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我从小生活在黄河边,是喝着黄河水、吃着黄河鱼长大的。名副其实母亲河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自古至今,滋养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诞生、成长、坎坷与辉煌,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早在一百多万年前,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青藏高原持续强烈抬升,在黄河上中游地  相似文献   

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经济社会发展,时代的进步,离不开文化凝聚起的精神力量。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具有重要价值。本刊编辑部特编发著名作家梁衡有关黄河的三篇散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说起黄河,大多数人都知道,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其实,黄河还是一条地质遗迹丰厚、地质景观优美的河流。  相似文献   

5.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上中游地区和下游滩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区域。“黄河宁,天下平。”2019年9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系统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战略思想,这是指导今后黄河流域长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吹响了治理黄河百年大计的号角。  相似文献   

6.
李遵栋  邱青  古萍 《山东国土资源》2006,22(8):27-27,32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化发源地,对国家的繁荣昌盛有过重大贡献。但由于黄河是世界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洪水泛滥,灾害频繁,被称为“中国之忧患”,几千年来,治理黄河为历朝历代所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进一步加大了治理力度,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抗洪强度得到明显提高,防洪效益十分显著。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治理投资历来由中央财政全部承担,1998年以前,黄河治理投资体制为计划经济管理模式,1998年以后黄河水利工程投资体制变革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该文重点探讨实行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后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征地执行标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卡日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约5464公里。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因其曾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摇篮。颂扬黄河,追溯史实古往今来,描写和赞美黄河的诗词数量很多,脍炙人口,传诵千年而经久不衰。唐代诗人王之涣诗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相似文献   

8.
正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滋养着华夏儿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彦喀拉山脉的黄河之水,气势磅礴,一路向东奔腾,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9个省份,最后注入渤海,如一条黄色巨龙横卧在中华大地上。  相似文献   

9.
2019年9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并强调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1855年,黄河在兰考县铜瓦厢段决口,主干流北徙,在商丘留下了144公里的黄河故道。为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求,我局紧紧围绕“一张蓝图保发展、一体共治建生态”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0.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也曾给两岸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据统计,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决口1500余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自1855年黄河从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人海至1938年的83年中,山东河段有57年发生过决溢灾害。因此,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9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并强调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1855年,黄河在兰考县铜瓦厢段决口,主干流北徙,在商丘留下了144公里的黄河故道。为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求,我局紧紧围绕"一张蓝图保发展、一体共治建生态"工作思路,切实履行自然资源部门职责,用改革创新的举措激活生态红利,扎实推进黄河故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98年黄河源区黄河出现断流以来,有关黄河断流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通过对黄河源区水文、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后认为,源区黄河断流是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其原因有三:一是水环境变异;二是气候变异,三是荒漠化加剧。  相似文献   

13.
正三门峡是一座因河而生、因河而建、因河而兴的城市,也是黄河流经河南的第一站,境内流长206公里、流域面积9376平方公里,长度和流域面积均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落实各级决策部署,坚持以生态保护为抓手,以黄河文化为主线,科学开发保护,筑牢生态屏障,迸发自然资源奋进旋律,奏响人水和谐的时代强音。  相似文献   

14.
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青海是山之宗、水之源,苍茫昆仑,巍巍祁连,浩瀚戈壁,广袤草原,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一幕幕传奇。大美青海是闻名于世的江河之源。在大江大河的总径流量中,长江的1.8%、黄河的49%、澜沧江的17%、黑河的45.1%的水流,都是从青海流出的。青海是山与水的交响,是生命与生活的绝唱,是美轮美奂的生态高地、水生万物的生命摇篮。黄河远上白云间。发源于青海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第二大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黄河干流在青  相似文献   

15.
黄河泥沙资源丰富。如何处理黄河泥沙,历来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大事。该文结合黄河下游山东、河南两省的实际情况,在论证综合开发利用黄河泥沙的可能性、技术支撑、市场需求、法制环境等基础上,提出了淤改涝洼地、制造墙体材料、复垦采煤塌陷区等综合利用黄河泥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这里以黄土、黄河、黄河文化为主题,你可以了解到黄河的"前世今生",直观地看到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以及壮观的"地上悬河"。在这里,你还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看到黄河、黄土、黄土高原、黄淮平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当置身于沙尘暴体验屋里,通过声、光、电技术,泛黄的天空中,一阵阵狂风呼啸而来,随后天昏地暗,状如尘灰的浓雾喷出,会让你觉得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17.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济南市跨越黄河向北发展提到了议事日程,城市建设与黄河防洪的关系将更加密切。济南河段历来是黄河防洪的重点,目前该段黄河堤防正在进行标准化建设,防御标准相当于30到近千年一遇,可以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济南市跨河发展,黄河将成为城中河,城市建设与防洪建设将互相促进。由于黄河问题的复杂性,泥沙淤积和地上悬河将长期存在,建议城市规划要考虑给黄河未来的防洪留出足够空间,对跨河交通等过河建筑物应统一进行规划,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黄河泥沙资源,同时搞好沿黄生态和风景线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8.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济南市跨越黄河向北发展提到了议事日程,城市建设与黄河防洪的关系将更加密切.济南河段历来是黄河防洪的重点,目前该段黄河堤防正在进行标准化建设,防御标准相当于30到近千年一遇,可以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济南市跨河发展,黄河将成为城中河,城市建设与防洪建设将互相促进.由于黄河问题的复杂性,泥沙淤积和地上悬河将长期存在,建议城市规划要考虑给黄河未来的防洪留出足够空间,对跨河交通等过河建筑物应统一进行规划,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黄河泥沙资源,同时搞好沿黄生态和风景线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9.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济南市跨越黄河向北发展提到了议事日程,城市建设与黄河防洪的关系将更加密切。济南河段历来是黄河防洪的重点,目前该段黄河堤防正在进行标准化建设。防御标准相当于30到近千年一遇,可以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济南市跨河发展,黄河将成为城中河,城市建设与防洪建设将互相促进。由于黄河问题的复杂性,泥沙淤积和地上悬河将长期存在,建议城市规划要考虑给黄河未来的防洪留出足够空间,对跨河交通等过河建筑物应统一进行规划,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黄河泥沙资源,同时搞好沿黄生态和风景线建设,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0.
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把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作为黄河开发与管理的终极目标。“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是实现其终极目标的4个主要标志。河床不抬高就要通过综合措施解决泥沙问题,包括上中游拦减人黄泥沙,中下游采取人工调控水沙“关系”,在黄河下游挖河疏浚。在黄河下游窄河道特别是在河口地区挖河疏浚,减少其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措施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