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阿勒泰地区3个采样点的西伯利亚云杉(Picea obovata)树轮样本,建立了区域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单相关普查发现,阿勒泰地区区域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该区域5个气象站上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量相关显著(R=0.714,P<0.00001)。用区域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可较好地重建该区域上年7月至当年6月的降水量,解释方差达51.0%,验证表明降水重建序列是可信的。重建序列经历了4个偏湿期和4个偏干期。存在2.2~2.5 a的显著周期(P<0.05)及146、2.8、2.1、2.0 a的较显著周期。在1889年发生从少到多的突变。空间相关分析表明重建结果对阿勒泰地区降水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重建结果与阿尔泰山、天山中部地区、吉尔吉斯斯坦东部天山北坡的降水变化趋势和干湿阶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PDSI变化趋势也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祁连山东部互助地区采集的油松样本,建立标准树轮(STD)年表,重建该地区近188 a上年8月到当年6月的降水,解释方差为48.8%。根据重建结果,历史上的湿润时期有1850s—1860s、1930s末—1950s、1970s—1990s以及2000s;干旱时期有1830s—1840s、1900s、1920s,其中1920s的干旱在北方大范围内普遍存在。根据本文重建结果与周围地区降水和PDSI重建比较,发现该地区降水变化与贺兰山地区干湿变化最为相近,尤其是1940s以前,在1940s之后与青海省德令哈和祁连山中西部地区的重建结果更为相似。因此推测,祁连山东部地区在1940s前后受不同的气候类型主导。  相似文献   

3.
特克斯河流域近236a降水变化及其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采自特克斯河流域6个采样点的树轮样本研制的树轮宽度年表与气象资料,通过相关普查发现,特克斯河流域树轮标准化年表与上年7月至当年6月的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最高单相关系数为0.727.用库尔克尔也灭,小白代的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该地区最近236 a的降水序列,方差解释量达54%,并通过交叉检验表明重建结果是稳定可靠的.近236 a,特克斯河流域上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经历了8个偏湿阶段和8个偏干阶段,同时重建降水序列具有10.3 a、7.5 a、6.0 a、3.0 a、2.1 a的变化准周期,并在1790年,1911年,1929年,1974年发生过降水突变.采用毛毛虫-奇异谱分析法(Caterpillar-ssa)对该地区未来20 a的降水的自然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1世纪的最初几年降水量将延续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加的趋势,之后出现下降,并在2013~2016年前后最低值出现.  相似文献   

4.
利用采自闽中北部柳杉树轮样芯,建立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通过树轮气候响应分析,发现柳杉树径向生长主要反映了该地上年7月至当年2月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变化(r=0.6,p0.001)。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年表与山东地区油松树轮年表有着良好相关,他们之间的第一主成分能够准确指示东部沿海季风区干湿变化(r=0.661,p0.001),并揭示6个偏湿阶段和5个偏干阶段。该第一主成分序列所记录的一些极端干旱事件与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极端干旱事件有着良好对应,这些极端干旱事件对中国社会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发现该第一主成分序列与东亚夏季风尾闾区的兴隆山降水序列在低频变化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并准确记录了最近30 a东亚夏季风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根据山丹大黄沟的树轮样本,建立树轮宽度年表.相关分析发现,大黄沟树轮宽度差值年表与山丹上年8月至当年6月的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4(P<0.00001).利用大黄沟的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可重建山丹近224年来上年8月至当年6月的降水变化.交叉检验表明降水重建结果稳定可靠.通过对降水重建序列与周边地区树轮降水重建序列和树轮年表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该重建序列与周边地区的树轮重建降水的干湿阶段变化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并对西北地区极端干旱历史事件有良好的响应.多窗谱分析发现,重建降水序列具有4.2 a、3.4 a、3.2 a、2.6 a的准周期变化;滑动T检验法发现,重建降水序列在1887年、1908年发生过降水突变.  相似文献   

6.
范子昂  魏文寿  陈峰  袁玉江 《中国沙漠》2012,32(4):996-1002
 利用采自腾格里沙漠东缘的贺兰山油松树轮样本,建立树轮宽度年表。通过相关普查发现,贺兰山油松树轮宽度差值年表与腾格里沙漠东缘当年5月至7月的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06(P<0.001)。利用贺兰山北部的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可较好地重建腾格里沙漠东缘近231 a来当年5月至7月的降水变化,交叉检验表明,降水重建结果稳定可靠。通过与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区树轮降水重建序列对比分析,发现腾格里沙漠边缘区的树轮重建降水的干湿阶段变化具有良好的同步性,并对西北地区极端干旱历史事件有良好响应。  相似文献   

7.
天山北坡东部地区树轮宽度年表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通过对天山北坡东部地区8个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的有关参数的对比,证明苏巴什沟与白杨河沟年表包含有较多的气候信息,8个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的互相关系数平均值达0.530,其中白杨河沟与苏巴什沟年表的相关系数高达0.725。说明所采样本对该区域的气候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再将8个树轮宽度标准化年表与附近的奇台县、木垒县两个气象站1961—2007年逐月降水和平均最低气温,及单月降水和单月气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天山东部地区白杨河沟的树轮宽度生长与上年7月至当年6月的降水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597,显著性水平达0.000006,与当年6月平均最低气温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37,显著性水平达0.001,上述均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研究还发现,在0.05显著性水平上,8个年表的树轮宽度指数变化以2~3 a的变化准周期最为多见,苏巴什沟、大东沟及白杨河沟年表以11 a准周期多见。就整个地区而言,天山北坡东部地区8个年表中低频气候信息一般多于高频气候信息。  相似文献   

8.
树木年轮记录的天山北坡中部过去338 a降水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位于天山北坡中部9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与采自该地区的21个树木年轮年表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个气象站上年8月到当年7月的平均降水量与树木年轮标准化年表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最高单相关达到0.612(P<0.0001)。分析发现,生长季前期及春材形成期的降水变化对天山山区树木年轮径向生长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用四工河东白杨沟、呼图壁河赛热克巴依萨依、呼图壁河希热克久热特、四工河西白杨沟、奎屯河兰能果尔南5个标准化年表较好地重建了天山北坡中部近338 a来上年8月到当年7月的降水量,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达到60.0%,经过统计检验和历史资料验证,表明重建序列是可靠的。对过去338 a天山北坡中部降水变化的特征分析表明,近338 a间,天山北坡中部降水大体经历了8个偏干和8个偏湿阶段,偏湿年份与偏干年份基本持平。最长的偏干阶段是1705—1750年,最干旱的阶段为1960—1989年,最干旱年份是1796年、1944年和1974年,降水偏少程度均大于27%;最长的偏湿阶段是1917—1959年,1690—1904年间为降水最为丰沛的时期。天山北坡中部338 a降水具有两年左右的变化准周期,在1751年发生了明显的由少到多的突变,在1958年前后发生了明显的由多到少的突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天山山区235 a气候变化及降水趋势预测   总被引:27,自引:18,他引:9  
  利用4个降水重建序列与天山山区10个气象站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重建了天山山区近235 a来气候变化的年降水序列,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达到47.7%。对过去235 a天山山区气候变化中降水变化的特征分析发现:降水大致经历了7干7湿的变化阶段,其中偏湿年份为124 a,多于偏干年份;天山山区的降水量以2.1 a、3.0 a、5.8 a、6.0 a的高频变化和24~25 a的低频变化周期最为显著。研究表明,近百年天山山区气候变化中的降水变化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初到80年代,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冰川退缩、河流径流量减少、湖泊萎缩、沙漠面积增大、植被覆盖率减少;80年代后期至今,降水量迅速增加,导致河川径流量增加、湖泊面积增大和沙尘暴日数减少,生态环境趋于好转,但同时造成洪水和地质灾害频繁。采用基于方差分析的周期叠加方法对天山山区未来23 a气候变化中降水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未来23 a气候变化中天山山区以湿润为主,期间有部分年份可能较常年干旱。  相似文献   

10.
基于树木年轮宽度重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水汽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疆阿合奇县以南黑尔塔格山区的天山云杉树木年轮宽度资料,基于树轮宽度指数与阿合奇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发现该树木径向生长主要受水分条件限制。选择相关系数较高且生理意义明确的时段和要素,建立了树轮宽度标准年表与阿合奇上年8月至当年6月的平均水汽压的线性转换方程(R2=66.4%,Radj2=65.1%,p<0.001)。器测资料线性趋势分析表明,近56年来阿合奇的降水和水汽压呈一致的上升趋势。阿合奇1656-2012年的水汽压序列经历了4个偏干阶段(1666-1689年、1722-1749年、1820-1880年、1909-1988年)和4个偏湿阶段(1688-1721年、1750-1819年、1881-1908年、1989-002年)。在95%的置信水平上,重建序列存在显著的56.8 a、13.4 a、10.7 a、6.9 a、5.4 a、4.3 a、3.8 a和2.6 a的周期,其56.8 a的低频周期和6.9 a的周期对应天山山区的树轮重建序列中记录的周期特征。滑动T检验发现了显著性水平达到 0.001的6个突变年份(1720年、1827年、1910年、1751年、1874年、1988年)。重建序列中1988年水汽压增加的突变和1989年以来的偏湿阶段与中国西北(特别是天山山区和南疆西部)20世纪80年代以来增湿过程对应。阿合奇的水汽压重建序列与天山山区和阿克苏的降水记录的干湿阶段一致,但与同位新疆南部天山山区中部巴仑台的干湿阶段并不对应。  相似文献   

11.
利用小海子(XHZ)采样点标准化树轮年表重建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中东部地区1622—2010年上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量,相关系数为0.599,方差解释量达35.8%(调整自由度后为34.6%)。利用多种统计参数和独立资料对重建结果进行验证,表明降水量重建值具有较好的可信性。对重建降水量的分析表明:在这389年中,博州中东部地区降水量大体经历7个偏少阶段和7个偏多阶段,且与天山山区年降水显著相关,在波动上也比较一致;重建降水量序列具有2年左右的显著准周期。  相似文献   

12.
A tree-ring width chronology of 442 years(1567-2008) was developed from Tibetan junipers(S.tibetica) derived from south Tibet in western China.Three versions of chronology were produced according to standard dendrochronological techniques.The correlation and response analysis display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andard tree ring-width chronology and observed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series during the period 1961-2008.Based on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an annual(prior August to current July) precipitation for the past 229 years was reconstructed.This is the first well-calibrated 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 for the Nanggarze region,south Tibet.The results show that relatively wet years with above-average precipitation occurred in 1780-1807,1854-1866,1886-1898,1904-1949,1967-1981 and 2000-2008,whereas relatively dry years with below-average precipitation prevailed during 1808-1853,1867-1885,1899-1903,1950-1966 and 1982-1999.Common dry/wet periods during 1890s,1910s,1940s-1960s and 1980s were also identified from other moisture reconstructions of nearby regions,indicating a synchronous climatic variation in south Tibet.Abrupt change beginning in 1888 was detected,revealing a transition from wet to dry conditions in south Tibet.Power spectrum analysis reveals significant cycles of 28-year,5.5-5.6-year and 3.3-year during the past 200 years.  相似文献   

13.
Tree-ring data can be used to provide high-resolution records of climate variability in areas like the Tengger Desert where few other records exist. In the present work, three tree-ring-width chronologies in the Luoshan Mountains in north-western China showed synchronous variation. These were averaged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chronology that was then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 (PDSI) since 1897 AD for the grid point N 38°45′, E 103°45′ in the Tengger Desert. The annual PDSI and tree-ring widths in the Changlingshan Mountains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Tengger Desert matched well (r = 0.50, p < 0.001), indicat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reconstruction. The annual PDSI dry and wet periods were consistent with recorded lake sediments in the northern Mu Us Desert. The dry periods in the Tengger Desert were compatible with the relatively low PDSI in the Ortindag Sand Land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Abrupt climate variability occurred around 1922, 1933, 1934, 1935 and 1936, in line with abrupt changes in the Asian monsoon system in the 1930s. Distinct periods of about 2–4 years and 5–7 years were evident in the reconstructed PDSI.  相似文献   

14.
利用昌灵山早材宽度年表重建腾格里沙漠南缘在过去315 a的5~6月份PDSI指数变化,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达42.0%。腾格里沙漠南缘5~6月的PDSI指数重建序列平均值为-0.32。腾格里沙漠南缘5~6月的PDSI指数重建序列对西北地区干旱极端历史事件有良好的响应。空间分析显示腾格里沙漠南缘5~6月的PDSI指数重建序列与亚洲季风尾闾区PDSI指数的变化比较一致,同时还与西北地区的多条PDSI指数重建序列有着良好的相关性。腾格里沙漠南缘5~6月的PDSI指数重建序列具有25 a(95%)、12 a(95%)、3.4 a(99%)、2.8 a(99%)、2.6 a(99%)、2.3 a(95%)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5.
An October–June 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 was developed from a Pinus halepensis regional tree-ring chronology from four sites in northwestern Tunisia for the period of 1771–2002. The reconstruction is based on a reliable and replicable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tree-ring growth and shows climate variability on both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time scales. Thresholds (12th and 88th percentile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of observed precipitation for the 1902–2002 calibration period were used to delineate dry years and wet years of the long-term reconstruction. The longest reconstructed drought by this classification in the 232-year reconstruction is 2 years, which occurred in the 19th century. Analysis of 500 mb height data for the period 1948–2002 suggests reconstructed extreme dry and wet events can provide information on past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over a broad region including the Mediterranean, Europe and eastern Asia.  相似文献   

16.
秦岭为我国气候分界线和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地,太白山为其最高峰,了解太白山区域的过去干湿变化特征对气候变化机制研究和未来水资源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秦岭太白山地区太白红杉树木年轮资料及其附近的宝鸡、眉县气象站1959—2016年气象数据进行分析,重建了1852—2016年春季(3~5月)SPEI值,分析了近165 a太白山春季干湿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 太白山地区太白红杉径向生长主要受春季气候限制;与春季SPEI值相关性最高,达到–0.72(P<0.01),重建方程方差解释量为51.8%(调整自由度后为51.0%)。(2) 重建结果表明,近165 a来,有29 a春季为湿润年份,有23 a春季为干旱年份,分别占比为17.58%和13.94%。极端干旱年份为1892年、1929年、1945年和2006年,极端湿润年份为1881年、1921年和1990年,其中1892年(–1.73)和1881年(1.53)分别为最干旱和最湿润的年份。(3) 重建结果得到了周边地区干湿变化重建结果和历史文献灾害记载的验证;太白山地区干湿变化可以准确表征大区域干湿变化且存在2.5 a、3.1 a、3.8 a和8.4 a周期变化。太白山地区SPEI与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成负相关以及与赤道西太平洋海面温度呈正相关,其干湿变化可能与ENSO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亚洲内陆干旱区NDVI与树木生长的气候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树木年轮宽度指数(RWI)、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和气候数据,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NDVI和RWI变化的一致性,探讨了NDVI和RWI对气候的响应,揭示了影响NDVI和RWI气候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1982—2000年亚洲内陆干旱区的树木生长和NDVI均呈增加趋势,生长季NDVI与RWI大多具有同步性变化特征,大多数地区5、6月NDVI受同期气温的影响,而4、5月NDVI主要受同期降水的影响;RWI主要受6—7月气温和4、6月和7月降水或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NDVI和RWI对气温的响应具有一致性,但它们对降水或PDSI的响应存在很大差异;海拔和水热条件对不同地区的NDVI和RWI的气候响应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对于认识亚洲内陆干旱区植被与树木生长的气候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