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转台图像采集的方法,通过对样品截面影像的边缘提取、参数空间转换、直线识别等操作,测定了圆明亮琢型样品的三维结点。采用多元链表数据结构组织圆明亮琢型样品的点、线、面等几何要素,并构建它们之间的拓扑关系。结合所测三维结点与拓扑模型,表示出圆明亮琢型钻石的三维实体模型。该方法具有图像采集方便、硬件体统简洁、计算速度快等优点,非常适于刻面宝石的三维重建,并可应用于钻石/宝石的切工评价、光学效果的模拟以及加工设计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采用数学方法和可视化计算机软件Pro/E与MATLAB处理圆明亮琢型切工参数与该琢型其它几何元素之间的定量关系。首先,用数学语言描述托尔可夫斯基琢型亭部演化的规律。随后,用分析表达式和图形表达以下几个问题的新见解:(1)星刻面倾角不能随意取值,它是某些切工参数的函数;(2)腰棱厚度和腰棱总面积能够用数学公式定量描述;(3)冠部俯视图的变化服从一定的数学约束条件,认为台宽比评定中的“弧度法”不可行。分析结果表明将现代光学分析和MATLAB等计算机技术结合,可用于宝石最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3.
钾含量对白云母X射线衍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白云母X射线衍射峰强度的理论计算,发现其衍射峰的强度随钾含量呈规律性变化;对白云母活化释钾后不同钾含量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发现实测的衍射峰强度值与计算值变化趋势一致。计算与实测的白云母特征衍射峰强度比值曲线也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这些结果表明白云母中钾含量是其X射线衍射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南地区岩石热导率值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熊亮萍  胡圣标 《岩石学报》1994,10(3):323-329
测定我国东南地区712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数据,计算了各类岩石的平均热导率值。该区中沉积岩的热导率值普遍高于华北地区同类岩石的热导率值。砂岩和泥岩的平均热导率值分别为3.41±1.22W/m.K和3.59±1.19w/m.K,而且在区域上同类岩石的热导率值变化幅度很大。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石的热导率值主要受控于其矿物成分,特别是石英的含量。为了确保该地区实测热导率数据的可靠性,对部分样品进行了多种方法的检测,并在此基础上选送7块样品到美国地质调查所用稳态的分棒法进行检测,结果十分一致。在计算热流值时,根据该地区沉积岩的特点采用厚度加权平均热导率值,从而使我国东南地区的实测热流值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纪—古近纪构造古地磁新数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奥陶系-古近系近乎连续的沉积地层中系统采集古地磁样品3791件,其中测试统计样品数为2920件,基本获取了统级年代古地磁数据,绘制出喜马拉雅地块奥陶纪-古近纪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喜马拉雅地块在向北漂移过程中曾发生了多次旋转,最后一次约28°的顺时针旋转发生在始新世,可能与西喜马拉雅构造结形成有关;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曾发生了纬度为2°和3.8°的向南回返,可能与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弧后扩张有关.根据古纬度数据推算:中白垩世雅鲁藏布新特提斯洋盆的宽度至少为2200km;始新世以来的喜马拉雅陆-陆碰撞造山运动导致印度地块-喜马拉雅褶冲带-拉萨地块之间的地壳缩短量至少为1000km.  相似文献   

6.
利用XRD,EPMA,LA-ICPMS等测试分析技术初步研究了内蒙古固阳县产出的砂矿型宝石级中长石样品的化学成分与矿物结构,结果表明,固阳中长石样品的晶胞参数为:ao=0.8167nm,bo=1.2811nm,co=0.7109nm,α=93°43′,β=116°16′,γ=89°58′;其中具代表性的2块样品G-1与G-2的化学分子式分别为:K0.03Na0.51Ca0.44Al1.39Si2.60O8和K0.03Na0.50Ca0.45Al1.40Si2.59O8,其端员分子式分别为Ab52An45Or3和Ab51An45Or3,轻稀土元素较重稀土元素富集,整体上呈现Eu的正异常。固阳中长石样品中Δ2θ(131-131)=1.91,其有序度为0.5,形成温度约为700℃,这表明固阳中长石可能形成于一种中高温火山岩或深成岩环境。  相似文献   

7.
对火山玄武岩破碎后形成的6个粒组区间的试样依规范进行直剪试验,得出不同相对密度下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试验数据;根据抗剪强度参数的统计结果,按Chauvenet法剔除粗差数据,并评价变异性,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对试样在不同的相对密度下和不同粒组区间的力学规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后得出:模拟月壤的内聚力为0.33~5.5kPa,内摩擦角为29.1°~35.65°;抗剪强度参数与颗粒粒径、密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颗粒粒径决定了密度的变化范围,这导致了抗剪强度参数在密度的一定的范围内随之变化,而总的变化趋势却是由粒径来控制的。根据以上结论,按一定颗粒级配研制模拟月壤混合样,其内聚力为0.16~1.59kPa,内摩擦角为34.8°~45.5°,符合真实月壤的实际情况。可为后续的模拟月壤研制和性能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常规宝石鉴定方法、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光栅光谱仪及红外光谱仪对未处理和覆膜处理的角质型金珊瑚、黑珊瑚样品的宝石学特征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珊瑚样品的实测折射率为1.4851.505,密度为1.3361.349g/cm^3;其横截面呈同心环状结构,纵切面呈粗细不均的纤维结构,证明其横纵空间生长的机理;样品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纯有机质,主要化学元素为I,次要的Cl,Br,S和Ba,少量Si,Ca,Mg,Na以及微量元素Zn,Ti,Mn,Cu,V等,未出现Fe;耐酸蚀实验表明,样品在HCl和HNO3中不溶,在H2SO4中可缓慢溶解;样品的红外光谱具有3组弱-中-强特征吸收峰,表明其存在一系列氨基酸等有机成分。  相似文献   

9.
碎屑流堆积物颗粒识别和统计是碎屑流灾害的研究重点。文章基于图像处理孔隙(颗粒)及裂隙图像识别与分析系统(PCAS),以贵州纳雍普洒村崩塌-碎屑流为例,结合纳雍崩塌堆积物粒径实测结果,通过阐释识别过程中阈值、孔喉封闭半径、最小孔隙面积的参数意义,研究PCAS软件在碎屑流颗粒识别与统计中的应用,并提出了颗粒识别时这些参数的选取方法。分析结果表明:(1)PCAS能自动准确地识别碎屑流堆积物颗粒与孔隙,相比人工计数更精细,所识别堆积物各区小颗粒比重较大,0~2 m颗粒粒径各区占比都在50%以上;(2)当阈值为170(像素)时能获得精细的二值图像,颗粒与孔隙得到了准确地区分;(3)不同参数取值下获得堆积物颗粒粒径分布结果不同,碎屑流堆积物颗粒识别宜采用较大的孔喉封闭半径和较小孔隙面积,当二者比值为3/30(像素)时能更好地反应颗粒粒径分布情况;(4)PCAS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统计结果显示,各粒径含量变化趋势与人工统计相近,两种统计方法各粒径占比、分布规律基本吻合,说明利用PCAS可以实现对崩塌碎屑流颗粒粒径分布的高效便捷分析。  相似文献   

10.
锚索的锚固角是边坡支护设计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基于数量化理论Ⅰ的建模原理和方法,选取了15组可靠的实测样本数据,以滑面倾角、坡面角、滑面粘结力、滑面内摩擦角、锚索直径、边坡天然稳定系数等6项定量指标作为锚索锚固角的判别指标,建立了边坡锚索最优锚固角的预测模型。通过模型检验和精度分析,得出最优锚固角的残差绝对值为0.17°~4.60°,平均为2.18°;相对误差为0.51%~11.79%,平均为4.96%;复相关系数r为0.9613,剩余标准差s为2.8185,总体上最优锚固角的预测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较好。可见,利用数量化理论Ⅰ确定边坡锚索最优锚固角是科学可行的,它为确定边坡支护设计的锚固角参数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DC2000型钻石切工自动分析仪的测量精度,采用该仪器测量了标准的圆形明亮琢型CZ样品的切工比例。试验结果表明,DC2000型钻石切工自动分析仪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测量精度,符合现代钻石切工分级的严格要求:腰棱直径和全深的最大偏差不超过0.01 mm,以百分数表示的台宽比、冠高比、腰厚比、亭深比和底尖比的最大偏差不大于±0.1%,冠角和亭角的最大偏差不大于±0.1o。DC2000型钻石切工自动分析仪可以为钻石切工分级和钻石加工过程的质量检测提供精确、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12.
The gemstone cutting is a useful process to create shapes on rocks and minerals. This is done through the steps sawing, grinding, faceting and polishing, thus providing better light reflection in the pavilion with specific angles for each translucent mineral; brightness on the surfac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their use in the jewellery industry.  相似文献   

13.
精确计算星刻面、上腰刻面和下腰刻面的倾角是圆明亮琢型宝石加工的重要问题。通过几何分析与计算,分析了冠角、台宽比、星刻面长度比、下腰刻面长度比和亭角对星刻面倾角、上腰刻面倾角和下腰刻面倾角的影响,获得了较精确的星刻面倾角、上腰刻面倾角和下腰刻面倾角的线性拟合计算方法及相应的参数。  相似文献   

14.
Analysis of the conodont colour alteration index and the Kübler index of illite allowed us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four types of very low‐ or low‐grade metamorphism in the Cantabrian Zone (CZ)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ir region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These types are: (1) an orogenic Variscan metamorphism present only in restricted areas of the western and north‐western parts of the CZ where epizonal conditions are reached; (2) a burial metamorphism that appears in the basal part of some nappes, where anchizonal conditions are sometimes achieved; the thermal peak preceded emplacement of the nappes; (3) a late‐Variscan metamorphism in the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parts of the CZ; a cleavage, cutting most of the Variscan folds, is associated with this metamorphism, which has been related to an extensional episode; (4) a contact metamorphism and hydrothermal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minor intrusive bodies. The extension continued after the Variscan deformation giving rise to hydrothermal activity during Permian times.  相似文献   

15.
基于坡面稳定的黄土路堑高边坡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万军  杨更社 《岩土力学》2009,30(2):531-535
通过室内外黄土边坡的冲刷试验结果发现,随着坡度的增加,坡面上的最大冲沟深度呈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黄土边坡坡角值越接近临界坡角,坡面产生破坏的可能性越小。根据坡面流理论,导出黄土路堑高边坡抗冲刷的临界坡角。根据调查发现,当边坡的坡角相同时,单级坡体越高,坡体(即坡长越长)越易形成明显的冲沟。根据坡角、坡面长和坡面冲刷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坡面稳定的黄土路堑高边坡优化设计模型。用该模型对典型路堑高边坡进行计算验证,优化结果和实际情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对截齿截割煤体变形破坏过程的红外热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研究截齿截割作用下煤体变形破坏规律。改变截齿类型、截割速度、截深、测量方位等测量煤体红外热像,发现扁齿截割时在垂直截割方向与扁齿凸脊相应处出现条状高温区;锥齿截割时在齿尖附近出现点状高温区;截割速度越快,热效应越明显。截齿截割煤体过程中,温度场中最高温度值与截深及煤体力学性质有关。截深越深,温度场中最高温度越高;煤体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黏结力、内摩擦角越大,高温区的最高温度越高。  相似文献   

17.
郭峰  赵伟民  李瑰贤 《岩土力学》2007,28(12):2666-2670
在传统土的平面切削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土的旋挖切削模型,推导出旋挖切削土阻力公式,公式考虑了孔壁内侧剪切破坏和实际切削角减小等问题。采用多种刀具对砂土进行大量旋挖试验,以测得不同刀具在改变切削角时的旋挖切削阻力。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结果比较,证明了理论公式的正确性。研究发现,切削阻力与切削角呈非线性关系,并且不同土质有不同的最佳切削角;不带刀齿的刀具切削阻力大于有齿刀具,而且受切削角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了解马达加斯加蓝色蓝宝石的颜色特征,采用GemDialogue颜色系统对其进行了描述与分级。对比世界上主要产地(澳大利亚、斯里兰卡、柬埔塞、缅甸)蓝宝石的颜色特征发现,马达加斯加蓝色蓝宝石样品的黑色罩过高,使得其最终的颜色等级大多在1~4范围内,属于“商业级”。为了进一步确定马达加斯加蓝色蓝宝石样品的颜色特征及其与全Fe,Ti质量分数的关系,采用紫外一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电子探针测试了样品。结果显示,随着全Fe与Ti质量分数的增加,样品的蓝色加深;当蓝宝石样品中全Fe的质量分数为0.02%~0.75%、Ti的质量分数为0.006%~O.040%且其全Fe与Ti质量分数比值为10~30时,蓝宝石样品的颜色为纯正蓝色;当超出此范围时,蓝宝石样品通常含有绿色或紫色色调。  相似文献   

19.
PDC锚杆钻头回转钻进的力学特性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煤矿巷道锚固孔快速精准钻进的施工需求,通过建立PDC锚杆钻头回转钻进力学模型,对其主要力学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PDC切削齿轴向力随压入深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切入角的增大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煤系岩石摩擦系数f为0.20~0.43时,可得最优切入角为15.0°~18.3°,此时在相同压入深度条件下轴向力和切向力最小。并进一步结合煤系岩石的力学特性,提出了PDC切削齿作用下的岩石破碎条件,得出不同压入深度时轴向力和切向力的关系。利用自主研发的钻进试验台对模拟岩样进行了钻进试验,试验结果验证了PDC锚杆钻头回转钻进力学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为PDC锚杆钻头优化设计,锚固孔钻进效率与精度的提高,以及钻进轴向力和切向力的变化预测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