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四川省1981—2013年雾、轻雾、吹雪、雪暴、烟幕、霾、沙尘暴、扬沙和浮尘9种视程障碍天气现象资料,对其发生日数、发生概率和分布特征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各天气现象发生日数排序为:轻雾>雾>浮尘>霾>烟幕>扬沙>沙尘暴>吹雪>雪暴。(2)轻雾和雾年发生日数为分别为176d/a和29d/a,日发生概率分别为48%和8%,远高出其他天气现象。(3)季节变化方面,雾和轻雾主要出现在秋季和冬季;霾、吹雪和雪暴集中出现在冬季;浮尘发生春季;扬沙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而沙尘暴、烟幕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4)变化趋势上轻雾基本保持平稳;烟幕呈增加趋势;而雾、霾、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呈下降趋势。(5)大气层结稳定、水汽充足、风速较小、人口集中和排放量较大,易于盆地雾、轻雾、霾和烟幕的形成;不合理利用水和土地资源,北方地区沙尘天气随冷空气南下,是沙尘天气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吹雪和雪暴均发生在冬季降雪量大且风速较大的川西高原。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中旬,我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视程障碍现象(有效水平能见度<10.0千米),全区共有46个站记霾、11个站记轻雾、5个站记浮尘,其中有1个站为轻雾转霾、1个站霾转烟幕、2个站霾转浮尘。以地域分布来看,偏西部的站多记轻雾,东部站多记霾。(仅有1站记轻雾、5站记浮尘)。本文就这次全区性天气现象略作探讨,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位于城市环境的气象台站,如杭州市气象台,由于种种原因,大气透明度较差,以致使能见度经常小于10.0千米。此时,值班员为记何种天气现象而伤脑筋。现就轻雾、烟幕、霾、扬沙、浮尘等现象的判别问题,谈一点浅见,供讨论。轻雾(=)与烟幕(?):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第五章§5.1天气现象的特征中指出:轻雾——“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雾幕”。烟幕——“大量的烟存在空气中”“城市、工矿区上空的烟幕呈黑色、灰色或褐色,浓时可以闻到烟味。”轻雾为气层稳定,空气较潮湿;烟幕为气团稳定,有逆温时利于形成。“大致出现时  相似文献   

4.
杨宁 《气象》1982,8(11):28-29
关于轻雾、霾、浮尘、烟幕等天气现象的识别,多年来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遇到某些复杂情况时应当如何辨识和记录,仍有不少争议。从近两年各地台站在《气象》上提出的问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1.轻雾和霾是否可以用相对湿度大小作为区别的主要依据;2.轻雾和霾能否互相转换、交替出现;3.轻雾、霾,烟幕等能否同时存在、同时记录。下面就这三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轻雾和盔能否以相对湿度大小作为区别的主要依据 从轻雾和霾的成因和物理性质来看,它们和湿度是有密切关系的,在识别时应当以湿度作为参考依据。但是拿它作为主要依据则不行,更不能象有的台站那样以相对湿度70%作为区别轻雾和霾的指标。这是因为目前还没有一种探测手段足以测出这个临界值,即  相似文献   

5.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轻雾、烟幕和霾已有明确的定义 ,可是有些观测员对这些现象的定义理解并不准确 ,一般有个习惯性认识 :轻雾是由微小水滴等构成的 ,出现轻雾时湿度一定要大 ;而烟幕和霾是干物质构成的 ,出现时湿度要小。于是就只以湿度大小作为辨别轻雾与霾或烟幕的标准。有的站为了避免争议 ,甚至规定了一个标准 :相对湿度大于 70 %时记轻雾 ;当已记录有轻雾 ,在湿度降到 70 %以下且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0km时 ,则转记为烟幕或霾。轻雾、烟幕和霾这 3种天气现象的辨认 ,应根据成因、颜色及天气条件、较易出现的时间、现象的连续等综…  相似文献   

6.
李伟  李明 《黑龙江气象》2007,(1):28-28,32
1引言关于轻雾、霾、浮尘、烟幕等天气现象的识别,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遇到某些复杂情况时应当如何辨别和记录,仍有不少争议。主要有以下3点:轻雾和霾是否可利用相对湿度大小作为区别的主要依据;轻雾和霾能否互相转换,交替出现;轻雾、霾和烟雾等能否同时存在,同时记录。本地区虽同时出现次数不多,但观测员对出现时的正确识别要重视。  相似文献   

7.
浅谈轻雾、霾、烟幕、浮尘、扬沙的记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丽君 《浙江气象》2004,25(2):48-48,F003
在日常地面观测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容易混淆的天气现象,由于这些现象之间形态相似或者形成条件有共同点等原因,造成在记载上的混淆.本文针对上海地区经常出现的轻雾、霾、烟幕、浮尘及扬沙这些现象的记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雍延和 《气象》1989,15(9):2-2
不需记起止时间的天气现象,按规范第五章第二节规定,共有12种。这12种天气现象,生成和消失的标准,仔细分析一下,可分为: 1.用能见度距离,作为客观标准的有轻雾、扬沙、浮尘、烟幕、霾五种。  相似文献   

9.
杨永良 《气象》1976,2(7):15-15
天空是蓝色的,这是气体分子散射太阳辐射的青、蓝光线所形成的。天空蓝色的深浅程度和气团性质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光线射到大气中的气体分子、水汽、尘埃等质点上时,只要质点的直径比光波波长小,光线就要发生散射,散射量的大小与光线的波长成反比。太阳的可见光线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几种。红光的光波最长,紫光的光波最短,从红光到紫光,光线的散射量增加得很快。  相似文献   

10.
张凤林 《气象》1981,7(9):29-29
规范上有关霾、烟幕、轻雾的成因和颜色的描述,主要是在正常情况下又无其他伴见现象时的典型特征。但在日常情形下并非如此,常是各种现象互相交错,互相转换的。这时就不那样好辨认了。现将我们在日常观测工作中如何结合当时实际情况辨认和记录霾、烟幕、轻雾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轻雾、烟、霾、浮尘的判别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的发展,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空气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轻雾、烟、霾、浮尘都是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象,但是它们很难定量。在观测时,对轻雾、烟、霾、浮尘能否加以正确的判别,原始记录是否准确,将会对以后的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根据这几种天气现象的形成条件和特征对它们加以有效地区分。1轻雾、烟、霾、浮尘的判别(1)闻气味:有烟时,通常有很浓的烟味,而轻雾、霾、浮尘不会产生这种味道。(2)…  相似文献   

12.
轻雾、霾、浮尘、露、霜及远电的识别轻雾、通和浮尘在规范中均规定测站水平能见度的上限<10.ohm。三者区别主要是形成天气现象的物质分别为雾滴、大量极细微干尘粒和尘沙.阳光照射到上述三类物质后散射出不同颜色为辨识标准,但因较难掌握,人们在日常观测中常以...  相似文献   

13.
浮尘、轻雾与霾都是水平能见度 <1 0 .0km的视程障碍现象。在日常的地面气象观测中 ,它们之间极容易混淆。本人根据观测实践 ,总结出区别它们的经验。从成因来区别。浮尘是远处或本地沙尘暴或扬沙出现后 ,尘土、细沙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而形成的 ;轻雾是空气中水汽凝结而成的稀薄的雾 ;霾是大量极细微尘粒 ,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使空气普遍混浊。从颜色来区别。浮尘出现时远物呈土黄色 ,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 ;轻雾出现时 ,天空呈灰白色或灰色 ;霾出现时暗色物体微呈浅蓝色 ,太阳呈土黄、橘黄色。从当时的天气条件来区别。浮尘出现时 ,风较小 ,…  相似文献   

14.
试谈雾、轻雾与霾及浮尘王宝琴(稷山县气象局043200)雾、轻雾、霾、浮尘均属悬浮于近地面气层中的几种视程障碍现象。这几种现象的出现,指示着大气的稳定度和透明度,而雾的预报意义也就在于此。尤其在我们气象观测实际中,因对其成因及特征了解不够深刻相互间则...  相似文献   

15.
轻雾、烟幕和霾的辨认王凤玲(宝鸡市气象局宝鸡·721006)观测记录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天气现象的排列顺序常是,或=∞。出现这种记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观测员认为:轻雾是由微小水滴等构成的,出现时湿度一定要大;而烟幕、霾是由干物质构成的,因此出现...  相似文献   

16.
伍端平 《气象》1976,2(4):23-23
霾、浮尘在北方常见,我地除夏季外也常出现。轻雾出现的机会就更多。由于这几种天气现象看上去很相似,若不仔细观测,加以对比,就容易误认混记。比如,我地由于空气湿度大的缘故,容易将霾或浮尘漏记,往往先只记轻雾,当太阳出来之后,能见度依然不见转好,相对湿度已下降得很低,才发现同时有霾或浮尘存在,天气现象应补记霾或浮尘。下面谈  相似文献   

17.
李伟君  金英琛 《气象》1989,15(7):7-7
烟幕、浮尘、轻雾、霾这几种天气现象,是实际观测中经常会遇到的,且多发生在较稳定气团内,由不同类型的干、湿悬浮物所致。有时它们各自的特征并不典型,有许多相似之处,区别并不明显,帮在实际观测中难以判别,容易造成混淆。为了较准确地判别上述各类天气现象,获得真实可信的气象资料,我们除了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有关规定判别外,还根据我站具体情  相似文献   

18.
王育东  陈华达 《气象》1981,7(4):34-34
地面规范上对轻雾、烟幕和霾的定义的规定是清楚的。但是许多同志对这些定义的理解可能并不一致。拿我站来说,传统的概念是:既然轻雾是由微小水滴  相似文献   

19.
浮尘、轻雾与霾都是水平能见度<10.0 km的视程障碍现象.在日常的地面气象观测中,它们之间极容易混淆.本人根据观测实践,总结出区别它们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1年-2012年山西逐日天气现象、能见度、相对湿度和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Kendall-tau方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山西雾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雾多发区在中南部,北部雾日较少。霾、烟幕日数高值区出现在以大同、太原、临汾为中心线的带状区域。季节分布来看,轻雾、雾日数峰值出现在8、9月份,谷值在5月份出现;霾和烟幕日数的峰值出现在12、1月份,谷值在8、9月份出现。近50余年以来,山西雾霾日数呈现增多趋势,雾日增加趋势较弱,60、70年代为增多趋势,进入21世纪则为减少趋势;轻雾和霾日数均为显著单调上升趋势;烟幕日数也为显著增多趋势,但表现为抛物线型,90年代后期以前为增多,之后转为下降趋势。山西霾和烟幕日数与E1Nino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E1Nino事件发生年往往霾和烟幕日数较多,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引起东亚地区上空的大气环流异常,形成利于霾和烟幕出现的天气条件。山西冬季气温偏高往往导致霾和烟幕天气的增多,气候变暖对霾和烟幕天气的影响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