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泊沉积物中无机碳酸盐来源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泊沉积物中无机碳酸盐可能具有多源性,包括源自湖泊流域的陆源碎屑碳酸盐和湖泊自生化学碳酸盐,二者对气候或环境的指示意义迥异,在利用湖泊碳酸盐进行古气候及古环境意义判读时,必须先进行碳酸盐来源的确定。针对前人不同的碳酸盐区分办法,进行了归纳和述评。  相似文献   

2.
3.
4.
5.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pollution from the formation of Nansihu Lake,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isotope age and depositional rate and analyzed the organic geo-chemical quotas and heavy metal quotas of two sedimentary profiles of Weishan and Dushan lakes. Research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the formation of Nansihu Lake, the change of the pollution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phrases. At the early phrase of the formation, the organic matters of the lak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exotic matters and had a close relation to the effect on the water and sands from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At the middle and late phrases of the development, the endogenous matters of the lake became the main and stable source of the organic matters. The overflow of the Huanghe River, the excav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and the cut of trees caused the changes of the historic pollution. In recent 20 years, the modem industrial pollution from the organic matters and heavy metals has an increasingly heavy tendency.  相似文献   

6.
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昆特依盐湖的地球化学演化与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相似文献   

8.
9.
对庐山东麓第四纪沉积物物源及新构造运动的新认识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朱诚 《地理学报》1995,50(1):41-50,T002
根据在庐山山上和庐山东麓采集的基岩和沉积物砾石标本薄片鉴定,发现山上基岩和山麓沉积物在岩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山麓大多数沉积物在岩性和沉积相上类似于白砂井组,作者认为该沉积物主要是古赣江上游搬运来的物质。论证了网纹红土主要是中更新世初湿热低平地形下形成,而庐山现今1000-1200m高度存在着变位网纹红土,由此推论,庐山在网纹红土形成后(中更新世中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中,山体抬升了约600-800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 (1 984/1 985 )现场及后续工作资料 ,并与其它纬度有关海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研究海湾充氧的底层水及弱氧化性的表层沉积物环境 (锰氧化物为优势氧化剂 )中 ,底栖生物较为丰富 ;而在垂直深度 5 - 1 0 cm以下 ,硫酸盐还原反应遏制了底内多毛类动物等的向下繁衍。测区主要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点是在特定条件下演化的结果 ,南大洋气候寒冷 ,碳酸盐溶解度较高 ,但其沉积物上覆水和间隙水中钙离子却并不高于其它纬度海区 ,因此钙离子的不足可能限制了需要钙质碳酸盐形成外壳的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的繁衍而造成其在研究区域壳薄且所占比例较少的分布特征。上覆水温与底栖多毛类的生长有一定的关系 ,这可能表明南大洋测区该类生物尚未完全适应极区的寒冷气候。沉积物中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受活性有机质量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洪泽湖不同湖区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洪泽湖9 个湖区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和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平衡质量浓度, 并分析了沉积物理化性质与磷吸附特征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低磷浓度条件下(0~1 mg/L), 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50.67~85.17 mg/kg, 沉积物在磷酸盐初始质量浓度较低时都存在负吸附(释放)现象。各湖区沉积物的吸附/解吸平衡磷浓度(EPC0) 范围为0.06~0.11mg/L, 均小于其上覆水中磷的含量, 沉积物对其上覆水中的磷表现为吸附作用。沉积物最大磷吸附量(Qmax)、本底吸附态磷量(NAP) 和总最大吸附磷量(TQmax) 与沉积物中活性铁和活性铝的含量显著正相关, 与沉积物中总磷、无机磷、有机磷和有机质的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 与沉积物各理化参数之间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近代黄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李栓科 《地理研究》1989,8(4):45-55
本文论述了近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数量特征、粒度特征及共分布、结构与构造特征,认为:1.各期亚三角洲的淤积厚度、速率和陆地淤积率都与亚三角洲的建造历时及废止方式有关,淤积厚度有共最大限度;2.沉积颗粒均细于0.25mm级,粉砂粘土占优势,无推移质段。Mz(φ)值与δf成正比,与Kg成反比;3.沉积构造与沉积水动力及颗粒大小有关,沉积物的分布与结构反映了三角洲建造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西南极不同地理环境沉积碘的地球化学迁移和富集机制 ,结果表明海湾和深海表层沉积物碘主要与有机质结合 ,但在陆架和半深海 ,与氧化物结合和吸附态碘可占相当大的比例。碘在表层沉积物中迁移的环境特征与铁类似 ,即在还原环境中迁移 ,在氧化环境中转入固相 ,然而碘在沉积物中主要并不是作为电子接受者 ,而是随有机质分解或氧化物还原后被释放进入液相。沉积物表层 I/Corg值高于浮游生物是由于吸附和氧化过程的参与。沉积物 I/Corg值随深度的降低代表了有机质分解 ,氧化物还原 ,粘粒物质解析及间隙水碘扩散的综合效应。沉积物碘的扩散通量与沉积通量在同一数量级水平解释了沉积岩贫碘的原因。根据计算和讨论结果重新提出了海洋沉积物碘迁移和富集的地球化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赣江下游地区的风成沉积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邹学勇 《中国沙漠》2001,21(4):340-345
经C14测年,认为赣江下游广泛分布的"莲塘组"和"湖口组"沙质沉积物,并不是分别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和晚期,而是不早于30kaBP,一直沿用的关于"莲塘组"和"湖口组"的划分方案值得商榷。以新建县厚田地区为工作重点,通过对沉积物的沉积结构、形组分析、电镜扫描等室内分析和野外沉积构造调查,将"莲塘组"划分为上下两段,确认"莲塘组"上段和"湖口组"均为风成沉积,并指出风成沉积与河流沉积在沉积结构和构造方面的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16.
黄光庆 《地理学报》1998,53(3):216-227
香港是受台风暴潮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项研究是根据近岸及浅海地区沉积物的特征性来分析和获取全新世的时期的台风暴潮信息。根据沉积结构和构造特征,发现有5种类型的沉积层:粉砂质粉土、砂质粒序层、水平或波状层理层、贝屑富集层和含贝屑粉砂层,其中后4种类型与台风暴潮有关。根据沉积物的磁化率分析,上部深度的高磁化率层可能与台风暴潮对现代受污染沉积物的改造致使新老沉积物的混合所致。有孔虫分析显示,风暴沉积层  相似文献   

17.
18.
水流冲刷沉积物生成泥石流的条件及运动规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姚印  张新玉 《地理学报》1989,44(3):291-301
在铺满卵石的陡槽上释放不同浓度、不同流量的泥浆或清水,观测卵石在泥浆流作用下的运动,研究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运动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当K(=rqJ)大于某临界值K_c时就会发生泥石流,但这个临界值K_c随波相泥浆浓度而变。泥石流龙头由大卵石组成,在不断摩擦和碰撞中翻滚着推进,消耗大量动能,同时控制着后续流不离散。后续流液相流速显著大于龙头,不断把能量输送到龙头,维持龙头运动。大卵石在运动中受到液相流的推动力较大,而受到的碰撞阻力较小,比龙头运动的快。因而大卵石逐渐集中于龙头。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 Introduction The annual mean world temperature increased by about 0.6℃ from the late 1800s to the 1980s (Wang, 1994).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is marked with “global warming” and its possible effects on the ecosystem as well as the production …  相似文献   

20.
南极半岛西部海域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水土 《南极研究》1990,2(1):35-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