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基于卫星测高重力异常的分辨率不高且具有较强的平滑效果,很难反应出局部高频异常信息。据此需要利用蕴含高频信息、测量精度高的船测重力异常与卫星重力异常数据进行融合,并研究多源重力数据的融合方案,进而提高重力异常场的精度及高频成分。笔者设计了一种采用小波分析方法融合多源重力数据的方法流程,探讨小波函数的选取方法、高低频系数各自的融合规则等;最终融合中国南海及邻域内卫星测高重力异常与船测重力异常,并定量化地评价融合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王懋基  宋正范  尹春霞 《物探与化探》1998,22(5):329-335,328
用卫星雷达测高确定海面高度可以容易地转换成重力异常。南海应用密轨道的GEOSAT/GM和ERS-1卫星测高数据获得了高分辨率的重力复盖。在这个新的重力图上揭示出许多有意义的、过去未能清楚显示的构造特征,其中包括扩张脊,转换断层,岩石层弹性板厚度,大陆边缘性质,以及新的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3.
彭聪  闵志 《物探与化探》1985,9(5):347-350
本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我国东南部约300万km2范围内的布伽重力异常和地形高程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对布伽异常和高程关系的讨论,提出了一种分离重力异常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对某区与高程有关的重力异常和因地壳地质构造引起的剩余重力异常进行分解,编制了相应的图件。这为不同构造单元的密度结构特征及其可能的深部构造轮廓的推断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4.
Chebyshev逼近滤波器在位场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经典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于位场分离的基于Chebyshev最佳一致逼近原理的FIR滤波器的设计方法。在理论模型实验中,采用基于Hanning窗的低通滤波器计算出的区域异常最大误差为6.266×10-6 m/s2 ,均方差为2.115×10-6 m/s2 ,最大百分比误差为22.2%,而且计算点在±9 km以外的误差均大于10.1%。而利用最佳一致逼近原理分离出的区域场和局部场与理论异常值拟合得较好,曲线基本重合。分离出的区域异常最大误差为3.101×10-6 m/s2 ,均方差为0.989×10-6 m/s2 ,最大百分比误差仅在边部的几个数据上,为7.76%,其余各点的误差均小于4.1%。实例检验中将该方法用于孙吴—嘉荫剖面布格重力异常场的分离,分离出的区域场中局部场残留少,分离彻底,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卫星测高在我国大地测量学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星测高作为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应用,是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基本技术之一。回顾了海洋卫星测高的发展历史;概述了卫星测高在大地测量学中的应用和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确定海洋大地水准面起伏和重力异常、海洋与极地环境监测、有关的海洋地球动力学现象监测和解释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卫星测高研究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彭聪 《地球学报》2013,34(2):251-256
截取全球卫星重力图、重力场水平梯度图、卫星测高数据反演海洋重力异常图、岩石圈重力场和地幔重力异常, 获得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岩石圈地球物理场特征, 揭示地球内部密度结构。简要探讨了中国大陆深层区域构造格架——系列解释之重力场格架。  相似文献   

7.
利用卫星测高资料换算得出的高精度、高分辨率重力资料可以广泛应用于海上区域地质构造研究。在研究卫星测高换算重力资料方法的基础上,计算了位于中国南海区域的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的重力值,增加了该海域的地球物理信息;并将计算结果与利用地球重力模型(EGM96)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前者的分辨率明显高于后者。同时利用卫星测高换算的重力资料,对上述盆地进行了地质构造解释,确定了盆地的基本地质构造特征。研究表明,由卫星测高换算得到的重力资料研究海洋盆地是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曹洛华 《物探与化探》1983,7(4):233-238,232
80~81年我组与地质配合,在一个约65平方公里的岩体上进行基础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物探的任务是通过对区域物探资料的研究,提供岩体的空间形态。利用的资料主要有1:2.5万航磁、1:1万地磁、1:5万重力及部分1:10万电测深资料。其中磁法效果较好,而重力由于岩体与围岩仅有约-0.03克/厘米3的密度差,在岩体上虽然显示了重力低,但异常形态却不甚规则。为使重力异常能比较清晰,以改善重力资料的利用效果,同时,也为今后应用区域重力资料研究区域地质构造问题撑索一些方法,我们对重力异常值进行了变密度广义地改改算。现将该工作结果整理成文,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9.
该数据集以Landsat-7 ETM+卫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在已有地质矿产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技术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非洲地区约3020万km2面积的1∶500万遥感地质解译。提取了地层、火山岩、中酸性侵入岩、基性岩或超基性岩、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等与成矿有密切关系的地质要素,划分出7个重要成矿带。形成了包含非洲地区Landsat-7 ETM+遥感影像图,非洲地区1∶500万遥感地质解译图和非洲地区1∶500万重要成矿带划分图在内的数据集,卫星数据分辨率为30 m,为在非洲地区开展基础地质研究和矿产勘查投资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直流电阻率法异常产生干扰的地电体有地形、接触面和浮土等。浮土也可称为地表电性不均匀体[1]。我们对地形改正方法[2]直立接触面量板[3]作过研究后,应用电阻网络模拟机和电子计算机,研究了浮土的视电阻率异常。  相似文献   

11.
大连周边海域航空重力调查方法及重要成果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加强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海洋航空地球物理探测及应用项目,在大连海域及其周边,应用GT-1A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开展了1∶20万航空重力调查工作,获取了高质量的航空重力数据9.4万测线km,原始测量总精度达到1.27×10-5 m/s2; 形成了一套覆盖渤海东部、北黄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航空重力系列图件,填补了研究区内航空重力资料的空白。通过综合解释与研究,在基底构造形态分析、主要构造单元边界厘定、断裂构造分布特征研究以及局部构造异常圈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研究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渤海和北黄海的油气资源调查、海陆过渡区关键地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During recent years altimetry from the two geodetic missions of GEOSAT and ERS-1 has enabled the deriv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near global gravity field from altimetry [Andersen and Knudsen, 1995, 1996; Sandwell and Smith, 1997].Altimetric gravity fields are unique in the sense that they provide global uniform gravity information with very high resolution, and these global marine gravity fields are registered on a two by two minute grid corresponding to 4 by 4 kilometres at the equator.In this presentation several coastal complications in deriving the marine gravity field from satellite altimetry will b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KMS98 gravity field. Comparison with other sources of gravity field information like airborne and marine gravity observations will be carried out and two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test areas (Azores and Skagerak) will be studied to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t role of these different sources of gravity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3.
区域重力调查中,GPS高程测量的精度直接影响重力测量成果的精度.用国内最新研制的测绘科技成果--CQG2000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对GPS测得的大地高程进行改算,可得到较高精度的正常高成果.方法应用于青海三江流域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西昆仑成矿带高分辨率遥感调查主要进展与成果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遥感技术是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以高空间分辨率(WorldView-2、QuickBird、IKONOS)和中等空间分辨率(ASTER、ETM+)卫星数据为遥感数据源,利用多元、多层次遥感技术,完成了西昆仑成矿带高分辨率遥感地质调查工作。制作了调查区1∶5万正射影像图,为遥感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既具有精确地理坐标,又能直观反映区域交通和地质灾害分布状况等信息的基础影像地图; 通过遥感地质解译和遥感蚀变异常信息提取,结合野外验证,基本查明了调查区区域(含矿/成矿)地质体、(含矿/成矿)地质构造的展布特征和遥感矿化蚀变异常信息的分布情况; 在典型矿床找矿模型、区域成矿分区、区域成矿/控矿要素分布特征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遥感找矿预测,并对部分遥感找矿预测区进行了野外验证和简易工程查证。本次调查共为调查区推荐3 349处遥感蚀变异常区,圈定146个找矿预测区,推荐16个区调/矿调工作优先部署区和30个一般部署区,充分发挥了遥感技术在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先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全国边海防地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对地质信息的需求,自2011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简称航遥中心)联合全国相关地调中心与省级地质调查研究院、行业地质调查部门、高等院校和边海防地区国防建设应用与研究等24家单位,利用遥感技术快速获取了东北、西北、西南和南海三沙等边海防重点地区95万km2基础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矿产地质以及地质灾害等9类地质专题信息,编制了32类1:5万与1:25万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地质应用专题图件,形成了边海防地区遥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共享数据库和应用成果,解决了边海防地区地质调查工作难点问题,创新了军民融合地质调查方式。该文围绕“全国边海防地区基础地质遥感调查”的目标任务,阐述了实施的技术路线和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孙文珂  左愚 《物探与化探》1986,10(6):410-419
本文在前一部分扼要回顾了地矿部门近年来的重力勘查工作,指出在七个方面取得的进展。特别是七十年代末系统开展的区域重力调查工作方面:建立了统一的重力基点网;发展了测高技术;研制了带恒温的大测程重力仪;研究了多功能重力数据库;制定了一套适应区域重力调查需要的野外及资料整理技术规定。因而使在全国规模上开展的1:20万、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起步良好,成果可喜。同时,在重力普详查找矿和其他领域工作中也获得较好的成果。本文后一部分对今后重力勘查工作做了展望。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要在重力勘查技术上有所发展,要在已基本解决野外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重力编图和资料的解释及应用。并对一些重要概念做了具体分析。如在布格重力异常的认识、“群体”问题、分解区域场和局部异常及人机对话反演选择法上做了初步探讨,以供物探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天津周边海-陆过渡地区航空重力调查及主要成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人类对海洋矿产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对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起步较晚,整体工作程度较低,而航空重力测量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地球物理测量方法,对加强海洋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具有重要作用。2006年我国引进了国际先进的GT-1A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并于2011年首次在天津周边海-陆过渡地区开展了1:20万比例尺航空重力测量工作,完成了高质量的航空重力测量数据3万测线公里,在海-陆过渡地区实现了海-陆连续测量,填补了研究区内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的空白。阐述了本次航空重力调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并从航空重力的角度对研究区内石臼坨凸起进行了研究,认为石臼坨凸起基底具有分段性,并圈定出新的基岩凸起构造,为石臼坨凸起油气资源的进一步勘探提供方向; 同时对渤中凹陷正高磁异常体可能的地质成因进行了探讨。对海-陆过渡地区主要构造单元的重力场特征进行研究,在基底和断裂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认识对海-陆过渡地区基础地质和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Various hypotheses have been put forth in relation to the land uplift of Fennoscandia, which is well documented both by geological and geodetic observations. Most modern authors attribute the present uplift to an isostatic rebound of the earth after the last deglaciation. Recent information on the gravity field, both from the satellite data and land survey measurements is examined to ascertain whether the Fennoscandian uplift is associated with a gravity minimum and a mass deficit. Free air anomalies correlate well with the central area of uplift and predict a remaining uplift of about 100 m. Results of secular gravity measurements are inconclusive. Seismicity of Fennoscandia does not show a close association with the area of maximum uplift. Different rheological models proposed for the mantle below the Fennoscandian shield are reviewed and it is shown that the available data on the rates of uplift for the last 9000 years are more compatible with a low-viscosity (1020 P) asthenosphere of 100–200 km thick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