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六十年代起,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广泛应用,使硅藻的形态学及分类学的研究日益深入。近年来由于采用硅藻壳壁上二种超微结构——唇形突(Labiate process)和支持突(strutted process)的形态、数量及其在壳面上的分布在不同的科、属、种的表现不同作为分类标准,使得从十九世纪末以来所采用的形态学的分类依据有了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钱树本 《海洋与湖沼》1979,10(3):252-256
迄今已记载的角毛硅藻属种类中,只有Ch.dadayi和Ch.tetrastichon这两种角毛硅藻的细胞链通常是与沙壳纤毛虫(Tintinnus sp.)互相依附的。我们在整理由广东省水产研究所赠送的浮游植物标本(1974年12月至1925年1月在我国广东省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海域采获)时,不仅同时发现有上述两种角毛硅藻,又发现一种细胞链与沙壳纤毛虫相互依附的角毛硅藻属新种——飞燕角毛硅藻(图版Ⅰ,图1:a-b)。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外表层沉积物中硅藻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我所在南海大陆架综合调查所采集的珠江口外表层沉积样品(112°—115°E,19°—23°N),共研究44个硅藻样(图1)。根据硅藻属种分布差异,可以了解当时的沉积环境,它的遗壳又极易被海流搬运,是研究海流的运动、古地理环境等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在本海区共鉴定45属164种,统计了其数量(每克干样的硅藻数),根据其参数大小及硅藻植物群在沉积物中的分布,探讨珠江口外海域不同地形地貌、沉积物类型、水动力性质、温度和盐度对沉积硅藻属种及其含量分布的影响,不同组合在各海区中的分布特征,利用硅藻生态特点了解当时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太阳双尾藻 Ditylum sol 是双尾藻属中两个现存种之一,是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海洋的一种浮游硅藻。截至目前,它的分类均依据光学显微镜所观察到的形态特征为标准,本文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形态观察,对其进行描述,因而填补了以往观察的欠缺,并纠正了有些硅藻学者把双尾藻属的壳套当作其壳面的“外三角形”的失误。  相似文献   

5.
2016年5月4日—10日, 海南省海口市红城湖发生了一起硅藻藻华。为明确该起藻华的肇事生物, 于藻华期间采集了水体样品, 经过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 确认藻华原因种为微小辐环藻Actinocyclus exiguus Fryxell & Semina, 该种是我国硅藻的新记录种, 其藻华在我国也是首次报道。微小辐环藻隶属于中心纲硅藻, 细胞单独生活或形成胶质状群体, 细胞个体较小, 壳面直径为6.4~11.1μm, 有2个或3个壳缘唇形突, 壳缘处具有眼斑结构。水体中丰富的氨氮(平均值为2880μg•L-1)和较高的水温(31℃)条件可能是藻华事件的环境诱因。藻华事件导致红城湖40余吨花鰶死亡。经过鱼体检测, 初步排除因为藻毒素、鱼鳃机械性损伤或水体缺氧而致死的可能, 水体盐度剧烈变化等物理应激反应导致鱼类死亡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已有报道的洛氏藻属种类,仅格纹洛氏藻(Roperia tessellata(Roper)Grunow)一种。细胞壳面是圆形的。在东海及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区调查过程中见到了一种壳面广卵形的硅藻,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它是一新种洛氏藻——广卵洛  相似文献   

7.
海洋硅藻种类繁多,具有因种而异的形状奇特的刚性细胞壁,称作硅质壳。硅质壳主要由无定形的二氧化硅构成,在纳米至微米尺度的三维结构(如孔、脊或管状结构)上表现出高度的规律性和精确的重现性。仿效硅藻,在温和的条件下制造超精细微纳米材料,成为众多从事生物、化学、材料研究工作者追逐的焦点。本文从硅藻硅质壳的形成机理及体外仿生、影响硅藻硅质壳结构的外在因素、硅藻硅质壳的化学修饰与应用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已有报道的洛氏藻属种类,仅格纹洛氏藻(Roperia lessllata (Roper)Grunow)一种。细胞壳面是圆形的。在东海及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区调查过程中见到了一种壳面广卵形的硅藻,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它是一新种洛氏藻。广卵洛氏藻(Roperia latiovala sp.nov.)。  相似文献   

9.
福建九龙江和东屿地区全新世微型硅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九龙江口现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九龙江地区中全新世剖面和东屿中-晚全新世剖面的微型硅藻(细胞大小为2~20μm)的组成和丰度.共计硅藻12属26种(包括变种).对每个种的生态分布作了描述,并提供了相应的壳面电镜照片.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是九龙江口现代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的优势种;九龙江中全新世地层的优势种为Navicula climacospheniae,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东屿中-晚全新世地层中,Cyclotella striata,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是优势种.微型硅藻在各个样品中所占比例都相对较高,最高可达86.7%,表明微型硅藻在沉积硅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于2005年5月(春季)和11月(秋季)对浙江省象山港海域底栖硅藻进行采样调查,分析底栖硅藻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特征,并讨论底栖硅藻与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共鉴定硅藻46属179种,硅藻种类数在春季共有46属164种,秋季减少到22属52种。种类组成以广温种为主,其次是暖水种和温水种。主要优势种有柱状小环藻(Cyclotella stylorum)、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等。细胞丰度范围在(0.007~6.851)×10~3个/g之间,平均值为1.522×10~3个/g。春季硅藻丰度较高,平均值为2.974×10~3个/g,秋季为0.071×10~3个/g。不同站位间硅藻的分布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硅藻细胞丰度最高值位于港顶部鱼排密集区9号站位,春季细胞丰度值6.851×10~3个/g,秋季细胞丰度值0.143×10~3个/g。硅藻丰度较高的有位于鱼排区的3号、4号、5号、7号站位,其余较低。硅藻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春季较高,秋季降低。底栖硅藻数量分布随季节变化明显,与盐度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梅  李扬 《海洋与湖沼》2017,48(2):303-311
于2014年5月在长江口海域采集海水样品,分析了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征。共鉴定浮游植物105种,其中硅藻30属56种,甲藻19属41种,以及隶属于金藻、蓝藻等的8个种。浮游硅藻以近岸半咸水种为主,优势种类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浮游甲藻以沿岸广布种为主,典型代表是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年际变化趋势,本文收集整理了该海域1986—2014年间的春季数据,分析了浮游硅藻、浮游甲藻主要群落特征的年际变化,以及浮游硅藻优势种类细胞粒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浮游硅藻、浮游甲藻的种类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浮游甲藻的上升幅度更为明显;(2)浮游甲藻种类数在浮游植物种类数中的占有比例呈上升趋势,而浮游硅藻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3)浮游硅藻优势种类的细胞粒径呈现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沿海文蛤属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蛤属贝类的贝壳花纹及颜色变化较大,种与种之间形态差异较小,单纯依靠形态学特征对其进行分类较困难,长期以来,中国沿海文蛤属的分类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概述了文蛤属分类研究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国内文献记载的文蛤属物种:文蛤(Meretrix meretrix)、短文蛤(M.petechialis)、丽文蛤(M.lusoria)、琴文蛤(M.lyrata)、小文蛤(M.planisulcata)、紫文蛤(M.casta)与斧文蛤(M.lamarckii)在物种分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对文蛤属分类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了1985年1月-2月联邦德国“极星”号极地考察船沿威德尔海陆缘固冰区调查期间所获得的冰柱状样内叶绿素a以及硅藻的分布,对三个不同区域柱状样的分析结果表明,底部10-30cm的海冰多呈褐色,其内由大量藻类,特别是由硅藻细胞的富集而形成,丰度变化大。在融化的底部冰样中,细胞数高达10~8个/l,叶绿素a浓度高达2220mg/m~3,中部常见到大量小型的失去色素乃至死亡的硅藻细胞。初步鉴定出26种硅藻,其多数隶属于茧形藻属(Amphiprora),斜纹,藻属(Pleurosigma),菱形藻属(Nitzschia),盒形藻属(Biddulphia),角刺藻属(Corethron),海毛藻属(Thalassiothrix),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以及脆杆藻属(Fragilaria)等,本文还记录了两种不同的底部生态群落:寡种和多种集群的生态类型,并对硅藻的富集和分布成因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4.
2014年秋季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  王俊  马武  王宏  高燕  刘克奉 《海洋学报》2020,42(8):89-100
基于2014年秋季在渤海进行的水文、化学和生物方面的综合大面调查,研究了渤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结果显示:2014年渤海秋季共鉴定浮游植物3个门42属96种,其中以硅藻为主,为34属79种,占总物种的82%;甲藻门7属16种,占总物种的17%;金藻门1属1种。其中,角毛藻属的种类最多,共17种;其次为圆筛藻属,共13种。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介于(0.71~72.15)×104 cells/m3,平均为13.88×104 cells/m3,硅藻与甲藻细胞丰度比值为2∶1,硅藻在莱州湾的细胞丰度极显著高于其他海区,甲藻在渤海中部海区的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海区。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威氏圆筛藻(C. wailesii)、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渤海秋季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分布不均,局部海域由于单一优势种过量繁殖多样性降低,低值区分布于辽东湾和渤海海峡海域。与历史同期资料对比,渤海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出现明显的物种演替现象,甲藻中的角藻逐渐兴起,其在渤海中部及辽东湾的优势地位已经超过角毛藻属和圆筛藻属,渤海秋季局部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已经由硅藻控制转为硅藻和甲藻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5.
2010年4、5及10月,在长江口南部及其邻近海域典型赤潮高发区分别进行拖网和水样采集,获得浮游植物样品180个,进行硅藻种类组成与数量分析.3个航次分别鉴定出硅藻43属134种、37属126种及45属155种;3个航次共有的属有29个,分别占各航次硅藻属总数的67.44%、78.38%和64.44%.硅藻种类多样性4、10月高于5月.3个航次的种类最多硅藻均为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4、5月和10月圆筛藻属的种类数目及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2种(16.30%)、30种(23.62%)及26种(16.67%).在这3个航次调查中,圆筛藻种类多样性随季节变化表现出低-高-低的特征,而硅藻种类多样性随季节变化刚好相反,呈现高-低-高的变化,两者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硅藻细胞密度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的变化趋势为春季4、5月高于秋季10月.骨条藻(Skeletonema spp.)是4、5月的数量优势种,10月没有明显优势的硅藻.硅藻数量分布的季节性变化和春季藻类赤潮、长江冲淡水通量及其流向的季节性变化有关.长江口南部及其邻近海域硅藻高值区表现出从近岸向外海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塞舌尔角毛藻(Chaetoceros seychellarus)属于硅藻门角毛藻属有色角毛藻亚属, 为全球罕见种。以往有关塞舌尔角毛藻的研究报道多限于光学显微镜观察, 对其形态学认知仍不完整, 系统学研究也尚属空白。本文从我国台湾海峡和海南岛三亚海域采集了塞舌尔角毛藻, 并在实验室建立了单克隆培养株系,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观察, 基于核糖体大亚基(large subunit ribosomal DNA)D1~D3区序列, 分析了其系统学信息。塞舌尔角毛藻的典型特征是链状群体直, 窗孔呈矩形, 壳面具有两个唇形突。分子系统树显示, 塞舌尔角毛藻与丹麦角毛藻构成姐妹支, 依据形态学建立的北方组呈现多系起源, 后续有待加以修订。  相似文献   

17.
硅藻席沉积是由"树荫种"硅藻大量勃发并快速堆积而成。与成席硅藻同时大量生长的还有其他体型较小的硅藻。通过对WPD03和WPD12孔末次冰期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样品进行硅藻分析,共鉴定硅藻40属101种(含变种)。硅藻组成中既有淡水种和沿岸种以及外洋冷水种,也有外洋暖水种,但主要以大洋暖水种和广布种为主。在主要的硅藻属种中,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的平均百分含量最高,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Azpeitia nodulifera、Nitzschia marina、Hemidiscus cuneiformis等次之,这5种硅藻占了整个非成席硅藻物种相对百分含量的85%左右,说明在该海域表层水体硅藻席沉积过程中,这5种硅藻最容易与成席硅藻在同时期的环境中生存,形成勃发。初步断定硅藻席形成时期环境为热带水体的大洋性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采自南麂列岛小柴屿岩相潮间带的一海洋底栖硅藻新种,南麂侧链藻(Pleurosira nanjiensis sp.nov.)。本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该种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基于SSU rRNA和rbcL基因重建了其系统发育关系。南麂侧链藻具有壳面橄榄形、椭圆形或圆形,壳面隆起,单眼突出于壳表面,2–3个唇状突(rimportulae),放射排列的线纹等特征,区别于其他侧链藻。  相似文献   

19.
夏季强降雨对胶州湾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强降水对胶州湾浮游硅藻群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利用2012年夏季暴雨前(7月17日)和暴雨后(8月5日)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对胶州湾海域在暴雨前后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台风导致的强降雨天气对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前胶州湾共记录到硅藻22属54种,暴雨后,共记录到出硅藻18属39种,浮游硅藻种类数显著下降。暴雨前浮游硅藻的平均丰度为2953.9 104 cells/m3,优势种有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和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暴雨后浮游硅藻平均丰度为111.4104cells/m3,比暴雨前降低了1个数量级,优势种组成也发生变化,有浮动弯角藻、星脐圆筛藻、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和波状石丝藻(Lithodesmium undulatum)。暴雨前后浮游硅藻平面分布也发生变化,暴雨前在湾西部丰度值较高,暴雨后浮游硅藻平面分布相比暴雨前更加均匀。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海洋环境异常变化对浮游硅藻乃至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夏季强降雨对胶州湾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强降水对胶州湾浮游硅藻群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作者利用2012年夏季暴雨前(7月17日)和暴雨后(8月5日)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对暴雨前后胶州湾海域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台风导致的强降雨天气对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前胶州湾海域共记录到硅藻22属54种,暴雨后,共记录到出硅藻18属39种,浮游硅藻种类数显著下降。暴雨前浮游硅藻的平均丰度为2 953.9×104个/m3,优势种有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和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暴雨后浮游硅藻平均丰度为111.4×104个/m3,比暴雨前降低了1个数量级,优势种组成也发生变化,有浮动弯角藻、星脐圆筛藻、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和波状石丝藻(Lithodesmium undulatum)。暴雨前后胶州湾海域浮游硅藻平面分布也发生变化,暴雨前在湾西部丰度值较高,暴雨后浮游硅藻平面分布相比暴雨前更加均匀。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海洋环境异常变化对浮游硅藻乃至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