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前言目前,对土磁偏角的观测分析,已成为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不少地办和群测点常利用地磁(偏角)日变形态畸变,地磁低点位移或日幅差,日均值的变化以及地磁红绿灯法,两点相应地磁要素直接相减或进行空间相关分析的方法来寻求磁偏角的变化与地震的对应关系。但是,由于地球外空磁场的变化比地球内部磁场的变化强大得多,而外空场本身的变化又是如此多样复杂以至于提取震磁异常、确定震磁效应显得十分困  相似文献   

2.
FHD 磁力仪分量线圈装置误差对磁偏角观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FHD 磁力仪观测磁偏角的原理, 计算了分量线圈不水平导致的磁偏角观测值误差,发现分量线圈仅在EW 方向的倾斜对磁偏角观测产生误差。文中将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发现由于分量线圈底座水平的长期漂移, 仪器的垂直分量及磁偏角观测误差也会发生长期漂移, 长期漂移变化的周期约2 ~ 4 个月, 对垂直分量其幅度约3.5~ 11.0nT, 而磁偏角的幅度约0.1′~ 1.0′, 因此认为在将该仪器观测值用作绝对观测值进行地震异常分析时, 应注意回避这种长期漂移变化。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2019—2021年门源MS6.9地震周边岩石圈磁场部分要素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岩石圈磁场要素异常在震前1~2年比较明显,其中震中均位于磁偏角D模量、总强度F模量、垂直分量Z模量的正负交界地带,距离“0”值线10~50 km,震中位于水平分量模量的高梯度带,水平矢量方向和幅值在震中东南100 km范围内转向、回旋和减小,垂直矢量的方向和幅值在震中及东南100 km范围内出现对冲、发散和减小;震前1~2年水平矢量幅值、垂直矢量幅值在发震断层冷龙岭断裂带东段南北两侧呈现出北高南低的态势,依据压磁效应分析可知,冷龙岭断裂带东段北侧岩石圈磁场较大,应力变化主要以释放为主,南侧岩石圈磁场较小,应力变化主要以加载为主,反之该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导致了岩石圈磁场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4.
探讨利用磁通门经纬仪(DI仪)测量机场磁偏角的新方法——分量测量法,即利用DI仪测量的地磁场水平分量(X、Y)计算磁偏角。对影响磁偏角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详细阐述DI仪测量地磁场水平分量及磁偏角的计算过程。实践表明,采用分量法对机场磁偏角进行观测和计算是合理的。这种测量方法与常规的近零法所得测量结果相吻合,其测量精度满足相关测量规范的要求。而且,由于分量法在测量地磁偏角的过程中无需追踪水平磁场的零位,因而操作更简便、作业效率更高,更适合机场、码头等野外测量场合。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08年格尔木地震台2套仪器记录的磁场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GM3仪器三分量(磁偏角D、地磁场水平强度H、垂直强度Z)与FHDZ—M15三分量(D、H、Z)记录的全年整点值、日均值及月均值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其运行特点,找到2套仪器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青海及甘肃部分地区2020—2021年2期流动地磁测点的观测资料,获得该地区的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通过研究岩石圈磁场各个分量的变化特征,系统分析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前岩石圈磁场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门源地震前,震中区域岩石圈磁场各个分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异常显示。具体表现为:震中区域附近岩石圈磁场变化的水平矢量具有方向转向及幅值弱化的异常变化现象;垂直矢量方向出现明显的南向、北向对冲的异常现象;磁偏角在震中附近具有“0”变线和高梯级带分布;总强度和垂直分量在震中附近具有“0”变线分布,并发生弯曲。(2)依据压磁效应分析,冷龙岭断裂北部岩石圈磁场增大,应力变化主要以释放为主,应力变化应处于较低水平;冷龙岭断裂南部岩石圈磁场强度减小,应力变化主要以积累为主,应力变化应处于较高水平。门源地震前,冷龙岭断裂构造应力调整引起的压磁效应可能是造成震中区域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震磁效应信息的提取是在强干扰的背景上进行的,按现在的认识,震磁效应是微弱的。因此,在判断震磁效应信息之前,除了要弄清楚变化场的背景规律外,还须弄清楚基本场长期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 本文采用我国及其邻近地区1955—78年50个地磁台站三要素(磁偏角D,水平强度H和垂直分量Z)实测年均值资料,用“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法,计算、绘制并分析研究了北纬10°—64°、东经75°—153°这一区域内地磁场各要素(D,H,Z等)长期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1)长期变化有大尺度的区域性差异,如垂直分量Z的等变线1965,0年代以前在我国南部出现了由下降转为上升的转折,其它地区仍在下降。1975,0年代转折移动至华北南部,1978,0年代整个中国地区都现生了转折。同样,其它要素亦有类似的时空分布特征。 2)我国地球磁分布比较均匀,表现出受东亚大陆磁异常控制的整体性特征。 3)“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曲面拟合”法,不仅适用于较大的区域,而且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引潮力与潮汐应力对强震触发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在构造应力水平达到岩石破裂临界值时引潮力、潮汐附加应力的动态变化与地震序列之间的关系,选用了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分析了引潮力水平分量动态变化与强震发震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前震、主震及余震序列发震时刻的引潮力存在优势方向,多数地震发震时刻与选取时段引潮力水平分量的方位角相位比平均值仅为35%;对于构造复杂地区,结果显示引潮力水平分量的方位角不仅存在一个优势方向,还明显存在其他优势方向,可能与发震构造有关.根据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潮汐正应力和滑动方向的剪应力及其变化率,结果显示多数地震发震时刻潮汐剪应力接近最大值.  相似文献   

9.
王晓美  滕云田  谭婧  吴琼  王喆 《地震学报》2017,39(3):429-435
针对多套三轴磁通门传感器在同一观测环境下,日变化观测曲线不是完全重合,存在观测数据的不一致性问题,通过理论计算和地磁台站测试实验,分析仪器的定向、底座水平与地磁各分量观测数据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给出其定量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若存在定向误差角α,则表现为D分量的观测曲线中包含了一定比例的H分量;在水平面内,若存在磁传感器以H分量为轴在ZOD平面内的旋转夹角φ,则表现为D分量的观测曲线中包含了一定比例的Z分量;若存在磁传感器以D分量为轴在ZOH平面内的旋转夹角θ,则表现为H和Z两分量的记录数据中分别包含了一定比例的对方分量成分.   相似文献   

10.
正基于2010—2017年共8期的南北带流动地磁矢量观测数据所计算的岩石圈磁场模型,进一步对各期模型进行相邻期的求差而获得其逐年变化。针对这种变化,我们认为与地震能量在某一区域内的输入、集中和转移有关,因此岩石圈磁场随着能量的变化而改变。在直角坐标系中,总强度F、磁偏角D、磁倾角I、水平分量H、东向分量Y、北向分量X和垂直分量Z称之为地磁场7要素。而水平矢量是东向与北向分量的合成,它的变化与发  相似文献   

11.
震磁效应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介绍了目前人们对于压磁效应、感应磁效应、流变磁效应、电动磁效应、热磁效应及岩石破裂过程中的电磁效应机理的认识、研究进展以及利用震磁效应激发的地磁异常从地磁场的长期和短期变化中提取地震前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震磁效应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强调应从加强地磁台网观测、改进震磁效应的实验及引入提取震磁异常新的方法3方面加强震磁效应的研究,更好地发挥地磁观测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三十多个地震的磁偏角短、临趋势前兆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震源及其邻近地区,在多数情况下,地磁偏角存在着短、临趋势异常。其可能的形式为:加速偏转——回复——发震。回复期时间△T_2与偏转期时间△T_1之比,是一个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震级与短、临趋势异常持续时间的对数,存在着显著而稳定的线性关系: M_s=0.53+3.63l_(?)△T_1 最后,初步讨论了这种前兆的物理意义,并指出其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小波变换提取张北地震的震磁效应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98年1月10日的张北地震为例,应用小波变换及傅里叶分析,分析震中附近的6个地磁台站在地震前后共6个月的地磁场三分量分钟值采样数据.发现各个地磁台站记录的地磁场Z分量在张北地震前三个月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频率随着离发震时间越近而越来越高,出现的地点由南向北迁移.地磁场H和D分量没有此类异常出现.用这6个地磁台出现异常时同一频率所对应的振幅值绘出等值曲线,得到的图形是稳定的四象限分布,震中基本上位于0~3nT的等值线上.结果表明小波分析是提取地震磁效应的有效工具,同时也证实了地震磁效应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地磁台磁暴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新疆各地磁台自2009~2016年间的磁暴,对磁暴的起止时间、水平分量H、总场F初相幅度以及各分量的最大变化幅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约50%磁暴发生在劳埃德季节的E季节。磁暴发生时,不论是水平分量H、磁场强度的初相幅度,还是水平分量H、磁偏角D、垂直分量Z最大变化幅度均受纬度控制。赤道环电流体系在喀什地磁台影响较强,在喀什至乌什之间,影响迅速减弱;而在乌什、乌鲁木齐、温泉、克拉玛依之间,赤道环电流体系的强度减弱比较缓慢。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出版的7次《中国地磁图》资料, 根据构造磁效应和震磁相关性研究了地质构造(构造微动态)、 强震活动与中国地磁图等变线每个不同年代动态演化图像的关系, 从大区域尺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的7级以上强震与地磁分量等变线轴线方向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360年426个地磁测点和28个IGRF计算的地磁数据,计算地磁场和地磁异常场各个分量的曲面Spline模型,并绘制相应的地磁图和地磁异常图.依据我国部分地区的1909~1915,1915~1920,1920~1930,1930~1936年间地磁偏角长期变化图,1908~1917,1917~1922,1922~1936年间水平强度长期变化图和1908~1922,1922~1936年间垂直强度长期变化图,使用曲面Spline方法,分别计算上述9个时间段的磁偏角(D)、水平强度(H)和垂直强度(Z)长期变化的曲面Spline模型,并绘制相应的长期变化图.根据这些长期变化模型,将19360年426个点的三分量绝对值数据归算至1940,1930,1920,1910年和1900年,从而为计算这5个年代的地磁场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1982年6月16日我点西北方向480公里甘孜县发生6.0级地震。震前我们主要根据土磁偏角的异常结合其它手段的分析,于6月3日和11日作了二次短临预报,有所对应。现把预报的思路简要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使用华南地区5个国家基准地磁台2008—2018年地磁观测数据,通过对磁偏角D、磁倾角I、总强度F、北向分量X、东向分量Y、水平分量H、垂直分量Z月均值及年变率的分析,研究该区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南地区5个地磁台近10年来七要素月均值及年变率均呈缓慢变化趋势,且变化量相当,反映了该区域地磁场长期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短周期地磁扰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2008—2010年隆尧地磁台站的地磁水平分量H和磁偏角D的秒数据进行了短时快速傅里叶变换,按连续型地磁脉动Pc2—Pc6所对应的频率范围对频谱进行了频段划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频段频谱总幅值即短周期地磁扰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时间变化上,同一年中不同频段的幅值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每年的幅变特性与该年对应的Vr指数的时间分布也具有一致的变化形态,仅仅在变化的幅度上存在差异.磁偏角D的幅值和VrD均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而水平分量H的幅值和VrH却不显著.在空间变化上,各频段幅值均随地磁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地方时变化呈现出双峰双谷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绝对偏角仪测磁偏角D的过程中,需借助于一个已知地理方位角的标志,简称标志,根据标志在仪器上的读数,找出地理子午线的位置,磁子午面与地理子午面之间的夹角即为磁偏角(D)。方位标志设置的稳固程度如何,将会直接影响所测磁偏角的可靠性。本文对拉萨地磁台1957年用水泥墩设置的(D)标志进行了考察,该标志墩面离地平约1.5m,埋深约1m。考察结果发现此标志读数存在近似V型的季节性变化。为了弄清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对1984年在绝对观测室4号墩放置的舒米特仪测得的(D)标志资料与水文站测得的拉萨河水位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