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地质构造分析、地震学参数时空扫描计算、地震背景形势分析等认为: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异常背景。预测区域为:胶东及北部海域3-4级地震条带及边缘有发生4.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渤海海域自1969年7.4级地震后,其地震能量释放呈下降趋势,近20年活动水平为4级左右,渤海海域近期发生大于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小。北黄海海域近几年地震活动水平明显高于渤海海域。北黄海未来一、二年或稍长时间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应注意山东半岛及北部海域地震活动趋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019年10月12日,广西北流—广东化州交界发生MS 5.2地震,选取广西北流—广东化州区域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ML≥2.0地震目录,对震前地震活动性参数进行时空扫描,并进行地震空区分析,发现部分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且震前存在孕震空区。分析结果如下:震前b值时间扫描曲线长期位于均值线之上,持续时间一年以上;bCD值空间扫描均存在异常,其中震前b值异常范围为1.0—2.0,C值异常范围为0.04—0.32,D值异常范围为0.01—0.09;2016年4月至2019年9月,震中附近出现孕震空区,后在空区边缘发生此次MS 5.2地震。  相似文献   

3.
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域MS 5.0地震发生在中强地震活动较为集中的黄海南部凹陷区,位于苏北—滨海断裂带附近,震源机制结果显示为走滑型破裂。截至2022年1月31日,发生ML≥2.0余震14次,最大余震为2021年12月8日MS 3.8地震,主震释放能量占比约98.89%,判断地震序列应为主余型序列。主震发生3天后地震序列迅速衰减,因余震数量偏少,无法得到合理的序列参数。本次地震视应力值约1.3 MPa,基本处于研究区域正常背景水平。鉴于鲁东—黄海地块历史地震期幕活动特征,认为江苏及近海区域近期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系统梳理此次大丰海域MS 5.0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可知: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霍山地震窗、长岛地震窗和地震空区等趋势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震前存在兴化水温异常。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异常相对较少,并以趋势异常为主,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相对偏少,震前出现的流体短期异常现象可作为短期判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黄海与东海海底地貌、海底活动构造研究成果,对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做了初步分析。根据震前对南黄海地区的震情追踪表明,这次地震前震中100~200km范围内无明显的测震学异常现象,而异常主要分布于南黄海中、北部地区,认为南黄海6.1级一类地震的地点预测是十分困难的。  相似文献   

5.
依据《地震分析预报方法指南》,利用MAPSIS软件,对南黄海地区发生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及相关地震学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概述了该地区中强震前的发震背景。  相似文献   

6.
2019年黄海ML4.6地震序列发生在NW向苏北—滨海断裂带附近,历史上该断裂带附近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为了判断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是否与苏北—滨海断裂带活动有关,本文基于黄海ML4.6地震震中附近400 km范围内的测震台站记录,采用CAP方法计算了此次黄海地震序列中ML4.6和ML4.1地震的深度和震源机制解参数,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该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12月8日黄海ML4.6和12日黄海ML4.1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别为20 km和21 km,位于发震区域的脆韧转换带内;黄海ML4.6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23°,74°和61°,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6°,33°和149°;黄海ML4.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35°,77°和32°,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37°,59°和165°。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与苏北—滨海断裂带的几何参数并不一致,表明此次黄海地震序列的发生与苏北—滨海断裂带的主断裂活动没有直接关系。黄海地震序列震中的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呈NW向分布。由上述反演所获的两次黄海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地震序列的重新定位结果推测,黄海ML4.6和ML4.1地震的破裂方向可能为NW向,黄海ML4.6地震序列可能是发生在区域壳内脆韧转换带的左旋走滑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7.
广西及邻区中等地震前地震活动参数时间扫描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广西及邻区中等地震前7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间扫描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分析可以提取中等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在中等地震前异常明显,对广西及邻区未来中强地震的震情分析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定量分析2022年10月3日平山MS4.3地震前地震活动变化,改进了“区域-时间-尺度”(RTL)算法,提高了与节点距离和时间较近的地震事件的权重,降低了距离和时间较远的地震事件的权重;采用改进的RTL算法分别扫描震中VRTL值时间曲线和区域VRTL值演化图像,结果显示:平山MS4.3地震前震中西部和西南方向地震活动存在平静异常,同时发现2020年2月23日河北平山ML3.5地震前震中南部存在地震平静异常;特征距离和震级下限对VRTL值扫描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在地震活动复杂地区,特征距离对扫描结果的影响更大。该RTL算法可定量分析地震活动变化情况,为弱震区震情跟踪和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刁守中  郭爱香等 《地震》1995,(2):193-195
1991年11月5日在江苏射阳发生了4.7级地震,1992年1月23日在南黄海北部发生了5.3级地震,10月22日射阳东海域发生了4.8级地震,11月4日南黄海北部发生了4.6级地震,对上述4次地震笔者等曾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年度中期预报。本文对该地震震前的预报概况,预报基本思路和主要科学依据作了概述,并讨论了给予的启示。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些地震作出某种程度的科学预报还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中强以上地震前普遍出现的地震活动异常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发现各地震活动前兆异常参数与主震震级有分级特征,其结果对未来青藏高原北部中强以上地震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位于华北地震区东南部, 带内地震主要受长江下游和南黄海海域内一系列断裂的控制, 以中强地震活动为主, 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 本文充分利用该带最新的区域地震台网资料, 历史地震复核资料以及地震构造等资料, 统计和计算了b值、 V4和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 探讨了带内b值空间分布与历史强震、 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空间分布的关系, 进一步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特征。 通过本文的研究, 获得了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为概率危险性分析提供计算参数; 探讨了该带未来百年地震发展趋势, 初步判定了该带潜在地震危险区, 为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 研究结果对地震区划、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活动中长期预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博山震情窗口”预报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通过对山东各地小震活动的研究,发现鲁中博山地区小震活动频率和山东地区近几年发生一系列4,5级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强震发生前,该区小震活动经历一个“密集-平静-发震”的过程,故将其作为监视山东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一个“震情窗口”自正式使用以来,在南黄海,苍山两次5级地震前,该窗口都出现符合预报指标的显著异常,在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海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地球物理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近海海域有历史记载以来的地震的震级、震中参数进行了整理分析,并分析了各海域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确定海域受历史地震影响的最大影响烈度,然后初步分析了地震活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地球物理场的关系.研究发现:(1)近海海域历史地震资料的精度较低,中强地震存在明显的遗漏.(2)渤海、台湾海峡、南海北部地震活动性较强,黄海次之,东海最弱.(3)近海海域的震害主要来自海域地震和近岸陆地强震的影响,影响强弱依次为:渤海、黄海、东南沿海、东海.(4)现代构造应力场以水平向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运动为主,最大主应力方向受印度板决和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挤压方向影响.(5)海域地球物理场,特别是布格重力异常、地壳厚度分布与强震构造带的空间分布关系的相关性较好.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域及滨海重要工程的抗震设防、海域地震危险性区划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北黄海4.8级地震中短期预报是辽宁省继海城地震、营口地震,彰武地震后又一次较好的预报震例。此次震前有一定的前兆显示,在总结和分析对比中等地震预报主要依据的基础上,讨论了辽宁省中强地震预报的判据。  相似文献   

15.
张喜玲 《地震》1994,(4):37-43
本文应用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以滇西腾冲台,洱源台为例,研究了滇西地区1982-1990年近十次中强震在地震前的波速变化,对提取该地区孕震的前兆信息作了初步的探讨。文中给出并讨论了这些中强震前的单台波速比异常的共同特征,以及单台波速比变化的时间进程和波速比异常的平面图象,得出:1.单台波速比的异常幅度一般在0.04-0.11之间;2.异常时间与震级大小有关;3.中强地震多发生在波速比异常区的边缘。  相似文献   

16.
赤峰--辽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及平均波速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赤峰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地球动力学环境、历史中强地震活动,表明该区域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条件;2008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表明,辽蒙交界地区存在发生5级以上中强震的危险性,该地区的波速比震前异常能够为该地区的地震中期预测提供一定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2002年7月23日南黄海Ms4.9地震的地震参数、地震影响、地震应急、地震预测,以及震源区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等情况。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existing historical data and observations from the Dalian seismic station,this paper rechecks the parameters of the thre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of 1916,1917 and 1944 in the North Yellow Sea,near the Yalu River reg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ir relocated epicenters are located at contemporarily intense seismic active zones,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derived from the data of the Dalian seismic station.The results are valuable in both revising earthquake catalogues and understanding the local background seismi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