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照市濒临黄海,腹地宽广,内陆和沿海地质地貌景观资源丰富,构成日照市旅游资源的主体。内陆地质地貌景观以山体、河流和人工湖泊为主,沿海地质地貌景观以岬角、岛礁、沙滩、澙湖为主。目前,内陆景点开发利用较少,沿海景观利用深度不够。在开发利用地质地貌景观时,应科学规划,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持地质地貌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2.
正在雁荡山,主要景点有大龙湫和雁湖。大龙湫位于雁荡山火山第二期喷发的流纹岩岩嶂,而雁湖处在雁荡山古火山中央侵入体上,两者均为雁荡山著名景点,各具地质含义和美学价值。徐霞客为我国旅游地学先驱,三次考察雁荡山,留下两篇游记。本文步徐霞客足迹,从旅游地学的角度,对大龙湫、雁湖地学特征作解读。雁荡山300多个景点中,人们常将雁湖与大龙湫  相似文献   

3.
安仰生  张旭  陈希武  甘延景  赵艳杰  王言雨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6):2006/12/13-2007/6/9
山东枣庄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具双龙大裂谷、抱犊崮国家级森林公园、崮形地貌、崩塌地质遗迹、龙床水库等自然地质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具重要的地学研究与观赏价值,挖掘地质景观资源,应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此是公园管理部门一项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4.
山东枣庄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具双龙大裂谷、抱犊崮国家级森林公园、崮形地貌、崩塌地质遗迹、龙床水库等自然地质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具重要的地学研究与观赏价值,挖掘地质景观资源,应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此是公园管理部门一项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山东枣庄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内,具双龙大裂谷、抱犊崮国家级森林公园、崮形地貌、崩塌地质遗迹、龙床水库等自然地质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具重要的地学研究与观赏价值,挖掘地质景观资源,应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此是公园管理部门一项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日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质构造发育,自然地质灾害容易发生。近年来,少部分人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只顾眼前利益,乱采滥挖,加重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对此,日照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确立了“生态建市”发展战略,日照市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工作重点,以沿海、城区和交通沿线矿山生态及重要景区地质地貌景观保护为切入点,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新路子。1 完善措施,加强保护一是封采海沙。1998年以来,日照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印发日照市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规划的通知》、《关于加强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工作的通…  相似文献   

7.
江苏的地学工作在中外地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域内地质遗迹十分丰富。2000年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全省开展了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登记在册了近百处地质遗迹。江苏地质遗迹的特点是具有华北与华南两大板块的衔接性和过渡性。归纳了江苏省域内地质剖面、古生物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地质灾害遗迹景观、地学人文景观与典型的矿产产地等7个大类、19个类型的地质遗迹。重点介绍了19处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地质遗迹。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总面积15.3万hm2,与国内外其他河流三角洲沉积相比,黄河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是黄河三角洲平原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河流沉积地貌景观、微地貌景观和河口地貌景观。研究和保护这些地质地貌遗迹,对了解黄河三角洲的演化过程、发展趋势以及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阳 《山东国土资源》2006,22(10):67-67
9月15日上午,峄山省级地质公园揭碑开园仪式在邹城市峄山举行。山东省国土资源厅领导及济宁市、邹城市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了揭碑开园仪式,并参观游览了峄山地质公园。峄山省级地质公园位于邹城市市区东南部,总面积约80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七山一水”为主的自然地质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作为主要标志、第一高峰的峄山,海拔582.8米,素有“邹鲁灵秀”、“岱南奇观”之美誉,被誉为“神州怪石第一山”、“天下第一奇山”。区内纵横交错的花岗岩节理,直插天表的花岗岩奇峰,  相似文献   

10.
[开栏寄语]沧海桑田、斗转星移。40多亿年地球的演变,给高原大陆留下了一幅幅动人的地质地貌画卷。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精心组织筹划,在这些具有特殊的地质科学意义的地方,申请建立了5个国家级地质公园,为保护我省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推动旅游名省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打开这部地史教科书,稀有的自然属性、典型的地质遗迹、独特的高原景观等让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1.
山东地处中国大陆地壳一级构造区华北板块的东南缘,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特别是新太古代和中生代的花岗质岩浆作用十分强烈,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类,构成山东省各类花岗岩地貌景观的物质基础。以山东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深入分析总结,结合山东花岗岩分布格局,划分为华北板块鲁西隆起区、胶辽隆起区和苏鲁造山带胶南-威海隆起区3个不同花岗岩地貌景观分区;从造型和观赏的角度将山东省花岗岩地貌又划分为峰丛型、峰林型、山丘型、石蛋型和岩穴型花岗岩地貌景观5类,并以泰山、蒙山、五莲-九仙山、莲青山、峄山等典型实例,论述了各类花岗岩地貌景观特征,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同时也论述了影响花岗岩造型景观的主要内部和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2.
枣庄市国土局去年共限制新办影响地质地貌景观、破坏地质环境的矿山107处,关闭“三区二线”范围内采矿场(点)131家,有效地保护了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13.
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实现了全线试运营。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西方舆论称之“堪与长城媲美”。这条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在短短的4年多建设时间里,破解了多项世界难题,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多项纪录,其胜利建成通车凝聚了包括地质工作者在内的4万多名建设者的心血。横跨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串起了沿线分布的丰富矿产资源,串起了一路壮美的高原地质景观,也串起了一个个地质人的生命传奇。让我们沿着延伸的铁轨,从西宁开始,横跨几个巨大的地貌单元和地质构造带,追寻地质工作者的足迹……  相似文献   

14.
一、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发育特征 受地质、地貌、构造及成矿地质条件等因素制约,黑龙江省东部四大煤城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最为严重,全省的矿山地质灾害绝大多数集中于此。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有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矿井涌水、瓦斯爆炸、冒顶、煤层自燃、不稳定斜坡、地下水资源枯竭、地质遗迹与地貌景观的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相似文献   

15.
2006年9月18日,由济源市和洛阳市新安县联合申报的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全票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评审,被确定为世界地质公园。至此,王屋山终于以它独特的地质地貌优势,戴上了世界地质公园的桂冠。这是济源人的骄傲,这是河南乃至中国人的骄傲!一、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理念——基于王屋山亘古不变的古老地质地貌2005年6月30日,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下一步的道路该如何走?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杨学忠把目光放得更远。王屋山在我国历史上是九大名山之一,又是道教第一洞天,地质遗迹古老,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地质遗迹保护主…  相似文献   

16.
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对日照市的地质遗迹及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和归纳,将日照地区的地质遗迹分为5大类,分别为地质构造行迹、典型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地质地貌景观和古地震遗迹。对地质旅游开发规划和地质遗迹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丰富,独有的岱崮地貌群景观以及长江以北最大地下峡谷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且从超基性金伯利岩到酸性花岗岩的岩石地貌类型丰富。同时,地质公园旅游种类众多,且地质旅游资源较为集中,适合开展地质旅游。通过介绍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和主要地质遗迹景区,并运用了综合评价法对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主要地质遗迹景区的地形与地质资源较为独特,地质遗迹景观较为丰富,但文化资源方面未引起足够重视;景区的相关设施与交通建设尚可,但相对不完善,有待提高。目前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发适度,但保护的力度有所欠缺,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地质科普教育工作没有得到有效宣传,应更加突出科普教育意义,体现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通过地质旅游资源评估,对该区域的地质旅游资源进行重新的认识,激发游客和学者对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热情,实现地质遗迹价值,推动景区的地质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8.
莲花湖地质公园以峰水为主体,构成公园地貌的骨架,园区内莲花湖主要沿牡丹江河谷分布,是东北最大的人工湖泊,是典型的水体景观。园区内古老的花岗岩形成的地貌景观最为完整典型,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地质地貌的科研价值,是典型的科研教学基地。  相似文献   

19.
潍坊地质遗迹主要包括古生物化石和地貌景观两大类,古生物化石主要分布在诸城和临朐山旺,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昌乐乔山和潍坊西南山区。通过法律法规培训、地质公园申报建设、加大保护科研力度等措施,潍坊在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该文详细介绍了潍坊市地质遗迹资源概况和保护管理的具体做法,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在我国大西南的天府之国——四川境内,峨眉山绝壁凌空,平畴突起,巍峨秀丽,古老神奇,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