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滇西北山地末次冰期冰川发育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威  刘蓓蓓 《冰川冻土》2014,36(1):30-37
对滇西北海拔4 000~4 500 m 山地的第四纪冰川发育和平衡线高度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古冰川发育主要依托海拔4 000~4 300 m的夷平面,早中期发育小型的冰帽以及流入四周谷地的山谷冰川,晚期主要发育规模较小的冰斗冰川. 冰川主要发育期为末次冰期,古冰川平衡线、山体最高峰以及夷平面的高度显示,冰川发育所依托的夷平面在末次冰期时超过古平衡线,二者差值为50~400 m,为冰川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地形与地势条件. 冰川规模演化表明,滇西北地区多处山地MIS 3中期的冰川规模大于末次冰盛期(LGM),可能与MIS 3中期较强南亚季风带来较丰富的降水有关. 古气候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区的冰期系列表明,滇西北海拔4 000~4 500 m山地末次冰期的冰川作用是构造和气候相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河源地区位于我国天山中段喀拉乌成山北坡,西起天格尔第一峰,东到望峰道班附近,包括罗卜道沟、琼萨尔萨依沟等四条支谷在内,面积约52平方公里,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本区内除发育现代冰川外,还保存更新世末期和全新世的古冰川遗迹(见本刊本期冯兆东文图1,以下简称冯图1),为研究本区冰川变化、古冰川发育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曹俊 《四川地质学报》2004,24(4):237-240
四姑娘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主峰海拔6250m,是四川省第二高峰。区内山势陡峭,地貌差异明显。海拔3800m以下,发育流水侵蚀、堆积地貌;海拔3800m以上广泛发育第四纪冰蚀地貌和古冰川堆积地貌。现代冰川海拔大约在5500m左右,受局部地形、供雪量影响,最低处可达4600m左右。  相似文献   

4.
四川康定折多山末次冰盛期古冰川重建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多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势上处于由高原面向高山峡谷的过渡区,古冰川遗迹保留较好。对折多山冰川地貌进行深入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演化与古气候变化的耦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和DEM等资料,对折多山冰川地貌及其特征参数进行了识别、提取和计算。研究共识别出189条古冰川,覆盖面积为497 km2。基于研究区已有年代学资料,本区冰川地貌主要为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冰川作用遗存。恢复研究区LGM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在西坡和东坡分别为4 380 m和4 110 m,相差270 m,揭示出分水岭东侧更有利于冰川发育。广泛发育的冰蚀湖、冰蚀基岩面、羊背石等,以及深切的冰川槽谷(U形谷)指示海洋性冰川作用特征;冰川作用正差、冰川朝向、冰蚀地貌的差异,揭示积累区地形条件和水汽来源对研究区冰川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阿尼玛卿山是黄河上游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古冰川最发育的地区.其中出现时间最早、发育规模最大的是倒数第三次冰期,东坡的古冰川末端下伸到海拔3600m,古雪线较现代雪线降低801m,冰川面积扩大了381km2,是现代冰川面积的16.2倍;西坡的古冰川末端下伸到海拔4100m,古雪线较现代雪线降低了635m,冰川面积增加了80.8km2,是现代冰川面积的5.8倍.之后,气候类型由海洋性逐渐过渡到大陆性,经历了湿冷-干冷-干暖的演变过程,冰川面积渐次缩小,特别是在晚末次冰期之后,进入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急剧趋于干暖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可为中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古气候环境重建提供基础信息及关键证据,正确认知冰川发育条件及正确运用冰川遗迹判别标准又是重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的关键。中国东部中低山地第四纪期间冰川发育与否,即泛冰川论与有限冰川论的争议由来已久。近年来,山东与周边地区中低山及沿海丘陵带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波澜再起。在较系统地回顾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历史及新近出现争议的基础上,结合冰川发育条件、山地冰川地貌组合、判别原则与识别依据、中国东部数座中高山地存在无争议且形态清晰的冰川地形及其测年资料以及东亚古气候环境演化记录等再次指出:中国东部仅有台湾山地、长白山、贺兰山与太白山等数座主峰海拔超过2 500 m的中高山地保存有晚更新世以来的冰川作用地形。其余山地及海拔更低的丘陵带在第四纪期间任何一次冰川作用中均未达到与当时冰期气候相耦合的高度,不存在泛冰川作用。已报道的"冰川遗迹"皆为各种形似地质地貌现象的系统误判,其确切成因及环境意义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部(105o E以东)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可为中国东部乃至东亚地区古气候环境重建提供基础信息及关键证据,正确认知冰川发育条件及正确运用冰川遗迹判别标准又是重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及其演化的关键。中国东部中低山地第四纪期间冰川发育与否,即泛冰川论与有限冰川论的争议由来已久。近年来,山东与周边地区中低山及沿海丘陵带的“第四纪冰川”研究波澜再起。在系统地回顾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历史及新近出现争议的基础上,结合冰川发育条件、山地冰川地貌组合、判别原则与识别依据、中国东部数座中高山地存在无争议且形态清晰的冰川地形及其测年资料以及东亚古气候环境演化记录等得出:中国东部仅有台湾山地、长白山、贺兰山与太白山等数座主峰海拔超过2 500 m的中高山地保存有晚更新世以来的冰川作用地形。其余山地及海拔更低的丘陵带在第四纪期间任何一次冰川作用中均未达到与当时冰期气候相耦合的高度,不存在泛冰川作用。已报道的“冰川遗迹”皆为各种形似地质地貌现象的系统误判,其确切成因及环境意义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喀喇昆仑山西北部冰川运动速度地形控制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讨地形和海拔对冰川季节和年平均运动速度的影响程度,利用2013-2018年GoLive数据与ASTER GDEM V2数据对喀喇昆仑山西北部3 389条冰川的地形(坡度、坡向、海拔)和冰川运动速度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在物质平衡线处(3 970~4 770 m)达到最快,是冰川积极维持物质平衡的一种体现。坡度平缓地区在不同海拔下的冰川运动速度有明显的差别,但是不同坡度地区的冰川运动速度随海拔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北坡冰川运动速度较平稳,南坡和西南坡的冰川运动速度(均为0.25 m·d-1)最快并且变化幅度较大,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近4倍。冰川运动速度不是呈现单一的季节性变化,同时还会受到地形的控制。低海拔区域冰川运动速度在消融期(3-6月)较快,中海拔区域在消融前(11月至次年2月)较快。  相似文献   

9.
神农架是中国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第四纪冰川地貌、冰碛残迹及二者关系研究,提供了本区第四纪古冰川发育的多方面证据。神农架地区在第四纪时期曾发生三期冰期和两期冰缘期,即松柏冰期、木鱼坪冰期、龙潭冰期、松香坪冰缘期、神农架冰缘期。本文首次系统地建立了本区第四纪气候地层系列.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陆型冰川消融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寅生  姚檀栋 《冰川冻土》1996,18(2):147-154
蒸发(升华)作用对我国大陆型冰川的消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冰川分布的海拔升高,其发育的气候条件更加寒冷干燥,蒸发量在消融中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区发育有十数条叶状石冰川,主要由倒石堆或岩屑锥演化而来。单个的石冰川一般宽60—150m、长35—100m、高30—40m,其顶部有反倾坡和槽脊,其前缘坡脚有挤压翘起平台。对2号石冰川上500块砾石的组构量测表明:1)此类石冰川各处AB面和A轴倾向与各自所处的沉积面坡向较为一致;2)各处AB面比A轴具有更为优势的组构倾向;3)其运动方向是自谷壁向外并垂直于表面等高线方向流动;4)其流动特征与阿尔卑斯舌状石冰川不尽相同,主要是受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2.
迭山西北部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 属西秦岭山脉的西段. 在海拔3 700 m以上保存有类型较为齐全的冰蚀地形(冰斗、刃脊、U形谷、悬谷、粒雪盆、鲸背岩与基岩磨光面等)与冰碛地形(侧碛垄与终碛垄). 采用野外考察、遥感影像解译与填图等方法对该区的冰川地貌分布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 基于研究区冰川地形分布与特征, 结合青藏高原现代的抬升速率、邻近山地冰川地形的年代学资料以及其他古环境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 该区的古冰川发育于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最盛期是其最主要的形成期. 冰川最盛时面积约38 km2, 为具有暖底性质的冰帽冰川.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辐射各分量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资料比较稀少的山地冰川进行辐射收支研究对于揭示现代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以及冰川与气候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海拔5 040 m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2008年10月20日至2009年10月19日的辐射各分童年变化和平均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年气温月平均值都高于冰川表面温度,大气是冰川的感热热...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古冰川、冰缘地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裘善文 《第四纪研究》1990,10(2):137-145,T002
白头山是中国东部发育末次冰期冰川的代表性地点之一。它发育在70000aB.P.形成的火山锥体上。遗留有古冰斗、冰川槽谷、终碛垄等遗迹,地形雪线高度为海拔2200m,属火山口(锥)冰川,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该区是中国东北两大现代冰缘区之一,属中纬度垂直冰缘带,冰缘营力以寒冻风化为主,发育了十多种冰缘地貌类型。冰缘带的下限可确定在暗针叶林的下界,约与年平均气温0℃的等温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喀喇昆仑山现代冰川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喀喇昆仑山,以崎岖的地形,巨大的海拔,以及广泛的冰川作用闻名于世界。它是世界山岳冰川最发达的山系,约28—37%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我们根据陆地卫星影像统计,整个山系的冰川面积达18,009平方公里,约有102条冰川长度超过10公里(图1)。 喀喇昆仑山,地处中亚内陆干旱地区,为什么能发育规模如此巨大的冰川,这些冰川的时空分布、区域性特征、物理特征、近期变化等问题,是人们所感兴趣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幅员广袤,各地区的气候和地質条件不同,冰蚀地形、冰川堆积、冰水沉积,以及冰川外围的其他各种沉积物和由于冰川的存在而形成的特殊地貌,发育的情况和破坏的程度很不相同,因此我们认为在这许多方面,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概作简单的、籠统的叙述和论断。各方面提供了许多实际资料,例如在东北大兴  相似文献   

17.
自本世纪三十年代李四光教授把庐山地区一部分沉积物和地貌现象确认为冰川成因以来, 我国东部尤其是东南部低纬低海拔山地的第四纪冰川问题, 在国内外研究者中一直存在着冰川观点和非冰川观点的争论。本文基于本区混杂堆积物的若干特征, 就成因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使其地质、地貌和气候发生了剧烈变化,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岩屑流和冰湖溃坝等地质灾害频发。利用遥感技术对青藏高原西部地质灾害的分布、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对灾害形成的背景进行了探讨。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育于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及昆仑山的高山峡谷之中; 冰湖一般分布于雪线附近; 岩屑流发育在雪线之下基岩裸露区的陡坡上; 融冻泥流则位于海拔更低的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的过渡地带。高原内部的造山带为灾害提供了地形条件; 冰川和大气降水为灾害提供了水源; 冰川作用和频繁的融冻作用为灾害提供了物源。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是地质灾害发育的内因,高海拔高寒气候是灾害发育的外因。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平泉县下营坊一带,位于华北平原东北边缘,属于燕山山脉东段中低山地区(N40°45′,E118°41′)。冰川擦面条痕石类型较发育,特征明显。见有:龟背条痕石、扁平状五角形熨斗石、楔状箭镞石或弹头形石等。其中以龟背条痕石发育最为特征。擦面条痕石主要分布于桲椤树沟两侧山麓地带,海拔约500m。分布零星,断续延长约10km以上。本区冰川擦面条痕石的发现,对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及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多年冻土区在自然灾害方面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活动的冰川石流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冻土条件下,在高的地形环境中,岩屑和冰(不同起源)的混合体。这种冰川石流块体向下移动的形态和速度受地形和气候影响。由于表层移动速度非常快,冰川石流HinteresLangtalkar是处于近10年大范围调整的阶段。自2000年起,每年一两次进行地表扫描(激光雷达),监测冰川石流前沿高活动地带地表动态。高清晰度的数字化地形模型是每年一次和年间进行地表海拔高度变化分析的基础工具。结果显示,观察的区域表现出正向的地表海拔变化,导致了地面在整个时期内的上升。然而,前三年观察的区域的地表抬升量的减少,得出了前几年斜坡上部物质迁移这一假定。而且,冰川石流前缘出现大范围的块体漂移和部分冰川石流出现剥蚀现象特征。激光雷达的结果以及野外数据表明,该冰川石流前缘似乎是受冻土影响的滑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