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晔 《海洋世界》2014,(2):57-59
<正>剧情引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海洋探索力度的加强,人类在海洋中发现神秘潜水物的消息也层出不穷,而且越传越广。人们通常称呼这些神秘的潜水物为"USO",这是英文Unidentified Submerged Object的缩写,意为"不明潜水物"。也有人借用英文"不明飞行物"的缩写译音,直接称它们为"深海幽浮"。  相似文献   

2.
滑翔机获海洋能源动力在地球上,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的面积。正是由于海洋面积的广阔,以及人类受到不能像在空中那样翱翔的限制因素,海底世界一直保持着神秘,未被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地球有71%的表面是海洋,辽阔的海洋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海洋是水循环的起始点,又是归宿点,它对于调节气候有巨大的作用;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和廉价的运输,是人类的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海洋的了解正日益深入,但神秘的海洋总以其博大幽深,吸引着人们对它的思索。在此,仅就海底地貌及其地质活动,谈谈几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4.
好吗,海底人     
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确离不开海洋,海洋为人类提供食品、石油化工及能源等,就人类的发展及进化方面,科学界也有许多传闻与发现。据有关海洋方面的考察资料记载:地球上很可能有另一类神秘的智能动物——海底人。欧美的科学家们在经过了多年的考察和论证后,他们认为:人类在从海洋中爬上岸时,还有一支同类仍留在海洋深处,有以下的例子为证:  相似文献   

5.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是开放复杂巨系统,"数字海洋"是人类认识研究海洋、开发利用海洋以及建设保护海洋的有效工具与方法手段.海洋的复杂性以及人海关系调控的复杂性使得"数字海洋"是一项科学工程.文章以"数字海洋"作为科学工程的视角,提出"数字海洋"科学工程框架、"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的层次和重点领域,并从系统工程角度对"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提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深海来客     
吴溪 《海洋世界》2008,(4):31-34
海洋广袤、幽深、神秘。有很多“大海居民”静静地生活在海底,人类并不知晓它们的存在。 在国际海洋生物普查中,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物种。它们生活在特殊的海底环境之中,人类对它们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7.
据一些海洋考察史记载,地球上还有另一类神秘的智慧动物——海底人。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使用水下相机,在大西洋4000多米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类的足迹。  相似文献   

8.
神秘的海洋世界,一直是人类向往的地方。那一望无际、浩瀚无垠的大海深处,蕴藏着无数的秘密。在那水的世界里,生存着另一群生命体——海洋生物,这是一个庞大而又神秘的生命群体。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蓝色的大海,  相似文献   

9.
正众所周知,地球表面面积的71%被海洋覆盖,人类生命源自海洋,海洋孕育了人类文明,海洋与人类的关系一直以来就备受科学家和人文社科研究者的关注。21世纪以来,在外国历史和文化研究领域兴起了一股"海洋转向"的浪潮,这股浪潮被学界称为"新海洋学"("the new thalassology")或曰"海洋人文研究",学者们从跨学科的角度对海洋与人类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深度考察。该套丛书萃取当代国外海洋人文研究领域的精华译介给国内读者。  相似文献   

10.
莫知 《海洋世界》2010,(10):14-27
<正>海洋是围绕在我们所居住陆地周围的神秘家园,从不间歇的浪涛声声似乎是在向人类发出的热忱召唤。多少年来,人类前仆后继地投身于大海中,想法设法走向海洋、潜入海底  相似文献   

11.
人类从古至今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从未停止,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借助于先进的科技手段在海上修筑钻井平台、铺设海底电缆、架设海底隧道,同时国家间为了追求更为廉价的生产资料进行远洋运输。但是人类的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海洋生态环境。"托列峡谷号"油污案、"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大连新港7·16爆炸案等案例每一次都是对海洋环境极大的破坏。为此国家间通过不断探索签订了一系列的国际条约构建系统的裁判赔偿机制,国家之间也在各自探索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新的立法借鉴,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完善了现行的海洋污染赔偿机制。  相似文献   

12.
海洋价值观就是人类对海洋存在价值的基本看法,也是人们用来评价涉海实践活动及其事物的准则、看法或根本观点。海洋价值观经过海洋的原始认知、传统海洋价值观、海洋"贸易通道"价值观、海洋"军事战略"价值观,由"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的经典认知不断衍生出新的海洋价值认知,不断丰富海洋价值认知体系,最终发展、形成海洋价值观的多元化格局。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人类把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陆地扩展到海洋是有其客观必然性和主观需要因素的。从客观因素看,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具有比陆地更为广阔的地表空间和更丰富的资源。它的广袤和神秘对人类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它一直是人们探索的对象和开发利用的潜在目标,一旦条件成熟,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宝库便是自然的事。从主观因素看,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对人类生产和消费领域的不断扩展,陆地资源显得相对贫乏,已形成资源危机;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显得相对拥挤,人类亟需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而当今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手段日渐增强。当然,在人类迎接大规模开发海洋资源的“蓝色革命”时代到来之际,还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亦即必须对以往  相似文献   

14.
水下森林     
吴溪 《海洋世界》2008,(7):48-50
对于人类而言,海洋始终是个未解之谜。你伫立在海边时,看到的只是她表面的样子。大海不是小溪,她不会潺潺流动,也绝不可能清澈见底。大海有广阔、包容万物的胸怀,以及神秘、让人捉摸不透的气质。海面之下,是另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未知皆成魅力。  相似文献   

15.
正国际海域(包括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约占地球表面积的49%,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并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如果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那么神秘广阔的国际海域必将是海洋最闪亮的一点。当前海洋大国纷纷在国际海域抢先布局,国际海域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建设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国际海域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国际海域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  相似文献   

16.
正提起海洋浮游生物,我们通常会想到它们可以为海洋动物提供食物,可以为我们人类提供氧气。通过研究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浮游生物的特点并非仅限于此。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动物,还有细菌、病毒以及其他漂浮于海洋中的各种微生物。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科学家搭乘"塔拉"号科考帆船漂洋过海,历时三年半时间在全球210处海洋科考点采集了大约35000种浮游生物标本。通过对所采集标本的深入分析,科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世界》2010,(6):12-15
"海洋环境是人类福祉、经济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保护海洋环境是我们个人和集体的义务,我们要防止水污染和阻止滥用海洋资源"。这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6月8日第一届世界海洋日上所发表的文告。2009年联合国将首个世界海洋日的主题确定为"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具有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你听说过大海中的蓝洞吗?海洋蓝洞是地球上一种罕见的海洋地理现象,从海面之上观看蓝洞,与周边水域对比,海水呈现幽暗、神秘的深蓝色调,从天上看下来就像蓝色的大眼睛,神秘美丽。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也有一个蓝色的大眼睛,这就是位于我国西沙群岛永乐环礁上的"三沙永乐龙洞"。龙洞深邃迷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当地的渔民世世代代在  相似文献   

19.
冰雪覆盖的北冰洋,在阻挡考察者数十年后,将成为最后一个被科学钻探组织征服的大盆地。对高纬度北极地区钻孔进行成功的再现将是可与人类登月相比拟的海洋盛事。仍覆盖着神秘面纱的这片冰冻的海洋,将是首次开展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最先涉足的地方之一,将宣告科学探索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海洋观测是人类认识海洋自然属性和环境特征的基本手段,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基石。海洋观测所获取的海洋环境资料,对海洋防灾减灾、维护海洋安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观测业务体系、政策法规与规划体系建设都取得了重要进步,为今后海洋观测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时期,在国家海洋局的正确领导和"三个六"工作部署、"五个用海"科学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加快发展海洋观测技术,提升海洋观测业务水平,强化海洋观测业务保障体系建设,有效地满足沿海地区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