模型、分形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及与城市化的定量关系入手,探讨了城镇体系结构基本特征以及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机制,得到以下结论:[1]甘肃段城镇体系结构以2002年为转折点,进入第二阶段的倾斜发展,其特征表现为:等级规模不服从位序-规模法则,属典型首位分布;等级规模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单核心增长格局发生分异;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呈点轴空间分布格局.[2]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城市规模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呈对数关系),还取决于等级规模结构的均衡性(其对数与不均衡指数成线性关系),同时,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影响其发展的进程.并藉此探讨了甘肃段城镇体系及城市化未来发展方向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锡林郭勒牧区聚落体系演化特征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锡林郭勒牧区(9旗市)145个规模以上聚落为研究客体,采用全国5次(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及2015年调查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空间统计技术等方法,对研究区聚落体系的结构形态、规模等级、时空演变特征及机制进行分析。结构形态的动态特征表明,一定程度的外在作用力对地理环境基底均衡性产生影响,进而将对Christaller景观产生重大影响;规模等级的动态特征在不同时期遵循严格的规模-位序法则;50 a间,聚落规模总体变化速率基本与历史上的“大事件”一一对应。锡林郭勒牧区聚落体系的演化特征及其机制表明,经典的中心地体系在典型牧区依然受传统因素的影响,而当前对中心地体系影响深刻的信息化、网络化等因素在牧区未产生显著影响。另外,促使聚落体系演变的驱动因素以外因为主,内生动力不足为其主要特征。总体认为,锡林郭勒牧区聚落体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对蒙古高原人地关系系统的调控与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融合式研究趋势下的地理信息教学体系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乐阳  李清泉  郭仁忠 《地理学报》2020,75(8):1790-1796
城市研究的范式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根据城市研究及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脉络,提出城市空间信息学是社会和产业需求导向的一个新兴知识领域,也是融合式研究趋势下地理信息教学和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城市规划和地理信息科学两大类专业虽然具备孵化出城市空间信息学人才的学科基础,但是其学科体系都需要较大的改变才能实现突破;从现有的学科设置的体系看,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由于提供了同时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空间思维和计算思维的框架,具备发展城市空间信息学本科教育的入口。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空间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思路,期望能够对城市空间信息学的学科发展以及教学研究带来讨论契机,并推动地理信息学科和城市规划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There is currently a growing interest in the spatial causes of poverty, particularly its persistence. This paper presents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segregation and economic marginalization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Using GIS to layer historical poverty data, contemporary deprivation indexes and space syntax measures of spatial segregation, a multivariate system has been created to enabl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process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and stagnation of poverty areas as well as to analyse the street segment scale of configuration.  相似文献   

16.
王哲  郑法川 《地理学报》2021,76(8):1910-1923
以往的中国历史时期城市体系的研究,受限于系统城市人口数据的缺失,无法进行定量化的城市体系位序规模分析。本文通过数字化1936年《中华民国邮政舆图》,在其13240个邮政网点和40余万km邮路的基础之上,分析得到了邮政网点和邮路核密度空间分布,利用泰森多边形和分区统计等GIS工具给近代中国城市的邮政能力T赋值。以T值作为城市规模的代用指标,进行城市体系的位序规模分析。结论显示:① 基于T值的近代中国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符合齐普夫法则;② 1936年存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武汉和成都—巴县5个邮政聚集区;③ 1936年邮政网点和邮路空间分布存在“胡焕庸线”两侧的巨大空间分野,其西北半壁网点占比略少于人口占比,但高等级网点和邮路里程占比远高于人口占比;④ 本文将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研究的样本量从以往的200左右(城市人口)提高到2360(T值),第一次发现了1936年中国城市位序规模曲线独特的“中段凹陷”而导致的曲线整体“三段式”分布,迥异于同时期的美国和当下之中国,近代约50个左右城市的开埠通商是造成“头部”城市在城市规模上与中等规模城市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⑤ 邮政能力T值可视为近代中国城市规模的一个优秀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17.
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分形方法和断裂点模型对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进行定量测度和空间的次级划分,并对其形成演变规律进行时空分析和优化提升.研究显示:(1)该省城市分布密度较大,且区域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基本一致.(2)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类型现状正处于集聚型,城市空间分布有着"沿路、沿江、沿线"的三沿特点,次级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变化类型有着向均匀型演变的趋势.(3)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变化正处于初步网络化阶段,大中城市向心集聚和扩散2种力量基本均衡,城市总体空间分布有着"沿江"的一元性向"三沿"的多元性演化的趋势.最后,基于上述研究,对其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发展提出了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乡互动的衡阳市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陈修颖 《地理科学》2005,25(3):288-293
地方级中心城市的市域空间结构是全面反映城乡关系特征的空间尺度,也是体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尺度。因此,地方级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协调城乡关系为主线展开的,在现代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新的产业关系、优化区域城镇空间关系和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城乡通道系统、理顺城乡"流"动、探索新的城乡空间结构模式等措施,从而建立起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和宏观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的城乡空间结构。以衡阳市为实证,论述了基于城乡互动的市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具体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地铁作为现代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塑城市空间格局的手段之一。本文运用ArcGIS和SPSS软件进行绘图和均值分析,建立时间通达性矩阵并且计算地铁的时间通达性系数,从空间规模、中心体系、功能布局来探索福州地铁1~5号线建成后对福州主城区空间格局中这三个层面产生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地铁建成后,福州主城区的空间规模将扩增且空间形态将向东部和南部拓展,并形成五类通达性空间差异等级区;城市同心圆结构模式将强化,城市中心将适度转移;城市商业布局将因地铁枢纽站点的影响形成不同等级的商圈,但在地铁对住宅功能布局方面的影响相对于商业圈层较弱,需要参考更多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现人口、城市规模和自然地理系统的协调及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中人地关系面临的难题。以新疆9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全域、六大地貌类型和七大水系分区3个空间维度,运用位序-规模法和人口Lorenz曲线法,对城市规模体系和人口分布格局量化分析,探究了新疆城市规模分布与地貌、水系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 地貌类型区系统规模分布相关系数为0.897,水系分区系统规模分布相关系数为0.951,表明城镇规模格局与水系地理因子关系更紧密。(2) 准噶尔盆地与天山北麓诸河区是2个突出的人口分布聚集单元,同时是地理类型高度叠加区,呈现出城市规模与自然地理结合的空间极化区。(3) 新疆各自然地理单元城市人口分布的异质性表现突出,地貌类型单元内人口集疏格局鲜明,水系分区单元内人口分布相对均衡,其中天山北麓诸河区人口集聚程度较高。总体来看,新疆城市人口规模区域差异特征显著,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存在断层现象,城市体系发育不成熟,建议加强中等城市规模的发展,完善新疆全域的城市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