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一、开发历史 浙江省观赏石开发历史可以追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距今7000年前的浙东北余姚市河姆渡镇古人类遗址文化层中,就出土有石珠和简单加工的玉器;在距今4000—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镇古人类文化层中,又出土了玉琮、玉壁、玉钺等玉石制作的礼器,是史前时期浙江观赏石开发历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正>在无阶级或无国家的旧石器时期,打制旧石器的湖南人已经表现出了敢为人先和经世致用的品格,此乃湖湘文化的开端。新石器时期湖南人的敢为人先和经世致用则得到了进一步  相似文献   

3.
在无阶级或无国家的旧石器时期,打制旧石器的湖南人已经表现出了敢为人先和经世致用的品格,此乃湖湘文化的开端.新石器时期湖南人的敢为人先和经世致用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不少的人类社会第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经文明肇始于何时?地老天荒,它太遥远、遥远了……当域外的民族还在茹毛饮血,在中华大地上我们的先祖就从狩猎、采集野果的生存状态中走出来,知道了开发土地、种植五谷了。用历史断代度量,至少在新石器时期,大约七八千年前吧。  相似文献   

5.
舟山群岛的开化历史有史前(新石器)和史后(春秋战国)两部分的历史。作者根据传说联系出土出海文物,运用专业技术进行逻辑推理探讨,试图导出“塌东京”的所在地,在现今的舟山所属海域──黄大洋;并且还提出了“塌东京”和“长崇明”的必然因果关系。如果文中推断符合实际的话,那么对于发掘研究舟山海域的古文化──新石器时期的舟山海域及陆域的原始社会发展过程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世界古文明诞生于新石器时期,日本考古学者根据文明发源地所处气候和地理位置分为旱作畜牧文明和稻作渔捞文明。前者处于干燥湿润之间的大河流域,如两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尼罗河文明和黄河文明;后者处于湿润森林地带的大河流域,如长江文明。  相似文献   

7.
山东的地图绘制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国家科技的进步而发展。从莒县出土的新石器时期陶片上可以看到,先人已用图像表示地理景观。现嘉祥县武梁祠中保存完好的东汉时期画像石上伏羲与女娲执规、矩的图像,是中国逾千年不朽的石刻艺术魂宝,表现出了劳动人民对人类始祖执测量工具开天辟地、定天下方圆的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8.
考古遗址是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重建考古遗址三维模型对于历史回溯、古环境恢复和古迹保护等考古工作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考古发掘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手绘图件难以实现考古现场环境的模拟与再现,也不能准确地反映出遗址中文化层与其所包含地物的空间关系。近年来,考古学家引入各类勘察新技术用于考古文化层与遗迹的三维建模,但这些方法无法应用于已完成发掘工作的遗址三维重建。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以考古发掘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手绘图件为数据源的考古遗址三维建模方法。该方法以探方为基本建模单元,将考古文化层与遗迹分开建模,利用探方分布图及探方图建立考古文化层三维模型,利用遗迹图建立考古遗迹三维模型,并以三维实体布尔运算方法,将两者无缝整合,构建完整的田野考古遗址三维模型。最后,以湖南澧县八十垱东区为研究区,验证了本文相关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传统考古过程中积累的大量资料,有助于将传统考古学在宏观尺度下的定性描述转化为现代"数字考古"中微观尺度的定量描述。  相似文献   

9.
南阳素有“玉石之乡”的美称,采玉历史悠久。南阳县黄山出土的新石器时期文物证明,五、六千年前,古人就开始采用独玉了。“殷墟”出土的玉器中,亦不少是独玉。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对南阳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独山脚下“玉街寺”相传即为汉代加工、销售玉石的遗址。现今地表采坑,星罗棋布,可见历代开采之盛。目前独玉产量,名列前茅。独玉所雕刻的工艺品,色彩瑰丽,玲珑剔透,誉满海内。  相似文献   

10.
山东的地图绘制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国家科技的进步而发展.从莒县出土的新石器时期陶片上可以看到,先人已用图像表示地理景观.现嘉祥县武梁祠中保存完好的东汉时期画像石上伏羲与女娲执规、矩的图像,是中国逾千年不朽的石刻艺术魂宝,表现出了劳动人民对人类始祖执测量工具开天辟地、定天下方圆的崇敬之情.传说4000多年前大禹为治水,曾在山东进行过测量.汉代司马迁的&lt;史记&#183;夏本纪&gt;中记载了夏禹治水的事迹:禹“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攆.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其中的准、绳、规、距是最早提到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1.
利用近年来发表的全新世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如湖泊、泥炭、石笋及其他古气候地质载体记录,对4.2kaBP气候突变
事件在中国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该气候事件在中国普遍表现为干旱,伴随部分地区的降温,体现了东亚地区对全球4.2kaBP
气候事件的响应。结合考古学研究成果,认为这一气候事件所导致的中国北部大范围、持续性的干旱,是造成中国北部新石器文
化衰落的主要原因;所导致的南部持续干旱、局部频繁洪涝,以及气候剧烈频繁的波动,是造成中国南部新石器文化衰落的主要原
因。对于该气候事件的触发机制,洋流变化的贡献很可能小于大气环流变化的贡献。太阳辐射减弱造成的北半球降温所引起的
半球间洋面温度梯度的变化,可导致赤道辐合带(ITCZ)南移,并使得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季风减弱;同时季风与厄尔尼诺-南方
涛动(ENSO)间的相互作用可进一步诱发季风突变,造成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大面积干旱。   相似文献   

12.
简要地介绍了平衡剖面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在新疆焉耆盆地断裂演化和圈闭研究中的应用。借助该项技术确定了盆地内断裂发育的时空关系及性质,指出盆地内中、新生代的断裂发育过程中有早缓晚骤、早正晚逆( 反转) 的特征,认为盆地内的构造圈闭主要有两个形成时期,即侏罗纪末的燕山运动时期和第三纪末的喜山运动时期,并且前者形成的圈闭有效性要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桂林三叠世时的古地理及古气候条件、晚三叠世内陆湖盆的发育及堆积物和残留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了中晚三叠世桂林热带岩溶发育的程度。认为中晚三叠世是桂林热带岩溶极为强烈发育时期,也是岩溶洞穴强烈发育的一个时期,从此奠定了桂林热带岩溶地貌轮廓雏形。迄后的地质历史中,其热带岩溶基本上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发育。  相似文献   

14.
胜利油区第三纪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利油区第三纪气候温暖 ,属亚热带型。早第三纪气候暖热 ,一般属中亚热带型。沙河街组沉积时期为增温期 ,气候属南亚热带型 ;孔二段及东一段沉积时期为降温期 ,气候属北亚热带型。晚第三纪气温下降 ,但仍较温暖 ,馆下段沉积时期气候属北亚热带型、馆上段沉积时期气温上升 ,为中亚热带型 ;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气温再度下降。研究区第三纪有一个潮湿期即孔二段沉积时期 ,两个湿润期即沙三段、沙一段中部至馆陶组沉积时期 ;三个干旱期即孔一段至沙四段、沙二段上部至沙一段下部、明化镇组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阐述了桂林热带岩溶、岩溶洞穴强烈发育的几个地质历史时期(中、晚三叠世、第三纪、第四纪)和热带岩溶、岩溶洞穴相对不发育的几个地质历史时期(侏罗纪、白垩纪)。并据资料推算了中、晚三叠世至白垩世古地磁纬度,证明以上地质历史时期本区均处于低纬度热带、亚热带环境。文章认为,中、晚三叠世基本上奠定了桂林热带岩溶地貌轮廓雏形;第三纪基本上形成了现代热带岩溶地貌总形态;第四纪使热带岩溶发育得更深化、齐全、典型、配套、完美,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热带岩溶地貌和热带岩溶发育的模式地区。文章提出现漓江峡谷、地下一定深度的岩溶洞穴是第三纪或主要是第三纪发育形成的。否定了垂向上岩溶洞穴成层性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6.
太子河及太子河冲积扇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金坑冰期)堆积之后。根据粗细粒岩性与地层厚度所占的比值;沉积物在扇体所处的空间地貌部位;第四系厚度与下伏构造关系,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冲积扇可划分为扇顶亚相、扇中亚相和扇缘亚相。扇顶亚相位于上更新统粗碎屑岩堆积区,为地下水极丰富区;扇中亚相位于中更新统上部—下更新统迭置区,是地下水丰富区;扇缘亚相位于中更新统上部—上更新统细碎屑堆积区,是地下水中等—贫乏区。太子河冲积扇大体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即早更新世冰碛、冲湖积相沉积时期,中更新世早期冰碛、冰水堆积与晚期太子河冲积扇形成时期;晚更新世太子河冲积扇加积时期;全新世较稳定阶段冲积相堆积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一、城子河组沉积概况 鸡西盆地沉积演化中最大坳陷阶段沉积,为城子河组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的沉积向盆缘超覆现象极为明显,为盆地最大扩张期。盆地范围远远超出现存3200平方公里面积。根据盆地北部和东北部无边缘相沉积等现象分析推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大量的研究都是基于文学作品本身或文人个体特征进行,缺乏大数据的支持;历史的发展是大量个体共同驱动的结果,文化地理中众多文人的行为潜在影响着古代文化分布和变迁。本文提出基于文人群体运动行为的位置关联和聚合的大数据分析方法,根据唐宋时期文人的移动足迹数据来论证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中心城市的变迁。文化地理领域中的3次文化中心转移的观点,是基于3次历史事件驱动的定性推理分析,缺乏有效的古代文化方面的数据支撑。本文力图从数据科学、信息科学和GIS分析角度来审视这一结论。从人文领域已经出版的学术研究著作中采集唐宋时期具有代表性作家的11万条足迹数据,利用GIS的位置关联技术形成足迹图,构建了文人迁徙网络图;并采用空间化的PageRank算法计算出唐宋时期各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直观地呈现出了不同时期文人聚集的中心城市,重塑唐宋文化中心变迁。同时,从定量、地理位置变化和时序角度剖析了中国不同时期城市的文化吸引力的分布和变化。为论证中国文化中心的南北变迁,对唐宋时期的城市文化吸引力聚合,以20年间隔来科学计算出南北文化中心的对比和演变,科学表现文化中心的南北随时间的变化,论证了中国文化中心3次南移的后2次,发现中国文化中心南移的时间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完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郑洛地区为研究区域,以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前期、仰韶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时期为时间序列,对研究区域的流域盆地面积与相应的遗址点数量的关系、流域盆地面积与相应的遗址点增长速率的关系,以及各个流域盆地中遗址点分布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相关方法分析,以数字化的形式表明了流域盆地面积与分布的遗址点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相关程度与其他3个文化时期相比较小;(2)对各流域盆地内遗址点的变化趋势分析发现,流域盆地面积与分布的遗址点变化趋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也解释了流域盆地黄河流域(B)、伊洛河流域(C)的变化趋势最快的缘由;(3)对各流域盆地内遗址点的分布密度进行分级可发现,在裴李岗文化时期,东部地区遗址点的分布密度大于西部地区,而其他3个文化时期是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1月25日,2021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三五”时期和2020年工作,谋划部署“十四五”时期和2021年工作。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陆昊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