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壳增生和成矿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东天山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晚古生代地壳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大规模走滑剪切和后造山演化阶段,在每个构造演化阶段都伴随有地壳增生和大量有用金属元素的堆积。按照地壳增生和成矿作用关系,研究区晚古生代主要有如下几种矿床类型:1)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增生前形成的Cu-Mo-Au-Ag矿床;2)早石炭世增生前形成的Fe-Cu-Pb-Zn矿床;3)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增生后形成的造山型Cu-Ni-PGE矿床;4)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增生后形成的造山型Au-Cu矿床。上述矿床在形成过程中既有地壳的水平增生,也有地壳的垂向增生作用,已经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内生金属矿床富集区。  相似文献   

2.
我国早石炭世早期床板珊瑚丰富,分布广泛,层位稳定,是划分早石炭世早期地层的主要化石之一。安徽、湖南是早石炭世早期床板珊瑚的主要产地之一,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一些古生物学者对此作过报道,但标本不多,资料比较零星。解放以来,特别是从六十年代以后,床板珊瑚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成绩显著,其中对皖、湘二省的研究有林宝玉、贾慧贞等,他们分别描述了湖南早石炭世床板珊瑚的一些新的属种。林宝玉(1962)还对早石炭世床板珊瑚做了如下分带(组合):即孟公坳段为Cleistopora hunanen-sis-Gorskyites multispinus组合:石橙子段为Syringopora hyperbolo-tabulata~Syri-ngopora lipoensis组合,这一组合带的建立,为我国早石炭世地层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近年来,笔者在安徽、湖南早石炭世早期(岩关期)地层中收集了一些珊瑚资料,并  相似文献   

3.
新疆早石炭世早期地层—和布克河组及库山河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地区早石炭世地层相当发育,分布广泛,尤以早石炭世晚期的大塘阶为甚,而早石炭世早期的岩关阶(杜内阶)则出露较为零星,分布范围也小.以往一些地学工作者曾认为新疆早石炭世早期地层仅局限在天山以北地区,天山以南没有早期地层的存在.通过最近几年地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笔者从十分丰富的地层古生物资料中确认新疆地区的天山南北都有早石炭世早期地层,它可以与国内外同期地层进行对比(附表1).  相似文献   

4.
王增吉 《地质论评》1981,27(6):533-538
中国西北、北部地槽区早石炭世早期地层分布较广泛。近年来,广大地质工作者在我国西北柴达木盆地北缘(祁连山南坡)、天山、准噶尔、甘肃北山及中国北部区内蒙古、大小兴安岭、吉林中部等地陆续发现了早石炭世早期地层。其生物群主要为菊石、珊瑚、腕足类。和华南地区比较有显著差异。依据这些动物化石产出的层位,建立了该区早石炭世早期生物地层层序,对生物群特征进行了概略的分析,对国内地层进行了简要对比。  相似文献   

5.
湖南邵东组海参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湖南邵东组分布广泛、岩相变化大,富产各种动、植物化石。对于邵东组的地质时代,目前争论较大。侯鸿飞(1965)创立邵东段,时代为早石炭世早期。目前对邵东组时代有二种意见,一种研究珊瑚学者认为属于早石炭世早期;另一种研究牙形刺学者认为属于晚泥盆世。笔者根据邵东组海参化石特点,认为邵东组的地质时代归于早石炭世早期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永珠地区位于申扎古生代盆地,区内发育连续的早奥陶世—中二叠世海相沉积序列。石炭系永珠组岩石组合特征为细粒石英砂岩、页岩、粉砂岩,夹多层生物碎屑灰岩,含丰富的生物化石,主要有腕足类、双壳类、牙形刺、珊瑚、苔藓虫、菊石、三叶虫。牙形刺Gnathodusgirtyi—Gnathodustexanus为早石炭世晚期组合;腕足类Productus—Rhipidomellatibetena为早石炭世晚期组合,Choristites—Spirigerella为晚石炭世早期下部组合,Trigonatretacf.paucicostulata—Elivellabaschkirica为晚石炭世早期上部组合。Uncinunellina是典型的冷水习性腕足类,Cyathaxonia是典型的冷水习性珊瑚,表明了全球石炭纪冰期已影响到本区。确定了永珠组的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早期,且早石炭世与晚石炭世分界线在第11层与第12层之间。  相似文献   

7.
沙庆安  丁啓秀 《地质科学》1960,3(5):256-259
1957年笔者整理华北(包括河北、山西、山东及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煤系地层資料(各煤田普查和勘探报告及钻孔柱状图約一百篇)时,曾注意到本区石炭紀煤系地层中石灰岩和煤的沉积变化,并且对它們进行了初步綜合分析,得出了某些規律。这些規律对认識华北石炭紀沉积的发育情况、大地构造、古地理概况以及煤田預測等将有所帮助。这篇文章是根据当时的总結,略加刪修之后写成的。本文将按中及晚石炭世分别敘述。  相似文献   

8.
关于华东志留、泥盆纪含鱼层时代的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嘉龙  毕德昌 《地质科学》1976,11(2):189-191
华东地区在古生代主要有两个含鱼层位:一为泥盆系上部的五通群,含胴甲鱼、总鳍鱼以及植物化石,其时代经长期争论渐趋统一,改变了以往根据植物化石划入早石炭世的看法;另一是志留系上部(?)地层,即江苏的茅山群和浙江的唐家坞群,所含化石除胴甲鱼外,还有属于无颌类的异甲鱼和最近划入硬骨鱼纲的棘鱼类以及一些无脊椎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9.
华北与东北南部地区缺失晚奥陶世至中石炭世早期地层(个别地点除外),这一论点长期以来已被中外地质学家所公认。本溪组自1926年创名以来,一直被认为属于中石炭世晚期(莫斯科期)。50年代中期,张文堂提出的论断,因无生物化石佐证,迄今未得到承认。80年代以来,吴秀元、赵修祜和刘发先后指出本溪田师付本溪组下部产纳缨尔期(或中石炭世早期)蜓和腕足类化石。 本文描述了辽宁本溪本溪组下部G层铝土矿顶板黑色页岩中所产植物化石7属12种,认为其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维宪期—纳缪尔A期)。  相似文献   

10.
王治平 《地质科学》1988,(4):279-289
中国中、晚石炭世珊瑚化石丰富。各地珊瑚群特征不同,故可分出不同的珊瑚组合。华南地区珊瑚群以犬齿珊瑚目为主,出现大量地区性分子。  相似文献   

11.
雍自权 《地质科学》2008,43(1):207-208
罗志立教授,1927年11月生于四川苍溪县,195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48年入学)。曾先后在石油部西北石油管理局和四川石油管理局工作;1980年调到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工作(现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今年适逢他献身石油地质事业60周年,又喜逢80华诞,特此撰文祝贺。  相似文献   

12.
徐红燕 《地质科学》2008,43(4):826-827
丁文江(1887.4.13-1936.1.5),字在君,笔名宗淹,江苏泰兴人,出身于缙绅家庭,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突出的文化名人。抱着“读书救国”的愿望,他于1902年东渡日本,后转赴英国求学,1911年暮春于格拉斯哥大学获动物学及地质学双学士后归国,决心以科技兴国。  相似文献   

13.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8,43(2):320-320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和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原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家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3月6日11时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相似文献   

14.
2002年11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等著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首发式与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隆重召开。会议由以李德生先生在京学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文智教授为主任,陈蟒蛟、刘友元、张兴、何登发等其余在京学生为委员的组委会发起组织。  相似文献   

15.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4,39(1):138-138
为纪念孙肇才先生从事石油地质工作50周年,以“板内形变与晚期成藏”为书名的孙肇才石油地质论文集2003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精选了孙先生的论著24篇,分“基础地质”(3篇)、“中国含油气盆地综述”(3篇)、“典型含油气盆地分析”(10篇)和“在中外咨询会议上的发言”(8篇)4部分。书末附有孙先生学术论著和报告目录。全书共332页,约53万字。书中论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格局、成因机制、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6.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5,40(3):414-414,438,456
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马杏垣先生的遗著《解析构造学》,2004年11月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63页,885千字。解析构造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杏垣先生在总结自己和研究集体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的。之后,在他的领导下,他的学生们在各自的研究岗位上做了许多工作,既丰富和完善了解析构造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使解析构造学在我国学术界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解析构造学的形成与发展,构造解析的原则与方法,中国前寒武纪构造、大陆伸展构造、重力作用与构造运动、中国大地构造发展的基本样式与地壳构造演化,地学断面研究、中国地震活动与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苏、浙、皖地区沉积-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南部近东西延伸的扬子板块形成于距今800Ma 前。自震旦纪开始,在其东缘苏、浙、皖地区形成了两个呈北东东向展布的并在其东端相联的裂陷槽。其沉积厚度达万米。沉积演化晚期形成了复理石与磨拉石。复理石堆积于晚奥陶世,此时裂陷槽为两个向东开口的海湾,碎屑物来自盆地南北两侧的扬子古陆。磨拉石堆积的时代从晚奥陶世末到中泥盆世,碎屑物  相似文献   

18.
赵永红 《地质科学》1993,28(2):186-186
科学的发展是从思维开始的。有了新思维才能去进行新探索,得出新认识、新发现和新观点,再上升为新理论。新理论促进了新技术,并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有可能促使一门新学科产生,乃至在科学园地中开辟出一个新领域,促进科学的新发展。“新天地”向广大读者介绍自然科学中的新动向、新探索、新观点、新问题,进行难题的征答与解答。这些内容也许是不成熟、不完善或是有争议的问题,也许与地质科学本身无关。读者或许会在本栏目中获得新灵感,从而导致新思维的诞生——这正是本栏目所希望的。  相似文献   

19.
《地质科学》1985,(4):313-319
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一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举行了授予瑞士许靖华教授名誉教授证书仪式。仪式由中国科学院秘书长顾以健主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代表中国科学院授予许靖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证书。这是中国科学院在地学领域授予的第一个名誉教授。  相似文献   

20.
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和发展,对大洋地区构造活动、地热及地壳-上地幔结构之间的关系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在大陆地区,由于其构造发展历史的复杂性,对这种关系的认识还远没有大洋区那样系统和清晰。但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各种地球物理资料的大量积累已为进行这种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