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台湾海峡西部表层沉积物磁化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黎静  汪卫国 《沉积学报》2009,27(4):697-703
为研究台湾海峡西部表层沉积物磁化率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采自平潭至汕尾近海海域的22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磁化率分析,得出低频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值均呈从近岸向外海递减趋势,且厦门湾以北近岸海域的低频磁化率明显高于厦门湾以南的,频率磁化率在平潭岛外侧和汕尾近岸海域相对较高,且自平潭岛向南,有一明显的递减趋势。通过和前人关于台湾海峡西部沉积物类型和重矿物分布研究的对比发现台湾海峡西部表层沉积物磁化率在近岸细粒沉积物中高,外海粗颗粒沉积物中低,磁化率值的变化趋势和沉积物中磁铁矿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台湾海峡西部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沉积物来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武汉东湖现代沉积物磁组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  龙昱  申燕萍 《世界地质》2002,21(3):223-227
采自武汉东湖现代沉积物的0.86m长的样品被用于研究湖泊现代沉积物的磁性各向异性,研究发现,东湖的现代沉积可划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沉积特征与磁学性质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物源差异,通过分析样品沉积特征,磁化率K值特征并结合磁性矿物在各层面间的差别,从而分析得出磁化率K值可作为地层划分的有效辅助手段,磁铁矿广泛存在于所有砂质及泥质沉积物中,是引起东湖现代沉积物磁化率变化的主导性物质。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沉积物磁化率的比较研究和初步解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吉云平  夏正楷 《地球学报》2007,28(6):541-549
沉积物的磁化率分析以被广泛应用在第四纪古气候研究中,不同类型沉积物磁化率的解释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本文选择了黄土、冲积物、湖积物、风沙堆积和南方红土等五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物,进行了磁化率的测试,粒度和孢粉分析,试图通过对沉积物磁化率和相关古环境指标的研究,对不同类型沉积物的磁化率予以对比并进行初步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黄土和湖泊沉积中磁化率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指示古气候的重要指标;河流沉积物和风沙沉积物的磁化率主要受粒度的影响;影响南方红土磁化率的因素十分复杂,其磁化率的解释比较困难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这一研究表明,鉴于不同沉积物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在运用磁化率进行古环境解释时须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湖泊沉积物中Rb/Sr值来反映受古气候制约的流域陆地化学风化率的变化,并恢复了岱海近400a以来以小冰期为特征的、具有100a准周期(经谱分析)的气候波动历史。通过磁化率、粘土矿物含量和种类的综合分析,确证了湖泊沉积物Rb/Sr值的变化可以用来重建流域内化学风化率与其相应的古气候演化过程,是湖泊沉积记录中具有比磁化率更明显气候意义的有效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湖泊中的有机碳及其同位素与磁化率指标广泛应用于古气候的重建,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其气候意义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对江汉平原江陵剖面沉积物中磁化率参数、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其碳同位素δ(13C)值影响因素与环境气候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总有机碳(TOC)的变化与总氮(TN)呈正相关关系,而总有机碳(TOC)与同位素δ(13C)、磁化率值则呈负相关关系,其组合可以很好地反映江汉平原地区的环境演变.在暖湿期,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较高,有机质的δ(13C)值偏负,磁化率偏低;反之,在凉干期,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较低,有机质的δ(13C)值偏正,磁化率偏高.江汉平原地区6 000 a PB以来的古气候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即冷干-暖湿-凉干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对长71.2m的南黄海北部DLC70-3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和总有机碳(TOC)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显示,DLC70-3孔沉积物的磁化率值与平均粒径呈正相关关系,与w(TOC)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以陆源碎屑输入为主的陆架海区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粗颗粒为主;由于w(TOC)均值非常低,因此不能将磁化率低值全部归结为有机质稀释作用的结果,主要可能是沉积速率大所致。此外,磁化率值受到沉积物所处氧化还原环境的控制,氧化环境下磁化率值高,还原条件下磁化率值低。冷水团沉积层位的沉积物是在较强的还原条件下形成的,因此,磁化率指标可以指示古黄海冷水团的形成演化,将磁化率指标与同一钻孔中微体古生物指标指示的古冷水团层位进行对比,得出了完全一致的结果,从而为今后研究区的古冷水团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林文姣  刘育燕等 《地球科学》2001,26(3):247-250,257
通过对四川剑门关地区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磁化率的研究,发现磁化率的大小与沉积物颗粒的粗细有着紧密的联系。中粗粒砂岩的磁化率通常偏小,而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磁化率明显增大,由于沉积物颗粒的粗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沉积速率。因此,磁化率大小的变化可作为沉积速率变化的定量指标,而沉积速率的变化与沉积环境及沉积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认为磁化率的大小可作为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分析的一种参考。另外,通过剑门关地区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发现,本区磁化率主轴方向可分为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南东两组。北西-南东方向的磁化率主轴与当时的古水流方向一致,而北东-南西方向的磁化率主轴则可能与后期的构造挤压有关。  相似文献   

8.
新疆罗布泊湖盆沉积物剖面粒度与磁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红  徐莉  陈成贺日  杨甲全 《地质通报》2014,33(10):1507-1513
通过对新疆罗布泊东南部阿奇克谷地西部LB剖面沉积物中的粒度组分及磁化率特征进行研究,综合沉积序列及岩性变化特征,分析了罗布泊阿奇克谷地第四系以来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LB剖面湖相沉积物粒度组分主要集中于粉砂粒级,沉积物含有少量亚铁磁性矿物,超顺磁颗粒物含量较高。沉积物磁化率值的大小与粒度存在相关性,沉积物的中值粒径、粘土组分(小于2μm)及砂组分(大于63μm)含量与磁化率呈正相关,粉砂组分(2~63μm)含量与磁化率呈负相关。根据沉积物的粒度与磁化率组合的变化特征,结合岩性特征,将LB剖面划分为4个阶段:新近系末期(4.14~3.32m)气候以暖干为主;中更新世晚期(3.32~2.93m)粗颗粒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水动力增强,磁化率的波动升高并保持较高水平,气候转向暖湿;晚更新世(2.93~1.44m)气候湿润,入湖的河道与水流量不断的发生改变,河流带入湖中的的外源物质的量不稳定,粒度和磁化率值波动变化较大,气候呈现暖干—暖湿的波动变化;全新世时期(1.44~0m)沉积物颗粒偏粗,磁化率值呈波动增加趋势,气候向冷湿转变,最终向干旱化发展。第四系以来沉积环境与古气候均有明显变化,本区气候环境经历了暖干—暖湿—暖干—冷湿的变迁过程,并最终向干旱趋势发展,体现为冷期湿润、暖期干旱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三角洲冲淤具有空间异质性,而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可灵敏地反映物源、沉积动力特征以及早期成岩作用影响,是揭示空间异质性的有效方法。选取长江水下三角洲20~35 m水深的四个约2 m长的柱样进行磁学和碳、硫地球化学分析,结合粒度及年代资料,探讨了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柱样磁性特征空间差异及其冲淤指示意义。研究结果显示,粒度表征的动力分选影响沉积物的磁性特征,这在年代较新(<350 a)的柱样中表现尤为明显,即细颗粒沉积物中富集亚铁磁性矿物,从而具有较高的磁化率。铁、碳、硫及硫同位素特征揭示了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物较弱的硫酸盐还原特征。沉积物年龄及沉积速率影响沉积物成岩改造强度,进而导致了磁性特征垂向变化的空间差异,整体上看,远离现代沉积中心的柱样,成岩改造特征更为明显。磁化率值的大小、成岩分带的完整性及其反映的铁还原带和硫酸盐还原带转换深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三角洲的淤积和侵蚀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新生代沉积物岩石磁学的研究,探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典型样品的热退磁曲线表明,磁铁矿含量随地层年代的变新而增大。沉积物的磁化率由老至新划分为5个阶段,随时代变新而不断增大,与磁铁矿含量的增大相吻合。柴达木盆地沉积物磁化率值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①约43Ma,磁化率增大是全球气候变冷变干导致沉积物中磁铁矿含量增加所致;②约33Ma,磁化率增大是全球气候加速变冷的结果;③22Ma左右,青藏高原整体隆升,控制中国大陆环境的气候系统由行星风系转变为季风风系,亚洲内陆开始干旱化,致使更多的磁铁矿得以保存,磁化率值再度增大;④14Ma青藏高原东北缘发生区域构造抬升,西北干旱区进一步扩大,东亚季风明显加强,同时全球冰量扩张,导致柴达木盆地沉积物的磁化率整体增大,而且波动幅度和频率增大。  相似文献   

11.
林文姣  刘育燕  朱宗敏 《地球科学》2001,26(3):247-250,257
通过对四川剑门关地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磁化率的研究,发现磁化率的大小与沉积物颗粒的粗细有着紧密的关系.中粗粒砂岩的磁化率通常偏小,而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的磁化率明显增大.由于沉积物颗粒的粗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沉积速率,因此,磁化率大小的变化可作为沉积速率变化的定量指标.而沉积速率的变化与沉积环境及沉积相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可认为磁化率的大小可作为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分析的一种参考.另外,通过剑门关地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发现,本区磁化率最大主轴方向可分为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南东两组.北西—南东方向的磁化率主轴与当时的古水流方向一致,而北东—南西方向的磁化率主轴则可能与后期的构造挤压有关.  相似文献   

12.
龙昱 《沉积学报》2005,23(2):291-296
通过中山舰沉积物的纹层、磁化率、铁磁性物质与长江水位、大气污染的磁性物质来源关系等,并结合文史资料,得出沉积物磁化率的显著变化可作判别沉积物相对年代的指标,而沉积物中与现代工业发展相关的圆球状磁性金属废渣可作为判别沉积物确切年代的标志。沉积物磁化率的明显增强的原因是环境变化引起的铁磁性物质的增多,圆球状金属废渣的首次出现是武钢投厂对大气环境污染的结果,其指示年代为1959年。磁化率相对较低的沉积物沉积年代为1938-1958年,而磁化率明显增强的沉积物年代为1959年以后。研究表明,采用的沉积物磁性特征与文史相结合的断年方法,具有原理简明、操作方便、研究成本低等特点,适合内陆人口密集地区大尺度沉积环境普查研究的需要,并且不受沉积环境、沉积类型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影响成壤作用发生的主要因素,对河北省阳原县桑干河流域表层土壤开展常规土壤指标和环境磁学参数的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频率磁化率(χ_(fd20))、Eh值、有机质、黏土—粉砂含量等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受控于研究区的高程,而土壤的含水量、铁游离度和活化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受控于坡向。因此,在影响成壤作用的五大因素(母质、气候、地形、有机质、时间)中,地形(高程、坡向)是影响研究区成壤作用强弱的主要因素。此外,虽然前人发现频率磁化率和铁游离度都能反映铁氧化物含量和成壤作用强弱,但本次研究通过对比空间分布特征发现,频率磁化率与有机质、Eh值等土壤指标有较好的相似性,且与耕地类型分布一致,所以,相对于铁游离度,频率磁化率更能反映研究区土壤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14.
对苏北盆地XH 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的相关性在不同深度段内有着不同的表现:在350~247 m深度段内,磁化率大小与中值粒径大小表现为负相关、与4~12Φ各粒级组分百分含量表现为正相关;在234~0 m深度段内,磁化率大小与中值粒径大小表现为正相关,与1~3Φ粒级组分百分含量表现为密切的正相关;247~234 m深度段是上述两种相关性变化的一个过渡阶段。环境磁学实验结果也揭示出在上下两个深度段内磁性矿物组成上也存在差异。这种不同深度段内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上的大的变化,以及磁性矿物组成上的差异共同揭示出,在深度247~234 m这段沉积物的沉积过程中,苏北盆地内可能发生了一次重大的事件,正是这次重大事件的发生导致了碎屑沉积物来源的改变,出现了上下两部分磁化率大小与粒度组分相关性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08CF7岩心沉积物的磁化率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忠  陈翰  颜文  颜彬  向荣  刘建国 《现代地质》2010,24(3):515-520
海洋沉积物的磁性异常与甲烷渗漏活动及其产物密切相关。为揭示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区沉积物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及其意义,对白云凹陷08CF7岩心331个沉积物样品的磁化率进行测定和分析。08CF7岩心沉积物磁化率变化范围为554×10-6~2656×10-6SI,平均值为1141×10-6SI。磁化率随深度变化可分为0~188 cm、188~240 cm及240 cm以下等3段,分别与硫酸盐富集带、硫酸盐-甲烷转换界面(SMT)的上部过渡带及SMT相对应。研究表明,海底天然气渗漏是08CF7岩心沉积物磁化率异常变化的可能原因,其机理是:在强烈的还原环境中,甲烷厌氧氧化反应的产物HS-与沉积物中的Fe3+发生反应,形成顺磁性的黄铁矿。沉积物磁化率变化能快速了解SMT状况及其深度,提供了一种识别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间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苏北盆地兴化1#钻孔岩芯沉积物进行了质量磁化率的测试与分析,并对质量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和古气候环境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质量磁化率的大小变化与沉积物一定粒级组分之间有着很好的关联性;东部典型季风区域中,质量磁化率的大小波动能很好地指示气候的波动,是恢复古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以磁化率变化为主导指标的多环境代用指标指示出苏北盆地近3.20 Ma来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且在沉积速率较高的上部的质量磁化率气候环境记录与深海DSDP607孔氧同位素之间吻合较好,指示苏北盆地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与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对XH-1钻孔沉积物、长江和淮河下游现代沉积物的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整个XH-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的相关性出现了4次显著变化,其中的第Ⅰ深度段(350—247m)和第Ⅲ深度段(234—57m)的相关性变化分别与淮河下游和长江下游现代沉积物的记录相一致;第Ⅱ深度段(247—234m)的相关性变化处于上下相邻两段的过渡变化之中;而第Ⅳ深度段(57—0m)的相关性变化处于一种不定式的波动之中。从影响磁化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和苏北盆地自身的地质背景来看,XH-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的变化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物物质来源的不同,而造成物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长江三峡的贯通,及其贯通后对钻孔所在区域水系调整、变迁的影响。古地磁测试结果表明,XH-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变化特征所揭示出的长江三峡贯通时间约在2.32MaBP。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东海外陆架的10根柱状样,进行磁性、粒度、氯离子含量和粘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在东海外陆架扬子浅滩前缘,浅部沉积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两层。上层为砂泥混合物,含大量贝壳碎片,磁化率与饱和等温剩磁较强,主要是磁铁矿富集所致,反映了冰后期海侵对晚更新世沉积物的强烈改造。研究还发现,现代海底表层沉积物中存在铁硫化物,它是浅海还原环境中铁磁性矿物次生变化的产物。下层为坚硬致密的黄褐色泥质粉砂和粉砂质泥(硬土层),磁化率与饱和等温剩磁较弱,但局部存在剩磁异常高,从矫顽力等磁性特征证明它是硫复铁矿的富集所致。另外,在硫复铁矿富集层中绿泥石和氯离子含量明显富集,反映该硬土层是早期海侵沉积物在末次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化产物。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百色盆地红土剖面中粘土矿物的特征并恢复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化序列,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对百色盆地大旺红土剖面中粘土矿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的粘土矿物组成主要为伊利石、高岭石及蛭石(或羟基铝蛭石),但在约0.26Ma处其相对含量出现明显变化,表明百色盆地中更新世中期至晚更新世早期表生风化作用逐渐加强,其气候条件经历了从"相对干凉→暖湿"的演化。这一结果与河湖相沉积物磁化率所记录的MIS 7.5(0.26Ma)"冰期→间冰期"转折时期相一致。沉积物中伊利石结晶度结果显示,其(001)衍射峰半高宽值从早期的相对平稳转变为晚期的波动性变化,说明百色地区气候经历了相对冷干到相对暖湿的转型,与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变化、河湖相沉积物磁化率变化、邻区钙华沉积及南海各古气候指标所揭示的记录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南海东北部岩芯沉积物磁性特征及对甲烷事件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甲烷渗漏海域,沉积物磁化率通常表现出异常的低值特征,这与硫酸盐-甲烷转换带(SMTZ)内甲烷厌氧氧化反应(AOM)的发育而导致的自生矿物的形成作用有关。通过测定南海东北部Site DH-CL11、Site 973-2、Site 973-4三个站位400个岩芯沉积物样品的磁化率,并结合三个站位自生黄铁矿丰度和硫同位素等数据探讨了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区沉积物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及其对甲烷渗漏事件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在甲烷异常渗漏海域,上涌甲烷与下渗硫酸盐在SMTZ内发生AOM反应生成了大量的HS-,造成亚铁磁性矿物大量溶解,同时生成大量顺磁性自生黄铁矿,导致沉积物磁化率的异常降低;但是,在HS-不足时,铁硫化物黄铁矿化不充分,会优先生成胶黄铁矿,进而出现二次磁信号。在天然气水合物潜在海域,沉积物磁化率的异常特征可以反映下部甲烷通量的变化,从而指示下伏天然气水合物藏演化,因此能够成为探测天然气水合物藏的一种间接有效的手段,将有助于我国南海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