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杨青山  刘鉴  张郁  杨维旭 《地理学报》2020,75(10):2146-2163
沿边口岸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各主权国家之间经济合作的关键节点。本文以中俄边界往来最密切的口岸城市满洲里为例,首先,通过构建改进动态集中指数(MDCI),将满洲里口岸—城市关系划分为低水平平衡发展阶段(1979—1987年)、口岸发展稍快于城市发展阶段(1988—1997年)、口岸发展大幅快于城市发展阶段(1998—2005年)、城市发展稍快于口岸发展阶段(2006—2015年)和口岸与城市关系新突变点(2016—2017年)。其次,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了国家、区域、地方和个体4个尺度对满洲里口岸—城市关系影响的程度,研究表明:在全时段上,表现为国家尺度>个体尺度>地方尺度>区域尺度的关系;低水平平衡发展阶段,表现为国家尺度影响较大,区域尺度、地方尺度和个体尺度影响较小;口岸发展稍快于城市发展阶段,以国家尺度影响为主,其中,俄罗斯影响稍大于中国,其他尺度影响均较小;口岸发展大幅快于城市发展阶段,国家、区域及个体尺度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且作用大小相对均衡;城市发展稍快于口岸发展阶段,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地方尺度作用较明显,个体尺度影响弱化,其中,区域尺度影响最大,之后表现为国家尺度(俄罗斯)>地方尺度>国家尺度(中国)>个体尺度的关系。口岸与城市关系新突变点,个体尺度与国家尺度影响较大,区域尺度与地方尺度影响较小。最后,综合运用VAR模型、深度访谈等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从国家、区域、地方及个体尺度因素对口岸—城市关系演变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全时段和分阶段的分析。本研究可为满洲里促进口岸—城市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多尺度视角的新思路,也可为中国广大边境地区探讨口岸—城市关系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刘祎  宋涛  孙曼 《世界地理研究》2019,28(2):124-132
缅甸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分析和研究缅甸的地缘环境对推进中缅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建构了多尺度的地缘环境分析框架,系统地分析了缅甸的地缘环境特征,并在对缅甸地缘环境、政体及战略演化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中缅合作面临的困难和机遇,探讨了"人"字形中缅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中缅合作的主要领域。缅甸是大国角力的地缘破碎地带、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战略边缘区、山地与平原切割的多民族割据地缘空间。由于复杂的地缘环境,缅甸在史前及封建王朝、近代殖民时期、内战及军政府时期,以及后民主化改革时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地缘战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缅合作具有广阔的潜力,促进双方互联互通,互利共赢,能够为两国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3.
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的特点及西双版纳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澜湄次区域的旅游合作是由政府高层问的经济合作促成的,通过对澜湄次区域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其旅游产品出现边境游成熟、纵深游起步、水上游以分段游为主的特征,并且区域内国家之间的旅游贸易出现不对等的现象,各个旅游中心城市竞争激烈,在各个因素中,政治环境是影响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根本性因素。区域旅游合作既给西双版纳旅游发展带来第二次飞跃的机会,但同时也面临被边缘化、过境化的威胁,针对目前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现状,提出西双版纳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澜沧江下游地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中、老、缅、泰四国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角度,分析了澜沧江下游国际旅游的发展前景,多层次客源市场,总体战略;设计出其小区域国际旅游及相应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国际旅游开发的软件建设和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澜沧江-湄公河结合部次区域国际合作的现状、区域范围和合作前景。提出以交通先行,旅贸作导,推进次区域合作,开发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加速交通网络和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6.
跨境经济合作发展研究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已有研究多立足于合作现状和某一时间段的研究,而对中长周期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开发过程为例,基于地理学多尺度思想,构建跨境经济区域合作演变机制分析框架,并探讨每个历史阶段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因素。结果表明:(1)近30年来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提出阶段(1984—1992年)、开发热潮期(1993—1996年)、开发放缓期(1997—2004年)和开发重启期(2005年至今)。(2)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每一阶段跨境经济合作的开始都是在上一轮物质实践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不同阶段间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和政策创新性,具体影响表现在跨境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化发展进程上。(3)整个过程中,在政治磋商与经济合作成为全球地缘环境变化的总体趋势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次区域开发中的作用减弱,国家层面主导作用增强,省和地方参与性不断增强,与区域发展战略结合日益紧密。本文有助于破解图们江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困境,同时丰富人文地理学跨境合作的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澜沧江—湄公河多目标协同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从流域的整体性论述了世界第六大河、亚洲跨国最多的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的基本特性,对澜沧江中下游段多目标梯级水利枢纽进行了评估,提出了中近期多国协同开发的优选项目.论证了中老缅泰“黄金四角”次区域合作,必须以开发澜沧江—湄公河航运工程为前提,同时加快中老泰、中缅泰陆上通过、航空港建设,兼论了旅游网络工程、防洪灌溉工程、经济走廊工程等多目标巨系统的国际协同开发问题,提出了“平等协商,友好合作,统一规划,综合利用,协同开发,资源共享,经济互补,利益兼顾,共同繁荣”的开发原则,充分调动流域国及国际组织力量,把澜沧江—湄公河作为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的典范,进行跨世纪开发。  相似文献   

8.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能源分布及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业正 《地理学报》1999,54(B06):110-118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已扩展到很多方面,其中能源方面的合作特别是水电合作开发是倍受参与国的关注。次区域水能资源的储藏量以中国云南省最丰富,其次是缅甸、老挝和越南。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越南、泰国和缅甸,而老挝和柬埔寨储量比较少。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越、泰、缅三国,其中缅甸蕴藏的石油资源最丰富.其次是越南;天然气是泰国最多,其次是缅甸。由于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能源的需求也一样相差很大。其中,泰国经济最发达,成为次区域能源的消费大户,其次是越南和云南省.而缅甸、柬埔寨及老挝对能源需求量很小.分析了次区域主要耗能国(泰国和越南)未来的电力供需,提出接空间上就近原则,合理配置能源。即泰国和越南就近相互利用次区域内周边地区的水电和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贸易格局的形成中,贸易区域化现象引人注目。文章运用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对这种现象予以新的解释,即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一些地理位置邻近、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为获取有利的贸易区位,通过产业分工、对内合作和对外竞争形成区域贸易集团,并由此产生“区域外部规模经济”。作者认为,为获得有利的贸易区位和区域外部规模经济,中国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贸易区域组织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次区域及国内地区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
地缘合作的理论框架探讨-以东南亚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缘合作是基于地缘区位而进行的区域合作,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东南亚是地缘政治的传统"破碎地带",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文章从地缘合作的概念、空间层次和合作框架进行理论探讨,选择东南亚中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东盟南增长三角作为地缘合作的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分别探讨了地缘区域合作、地缘次区域合作和地缘经济区合作三种类型的制度安排。地缘区域合作依托于地缘板块,通过国家联盟的政策体系来促进地缘合作;地缘次区域侧重于交通、能源等方面的具体项目,多渠道融资来推动次区域合作;地缘经济区则主要承载了边境合作区、出口加工区等政策性区域。研究认为,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通和能源项目共建、边境合作区开发等是深化地缘合作的重要实践载体。  相似文献   

11.
广珠澳铁路建设与澳门发展方向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徐君亮 《热带地理》1995,15(2):97-102
本文分析了广珠澳门铁路建设的自然和经济可行性,认为近代澳门的国际贸易中心地位为香港所取代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深水港口;没有中国大陆联网的铁路。  相似文献   

12.
图们江开发区组团式国际性中心城市构想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平宇 《地理科学》1997,17(2):183-188
从城市布局原理,中外港口城市而已实例对比,以及区域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多国合作开发的特殊性等方面,论证了组团式多中中心国际性中心城市是图们江开发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它连接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6国。最近一些年,流域各国的经济先后开始高速发展,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之一,流域各国也在寻求建立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途径。亚洲开发银行拟订了在这一次区域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本文着重介绍中国云南省在这一次区域经济合作与开发中的行动。  相似文献   

14.
以东北地区41个市级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2015年的3个时段旅游收入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增长率两个指标,基于ESDA法分析旅游经济增长的时空差异、空间关联和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平均增长量呈弱集聚—强集聚—较强集聚演变态势,"高-高"类型区集中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低-低"类型区分布在黑龙江省西南部和东北部,"高-低"和"低-高"类型不显著。(2)平均增长速度空间自相关性弱,市域空间联系不紧密,集聚类型随机分布。(3)各单元平均增长速度逐渐下降,高值区由南部向中部和北部扩散,整体分布由相对分散转化为相对集中,低值区范围逐渐缩小。(4)旅游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取得较高速的增长,但哈大、沈丹沿线市域仍是东北旅游经济增长的重点区域,在总体格局中的作用和地位显著。(5)未来应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打造国际旅游合作空中走廊。向北开放,与俄罗斯、蒙古等北亚边境国家合作建构陆地旅游空间格局。促进产业融合,延伸旅游产业链,开拓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苏州与上海孪生城市模式的形成机理及其区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玉麒  董平  俞勇军 《地理科学》2004,24(3):305-313
在对美国进行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艾伦从理论上推导出的孪生城市模式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空间结构理论。1990年代以后,苏州在跨国公司投资作用下的快速崛起,已与上海初步构成了一种功能上互补的共生关系,即孪生城市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主要导源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从行政原因上看,苏州与上海由于分属两个省级行政单元,经营成本、产业政策自1980年代以来一直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从经济原因上看,苏州与上海仅距不到90 km、位居上海都市圈的内圈层,且离虹桥机场约50 km。苏州的快速崛起以至于苏沪孪生城市的形成,产生了多方面的区域效应。苏州与无锡本是一对水平相当、产业性质类似的城市,现已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发展态势,从而为在此基础上城市合理分工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苏州位居省级行政单元的交界,因此苏州与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构成了广义上的双核结构模式;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我们可以构建起沪宁沿线城市合理分工的多重空间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6.
满洲里作为中国内陆主要边境口岸之一,发展满洲里对俄罗斯的经贸发展不但推进了中俄经贸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而且还具有睦邻、富民与兴边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时空角度对满洲里开展对俄经贸合作的历史基础、区位条件及规划措施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满洲里对俄经贸合作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促进双方经贸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地缘城市跨国整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合21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整合发展的趋势,文章在有关“地缘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地缘城市”的概念,通过边界、次区域合作和城市整合的界定与分析来探讨地缘城市跨国整合的理论内涵,并对地缘城市跨国整合发展的一般特征、动力机制和基本模式进行理论总结。指出,地缘城市是指地缘区域内在地缘关系中承担一定任务的城市;地缘城市跨国整合是城市整合类型中的一种,主要是指地缘城市跨越国界与对面地缘城市的相互作用和整合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旅游业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该市旅游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和背景条件,对该市加快发展旅游业和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的产业定位,初步探讨了该市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铁外交的地缘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宇  葛岳静  马腾  刘晓凤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2):1489-1499
高铁的空间运送能力极强,但建设耗资巨大,并因此对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产生着迅速而深远的影响,也使得高铁的贸易格局兼具国际政治和外交属性。中、日、德、法是目前主要的高铁出口国,在国际高铁市场上竞争激烈。本文从地缘政治的"空间—权力"视角出发,基于对国家发展的安全利益、发展利益和影响利益逻辑,综合考量高铁修建的基础条件、高铁出口竞争国的空间利益格局、中国的竞争优势等方面,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尝试得出中国“高铁外交”的地缘空间及合作方式。主要结论为:①中国“高铁外交”的优先发展空间主要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韩国、美国和巴西等国;②中国与美、韩、俄、哈、澳5国可展开多层次的高铁合作,与印、泰、越、印尼4国可从发电、输变电等前期工程开始合作,与巴西、马来西亚两国可根据市场需求先进行前期的工程合作;③除高铁优先发展空间外,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可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风险的前提下融资、投资和承建;④在中国利益重点区域之外,从高铁修建的经济利益出发,在经济基础较好且已有铁路合作的国家进一步进行高铁合作可行性较大,如罗马尼亚、爱沙尼亚、波兰、匈牙利、塞尔维亚、白俄罗斯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