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耕地质量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耕地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以广东省广宁县为例,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基于全局、局部和方向3个视角,对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局来看,广宁县耕地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县级尺度空间自相关程度强于镇级尺度;局部区域,县域耕地质量存在聚集性分布规律,高质量耕地集中分布在排沙镇北部、江屯镇中部和螺岗镇南部,低质量耕地集中分布在赤坑镇中南部、古水镇东北部以及北市镇东北部;县域耕地质量在各方向上的结构性特征表现不一,在距离1 650 m范围内基本趋于一致,但随距离增加其结构性特征在各方向上呈现不同走势。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南北两山水热条件对侧柏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根系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场所之一,其分布特征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利用程度和适应性。试验采用土钻法研究了兰州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侧柏的根系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条件对侧柏根系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阴坡根系分布比阳坡深,根系生长量比阳坡大,灌溉区根系分布比无灌溉区深;在无灌溉条件下向阳立地的根系集中分布在20~30 cm土层,向阴立地的根系集中分布在10~30 cm土层;在灌溉条件下向阳立地的根系集中分布在10~40 cm土层,向阴立地的根系集中分布在20~50 cm土层;向阳立地根系生长以Φ<1 mm为主,占所有根量的61.5%。向阴立地根系生长主要以Φ≥3 mm为主,占所有根量的68.5%。  相似文献   

3.
土层厚度对紫色土坡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紫色土坡地土层厚度的调查与不同土层厚度的小区对比试验,研究紫色土薄层坡地的生产力特性. 结果表明,约73%的紫色土坡耕地土层厚度为20-60 cm.土层厚度是紫色土生产力的基本限制条件.土层越薄, 作物株高、生物量和产量愈低,生产力愈低;土层越厚,生物量、产量愈高,生产力愈高,土层厚度的影响在玉米季尤 为突出,20 cm、40 cm小区夏玉米产量仅为60 cm小区的50%、74%,为80 cm小区的28%、40%,100 cm小区的23%、34%.当土壤厚度超过60 cm,小麦、玉米的株高、生物量及根重差异不显著,而土壤蓄水可抵御紫色丘陵区连续20 d的夏旱,因此,可初步判定60 cm土层为紫色土生产力临界土层.60cm以上厚度的紫色土可维持基本稳定的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4.
东北黑土区土壤剖面地温和水分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的结果使土壤在坡面上发生再分配,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的空间变异增大。腐殖质层厚度的变化又引起地温和土壤水分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地温和水分是影响和反映冻融侵蚀作用的重要因子,也是影响地表和土壤剖面物质运移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实测不同厚度腐殖质层剖面的地温和土壤水分,分析了地温和水分随时间和土壤剖面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腐殖质层厚度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有显著影响,腐殖质层较厚的剖面解冻速度比薄层黑土区要慢,不同深度土层温度到达0℃的日期也不相同,腐殖质层较厚的剖面冻结时间要滞后1周左右。同时,腐殖质层较厚的黑土区土壤含水量明显大于薄层黑土区,土壤水分运移的深度范围也大。  相似文献   

5.
清末耕地空间分布格局重建方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揭示历史时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影响的基础。本文在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土地利用及森林分布等多源数据基础上,分别以近代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和历史时期耕地潜在分布区为边界条件,通过构建耕地垦殖倾向指数模型分配耕地面积,在1 km×1 km象元尺度上重建了清末(1908年)松嫩平原耕地空间格局,并对重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重建的耕地空间分布范围格局基本一致,耕地空间定位吻合率约为68%。清末(1908年)耕地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和南部地区;2以历史时期耕地潜在分布为边界条件的重建结果,较以近代耕地空间分布格局为限制范围的重建结果更准确,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6.
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总被引:98,自引:5,他引:98  
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1627个土壤剖面资料为基础,在地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初步分析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应用普通克里格法进行最优无偏线性插值,制作出分辨率为30km×30km的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中国土壤土层厚度具有较好的可迁性和空间结构性特点,实验变异函数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上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上升,拟合变程在680km以上,土壤厚度的相关性可大于680km,土层厚度具有明显的块状或连续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耕地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1999-2008年山东省耕地利用效率进行测算,通过Tobit 模型分析影响耕地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山东省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率均值为0.883,耕地生产效率较高;将山东省各地区耕地生产效率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地区耕地生产效率最优,分布范围较广,集中分布于山东省中部。第二类地区纯技术效率低下,分布较分散,主要包括济宁、德州、青岛和潍坊;第三类地区规模效率较低,分布于山东省东部沿海,主要包括滨州、东营、威海;有效灌溉面积、耕地复种指数、单位功耗率等因素对山东省耕地利用效率具有不同方向和不同强度的影响,其中耕地复种指数对耕地生产效率的影响作用最大且显著,单位耕地功耗率与有效灌溉面积对耕地生产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二、三产业比重对耕地生产效率的影响不是很大;耕地生产效率的提高应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既要注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投入比列,又要改善耕地生产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1999-2008 年山东省耕地利用效率进行测算,通过 Tobit模型分析影响耕地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山东省耕地利用的综合效 率均值为0.883,耕地生产效率较高;将山东省各地区耕地生产效率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地区耕地 生产效率最优,分布范围较广,集中分布于山东省中部。第二类地区纯技术效率低下,分布较分散, 主要包括济宁、德州、青岛和潍坊;第三类地区规模效率较低,分布于山东省东部沿海,主要包括滨 州、东营、威海;有效灌溉面积、耕地复种指数、单位功耗率等因素对山东省耕地利用效率具有不同 方向和不同强度的影响,其中耕地复种指数对耕地生产效率的影响作用最大且显著,单位耕地功 耗率与有效灌溉面积对耕地生产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二、三产业比重对耕地生产效率的影响 不是很大;耕地生产效率的提高应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既要注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投入比列, 又要改善耕地生产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9.
毛乌素沙地臭柏根系分布及根量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36  
毛乌素沙地臭柏(Sabina vulgaris)灌丛根量、根系直径和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臭柏根系分布深度可达2.0 m,水平延伸幅度达灌丛边缘以外1.0 m左右处;其根量主要集中在0~60 cm的土层内,占根系总量的60%~70%,呈倒金字塔型分布。根系直径以< 3 mm的细根居多,占剖面总根量的72%左右,集中分布在0~30cm的土层中。> 7 mm的粗根数量很少,占总根数的0%~5%。臭柏根量和直径分布特征依立地条件及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0.
1990~2000年是广东省交通建设大发展时期和耕地减少的高峰期。通过对这一时段的分析,发现交通建设占用耕地已成为广东省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主要成分和耕地减少的一大因素。在空间分布特征上,利用土地扩展集中指数和扩展强度两个指标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是广东省交通占用耕地分布区域不均匀,扩展区域主要集中于清远、广州等市;而占用最为严重的地区是深圳和汕头两市。根据广东交通发展的需要,预测到2030年,全省由于交通建设还需占用土地118295.26hm2。  相似文献   

11.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49,自引:4,他引:45  
苏维词  朱文孝 《山地学报》2000,18(5):429-434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之一,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本文在阐述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成因机理,并简要地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I.LandDegradationDistributionandItsCharacteristicsThefarmingpastoraltransitionalregioninsemiaridlandofnorthernChinaisthemosttypicalregionoflanddegradation,andalsotheregionwithextensivelydevelopingsandydesertification.TheextentisfromHorqinSandyLandinth…  相似文献   

13.
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可持续利用图是综合表示滇东北山区各个坡耕地单元的水土流失状况及其可持续利用的专题地图。该图表示的基本内容是坡耕地类型、土壤类型、坡度级别、侵蚀强度、可持续利用程度、合理利用方向与措施。以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编制了该图。该图的编制为治理本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坡耕地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祁连山东段山地土壤性质及垂直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双熙 《地理科学》1994,14(1):38-48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贫困地区类型划分及开发研究提要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区域的角度,将我国贫困地区划分为6大类21个区,并对各类地区的特点,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为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宁镇扬山地丘陵地区土地面积133.9万公顷,农业资源丰富,是江苏省开发潜力很大的地区之一。本文从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阐述了它们的区域优势;探讨了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的建议和对策,制定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总体规划;建立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治理试验区;发挥山丘地区资源优势,建立商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任海 《热带地理》2005,25(3):195-200
喀斯特石漠化一般经历顶极植被-灌草丛-石漠等3个阶段。在这一退化过程中喀斯特石漠化对环境的选择性导致喜Ca、耐旱和岩生性的植物生存,而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退化过程中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喀斯特植被恢复时,其恢复对策经历了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直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包括自然恢复、人工恢复与复合农林业综合治理技术。喀斯特区域恢复的核心是整体人地系统的生态优化。提出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恢复研究的重点是适应性恢复与适应性管理的基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类活动胁迫下岩溶含水层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路洪海 《热带地理》2004,24(3):212-215
从水文地质本身的内部要素分析岩溶含水层高度脆弱的原因,详细论述了农业活动、工业和城市化以及矿山开采等对岩溶含水层脆弱性的影响,认为人类活动的叠加无疑加剧了岩溶含水层的脆弱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因此,合理规范人类活动,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是岩溶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确定滇东北山区土地用途分区方案基础上,根据我国有关法规和政策,制定了各个用地区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相似文献   

20.
应用已建立的土壤流失方程进行了滇东北山区基于可持续利用的耕地适宜性评价,以土壤抗蚀年限为主要指标,将山区耕地适宜性和可持续性程度分为高度适宜(高度持续)、中度适宜(中度持续)、低度适宜(低度持续)、有条件适宜(有条件持续)、不适宜(不可持续)5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流失方程在山区耕地适宜性与可持续性评价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