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于3月16日批复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筹备成立。经过紧张有序的一系列筹备工作,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于8月29日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大会。2011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全面要求,特别明确要"构建全社会共同  相似文献   

2.
闫小灵  李成 《陕西地质》2005,23(2):90-93,112
铜川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是陕西省地质灾害严重的市之一.本文在铜川市县(区)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经统计、整理分析,论述了铜川市地质灾害的特征,并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书由刘传正博士编著,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包括上下两篇。上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论证与设计、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防灾减灾公共管理等。在理论上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评价研究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等新概念及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强烈,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发生频繁,造成损失巨大,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本文分析了阿坝州汶川县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及汶川县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阐述了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提出汶川县地质灾害防治初步规划建议,提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防灾减灾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为汶川县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合理安排生产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实地调查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总结近年该区的治理经验,分析其地质灾害类型、影响因素和发育规律.并在讨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现状的基础上,指出防治问题,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思茅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滑坡、不稳定斜坡和泥石流.通过对区内地质灾害的考察和最新地质灾害信息的分析,阐述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归纳了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对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初步认识了思茅区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该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防治对策,力求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何韵 《安徽地质》2021,31(3):257-260
本文通过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等实例,阐述了合肥地区的地质灾害现状情况.结合地质灾害分布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气候、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因素,预判了未来合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从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个方面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六盘水市为地质灾害多、高发区,近年罕见的灾害性天气诱发隐患点大增,全市防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对2010年地质灾害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工作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9.
申健  郭英  刘晓晓 《城市地质》2015,(Z1):205-209
四川省华蓥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业经济发展迅速,由采矿导致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日趋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华蓥市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之一,各类地质灾害隐患总计92处。对华蓥市矿业开发存在的一系列矿山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对它们的成因进行了研究。针对华蓥市矿山地质灾害的特点,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确定治理对象,分别从滑坡与不稳定斜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4个方面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雁林  王皎霞 《陕西地质》2012,30(2):98-101
地质灾害防治立法是地质灾害防治走向法治化、制度化的重要标志。作者在分析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立法建设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立法建议,并针对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建设构想了具体框架。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颁布施行及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迫切需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改进.陕西省是我国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如何进一步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果,不仅是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紧迫要求,而且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文章立足干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首先回顾了陕西省地质灾害灾情,从时空角度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介绍了陕西省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从7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5个突出问题,提出了今后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在具体防治对策上,提出“构建综合体系,形成防治合力”,即构建防御管理、治理、资金保障和应急救援4体系构成的防治综合体系,深入探讨了构建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体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金沙县基本情况、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分布特征及成因,针对辖区内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一系列防治对策措施,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的建议,以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约29万处隐患点分布在重大工程区、400多个城镇和上万个村庄,直接威胁和影响人口约8000多万,防治任务十分艰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级财政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资金投入每年超过200亿元。全国共有近3500余家地质灾害防治行业资质单位,20多万名专业人员在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实施了《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确立了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同时,  相似文献   

14.
钱丽萍 《吉林地质》2014,(1):131-133
桦甸市是吉林省重要的矿业、水利、交通发达地区与枢纽之一,长期的人类活动,诱发了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本文在调查编制《桦甸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基础上,针对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措施提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经过多年努力,刘传正博士完成了《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专著,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包括上下两篇,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及其应用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上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论证与设计、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防灾减灾公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同时也是受地质灾害威胁较为严重的省份。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越来越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信息时代,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式,提升地质灾害管理工作效率势在必行。本文在借鉴国家和兄弟省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本省实际工作需求为依据,按照"统分结合、统一管理,集中服务"的模式,设计了包括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支撑和业务应用四层的总体框架,开发建设了由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地质灾害应急会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地质灾害应急调查APP系统、地质灾害管理APP系统和地质灾害应急快速制图系统等五大系统组成的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开发建设,提升了我省自然资源部门地质灾害防治的履职效能,推动了浙江地质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其他兄弟省份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建立 《山西地质》2011,(2):48-51,57
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多层次结构设计,基于WebGIS、WebServices、分布式海量数据管理、影像金字塔及Bi等技术,通过DataBase服务器、GIS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协同工作,提供网络数据服务。根据地质灾害数据特征,兼顾保密与服务的需要,将系统分为"山西省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两部分,分别布设于内网(专网)和互联网,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提供"高效、安全"的数据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18.
<正>经过多年努力,刘传正博士完成了《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专著,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包括上下两篇,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及其应用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上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丹江口水库周边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的分析,提出了丹江口水库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议,为该地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8月29日,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的成立,是继国务院2011年出台《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等系列重要文件后的又一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