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榆神府矿区煤矿水害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神府矿区煤矿浅部煤层开采临水害。矿井水主要来自萨拉乌素含水层、三门组含水层及烧变岩含水层。其中第四系含水层可形成突水溃砂灾害,烧变岩含水层最最大。本文总结了防治水害的一般技术原则。  相似文献   

2.
风化基岩与烧变岩含水层严重威胁着陕北侏罗纪煤田矿井的安全生产,精确预测其富水性与工作面涌水量对矿井防治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具有密切水力联系的风化基岩与烧变岩含水层,以陕西红柳林煤矿15217工作面所在区域为研究区,选取含水层厚度、岩性组合指数、岩石烧变及风化程度指数、岩心采取率为评价指标,提出了基于蝠鲼觅食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含水层富水性预测方法,通过对风化基岩与烧变岩含水层富水性的精准分区预测,将工作面划分为不同富水等级的区段。在此基础上,分析经过长时间井下疏放水后的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利用动静储量法对工作面不同富水等级区段的涌水量进行预测,与矿井生产过程中的涌水量实测数据相比,涌水量预测结果误差整体较小,介于0.30~6.98 m3/h,表明此预测方法可行度与准确率较高,为红柳林煤矿及类似条件矿井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神东矿区煤矿水害及其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林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32(Z1):128-130
神东矿区浅部煤层开采所面临的矿井水害,主要来自萨拉乌素组含水层、三门组含水层及烧变岩含水层,其中第四系含水层可形成突水溃沙灾害.本文重点总结了神东矿区第四系含水层溃水特点及防治水害的一般技术原则,对在类似矿区开展防治水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述杨伙盘煤矿的地质特征、上部2-2、3-1可采煤层的烧变岩分布范围及可采煤层厚度、结构等,分析煤层的自燃特征及其对工作面布设的影响,认为采用钻探的方法控制煤层自燃的范围,工作面尽多并且实现出煤,可避免盲目掘进造成经济损失和烧变岩含水层对矿井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楼煤矿目前正在开采3上煤层,主要水害为顶板水和采空区积水。顶板水主要水源为3煤顶部砂岩水及侏罗系砂砾岩水,其中侏罗系砂砾岩水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主要对象。区内局部地段侏罗系砂砾岩含水层直接覆盖在煤层露头之上,成为3煤层开采的直接充水含水层。运用历年来的抽水试验成果及水位动态变化资料,对侏罗系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断裂构造对含水层及矿井充水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侏罗系下部砂砾岩段大部地区富水性弱-中等,是开采浅部煤层时矿井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上侏罗统砂砾岩裂隙含水层与山西组3上煤层顶底板砂岩水存在较好的水力联系;在区内该含水层除二段上部富水性较弱外,其余的层段富水性均较强,主要接受上部岩浆岩含水层的补给;煤层开采造成的冒落裂隙带在局部地段影响到侏罗系含水层,从而使侏罗系含水层成为煤层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  相似文献   

6.
大南湖北露天煤矿首采区东南部需要揭露Ⅲ火烧岩区一部分,这使得烧变岩水成为露天煤矿矿井充水的主要水源。资源勘探阶段的水文地质资料表明,烧变岩区赋水空间发育、透水能力强,储存量非常可观,但由于受资源勘探阶段水文地质勘探工程量制约,水文地质条件未能详细查明,现有水文地质成果尚不能满足首采区对烧变岩水疏排设计的要求。对烧变岩地下水资源进行模拟开采性抽水试验,获取Ⅲ火烧区的水文地质参数,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运用MODFLOW软件建立了III火烧区地下水数值模型,并模拟计算出了Ⅲ火烧区地下水储存量。经验证,本次模拟所取得成果与煤矿实际情况相符,能够作为首采区矿坑疏排水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7.
煤层隐伏火烧区上覆基岩复合含水层(包括风化基岩和烧变岩含水层)是煤层开采的主要威胁之一, 明确隐伏火烧区的富水性对矿井水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 以发生过较大突水事故的柠条塔煤矿为研究对象, 利用地面核磁共振(SNMR)技术开展隐伏火烧区含水层富水性探测并对其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 隐伏火烧区共有2个含水层位, 分别为第四系松散砂层含水层和1-2 上煤上覆基岩含水层; 第四系砂层含水层富水性受地表地形及其下隔水层顶部起伏形态影响水平变化较大; 1-2 上煤上覆基岩含水层富水性总体西南较低、北东较高, 该含水层厚度9~30 m, 局部相对较厚, 推测为1-2 上煤火烧区风化基岩和烧变岩含水层的叠加反映; 研究区内1-2 上煤上覆基岩含水层总体呈现出西部及中部偏东南区域富水性相对较大, 其余区域富水性相对较小。利用SNMR得到的含水层富水程度与探放水孔及水文孔的涌水量结果大致相同, 表明该方法的勘探结果相对可靠, 可用于隐伏火烧区富水性的探测。   相似文献   

8.
神府东胜矿区水土环境问题及其调控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神府东胜矿区为例,在分析煤层开采顶板岩层变形破坏的基础上,讨论了由此引发的矿井突水溃砂、地表裂缝塌陷、水源地破坏、植被死亡并造成沙漠化加剧和水质污染等严重的水土环境问题。提出了建立水源地分级保护体系、以拦蓄排泄带方式开采地下水等保护水环境的应对措施;还介绍了防治或减轻含水层结构破坏的“开采技术措施”;在一定措施控制下的“含水层再造技术”;在烧变岩带采用“疏排型水源地开采技术”;“排水-供水-生态环保三位一体结合技术”以及针对矿区周围沙地较多特点的“矿井水沙地净化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陕晋蒙交界地区存在大量煤火高温烘烤形成的烧变岩。与原岩相比,烧变后的岩体结构破碎孔隙发育,在长期水–岩作用下,形成了大量危岩体。以陕北神木大柳塔地区的烧变岩为对象,开展了50次干湿循环试验,测试不同循环次数后烧变岩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探讨不同烧变程度烧变岩劣化特性。结果表明:烧变岩质量、硬度、力学性质下降,表面亮度降低,粗糙度与红黄色度增强;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NMR)测试,烧变岩孔隙体积比例曲线右移,最大孔径扩张;微孔向大孔转化,大孔含量与总孔隙率升高;烧变作用使岩体孔隙发育,且提高了烧变岩的抗侵蚀能力,降低了色度、质量、粗糙度、硬度、力学性质的变化程度。长期水–岩作用可对烧变岩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孔隙结构造成明显改变,烧变程度与初始孔隙结构能够影响劣化效果。根据研究不同烧变岩的劣化过程,得出加固低烧变程度岩体表面、加固沉积层理与原有裂隙、堵塞高烧变程度岩体孔隙,可降低水-岩作用的侵蚀破坏强度。  相似文献   

10.
青龙寺井田位于陕北侏罗纪煤田神府矿区新民开采区中部,地质构造简单,主要可采煤层为延安组3^-1和5^-2煤层。井田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冲积层孔隙潜水、侏罗系延安组裂隙承压水和烧变岩空洞裂隙潜水。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雨的入渗补给,补给量较小,因而富水性较弱。分析认为:未来矿井开采时的主要充水通道为煤层采空区顶板冒落形成的导水裂隙带,充水强度与大气降雨关系密切,在暴雨或持续降雨、渗透条件较好时,充水量大,其余时段和层段的充水量较小;开采5^-2煤层时对顶板砂岩水应以疏放为主。  相似文献   

11.
注浆技术在治理烧变岩区煤层涌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烧变岩储水空间开阔,补泄通畅,富水性强,是陕北侏罗纪煤田采煤区特殊而重要的含水层。基于火烧区分布范围、烧变岩物性特征和矿井主斜井涌水特征的研究,总结出其涌水规律。根据井巷布置和涌水特征,认为对烧变岩区煤层涌水的治理应采取井下注浆和地面注浆相结合的方法,并对各种方法在注浆时注浆孔的布局、结构,注浆材料及其配方、注浆参数等进行了详细说明。注浆效果显示:主斜井、1^#副斜井井壁进行壁后注浆处理后.井壁涌水量控制到3m^3/h以下,封水效果明显;3^-1煤中央胶运大巷及辅运大巷进行超前预注浆后,巷道出水量一直控制在50m^3/h以下.从而保证了巷道掘进的正常进行。顺利的通过了火烧区的富水段。  相似文献   

12.
活鸡免矿井是神木北部矿区首批建设的现代化煤矿之一,于2000年12月投产,生产原煤800万t/a。由于该矿井范围内煤层上部(垂距21-30m)赋存有10.97km^2烧变岩裂隙含水层,其静储量高达130万m^3,单孔涌水量可达2000m^3/d,对煤矿的安全开采构成了巨大威胁。同时,烧变岩裂隙水双是可供矿区开发利用的宝贵水资源,为消除水害隐患及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采用了钻孔泄水方式将烧变岩裂隙水引入矿区供水系统,既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又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模拟洞穴系统的发生、演化及分布规律。对缓倾岩层(倾角<15°)裂隙疏散或密集及多层或单层含水层结构的模型所做的溶蚀试验表明:均匀介质含水层在平面上洞穴发育呈不均匀状况,剖面上以浅饱水带及承压含水层顶板附近洞穴较发育;在裂隙不发育或不贯通时洞穴发育受层面裂隙控制;在缓倾岩层中,洞穴发育循反倾向的方向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4.
Communities and water utilitie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forced to implement more hydrogeologically complex alternative water supply and storage options to meet increasing freshwater demands. The performance of managed aquifer recharge projects, including aquifer storage and recovery, is controlled by the movement and mixing of stored freshwater and native groundwater, and fluid–rock interactions, which, in turn, a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aquifer heterogeneity. Advanced borehole geophysical logging techniques developed for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such as neutron-gamma ray spectroscopy, microresistivity imaging,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can provide hitherto unavailable fine-scale data on porosity (total and effectiv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salinity, and the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of aquifers. Data on aquifer heterogeneity obtained from advanced borehole geophysics logs, combined with information on larger-scale aquifer hydraulics obtained from pumping tests, have the potential for improving aquifer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needed for feasibility assessments and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managed aquifer recharge systems.  相似文献   

15.
为精确查明矿区火烧岩体的分布范围及其富水程度,综合考虑地质体电?磁性特征,组合一套新型火烧区边界及富水性预测勘探手段。采用高精度磁测、瞬变电磁法、高密度电法3种物探方法联合勘探,将其应用于新疆沙吉海一号井田火烧区勘探,并与之前物探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火烧区南部边界较原勘探边界发生较小移动;研究区总体富水性较弱,富水区主要集中在火烧区南部边界及以南,在B10煤层附近圈定了9个火烧富水区,编号为Y1—Y9;拟设计钻孔位置均较合理,为下一步钻探施工提供可靠的物探资料依据。多种物探方法相互结合验证性较好,为今后火烧岩地区火烧范围及富水性探查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开展火烧岩烧变温度的识别对于火烧岩的形成及演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热Kaiser效应,通过火烧岩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声发射累计能量以及参数RA(上升时间/振幅)和AF(平均频率)值的变化,对陕北神木张家峁火烧岩的阈值温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火烧岩热声发射特征能有效识别火烧岩烧变温度,与火烧岩经历温度的岩相学分析基本一致;研究区火烧岩存在显著的地层烧变温度梯度,第1—第5层岩石烧变阈值温度逐渐升高,对于第6层和第7层岩石,最高温度超过700℃,对于第8层岩石,阈值温度为245℃;当热处理温度较低时,岩石内部沿晶拉张裂纹发育,超过600℃后,穿晶剪切裂纹所占比例开始增加,声发射信号出现二次增长,同时声发射出现平静期,累计能量曲线出现多个平台。火烧岩烧变温度的识别,对于煤矿防治水及围岩稳定性研究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861-1工作面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出发,通过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水质化验确定该面生产的充水因素为来自上部松散层底部的四含水,并对四含的沉积特征,富水规律进行了评价。依据现场实测资料和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水量变化及涌出形式分析,总结出该面的出水机理受富水性差异、构造影响、采动矿压和采煤进度控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水措施。  相似文献   

18.
裂隙型含水层因其裂隙连通性较差,常规的矿井涌水量预计方法有时不适用。利用脆性岩石含量指数划分强、弱富水区不失为一种新的方法。一定厚度的地层内脆性岩石所占的比例越大,则受力后越容易产生张性裂隙,充水空间较发育,相应地其富水性也越强。本文将脆性岩石厚度占地层总厚度的百分比定义为脆性岩石含量指数,通过脆性岩石含量指数划分砂岩裂隙型含水层富水区。脆性岩石含量指数法不仅能进行富水性定性分区,结合已采区涌水量资料也可尝试进行未开采区涌水量预计,这为矿井防治水工作以及防排水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是陕北侏罗纪煤田煤炭资源的主要形成环境之一,为获得不同环境煤层顶板岩石力学参数特征,进一步探究沉积环境与岩石力学特征之间的关系,首先从区域沉积环境分析入手,然后运用岩心精细描述、沉积构造分析、地球物理测井分析等技术,识别微相、划分顶板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组合特征;之后对不同沉积环境中不同位置、不同岩性的岩石进行系统地分层采样和测试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煤层顶板各沉积微相的岩石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煤层直接顶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形成于三角洲平原亚相中的沼泽、湖泊沉积微相,局部见粉砂岩、细粒砂岩形成于分流河道和天然堤微相;基本顶主要以中-细粒砂岩为主,形成于分流河道沉积微相;沉积环境不仅控制煤层顶板岩性分布而且控制岩石力学参数及其含水层富水性的分布,其中,湖泊、沼泽相泥岩顶板区是顶板支护的重点部位,多期分流河道砂岩叠置顶板区是未来矿井防治水以及探放水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