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有关资料记载:1921年8月4日丹东市小寺地区可能发生5(3/4)级地震,并引起海啸危害。笔者通过现场考察和《安东县志》等史料的考证,认为这次地震不实,所发生的海啸不是地震引起的。本文最后对小寺地区容易遭受海啸危害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这对丹东市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在以往的地震文献中,载有1920年海南岛昌江地震,其基本参数曾定为: 发震时间:1920、5、27,13—49—30。 震中位置:N19°0E109°.0 震级:5 1/4 其中震中精确度为5类,误差大于100公里。参考地点称昌江一带,有的文献则称为“广坝地震”。 近年来,在汇编广东省地震史料时,笔者注意到“昌江地震”在方志史籍,如1924年《广东通志稿》,1929年刊《感昌县志》,1935年刊《儋县志》和1943年刊的《琼岸  相似文献   

3.
明朝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即公元1605年7月13日),在海南岛东北部发生了本岛有史以来的最大地震——琼山地震(震级7.5级,震中烈度十度)。对于这次地震,各种史料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述。《文昌县志》中的“万历三十三年地震尽圮唯文庙独存”,引起了地震学者和建筑学者的关注。有人认为,现存的文昌文庙就是琼山大地震前建造的文庙。  相似文献   

4.
197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震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将湖南1556年1月岳阳地震定为烈度7度、震级5.5级的地震。笔者对有关这次地震的资料作了新的考证,认为:《目录》中的岳阳地震不是一次独立地震,而是山陕大震影响所致。 《目录》所据的主要资料有二处,一是乾十一年《岳州府志》所记“城中房屋震塌,压死人畜甚多”。二是康熙《宁乡县志》所记“地震有声,西城垛倾”。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中、末期,桂东南和粤西交界地域,曾发生过三次破坏性地震。其中:1890年8月29日地震,震级5 3/4级,有感范围遍及两广三十余县、市。《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和《中国地震目录》均未收编;而已出版的个人著作及其他资料、文献,对该地震震中定的差距甚大。限于地方志书对震害描述详略不一,且地方志书多为事后追记,县志、府志难免有互相抄袭之弊,笔者认为单从收集的史料圈定震中未必准确。地震总是在断裂带强烈活动下才发生的。构造带的展布、地震序列是圈定历史地震震中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1854年12月24日(清咸丰四年十一月五日)在南川县陈家场(今南坪镇)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1971年《中国地震目录》和1975年《四川地震目录》根据有关资料,对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定为七度,震级5 1/2级。重庆市博物馆胡人朝同志在1980年第4期《考古与文物》上撰文,提出“1854年陈家场地震的震中烈度应低于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对929年杭州地震普遍使用的地震参数为:震级5级,烈度Ⅵ度,其依据为《吴越备史》中所记载的"有坏庐舍者"。现有的关于929年杭州地震的历史资料有4条,其中有"庐舍倾圮甚多,王开仓赈之"及"居民庐舍倾圮,复开仓赈之"的记载。本文对这些历史地震史料的基本情况和可靠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将929年杭州地震的震中烈度定为Ⅶ度、震级定为5(1/4)级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元史》卷五一记载:至正七年三月,“东平路东阿、阳谷、平阴三县地震,河水摇动”.之后,明清时期山东20余种府、州、县地方志相继出现了有关至正七年三月的地震记载.《山东历史地震目录》给出这次地震基本参数为,1347年4月11日至5月10日济阳西南部(36.8°N,117.1° E)5级地震,震中烈度为Ⅵ度;《中国历史地震简目(B·C·780~A·D·1986,M≥4.7)》给出这次地震基本参数为1347年4月山东长清东(36.5°N,116.8° E)5级地震.而《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等正式出版的地震目录都没有这次地震.  相似文献   

9.
民国期间的《嘉陵江日报》对1933年发生在四川省茂县叠溪的地震进行过系列报道,其中根据地质学家常隆庆先生的信函对于该地震考察情况的报道尤为详尽。过去,这些资料从未被地震历史资料的文献收录,鲜为地震工作者所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整理转载这6000余字的资料,并作了注释和说明,相信能够为今后的地震史料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786年四川康定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发生于川西地区的一次大震,据《清代地震档案史料》及有关现场巡视奏折、县志等史料记载,震区内康定“城垣倒塌不存一雉……”、“沈边所属老虎岩地方因初六日地震,大山裂坠,壅塞河流……”,十日后”决堤势如山倒,沿河沟港水皆倒射数十里,沿河两岸居民一扫俱尽……”并造成了有名的”水打嘉定府(今乐山)”  相似文献   

11.
历史地震是研究地震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已为各国学者所公认。苏联学者于1977年出版了质量较高的《新编苏联强震目录》。日、美、英、印、菲等国的学者在历史地震方面也做过一些工作。1983年召开的欧洲历史地震活动性专题讨论会,提出了从发掘史料到服务于工程建设的一套处理宏观地震资料的方法的建议。我国的地震史料在质和量方面都居世界前列。1956年编辑出版了《中国地震资料年表》。50年代后期,在李善邦教授主持下,编出了《中国地震目录》,1971年和1983年又经两次修订。1976年唐山地震后,组织有关领域一千余人编纂更为详备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五卷,从1983年至1987年陆续出版。近年,我国学者正在大力开展地震史料的地震学分析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和考证,认为1911年2月1日福建德化县城关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震中烈度Ⅵ度,震级344。同时分析了《时报》宣统三年正月二十九日第3页刊载的地震事件可能是指福建省德化县城关地震,而不是江西省九江发生的地震事件,因此对同年2月6日江西九江5级地震存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和考证,认为1911年2月1日福建德化县城关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震中烈度Ⅵ度,震级44/3.同时分析了《时报》宣统三年正月二十九日第3页刊载的地震事件可能是指福建省德化县城关地震,而不是江西省九江发生的地震事件,因此对同年2月6日江西九江5级地震存疑.  相似文献   

14.
1977年在调查湖南涟源县境内最近几年发生的诱发性地震的同时,对1936年原湘乡(今涟源)县大田乡犁头咀地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与《中国地震目录》中所载湖南湘乡大田地震(5级六度)的资料不符。最近我们从历史文献(湘乡县志和省报)中搜集到与这次地震有关的资料,根据现有资料通过考证和反复调查核实,1936年原湘乡大田犁头咀地震不是地震,而且属于滑坡现象。  相似文献   

15.
武都为陇南重镇.归称阶州,现为地区所在地.1979年7月1日这里曾发生8级大震.对于这次地震,至今未见详细的震例调查.仅从武都、文县县志和顾功叙先生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上得知梗概:震中位于武都南;地理座标,北纬33.2°、东经104.7°;极震区:武都、文县;震级8、烈度十一;伤亡2万余人.大震迹遗何处寻?我们在武都地办同志的指点下见到了三处:1.清真寺地震陴地震碑掩藏在武都县城郊乡教场村清真寺内.碑高155厘米,宽73厘米,上竖书23行约900余字.为教长等五人,立于清光绪癸未.其上有:"光绪五年五  相似文献   

16.
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 ,1810年 2月 19日在朝鲜咸镜道明川、镜城、会宁和富宁府发生地震 ,造成房屋倒塌和人畜死亡以及地面裂陷、喷水冒砂、滑坡等地表破坏。本文引证《承政院日记》、《备边司誊录》、《日省录》等重要历史文献及地方志 ,详细研究了有关史料。此地震造成 4 7户房屋倒塌 ,5人死亡 ,是 19世纪韩半岛震害最严重的地震。清津湾沿岸地区破坏最重 ,烈度达到Ⅷ度 ,砂土液化和地震海啸加重了震害。震中在清津近海域 (N4 1 7°E12 9 8°) ,震级定为M6 。  相似文献   

17.
由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档案馆组织翻译(藏文译汉文)、编辑的《西藏地震史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1982年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从藏文史籍和档案中首次发掘、整理和编译的地震史料汇编,行文别具一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是藏、汉族学者和专业人员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里取得的一项重要科技成果。《汇编》共分两卷。第一卷是公元642年(唐贞观十六年)至1980年的地震史料;第二卷是1950年8月15日墨脱8.6级地震(或称察隅地震)的专集史料。全书计86万余字,100余幅照片和图件,除正文外,尚有多种附录、  相似文献   

18.
据1921年5月《申报》和《东方杂志》记载:“川边盐井地震成灾,拔帑银一万帐济”,“川边盐井县地震为灾,伤毙人畜,压坍房屋及盐池,盐地,为数甚多。本日奉大总统令,著财政部迅拨帑银一万元,交由陈镇守使遴派妥员,分赴灾区,核实放赈”。盐井县当时属川边镇守使(陈遐龄)驻防区域十八县之一,今治地在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区,因产盐而得名。这次地震史料始收载于《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第一卷(1980年)和《西藏地震史料汇编》第一卷(1982年)。《西藏地震史料汇编》定作1921年5月前芒康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29.00°、东经98.5°,震级大于等于6(3/4),震中烈度为Ⅸ度。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地震史料发掘过程中,于《马端肃公奏议》查找到有关1489年西昌地震的史料记述,经考证分析与《明实录》、《明史》记载的1489年西昌地震相一致,弥补了正史记载的遗漏和不足,确定了西昌另一次强震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1981年2月23日和28日,在洪雅和峨眉交介的高庙、吴河一带先后发生了两次4.2级地震。震中区强烈有感,部分房屋有梭瓦掉瓦现现,少数砖石结构房屋出现裂缝,其综合烈度为五度,个别地方达到五度强;有感半径50~70公里。地震前,地区地震部门作过较好的估计,并向有关部门和领导作过报告。提出“地震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