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吉林大黑山斑岩型钼矿床成矿阶段及含矿裂隙分布规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周伶俐 《地质与勘探》2010,46(3):448-454
吉林省大黑山钼矿赋矿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及角砾岩,与成矿相关斑岩为花岗闪长斑岩,斑岩含矿性较差。矿床发生多阶段钼矿化叠加活动:Ⅰ-细石英网脉阶段、Ⅱ-较宽石英网脉阶段、Ⅲ-宽石英网脉阶段、Ⅳ-石英大脉阶段,其中Ⅱ、Ⅲ阶段为主成矿阶段。矿区内不同阶段含矿节理统计玫瑰花图及等密度图结果显示:前三阶段含矿裂隙的形成与斑岩体的侵入密切相关,第Ⅳ阶段的石英大脉走向主要为北西向,可能受区域北西向构造活动的影响;含矿裂隙研究表明大黑山钼矿为典型的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2.
玉龙斑岩铜矿带扎拉尕斑岩铜钼矿床位于玉龙斑岩铜矿带中北部,赋矿岩体侵入下二叠统火山岩及三叠系砂泥岩中,主要由早阶段为二长花岗斑岩及晚阶段正长花岗斑岩组成。分析了早阶段二长花岗斑岩及晚阶段正长花岗斑岩锆石 LA-ICP-MS U-Pb 年龄。早阶段二长花岗斑岩该年龄为(38.5±0.2) Ma, MSWD=1.12,晚阶段正长花岗斑岩该年龄为(38.5±0.2) Ma, MSWD=1.08,早阶段和晚阶段含矿斑岩体锆石U-Pb 年龄完全一致。这表明早晚两阶段成矿岩体是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形成的。扎拉尕赋矿斑岩体形成年龄为(38.5±0.2) Ma。据扎拉尕斑岩矿床形成时代及藏东地区在始新世至渐新世地质构造背景,提出扎拉尕斑岩矿床和玉龙斑岩铜矿带的形成与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在藏东地区形成的走滑构造活动诱发的岩浆活动有关,为陆陆碰撞走滑构造环境的斑岩矿床。  相似文献   

3.
冈底斯铜矿带冲江含矿斑岩的岩石化学及锆石SHRIMP年龄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冲江含矿斑岩早期为闪长岩,主期为花岗闪长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晚期为花岗斑岩.岩石化学特征表现为早期和主期岩体主要为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晚期岩体介于高钾钙碱和钾玄质岩石系列之间.含矿斑岩锆石SHRIMP年龄为(12.9±0.3)Ma,此年龄及前人的年龄资料表明冲江含矿斑岩体是多阶段作用形成的,第一阶段为14~15.6 Ma,第二阶段为12~13.8 Ma.现有冈底斯铜矿带年龄资料表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成岩成矿时代在12~18 Ma之间,岩浆活动时限约6 Ma.  相似文献   

4.
村前铜多金属矿床是产于钦杭成矿带东段的重要的斑岩-矽卡岩矿床,含矿岩体为黑云母斜长花岗斑岩和斜长花岗斑岩,具有多次侵入特点及钙碱性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本研究采用了LA-ICP-MS技术,首次对含矿的斜长花岗斑岩岩体中的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分析,获得其成岩年龄为(169.3±1.1 )Ma.这一年龄与钦杭成矿带中德兴花岗闪长斑岩、银山石英斑岩、冷水坑花岗斑岩、桐村花岗斑岩等岩体的年龄十分接近,揭示在钦杭成矿带175~156Ma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岩浆侵位与成矿事件,形成了众多与埃达克质或钙碱质花岗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进一步说明钦杭成矿带在此时期在同一岩浆-动力背景下形成了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5.
江西德兴斑岩铜矿成矿物质来源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鹏  陆建军  刘风香 《世界地质》2006,25(2):135-140
德兴斑岩铜矿铜厂和富家坞矿区样品中碳、硅、铜等同位素的分析研究表明:含矿菱铁矿中碳同位素δ13CPDB值近似于原始岩浆初始值;代表成矿同期样品的硅同位素组成δ30Si分布范围与该区岩浆岩的硅同位素组成相近,个别样品偏离代表岩浆岩的δ30Si分布范围;岩体中65Cu的早成矿阶段团块状黄铜矿铜同位素组成相对较高,而晚成矿阶段脉状黄铜矿铜同位素组成相对较低。结合前人硫同位素数据可知:德兴铜矿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花岗闪长斑岩岩体,少部分来自围岩。  相似文献   

6.
北山公婆泉斑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婆泉铜矿是北山地区最大的铜矿床,也是我国西北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斑岩型铜矿床。矿体主要产在花岗闪长斑岩和英安斑岩体内。本文对含矿斑岩体、蚀变岩和铜矿石的主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铅同位素和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旨在查清含矿斑岩体的形成背景和成岩物质来源,以及含矿斑岩体与成矿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英安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体形成于岛弧环境,他们具有相同的成岩物质来源,是上地幔和下地壳物质混熔产物。花岗闪长斑岩和英安斑岩均具有较高的Cu背景值,可为后期Cu的富集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铅和钕同位素数据表明,成矿物质以幔源为主,主要来自于含矿的斑岩体。  相似文献   

7.
滇西普洱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为典型的与中酸性火山岩有关的VHMS型矿床。侵入于含矿火山岩系中的花岗闪长斑岩岩体规模较大,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该岩体的产出特征、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年代学开展了较系统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花岗闪长斑岩体与火山岩呈典型的侵入接触关系;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属钙碱性岩系过钙性岩,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火山弧花岗岩特征;岩体中锆石的LA-ICP-MS U-Pb年龄为401.0±1.7 Ma,相当于志留纪末—泥盆纪初,说明矿区花岗闪长斑岩体并非印支期产物。本文的研究结果同时证实,矿区含矿火山岩及其中的火山喷流沉积矿床的形成时代应属中晚志留世,而非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上杭县罗卜岭斑岩铜钼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赖晓丹  祁进平 《地质学报》2014,88(10):1904-1916
罗卜岭铜(钼)矿区位于紫金山矿田的东北部,是与晚中生代花岗闪长斑岩体有关的隐伏斑岩型铜钼矿床;主要斑岩矿体产于绿泥石化-绢英岩化和(弱)钾化-绢英岩化带中,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辉钼矿;少量过渡类型矿体产于高级泥化带中,矿石矿物组合为蓝辉铜矿+铜蓝+辉钼矿。罗卜岭矿区地表露头含矿裂隙的统计结果显示,罗卜岭成矿晚期的含矿裂隙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远离斑岩体的含矿裂隙与其附近的区域构造方位或侵入体走向相近,表明受到北东向区域构造活动控制;而斑岩体西侧露头附近的含矿裂隙呈放射状,主要受到斑岩体侵入作用的影响。深部隐伏矿体则受到区域断裂和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体的共同控制,具体表现为:垂向上,以隐伏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中心,由深至浅,矿体铜钼品位比值依次变大,显示了Mo\Cu-Mo\Cu(Mo)的元素垂向分带;平面上,铜、钼元素沿着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和岩体接触带附近有明显富集;斑岩型铜钼矿体主要产于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外接触带的花岗闪长斑岩中,形态和产状受到区域北东向断裂或岩体接触带构造影响;蓝辉铜矿体主要产于罗卜岭花岗闪长斑岩外接触带的花岗闪长岩体内,形态和产状受接触带控制。区域构造和斑岩侵入体对斑岩型铜钼矿化有不同的影响,浅部铜、钼矿化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作用明显,而深部矿体主要受花岗闪长(斑)岩体和断裂构造共同控制。区域上北东向背斜构造和北东、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了花岗闪长质侵入岩体的侵位,矿区尺度的断裂构造对斑岩体的就位和成矿作用有一定的影响,罗卜岭花岗闪长斑岩体及其接触带则直接控制了斑岩型矿体的产出,这一规律对紫金山矿田深部和外围隐伏斑岩型矿体的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毕诗健  杨振  李巍  梁培  唐克非 《地球科学》2015,40(9):1458-1479
钦杭成矿带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斑岩铜成矿带.前人研究表明区内斑岩铜矿床主要形成于中-晚侏罗世(180~155 Ma), 含矿斑岩为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对区内新近发现的钦杭带西南段大瑶山地区的宝山斑岩铜矿床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其成岩成矿时代集中在晚白垩世.其中, 隐伏含矿花岗斑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91.1±0.6 Ma(1σ), 出露地表不含矿的两个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91.3±0.8 Ma(1σ)和90.1±1.0 Ma(1σ).含矿斑岩和不含矿斑岩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相似, 初始εHf(91 Ma)为-8.74~-5.13, 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集中在1 210~1 394 Ma.以上U-Pb-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 宝山铜矿床是一个晚白垩世早期(约91 Ma)形成的斑岩型铜矿床, 其含矿斑岩体的成因可能与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知, 钦杭成矿带存在两期斑岩铜矿床成矿作用, 分别为中-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 其中晚白垩世成矿作用可能与华南板块边缘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有关; 钦杭带西南侧大瑶山及邻区可能广泛发育有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80~100 Ma)有关的钨-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0.
西藏邦铺钼铜矿区花岗斑岩成岩年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邦铺钼铜矿床是发育于冈底斯成矿带的大型斑岩型钼铜矿床,矿区内岩浆岩发育,(二长)花岗斑岩为成矿母岩。利用斑岩中锆石离子探针U-Pb法和全岩Rb-Sr法测定邦铺含矿斑岩的年龄,以确定含矿斑岩的形成时代。花岗斑岩中锆石SHRIMP U-Pb法测定其年龄为14.2 Ma±0.2 Ma(MSWD=0.79);二长花岗斑岩中锆石SHRIMP U-Pb法测试值为13.9 Ma±0.3 Ma(MSWD=3.05);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88 Ma±0.38 Ma(MSWD=1.7)。因此14.2 Ma~3.9 Ma年龄值可以作为邦铺矿区含矿斑岩体的结晶年龄。  相似文献   

11.
中亚造山带的斑岩铜矿主要成矿作用与古亚洲洋的发展演化、消亡及新陆壳固结期构造-岩浆作用有密切成因联系.可划分出1个早古生代,3个晚古生代斑岩铜矿带,含14个矿化密集区.在此基础上,指出晚古生代中-晚期是中亚斑岩铜矿的主成矿期.  相似文献   

12.
罗卜岭斑岩铜钼矿床是紫金山Cu-Au-Mo浅成低温-斑岩矿田内新近发现的大型斑岩铜钼矿床,本文在岩芯及光薄片系统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了矿化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锆石Ce4/Ce3+比值.罗卜岭赋矿斑岩体可分为两期,早期为角闪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及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晚期为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早期角闪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103.7±1.2Ma,MSWD=0.33和103.0±0.9Ma,MSWD=1.00;晚期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97.6±2.1Ma,MSWD=6.00.罗卜岭成矿斑岩基质普遍发育硬石膏,两期成矿斑岩锆石都具较高的Ce4 +/Ce3平均值,在630 ~770之间,高于区内非成矿花岗岩锆石的Ce4+/Ce3+平均值(182 ~577),显示罗卜岭斑岩矿床成矿岩浆具有高氧逸度的特征.据罗卜岭斑岩矿床的形成时代、高氧逸度岩浆特征,结合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背景,我们初步认为罗卜岭斑岩矿床的形成可能和中生代古太平洋向北西西方向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3.
小狐狸山钼矿是内蒙古北山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中型规模的斑岩型矿床。通过对成矿斑岩锆石和成矿晚阶段石英脉型钼矿的同位素研究,获得小狐狸山含矿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216.9Ma±0.5Ma(MSWD=0.41),与斑岩型钼矿化的时间220Ma±2.2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为该矿床主要为一个斑岩型钼矿床提供了同位素年代学的佐证;晚成矿阶段辉钼矿单矿物Re-Os模式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13.2Ma±4.6Ma(MSWD=1.3)。小狐狸山钼矿床成矿岩体的展布受控于沿黑河展布的北东东向构造,该组构造切割了早期形成的北西向区域构造,暗示216~220Ma为北山地区由后碰撞进入板内伸展环境提供了初步的年龄约束,北山地区印支期的成矿作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藏东玉龙铜矿带含矿斑岩及成岩系列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张玉泉  钟孙霖 《地球化学》1998,27(3):236-243
西藏东部新生代玉龙铜矿带含矿斑岩,包括玉龙、扎拉尕、莽总、多霞松多和马拉松多等,均为同期不同阶段侵入地质体构成的复式岩体。岩石类型有石英二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和碱长花岗斑岩。岩石化学成分均富碱(Na2O+k2O〉8%)、高钾和K2O/Na2O比值远大于1等,属于碱性钾质系列,即钾玄岩系列。  相似文献   

15.
新疆包古图斑岩铜矿伴生元素金和银赋存状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新疆西准噶尔包古图斑岩铜矿床Au平均含量0.25g/t,Ag为2.56g/t,Cu为0.30%,属于富金斑岩铜矿。伴生金和银矿化作用有两期:早期为斑岩矿化,形成了Cu-Mo-Au矿化组合,是主矿化期;后期叠加了Cu-Au-Ag-Te-Bi矿化,规模不大,出露于矿床的局部部位,但对矿石起到了加富作用。通过对钻孔薄片和光薄片的镜下观察及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认为早期矿化中Au和Ag主要呈固溶体形式存在于硫化物中,分布比较均匀,基本上不出现独立矿物,Au含量明显高于Ag;晚期矿化形成了复杂的Cu-Au-Ag-Te-Bi矿物,矿石呈浸染状和脉状叠加在早期矿化之上,以银矿物为主,与多种碲铋类矿物共生,主要银矿物有碲银矿、铋-碲银矿(?)、银-辉碲铋矿(?)、银-硫铋铜矿、银金矿等。晚期矿化规模不大,但对于提高矿床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藏东部玉龙铜矿带,包括玉龙、扎拉尕、莽总、多霞松多和马拉松多等斑岩型Cu,Mo,Pb,Zn,Au,Ag和Pt等多金属矿床.由于分析技术条件的限制,前人所获得的含矿斑岩微量元素数据精度较低.采用先进的PEElan60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析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结果表明含矿斑岩和共生的钾质碱性深成岩、火山岩和煌斑岩在时空上具一致性,岩石化学成分均富碱(w(K2O)+w(Na2O)>8%),高钾和w(K2O)/w(Na2O)比值远大于1,微量元素富集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等,均显示出钾玄岩系列岩石的特征,暗示西藏东部玉龙铜矿带的含矿斑岩属于典型的钾玄岩系列的斑岩  相似文献   

17.
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是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上最为重要的矿床,矿区侵入岩较发育,但流纹斑岩及英安流纹斑岩的形成时代存在争议。在野外及岩相学观察基础上,结合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流纹斑岩年龄值为169.9±0.61 Ma,英安流纹斑岩年龄值分别为166.0±1.8 Ma及173.8±0.56 Ma,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年龄值为16.98±0.15 Ma。结合前人年代学研究,认为流纹斑岩及英安流纹斑岩可能在早侏罗世即开始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侏罗世。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与前人研究一致,皆为中新世。此外,驱龙矿区岩浆岩演化经历了早-晚侏罗世、中新世早期和中新世中期三个阶段,其中,中新世早期岩浆活动与成矿时代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最后认为,驱龙矿区岩浆岩活动时间与新特提斯洋俯冲阶段及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后汇聚过程中发生的岩浆作用阶段相对应。岩浆活动与成矿受到这两大构造活动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Acid intrusions are widespread in the Sawur region, Xinjiang. The Ka'erjiao intrusion is mainly composed of albite granite porphyry, K-feldspar granite porphyry, ivernite and granite porphyry. Being a transitional product between magma intrusion and eruption in the Sawur region, the Ka'erjiao intrusion was formed at the telophase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the begining of early Permian as determined by the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with an age of 302.6±7.6 Ma (1σ). The intrusion consists of alkali-enriched rock, whose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re of the LREE enrichment type, the δEu value is Iow and Nd, Sr, Pb isotopes reflect its mantle source characteristics. The δ18O value of intrusion is low as a result of isotope exchange with meteoric water.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how that it was formed in a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setting. Taking combined considerations of current studies of A-type granites and Permian volcanic rocks, we think that in the telophase of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early Permian, the Sawur region was within the extension or compressional to extensional period of a post-collisional stage. The Ka'erjiao intrusion from mantle sources can confirm the vertical continental crust growth in the late Paleozoic. The Sawur region in west Junggar is consistent with east Junggar in post-collisional tectonic evolu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