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1 毫秒
1.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5·12"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之一。地震之后,县内的居民点得以快速重建,但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频发,部分重建居民点水患严重,居民点空心化程度较重,这些问题的存在,给重建居民点的稳定和发展带来困难和挑战。为此,在分析北川重建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居民点斑块为单元,采用因子加权求和法,对这些居民点单元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叠加地质灾害调查的结果,得到地质灾害威胁、适宜性较差、适宜性中等和适宜性较好的4种类型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图。根据各类型的居民点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对于受各类灾害威胁的居民点,需加强灾害的监测和防治,根据灾情的轻重缓急,逐步搬迁;对于适宜性较差的居民点,应以引导居民逐步搬迁为主;对适宜性中等居民点,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其基本的分布格局;对适宜性较好的居民点,可作为县内城镇化的重点,优先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岱峰 《地理教学》2013,(16):8-13,27
正汲取地理智慧,服务健康人生。地理教育要着眼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和谐发展为出发点,重建课堂,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坚持专业和精神的修炼,以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和不断深入的教学研究,丰富地理教育文化,实现教师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家庭的震后生活恢复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后恢复是一个随时间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本文以2008年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为巨灾案例,2009年云南姚安Ms6.0级地震为中小型灾害案例,对农村灾区家庭进行随机入户调查。基于1094份有效问卷,运用恢复曲线,研究受灾家庭的生活恢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对比不同灾害强度对恢复重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恢复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恢复速率的变化,可分为应急期、恢复前期、恢复中期,恢复后期。巨灾和中小型灾害在恢复历时、恢复过程方面存在较大不同:中小型灾害生活恢复的过程相对较短,绝大多数重损家庭在灾后20个月完成恢复,中损家庭为18个月,二者相差较小;巨型灾害恢复过程整体历时较长,大多数中损家庭在灾后68个月才完成恢复,重损家庭的生活恢复整体滞后于中损家庭1年以上,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受灾程度对恢复过程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4.
汶川大地震灾后的重建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综合性很强的重大系统工程,重建工作自始至终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灾区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建工作要突出和坚持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方便生活,有利于抗震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对震区地质灾害严重性、高山深谷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生态地位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对灾害造成的损失和过去防震工作的经验教训,要有全面系统的科学评估。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地震后,因震失独的特殊群体备受关注,政府适时出台了"人口再生育"政策,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也成为重大灾难应急处理和重建政策的典范。由于"人口再生育"政策是在灾后建立的临时性救助措施,目的是尽快帮助遇难小孩家庭再生育小孩,尽早重建家庭,没有充分考虑再生育小孩后所面临问题的长效规划,导致再生育家庭小孩在培养以及家庭重建和发展中面临困境。以"后人口再生育"时期再生育小孩和家庭发展为对象,基于灾区的实地调查数据,设计有序因变量并选取共同自变量和其它相关个体控制自变量,通过有序probit模型对再生育小孩健康、教育和家庭发展三个层面进行估计,分析了各特征变量对再生育小孩和家庭发展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实证分析结果,并呼吁政府尽早出台更为长效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国外重大自然灾害区域重建规划的理念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12四川汶川地震,4·14青海玉树地震及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发性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地区的灾后重建是非常复杂而漫长的工作.灾后重建规划是推进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据,不断完善重建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对提高我国综合减灾恢复重建能力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大量国际组织发表的文献资料,总结了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5年美国Katrina飓风的灾后重建规划及规划实施中的先进理念,分析提出积极推进今后我国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体现灾区民意和强化生产、生活氛围复兴(软环境重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后,对汶川县城是原地重建还是择地重建的问题,学界争论从未停息.汶川地震周年祭后,原地重建中暴露出的大量问题,引起人们反思.文中认为,应贯彻"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的原则重建汶川.  相似文献   

8.
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地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灾后重建地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的特殊性,本文以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地区为例,综合考虑地质条件与灾害危险性、水土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等3大类要素及8个评价因子,构建了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地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模型,并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栅格单元和行政单元的土地资源安全进行了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属于安全类的土地面积为2409.30 km2,占灾区土地总面积的5.63%,主要分布于灾区东部的山前平原区,这类区域应该被视为灾后重建选址的首选区域,较安全类可以作为安全类区域的补充选择,而一般安全类在作为灾后重建选址的备选区域时应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灾区21县中仅有6个县的土地资源安全指数大于0.60,它们均位于灾区东部的山前平原区;在属于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6县中,只有名山区具有较高的土地资源安全指数(0.76),可重建土地面积为468.33 km2,且其人均可重建土地面积也相对较高,应作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灾后异地重建进行大规模人口集聚、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首选区域。本研究提出的评价模型适应于具有同类地质灾害的研究区域,也可以为具有相似地质、地形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区域开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物种多样性研究相对较薄弱的地区。目前关于该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该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6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对纸坊沟流域主要的天然及人工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天然灌木林物种多样性最高,均匀度最大,人工乔木林和天然草本的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接近,人工灌木林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最小。人工林纯林(包括纯乔木林、纯灌木林及单一乔灌混交林)具有很强的抵抗其它乔灌物种入侵和定居的能力,对林下草本也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因此,要建造一个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的群落,在建造初期就要选择多物种混交,并注意初值密度。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侵蚀最强烈的区域之一,基于当前的地形信息对其地形进行重建可有效估算侵蚀量。该文基于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方法首先建立了黄土高原流域地形重建模型,并以多期人工模拟小流域为实例数据,从微观(坡度)和宏观(等高线)的角度分析了不同侵蚀阶段模拟小流域的地形重建结果,该地形重建结果具有较高精度,且处于侵蚀发育中期的小流域重建结果要优于处于侵蚀发育晚期的小流域重建结果。最后,以高程相对误差为指标定量分析了小流域地形重建的精度,结果显示,两个时期小流域重建结果的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55%和0.5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99%和2.73%,表明基于HASM方法的黄土流域地形重建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张果  曾永明  王群 《地理研究》2015,34(8):1592-1604
“5?12”汶川地震后,因震失独的特殊群体备受关注,政府适时出台了“人口再生育”政策,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也成为重大灾难应急处理和重建政策的典范。由于“人口再生育”政策是在灾后建立的临时性救助措施,目的是尽快帮助遇难小孩家庭再生育小孩,尽早重建家庭,没有充分考虑再生育小孩后所面临问题的长效规划,导致再生育家庭小孩在培养以及家庭重建和发展中面临困境。以“后人口再生育”时期再生育小孩和家庭发展为对象,基于灾区的实地调查数据,设计有序因变量并选取共同自变量和其它相关个体控制自变量,通过有序probit模型对再生育小孩健康、教育和家庭发展三个层面进行估计,分析了各特征变量对再生育小孩和家庭发展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相关政策提供一些实证分析结果,并呼吁政府尽早出台更为长效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充分掌握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是分析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为了重建近2 000 a的全球(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度时空格局,Mann使用了1 209条代用序列。主要评价Mann等在重建中世纪暖期以来(公元800年以来)全球(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度时空格局时,所使用的46条代用序列中的8条石笋序列。其中北半球的序列(6条)要多于南半球的序列(2条)。通过对所选石笋序列的文献检索和科学评估,认为Mann等最初选用的8条石笋序列和筛选后剩余的6条石笋序列并非都代表温度信号,其中只有两条序列是原作者认为代表温度信号的,代表降水量信号的序列要多于代表温度信号的序列。所以Mann等选用这些序列重建温度有待商榷。由于石笋代用指标本身的复杂性,其气候指示意义仍然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大地震灾后的重建建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大地震灾后的重建是一项非常复杂又综合性很强的重林系统工程,重建工作自始至终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灾区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关键性问题研究,用科学合理的规划手段来规范和调整人类活动行为,从而使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通过定性分析法、描述性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其结果表明,探索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快速反应机制,以逐步提高其科学性和适应性,也为今后开展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有益探索和参考依据。由此可见,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应更注重跨越性和提升性,应有更长远的考虑,将灾后重建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在灾后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基础上,通过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强化公众参与、建立规划实施监测及评估机制等,强化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利用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地貌信息熵在地震后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貌信息熵可以表示流域地貌面受侵蚀的程度,是判断地貌发育演化阶段的量化指标之一。基于流域系统地貌信息熵的原理和方法,采用GIS技术和Matlab、SPSS软件,对"5·12"汶川地震后都江堰市深溪沟流域内41个子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值和地貌信息熵进行计算,研究了各个子流域的地貌发育演化基本特征和泥石流发育情况,并将分析结果和地震后野外实际调查的成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烈度为Ⅺ的都江堰深溪沟地震重灾区,地震引发的大量崩塌、滑坡导致松散固体物质广泛堆积于沟道内,不仅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物源,而且使沟道局部的地貌发生了突变,但通过"地貌信息熵"这种方法无法表达丰富物源的变化和沟道地貌的突变,因此,根据地貌信息熵判断地震后泥石流的危险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使地震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结果更加真实、可靠与可信,必须结合流域的实际情况,对地貌信息熵判定的危险性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修正,或者通过多种评价方法进行对比论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彭州市银厂沟经历"5·12"汶川地震后,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较之前更为频发,对当地农户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对聚落环境构成了极大威胁。针对灾后聚落重建的方式,选取"原址重建"和"统规统建"两种典型模式,采用半结构访谈法,结合问卷调查,从基础设施、生产方式、防灾意识等方面,分析地震前后聚落应对山地灾害环境的适应性特征。结果表明:聚落应对灾害环境的适应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消极适应是灾后重建农户生产方式单一化加剧,对土地依赖性增强,人为活动负面干扰对环境影响有增大趋势;积极适应表现在"原址重建"房屋规模趋于理性化,房屋结构偏向选取安全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类型,提升道路通达性,亲属集中并互帮互助,均可有效加快恢复重建进度。相对于"统规统建","原址重建"农户生活及生产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多元化趋势,更有利于适应灾害环境;较地震前,农户防灾意识有所提高,在山地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皖西南大别山麓河岸带滩地生态重建与植物护坡效能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比分析了大别山麓河岸带荒滩地与生态重建后的河岸带滩地生态效能经济效能和社会效能,结果表明,重建后的河岸带滩地土壤理化性质和肥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重建后的河岸带滩地生态系统还具有固滩防冲防风消浪和改善小气候的效能,是山丘平原地区河谷沙堤抵御洪水冲蚀最为经济和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金子兴 《地理教学》2014,(14):15-18
课堂活动是师生信息相互传递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信息存在包含、背离、交叉等现象。因此,可以从集合的思想出发,将地理课堂教学分成三种类型:相离型、包含型和相交型。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地理课堂的主要特征,针对相离型和包含型课堂的不足,提出了向相交型课堂转化所需要的策略。认为师生要充分利用交叉的信息,相互启发,创设相交型课堂,促进教与学的共同生长。  相似文献   

19.
利用小海子(XHZ)采样点标准化树轮年表重建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中东部地区1622—2010年上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599,方差解释量达35.8%(调整自由度后为34.6%)。利用多种统计参数和独立资料对重建结果进行验证,表明降水量重建值具有较好的可信性。对重建降水量的分析表明:在这389年中,博州中东部地区降水量大体经历7个偏少阶段和7个偏多阶段,且与天山山区年降水显著相关,在波动上也比较一致;重建降水量序列具有2年左右的显著准周期。  相似文献   

20.
油松树轮记录的过去134年伏牛山5-7月平均最高温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豫西伏牛山的两组油松树轮宽度年表,重建了该区域1874年以来5-7月的平均最高温度.并用Jackknife和Bootstrap等方法进行了方程稳定性检验,统计检验参数表明重建序列与实测序列吻合较好,且方程稳定可信,重建方程的解释方差为40%(调整自由度后为39%).重建显示,在过去134年中,豫西伏牛山区5-7月平均最高气温经历了4次冷期和5次暖期.其中,20世纪20-30年代末是最显著的暖期,之后开始降温,至50年代降到谷底,温度小幅回升后,在70-80年代中期又显著下降,80年代末以后开始增温.该重建温度序列与秦岭中部南五台地区温度序列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