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土壤铬的地理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铬是动物和人的必需微量元素。已有报导,土壤铬含量异常而引起农作物生长不良、生态变异和产量下降。动物和人缺乏铬,糖耐量受损,甚至导致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等。铬是工业“三废”中常见的污染元素,含铬污染物对机体有致癌和致突变作用。土壤是铬的生物地球化学营养链的重要环节,计算土壤铬的丰度、背景值,探讨土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土壤微量元素化学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22年以后,相继发现锌、硼、铜、铁、锰等微量元素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它们多为植物体内酶和辅酶的组成成分。当土壤微量元素供给不足时,农作物常会出现缺乏症状,产量减少,质量降低,严重时可能颗粒无收。在缺乏微量元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锌是植物正常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它是植物体中酶的组成成分,对叶绿素的形成和分解蛋白质复合体的去氢酶作用有密切关系。水稻的僵苗病,玉米的白条病、果树小叶病和丛生病等都是由于土壤缺锌引起的,尽管土壤中全锌含量较高,但由于土壤PH、有机质等土壤条件的变化使锌的可给性降低,锌的缺乏或过量都会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的失调,生长发育受阻,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同时还会产生各种病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福建滨海沙地木麻黄防护林Mo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和林下土壤pH的变化,发现因Mo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不平衡引起的土壤微量元素Mo的耗竭和土壤的酸化是木麻黄林早衰和迹地更新生长不良的重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前 言 微量元素锌对于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有重要作用。植物体内的锌主要来源于土壤,土壤中锌严重缺乏时,则会造成减产,甚至颗粒不收。人体中缺锌时会引起代谢紊乱等失调病症。 明确土壤中的锌的含量及其分布规律,依本区作物生长之需要予以评价是科学的调剂锌之供应状况,因地制宜使用锌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生物炭对岩溶区玉米生长、土壤CO2体积分数和排放速率及岩溶作用的影响,通过野外盆栽试验,将蔗渣生物炭分别以土壤质量分数为0%(CK)、0.5%(T1)、1%(T2)、2%(T3)和5%(T4)添加到石灰土中,并栽培玉米。测定玉米生育期中土壤CO2体积分数和排放速率、土壤淋溶水中Ca2+和 质量分数;并测试玉米收割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容重及玉米生物量。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增加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2%和5%生物炭添加显著增加了玉米秸秆干重、玉米棒干重和玉米根干重;在玉米苗期,5%生物炭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CO2体积分数和排放速率;在玉米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2%和5%生物炭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CO2体积分数、排放速率以及在此期间收集的土壤淋溶水Ca2+和 质量分数。由此可见,蔗渣生物炭作为岩溶区石灰土改良剂,在一定程度上改良石灰土性质,促进了玉米生长,提高了岩溶区土壤CO2的体积分数和排放速率,加快了岩溶作用。  相似文献   

7.
阿拉善荒漠草地类微量元素含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付华  周志宇  庄光辉 《中国沙漠》2000,20(4):426-429
对阿拉善所属的4个草地类6个亚类75个牧草25个土壤样本中的Fe、Mn、Zn、Cu、Co、Mo、Se等7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类型进行研究,并对各草地类牧草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微量元素除滩地戈壁亚类,山前倾斜地亚类、河泛地低地亚类Se含量及冷温潮湿类的Cu和Zn含量正常外,其它都低于我国和世界正常土壤平均含量。微量元素的缺乏与成土母质相关。阿拉善地区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复杂,但牧草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有一定范围,这与牧草本身对元素的吸收和积累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8.
生态系统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邬畏  何兴东  周启星 《中国沙漠》2010,30(2):296-302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研究文献的大量阅读,总结了在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的意义。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中的氮磷比与固氮共生体及非共生体的生物固氮量呈反比例关系;土壤中的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发生变化会影响植被动态;土壤中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对物种多样性及生产力产生影响,尤其是磷限制濒危物种的生产力及丰富度;植物体中的氮磷比化学计量特征可以体现氮和磷两种营养元素的供应状况及相对有效性,对植被恢复和濒危物种管理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水体中的氮磷比与水生生物的固氮量呈反比例关系,并且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及水生生物群落的组成。  相似文献   

9.
丛枝菌根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丛枝菌根是绝大多数植物根系与土壤真菌形成的共生体。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丛枝菌根在退化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植被恢复和重建中的作用的探讨,指出丛枝菌根不仅能够促进土壤营养物质循环和利用,稳定和改良土壤结构。而且能够调节植物种间关系、影响群落的演替和结构以及维持物种多样性。同时。丛枝菌根真菌种类和数量以及生长状况的差异都能对生态系统巾南于自然或人类活动所引起土壤和植被的变化起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徐县作为葡萄四大产地之一,有着对葡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的环境。作者通过分析葡萄的品质对其生长环境和地球化学元素的响应,发现微量元素中的硼和钼、常量元素中的钾和钙、土壤性质及所含的元素以及耕种方式都在在葡萄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起到了重要影响作用,这些发现对于提高地区葡萄品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在镍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虽然镍是一种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但在较高含量时,对土壤微生物会造成毒害。在长期受镍胁迫土壤中,土壤细菌、真菌、内生菌根、外生菌根中的某些种类产生了体内和体外的抗性机制以减少镍的毒害作用。通过微生物的吸收、沉淀、络合等作用,可以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性和生物毒性;另外,某些根际微生物还能提高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的提取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根际微生物和植物的共生关系强化植物修复的效果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2.
生物土壤结皮在荒漠地区广泛分布,它的形成和演替深刻地改变了土壤表层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进而影响了荒漠地区一年生植物的种子传播、萌发、幼苗存活及生长过程。本文回顾了国内外有关生物土壤结皮对一年生植物影响的研究,综述了生物土壤结皮对一年生植物的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及生长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各研究结论中存在争议的原因,总结了生物土壤结皮对一年生植物种子传播、萌发、幼苗存活及生长影响的内在机理,指出了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地区植被组成的筛选作用,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岳斌  常国华  张仁陟 《中国沙漠》2014,34(6):1590-1597
为深入了解农作物根系分泌物与其根际土中可溶有机物的关系,用柱色层族组成分离方法, 对小麦和苜蓿根际土中的有机物采用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测定.对分离出的极性和弱极性馏分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不同农作物的土壤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差异很大.小麦根际土壤中主要分布的是C10-C32脂肪酸;苜蓿根际土壤中主要分布的是C10-C30脂肪酸;小麦根际土壤中活性物质十六烯酸、亚油酸和顺反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在苜蓿上未检出;小麦根际土壤中有机质演化程度及降解程度均大于苜蓿根际土壤.在低演化状况下,根际土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根系分泌物的特点.芳烃的甲基菲指数MPI值是判识土壤有机质演化和降解程度的良好参数.  相似文献   

14.
达拉特旗蔬菜试验地土壤微量元素及培肥增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达拉特旗蔬菜试验土壤微量元素的分析,得知该地区土壤中铜锌含量低于临界值,而硼,铁,锰基本属于正常水平,合理施用铜锌肥,会使蔬菜生产获得较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面向应用的土壤重金属信息系统(SHMIS)——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陈煌  郑袁明  陈同斌 《地理研究》2003,22(3):272-280
在大规模的土壤取样调查和分析基础上,以北京市为例,建立了土壤重金属信息系统(SHMIS)。该信息系统由土壤重金属数据库(SHMD)及其数据库管理系统(SHMMIS)两大部分组成。该信息系统的资料覆盖北京市18个区县,共800组土壤重金属和近400组蔬菜重金属等相关信息。土壤重金属数据库由6个表相互关联而组成,其中采样区的基本地理属性、样品重金属含量、样点与周围地物空间关系、农作物组成等不同的分类信息分别列在不同的表中。用户通过SHMMIS可对数据进行查询、分类和统计,获得需要的数据。该信息系统的建立既使得采样工作能够与空间分析相结合,对重金属含量变异趋势大的区域进行加密布点,提高每个样点的信息量;数据库同时存储土壤及其所产蔬菜等农作物的重金属含量,为蔬菜重金属污染风险分析、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研究、决策管理提供一个数据平台。  相似文献   

16.
冻融作用与土壤理化效应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冻融使土壤经历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过程,冻融作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改变土壤结构、含水量分布和水热运动,影响微生物活性和以微生物为媒介的有机质矿化作用,改变土壤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从而对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冻融作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作用主要受冻融速率、温度、冻融交替次数和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土壤质地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冻融作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养分的有效性,有利于耕作和促进植物生长,但也可通过含水量的重新分布和径流淋失而导致土壤养分损失。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生物炭对西双版纳土壤性质及橡胶(Hevea brasiliensis)幼苗生长的影响,评价其对橡胶人工林固碳增汇的潜在能力,将不同量的生物炭(与土壤质量比分别为CK:0;B2.5:2.5%;B5:5%)与复合肥(0 kg/hm2;F:300kg/hm2)交互(共6个处理:CK,F,B2.5,B2.5+F,B5,B5+F)加入土壤中进行1 a的橡胶幼苗盆栽实验研究,对土壤进行水分、温度、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养分测定,对幼苗进行地径、株高、光合速率以及生物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生物炭增加了土壤p H值,降低了土壤容重;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雨季较对照提高了26.9%~76.3%,旱季则提高了30.8%~63.5%);生物炭显著增加土壤全碳和全磷含量,降低了土壤硝态氮,B5和B5+F处理的土壤有效磷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是对照的18.3倍和16倍;在雨季和旱季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B5+FB2.5+FB5FB2.5CK,CK的土壤呼吸速率显著低于其他所有处理;施肥处理的幼苗生物量显著高于CK和所有单施生物炭处理,以B2.5+F处理效果更明显;施肥与生物炭均显著提高了橡胶幼苗光合速率。综上所述,生物炭可以改善土壤性质,保持和提高水分和大部分土壤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具有促进地上固碳及土壤固碳的潜力。从本短期的实验来看,单施生物炭不能促进橡胶幼苗生长,与肥料配合使用更能促进橡胶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8.
干旱强度及发生时间对华北平原五省冬小麦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慧倩  张强  孙鹏  宋长青 《地理学报》2019,74(1):87-102
本文利用2001-2016年时间分辨率为8 d的MOD09A1和MOD16A2的数据集,构建了基于NDVI和ET/PET的干旱指数(DSI),分析华北平原五省不同程度的干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探究不同程度的干旱作用于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年际分布上,2001-2002年干旱最为严重,其余年份干旱显著减缓,年内分布上,干旱主要集中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夏季次之,冬季最少;②空间分布上,河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及江苏的中部和北部、山东东部是干旱多发区;③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越冬期发生初旱对产量起促进作用,而在乳熟成熟阶段发生初旱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轻旱发生在乳熟期会对冬小麦产量产生显著影响,而中旱发生在开花、乳熟成熟期都会对产量产生显著影响,随干旱程度加重,干旱对作物产量产生显著负作用的生长期越长;此外,在播种时若出现水分短缺也会对冬小麦的产量产生影响,尤其是发生重旱和特旱。研究不同强度干旱发生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对研究区的灌溉时间规划以及保墒增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防护林营造方式对沙漠化土地恢复能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通过对防护林体系营造方式对沙漠化土地的恢复和重建能力的研究,发现固氮灌木树种对沙漠化土地肥力恢复的作用十分显著。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组合造林技术是恢复沙漠化土地肥力最有效的方法。在沙漠化土地上营造乔、灌混交防沙阻沙林带,可以明显地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素水平。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水环境和物理性质,并能增加土壤微生物,使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较荒漠化土地有较大幅度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与种植植物的种类和人为经营强度有关。草田轮作是干旱区改土培肥的好形式,新开发荒漠地以第一年农作物+第二年牧草+第三年农作物的轮作制度较好。  相似文献   

20.
正水分是决定干旱区植物生存、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键因子,影响着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极端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咸水灌溉(其矿化度在2 g/L~29.7 g/L)是确保防护林植物正常生长的唯一水分来源。但是,长期的咸水灌溉,必将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甚至对植物产生毒害,同时引起土壤的盐渍化。然而人工防护林的建立,降尘,灌溉等输送的物质对土壤质地变化的影响,以及植物对土壤的反馈作用,加速了土壤中各种物质的转化,从而改善了土壤的营养条件,其化学、物理、生物、形态和矿物等内外属性也发生相应变化,促使风沙土向成土方向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