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中厚煤层开采中,通过改进采煤工艺,采用“型钢循环迈步式支架代替高档炮采工作面常规的铰接顶梁支护工艺,在减少煤炭丢失的同时提高了资源回收率,也杜绝了老空区因丢失的煤炭自燃而引发的矿井火灾。  相似文献   

2.
河南油田双江河水源地,一是傍河取河流渗透水和部分浅层水,二是开采中深层地下水。在分析14年开采动态的基础上,阐明采用调剂开采方案供水,可保证丰枯水期总供水量的持续稳定,并能保持开采资源经久不竭  相似文献   

3.
登封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埋藏浅、易开采的特点。截至目前先后发现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达41种,煤炭共探明储量15.54亿吨;统计铝土矿储量可达8859.6万吨,因有些地区地质工作正在进行,远景储量更为可观。  相似文献   

4.
1黄兰煤田地质环境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1.1主要地质环境问题1.1.1煤炭开采对地表破坏严重进行煤炭开采不可避免地需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用来修筑道路、固定井架、建设贮煤场及必须的生活设施,以保障矿山开采的顺利进行。据调查,一个矿山企业平均占用土地  相似文献   

5.
采用普通调查与重点调查、实地勘测与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治盆地以上煤矿的开采和排水现状,煤系地层地质、水文地质文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合调查,分别计算出各类煤矿的排水系数;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了本市煤炭分布状况、地层、煤种、煤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煤矿开采对地下孔隙水、裂隙水及岩溶水的影响;制定了矿坑排水和煤矸石综合利用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为长治市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完善《湖南省矿产资源开采登记条件规定》(湖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57号),调整矿山布局、整合矿产资源,使矿山开采规模与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应,彻底解决我省矿山"多、小、散、低、乱"的现象,本研究确定煤炭等26个矿种(类)为主要矿种,通过研究,调高了煤炭等21个矿种(类)矿山最低开采规模,调低了萤石矿1个矿种矿山最低开采规模,锑矿等4个矿种矿山最低开采规模保持原最低开采规模。  相似文献   

7.
黑河市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过程中,对非法盗采矿产资源的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继砂金禁采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又对非法开采煤炭资源的行为施以重拳,目前已取缔非法采煤井37个,没收煤炭130余吨,盗煤“硕鼠”遭到重创。  相似文献   

8.
据《中国经济时报》12月12日报道,我国煤炭开采浪费惊人,存在1吨扔2吨的普遍现象。调查显示,我国的煤炭回采率只有30%,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  相似文献   

9.
《国土资源》2006,(5):53
国土资源部首次将矿产资源补偿费与开采回采率挂起钩来。今年起,开采回采率高的矿产企业,补偿费将相应减少,开采回采率低的矿产企业,补偿费将相应增加。这项工作将以煤炭为重点展开。  相似文献   

10.
煤炭和铝土矿资源是河南省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凸现,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浪费现象也相当严重。为规范资源勘查开采秩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强化资源安全保障,2004年6月3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做出了对全省煤炭和铝土矿资源进行整合的决定,这为地质勘查单位的发展带来了可喜的机遇,  相似文献   

11.
对地下采煤造成的地表沉陷进行及时、精确的监测监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该文以济宁市为例,介绍了D-InSAR技术在大范围采煤沉陷区监测及其时序变化特征分析中的应用。介绍了使用D-InSAR技术对采煤沉陷进行监测的基本原理;以5cm下沉线作为采煤沉陷区边界线,选取15期RADARSAT-2 Wide模式数据,采用多基线累积叠加方法分别提取各期采煤沉陷区边界并使用岩移观测数据对监测结果进行了检核。以花园煤矿为例,分析D-InSAR监测采煤沉陷范围及程度的时序变化特征,随着开采的持续进行,沉陷范围及沉陷量逐步增加,受临近工作面开采影响,沉陷中心的沉陷量呈周期性增加。结果表明,D-InSAR可以精确有效地对采煤沉陷区范围及其时序变形过程进行监测,可以应用于大尺度采煤沉陷区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2.
煤矿采空沉陷预测因素分析及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空沉陷的预测是矿山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依据,该文论述了影响煤矿采空沉陷预测的各种因素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易操作、直观、可动态管理的计算方法,以及矿山在开始采矿之前必须开展地表岩移监测等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滕县煤田(南部)泉上煤矿井下实际揭露及钻孔资料,分析研究了十下灰岩、奥灰富水性特征及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对太原组16,17煤层开采的影响,认为在开采16煤层时,必须遵循“深部疏水降压,浅部采煤”的方针;在开采17煤层时,正常情况下不会受到奥灰水的威协;在井巷开拓过程中必须慎重对待十二灰,应先查明十二灰与奥灰的关系,防止奥灰底鼓水危害。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肥城矿区煤层开采情况,分析了煤层赋存现状,研究了8,9,10煤层采空区上方7煤层开采的可行性,对于提高资源枯竭矿井的煤炭资源回收率,延长矿井的服务年限,稳定矿区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七五煤矿是枣庄矿业集团旗下主要生产煤矿,地质条件比较复杂,不仅断层较发育,而且主采3煤层存在冲刷、沉缺、采空区和岩浆岩侵入等地质现象,对下一步巷道及工作面布置造成很大影响,北七采区为七五煤矿接续采区,急需查明区内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状况,通过采用常规地震时间剖面及地震属性综合解释技术,结合钻探资料查明了区内3煤层上述地质现象的赋存边界,后期巷道揭露与三维地震解释结果吻合度较好,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山西组沉积特征及聚煤变化规律的研究,采用煤岩层组合特征、标志层、层间距、测井曲线形态和地震物性特征等方法,对井田内山西组的煤、岩层进行综合对比。确定了山西组主采煤层的赋存层位、形态及区内的构造方案,对周边地区找煤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煤炭资源的开采引发了采煤塌陷、农田损毁、生态破坏、农民失地等后果,给矿区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环境问题。该文以兖州煤田为例,对平原地区高潜水位条件下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现状进行调查,充分掌握了塌陷区土地利用现状、塌陷区稳沉状况及破坏现状。分析了兖州煤田采煤塌陷区的土地损毁特点,研究了塌陷区综合治理的手段和方法,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潜水位地区采煤塌陷综合治理的途径,为采煤塌陷区的规划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厚煤层水淹区残余煤量的回收一直是衰老矿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残余煤复采安全技术研究对资源枯竭的老矿井有着再生的作用并能够带来可观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该文对水淹区残余煤量的复采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根据老空水的贮存及残余煤量的赋存状况,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通过合理疏放老空水、优化巷道布置和开采工艺设计,对原已搁弃的呆滞煤量进行了充分的回收,为类似条件下残余煤的回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荒漠露天矿区植被受损评估及环境修复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方向。为了研究新疆五彩湾地区矿产开发对矿区及周边荒漠植被的扰动影响,采用1990-2017年90景Landsat数据分析煤矿开发前后矿区及周边荒漠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分析矿区植被长势对气候变化、矿区扩张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2006-2013年矿区植被所受的扰动最大,在周边植被长势转好的情形下出现明显的退化,在1990-2006年和2014-2017年,扰动较小,矿区与周边植被长势变化一致;② 生长季的月度NDVI分析显示,矿区中心样区的植被经历了一个先退化后恢复的过程;③ 矿区开发对周边植被长势的扰动距离分别为“西-东”方向的-17~21 km和“南-北”方向的-13~23 km,其中2013年对植被的干扰距离最大;④ 冬春季降水是五彩湾矿区及周边植被长势转好的主要因素,虽然矿区一直处于扩张的状态,然而随着降水的增加和矿尘防护措施的加强,2014年来矿区植被长势转好,与周边植被变化趋于一致。本文的研究为干旱区露天煤矿及周边荒漠植被变化动态监测及矿区开采的扰动范围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便于矿区管理者合理制定相关环保法规及矿区管理办法,实施相关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大柳塔采煤塌陷区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采煤塌陷区土壤水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查明了采煤塌陷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这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塌陷区土地复垦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大柳塔双沟采煤塌陷区为试验区,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采煤塌陷条件下的包气带土壤水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采煤塌陷造成塌陷区土壤层位在垂向上倒置、重组,引起土壤粒度、容重、孔隙度等土壤物理特性的改变,使塌陷区土壤含水量比非塌陷区显著降低,在不同深度层(0~60 cm)分别减少14.2%~21.9%;在垂向分布上塌陷区土壤水分也表现出较强的变异性,其离散系数在不同深度(0~60 cm)与非塌陷区的差值在19.2%~50%之间。根据试验区0 cm、20 cm、40 cm、60 cm四个层面土壤含水量的Kriging插值等值线图显示,土壤含水量低值区均位于塌陷区内的塌陷坑部位,证明地表的地裂缝、塌陷坑、塌陷洞等塌陷形态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颇为显著。采煤塌陷区土壤含水量降低、空间变异性增强直接导致了地表植被生存环境的恶化,地表景观被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