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闪电频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雷电灾害事故加剧,防雷安全形势凸显严峻。为进一步避免或减轻雷电灾害损失,本文根据重庆市防雷安全社会管理工作经验,提出树立公共服务理念、优化内部管理模式、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的防雷安全体系强化防雷社会管理的三大措施,运用法律、技术、经济和文化手段加强防雷减灾管理,以期达到强化气象部门防雷安全社会管理地位,促进防雷安全管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桂西北山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防雷减灾工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桂西北山区农村中的雷电灾害防护现状,分析山区农村雷电灾害事故的成因,提出新农村建设中的防雷减灾防护措施,为新农村建设中防雷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国农村雷电灾害情况,依据1998~2004年全国雷电灾害人员伤亡事故不完全统计的数据,分析事故特征及其成因,并对农村防雷减灾提出建议.研究表明:中国农村雷电灾害严重,灾害的发生主要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针对农村现有条件,提出防雷减灾的总体纲要和具体措施,是对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有利探究.  相似文献   

4.
我区防雷减灾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区防雷减灾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 ,自 2 0 0 0年以来 ,我区的防雷减灾工作有了显著的发展 ,部分盟市的防雷工作已在全区起到了带头作用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内蒙古自治区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已于 2 0 0 2年 8月 1日在我区实施 ,这标志着我区防雷减灾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面对新的形势和我区的现实状况 ,就怎样加强我区防雷减灾工作 ,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一、建立健全防雷减灾工作法规、规章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条例》、《内蒙古自治区防御雷电灾害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  相似文献   

5.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实施《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细则。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雷减灾活动的组织和个人 ,应遵守本细则。第三条 省、地、县气象主管机构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防御工作 ,具体职责为 :(一 ) 贯彻执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防雷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 ,拟定并组织实施防雷减灾工作的发展规划、计划。(二 )组织对防雷减灾技术、防雷电装置以及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开发 ;指导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网建设。(三 )按国家规定负责防雷电装置检…  相似文献   

6.
刍议做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关键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引言我国是世界上雷电频发的国家之一,每年春夏和夏秋交替季节,几乎各地都发生不同程度的雷电和雷电灾害。防雷减灾是指通过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雷电灾害损失,最大程度的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防雷减灾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村地区得到推广和实施。雷击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国家、社会要高度重视和关注农村防雷,减少人员伤亡。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7.
法国防雷工作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法国雷电监测预警系统AMEO 340和防雷业务管理工作,并借鉴其经验,从做好雷电灾害调查与评估和雷电灾害区划,规划建设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和预报平台,实现全省雷电业务集约化发展,开展雷电科学技术研究,建立雷电灾害应急处置机制等方面,探讨如何做好防雷业务工作.  相似文献   

8.
探讨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及防雷减灾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了农村雷电灾害事故发生的现状;分析阐述了农民防雷科学知识贫乏、观念淡薄,防雷设施滞后,防雷管理不到位及雷电预警信息发布不畅等因素是导致农村雷电灾害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四点对策是加强防雷知识宣传,创新管理模式,加快雷电预警信息发布和强化责任落实,对加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气象部门的防雷减灾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了社会公众和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防雷工作法制化体系的建立,使防雷管理、预警、检测、监审、工程、雷电灾害调查评估等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2007年8月,就如何规范开展县级防雷减灾工作,长春市气象局法规处深入县局进行了调研,发现在防雷工作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减灾委员会公布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方方面面对雷电灾害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雷电防御的法制化管理已经渐入人心.气象部门作为该项事业的管理部门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具体到我们的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社会的各阶层各单位对防雷的认识还远不到位。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防雷事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贵州省防雷减灾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就,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面临的形势,立足于当前防雷减灾工作发展的迫切需求,提出防雷减灾工作发展规划,力求通过现代防雷减灾业务体系的建设,推动防雷减灾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蔡云泉 《浙江气象》2010,31(2):38-40,43
雷电灾害是德清农村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常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通过分析发现,农村雷击灾害频发主要成因为农村防雷设施缺乏、防雷安全隐患多、农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工作开展难度大。结合这两年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气象工作示范县和防雷工作实际,德清县对农村防雷开展了积极探索和实践,通过明确政府管理职责,制定农村防雷实施细则,编制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建设防雷安全示范村等几方面措施,有效加强了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法国雷电监测预警系统AMEO 340和防雷业务管理工作,并借鉴其经验,从做好雷电灾害调查与评估和雷电灾害区划,规划建设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和预报平台,实现全省雷电业务集约化发展,开展雷电科学技术研究,建立雷电灾害应急处置机制等方面,探讨如何做好防雷业务工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雷电灾害也时有发生.为把雷电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我们必须增强防雷减灾意识.其中,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尤其值得我们重视.总的来说,建筑物遭到直击雷的概率比较低,主要危害是感应雷击.感应雷击发生概率非常高,常常造成设备损坏,严重的还引发火灾,或者导致人身伤亡.因此,完善建筑物、构筑物防雷设施的检测工作已受到社会各方关注和重视.笔者从事防雷检测工作多年,下面谈谈防雷装置检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与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1~2010年韶关地区雷电灾害资料,对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韶关雷电灾害次数呈双峰型趋势分布;6~8月是韶关雷电灾害发生最多的月份,占全年雷电灾害的61%;年平均雷暴日市区和各县(区)分布较均衡,大约在60到80 d,呈线性递增趋势;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呈三峰双谷型;社会经济损失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领域性,电子电器设备和供电系统受雷灾的比例最大。通过对韶关最近10年的雷电灾害特征分析,为当地的防雷减灾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统计广东省开平市1996—2018年发生雷电灾害情况,及实地走访调查开平市农村重点区域防雷设施安装情况,分析了开平市及其农村地区重点区域防雷现状和雷灾原因,提出了通过加强农村防雷知识宣传、推进农村重点区域防雷隐患整改和加快雷电监测预警网络建设等方面做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结合农村建筑物的防雷现状,分析雷电的形成和造成雷击事故的原因,提出当前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强新农村建设中防雷减灾工作,为提高全民防雷安全知识和意识,提出建筑物防雷设施建设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8.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导致火灾、爆炸、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频繁发生,从卫星、通信、导航、计算机网络乃至到每个家庭的家用电器都会受到雷电灾害的严重威胁。因此,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是安全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9.
《气象》2015,(3):388
刘凤姣、何逸、王智刚主编本书采用知识问答的形式,分为"防雷政策与管理"和"防雷业务技术服务"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和防雷服务规范管理中的有关问题,还归纳了防雷减灾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简述了雷电预警平台、雷电风险评估系统、防雷廉政风险防控平台、防雷综合服务检测车、防雷检测自动生成系统及《农村民居雷电防护工程技术规范》(GB 50952—2013)的有关内容;第二部分分述了雷电基础、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雷电构成的威胁日趋严重。科学、合理地防范雷电灾害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有效方法之一。在青海果洛地区,由于对社会管理职能、防雷工程图纸设计审核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够,加之检测、施工人员对防雷相关规范的理解参差不齐,建筑物防雷工程在施工中常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对防雷工程现场施工监督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