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一地区旱涝的形成由诸多因子制约,火山活动也是一个受人注目的影响因子之一,火山爆发后形成并能维持数年之久的火山尘幕对大气环流形式可产生明显的影响。本文就嘉兴市范围的旱涝情况与火山活动的关系作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2.
平流层火山气溶胶时空传播规律及其气候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平流层火山气溶胶传播规律研究,该文构建了反映火山喷发强度、平流层火山气溶胶相对浓度、火山气溶胶扩散速率和反映火山爆发地理位置并且按e指数规律衰减的火山活动指数(VEI)时空分布函数,进一步建立了北半球中高纬度、南北半球低纬度和南半球中高纬度3个1945-2008年逐月火山活动指数时间序列。根据3个逐月火山活动指数时间序列分别分析了北半球中高纬度、南北半球低纬度和南半球中高纬度火山活动对于相应纬度带地面气温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南北半球还是热带,火山活动强时地面气温下降,火山活动弱时地面气温上升,并且地面气温对于火山活动的响应明显滞后。  相似文献   

3.
火山喷发对气候影响信号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从时序叠加和序列分析两个方面系统地评述了近年来火山活动影响气候的研究进展和代表性工作。给出了火山活动特征,如火山喷发强度、喷发位置和季节等对气候影响的时空分布规律。讨论了与之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如火山指标,火山活动影响气候的途径及其和ENSO的联系等。最后指出了今后研究的几个方向。  相似文献   

4.
火山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系统地总结了火山活动对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近百年至千年的气候变化和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强火山喷发可造成平流层4℃以上的增温和地表年、月平均温度约0.4℃、1℃的下降。地表温度下降的时空分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火山喷发特征(包括喷发位置、季节、强度等);海陆分布;火山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及其由直接辐射强迫引起的经向潜热输送的变化等等。同时还回顾了1991年皮纳图博喷发的有关研究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可能影响的数值模拟工作。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1993年新疆的辐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火山爆发指数VEI≥4级的火山爆发对气候的影响。分析表明:火山爆发可以作为短期气候预报的背景条件;强火山爆发后的1~2年中,新疆的太阳直接辐射有明显减少;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新疆北疆秋季气温下降最明显;1992~1993年新疆夏、秋季的低温是1991年6月菲律宾VEI6级的Pinatubo火山强烈喷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的卫星探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气象卫星的探测处理资料,揭示和探讨了1991年6月15日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后火山灰和火山尘云的演变和漂移中的一些重要特征,为研究这次火山爆发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提供了卫星观测分析信息。  相似文献   

7.
东亚地区小冰期气候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ECHO-G全球气候模式对1550~1850年的小冰期气候进行了300个模式年的模拟,着重分析了东亚地区小冰期的温度变化特征,并与目前所得到的小冰期气候重建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考虑了太阳辐射、火山活动、CO2和CH4等主要气候影响驱动因子的条件下,较好地模拟出了东亚地区的小冰期气候特征,并与其它手段的气候重建结果相吻合,显示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是小冰期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许多科学家指出了火山爆发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汉弗莱斯(1940)和拉姆(1970)研究许多站的温度记录,结合对一些辐射计算指出:火山爆发引起地面气温降低。布迪科等人研究后指出:火山爆发,温度有降低趋势。本文研究近二十年来北半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北半球地面平均气温的逐月距平,短期波动用三个月滑动平均进行平滑,发现了几个明显的温度低值。又把1951年以来火山爆发排出量大于0.07立方公里和火山尘埃柱进入对流层的火山爆发个例挑出来列在表1。配合每次火山爆发,就能发现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温度负距平。每次火山爆发以后半年到一年就出现气温的最低值,  相似文献   

9.
徐群 《气象科技》1989,(6):9-16
一、引言七十年代以来,近代气候学的重要进展之一是进一步认识并证实了火山活动对为期数月以上的气候变化具有重大的作用。有些强火山爆发喷出的火山灰和含硫气体能冲上平流层且持续飘浮数年,减弱进入对流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合国内外有关资料, 从全球气候系统辐射能量平衡原理出发, 概述了影响全球气候长期变化的几个主要外部强迫因素:大气上界辐射变化( 地球轨道形状变化和太阳活动) 、温室气体变化、气溶胶和火山活动、下垫面物理景观变化。分别论述了他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辐射效应及作用效果。这些因素多与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受到自然变率和人为强迫两方面影响。本文研究有关1900年1月—2009年3月全球平均温度时间序列即自然气候变率中的信号鉴别和剔除问题,研发了一系列简单的、基于物理学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区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高纬度大陆冬季海洋气团平流变化和由火山爆发导致的大量气溶胶进入平流层这三种自然现象对气候的影响。在ENSO和高纬度温度平流的作用从全球平均温度的记录中剔除之后,显示于仪表的火山爆发及其变化的信号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随后火山爆发的影响就从记录中过滤掉,而剩下的时间序列则显示出自1950年以来全球气温几乎是一个单调的递增模式。结果还揭示,年际时间尺度海陆耦合的影响超过了ENSO和火山爆发。一般而言,全球陆地和海洋平均温度的情况紧密地同海洋气团主导陆地的那2~3个月相关。大西洋海面温度大振幅的扰动使这些耦合波动呈现为一个复杂的空间信号。  相似文献   

12.
气候跃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orenz指出,在准不传递性的非线性气候系统中,体系转换在气候变化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他认为与转换作用相联系的气候变化可以出现于年际变化中。参照Lorenz的启示,我们把时间平均的突变叫做气候跃变。注意到表示跃变出现的时段可能以用数年为好,本文提出一个定量的跃变定义和它的简单的测定方法。从日本的地面温度、海平面气压、降水、日照时数和最大平均雪盖深度等季平均的时间序列中,发现若干跃变现象。各气象要素的跃变共同出现在1950年前后的事实表明,它们是与大气环流的突变相联系的。至于1950年前后跃变出现的原因,我们考察了一批外界强迫因子的变化。在世界上火山大爆发约30年的间歇之后,即1950年前后,几乎和这种气候跃变同时,出现了几次火山大爆发。认为火山活动会直接引起传递系统跃变是不妥当的,因为火山爆发可能的气候效应主要是致冷,而温度的跃变是整个日本的增暖。不过,火山活动的重现是否是体系转换的一种触发作用,为就这一问题求得明确结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率不仅起因于复杂的大气动力学特征,而且也由于大气、海洋、生物圈、冰雪圈等的反馈作用。一些外部因素,例如太阳变化,火山爆发和人为产生的污染也会影响气候。观测到的变化在时间尺度上从每天的天气波动直到温度、降水和大气坏流的十年期变化。长期变化包括平均状况和变率两方面的变化,如果不考虑全球状况,除对非常短的时间尺度外,是不能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局地和区域变化的。本文用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的一些例子来阐述上述看法,讨论了气候预报的可能性。对地球复杂气候系统认识的改进是进行实用的气候预报的先决条件,而且,显然需要更进一步的观测和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全球、北半球和我国气候总的趋势是变暖。我区作为全国的一部分,也是北半球环境和全球环境的一个局部地区,是否也有此种变化趋势呢?我根据近几十年来的气温资料,结合各种外界因素的统计分析,阐明我区气候总的趋势也是变暖,这种变化是受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温室气体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地区1991-2000年气温变化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早在十八世纪,著名学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指出异常天候的原因是由于火山喷发。随后有许多气象人员对火山爆发影响气候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分析1953—1982年卅年全世界大火山爆发与玉林地区干旱天气的关系。 一、资料来源 1、火山爆发资料:来自《广西气象》1984年第6期及《气象科技》1987年第5  相似文献   

16.
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耦合全球混合层海洋与海冰模式研究科威特石油大火和菲律宾及日本火山爆发对大气环流和天气的影响,试验中考虑烟尘在大气辐射平衡过程中的作用。烟尘试验和控制试验均取1991年2月28日初始场,两个试验各计算6个月。试验结果表明,烟尘对烟源当地及邻近地区的气候有明显的影响,对较远地区虽有影响,但一般是较为复杂的关系;本试验没有发现它们对当年的海温异常及中国当年夏季的洪水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了全球性气候变主近15年来黑龙江省气候变暖的事实,揭示了气温变化主要影响因子--二化(CO2),太阳活动火山活动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五流和臭氧等对黑龙江省气温冷暖变化和定性和定量关系,并根据影响关系作出了黑龙江省未来10年气温变化的气候预测。  相似文献   

18.
<正>气候变化的检测归因是识别人为和自然因子对气候变化相对贡献的核心研究内容,也是迄今没有很好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学术界对于检测和归因的概念有严谨的阐述~([1])。气候变化的检测,是在某种统计意义的定义下揭示气候或被气候影响的系统已发生变化的过程,但并不解释这种变化的原因。归因是在给定的统计信度上评估多个因素对某一变化或者事件相对贡献的过程,是结合统计分析和物理解析的过程。这些因素包括人为强迫(如工业排放导致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和气溶胶变化、大规模土地利用)和自然强迫(如火山活动、太阳变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发布第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分析   总被引:119,自引:0,他引:1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绍武  叶瑾琳 《大气科学》1995,19(5):545-553
本文对比分析了IPCC,Vinnikov,Jones及Hansen的北半球,南半球及全球共12个地面温度序列,以及中国的气温序列。资料为1880—1991年。近百年气候变暖的速度为0.5℃/100 a。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占序列总方差60%以上。但气候变暖有突变性,在1890年代中,1920年代中及1970年代末有3次突然气候变暖。分析表明,总的变暖趋势与CO2浓度及太阳活动有密切关系。火山活动也可能有一定作用。但前两次突然变暖可能与火山活动沉寂有关。最后一次突然变暖则可能是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年代际气候变化作为年际和月季气候变化的重要背景,往往影响着年际和月季时间尺度的气候及特征。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和社会需求的提高,年代际气候变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年代际气候变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在蓬勃开展,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本文除简要介绍了中国气候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将着重就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可能机制作一个系统的综合性讨论,内容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海温变化模态的影响、气候系统相互关系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大气行星尺度系统年代际变化的影响,以及太阳活动及火山爆发的影响等。大家知道,年代际气候变化研究十分重要,但也可以看到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动力学机制却十分复杂,不少问题还没有搞的十分清楚,需要加大力量进行深入研究;我们相信,深入的研究结果必将对年代际气候变化的预测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而推动年代际气候变化的业务预测及其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