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而水稻作为我国第一大主粮,其硒含量的高低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因此研究水稻-根系土体系中硒含量的影响因素,可为富硒地区水稻种植及开发富硒农业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以赣南为研究区,采集138组水稻籽实及配套根系土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探究赣南地区土壤理化条件对硒在水稻及其根系土中的实际影响效应,对富硒水稻及土壤进行质量综合评价,并构建富硒水稻地球化学适生模型。结果表明:赣南地区水稻根系土Se平均质量分数为0.29mg/kg,Se水平主要为足硒水平,富硒土壤仅占14.5%;有效硒(Sebio)质量分数平均为46.0μg/kg,占总硒质量分数的16.44%;水稻的Se平均质量分数为0.05mg/kg,无重金属元素超标的安全富硒水稻率达到45%,富硒水稻对Cd,Zn,Cu的生物富集能力较强。相关分析表明,根系土中Se质量分数与TFe2O3,MnO,MgO,有机碳(Corg)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要重金属元素存在一定程度的伴生关系。水稻Se质量分数与根系土Se,Sebio,SiO2质量分数和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Al2O3,有机碳(Corg)质量分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单项污染指数表明研究区根系土中重金属元素基本属于清洁和尚清洁水平,Cd,Pb,As,Hg,Cu存在一些样品超标,其中Cd超标率最高;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表征77.0%的样品属于安全等级;富硒土壤综合评估显示研究区主要为良级富硒土壤,优级富硒土壤仅占8.7%。通过最佳子集回归分析最终选取了根系土总Se、有机质、pH值为自变量构建富硒水稻地球化学适生模型,拟合的模型可以解释水稻中Se30.6%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广西梧州市龙圩区主要农用地土壤中硒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西梧州市龙圩区表层土壤中硒元素的平均含量为0.439 mg/kg,富硒土壤面积为323.58 km~2,富硒土壤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广西那坡县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表层土壤硒含量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受控因素。结果表明,土壤硒平均含量为0.53 mg/kg,含量介于0.08~16.20 mg/kg之间,高于中国土壤(A层)背景值0.29 mg/kg,属于富硒土壤。表层土壤中硒含量与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Fe、Al、Mn金属氧化物含量密切相关,当土壤酸性越强,有机质越丰富,Fe、Al、Mn氧化物含量越高,土壤中的硒越富集。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广西贵港地区富硒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富硒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发现该区土壤不仅具有富Se特征,同时还富集其他多种微量元素;该地区的富硒土壤主要与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碳酸岩岩层含Se高,以及与原始海洋环境形成的海洋生物有机质和酸性环境下的铁铝氧化物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章丘区宁家埠镇土壤中硒元素在土壤—玉米中的迁移富集特征,采集耕地中表层土壤样品160件,玉米根系土及对应的根、茎、叶及籽实配套样品20组,进行硒及重金属元素含量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呈中偏碱性,以富硒及足硒土壤为主,Se含量0.08~0.52mg/kg,土壤硒全量与有效态含量受土壤有机质及pH的影响,玉米根、茎、叶富集Cd、Cu的能力强,籽实富集Se的能力较强;籽实中Se含量与根系土中Se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籽实中Se与重金属元素(除Hg外)含量呈弱相互拮抗关系,能够抑制籽实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研究区所有玉米籽实样品均达到富硒玉米标准,符合绿色食品及安全食品标准。本研究成果可为该镇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及富硒玉米基地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湖南省隆回县土地质量调查"项目的资助下,本研究系统地采集测试了隆回县农作物及根系土样品。采用数据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农产品富硒及重金属含量的情况,同时着重研究了农产品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隆回县农作物普遍富硒,并且每种农作物的富硒能力不同;隆回县主要农作物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程度较小;土壤有机质和pH是影响作物对土壤重金属吸收累积的重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针对慈利县重点区域进行了农作物富硒程度专项调查,通过建立湖南省相关农作物富硒标准,发现采集的十种农作物中大部分达到富硒标准,其中油菜、水稻、玉米等硒平均含量最高,分别达到0.285mg/kg、0.136 mg/kg以及0.118 mg/kg。通过对比根系土硒含量,研究了十种作物硒富集规律,得出了各农作物硒富集系数,油菜硒富集能力最强,其次为大豆、大蒜。针对慈利县土壤、农作物含硒量特征提出了慈利县富硒农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涟源富硒土壤研究与湖南省富硒土壤分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部省合作"湖南省娄邵盆地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的资助下,系统地采集测试了涟源市耕地和园地的表层土壤样品。调查发现该地区发育了大量的富硒土壤,富硒土壤的来源主要与震旦系上统—寒武系下统和二叠系中上统的黑色岩系有关。上述黑色岩系分布区域的表层土壤具有全区最高的硒含量,均大于1 mg/kg,部分甚至达到硒过量的水平。经文献研究和综合评价,推断黑色岩系风化物质扩散堆积形成的山间盆地是湖南省快速高效的寻找富硒土壤的理想靶区。  相似文献   

9.
以黄河下游流域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地区为典型研究区,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共采集表层(0~20cm)土壤样品5222件,计算土壤硒地球化学参数,系统分析了土壤硒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硒元素影响因素及土壤-作物系统硒元素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冠县地区表层土壤硒含量变幅为0.08~0.31mg/kg,平均含量0.195mg/kg,属于足硒状态,占整个调查研究区的77.91%。不同土壤类型和地质单元硒含量有一定差异,在土壤剖面中硒含量随深度增加含量逐渐降低,总体呈现表聚性。研究区农作物不同部位硒含量富集能力不同,小麦籽实硒含量平均值为0.007mg/kg,呈低硒特征,建议通过农业土壤改良、科技创新,提高农作物中硒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1: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湖南省隆回县7种157组农产品—根系土对照样的As,Cd,Cr,Hg,Pb和Se等元素的高精度分析数据,发现隆回县的水稻和红薯基本上属于绿色富硒农产品。研究了不同农产品对不同元素的富集能力,发现各种农作物对Cd和Se元素的富集吸收能力最强。进一步通过对Cd和Se元素的来源研究,发现了Cd元素和Se元素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并且其分布特征与特定的地质背景密切相关。本项研究工作的发现将为类似地区土地质量评价、富硒农产品调查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章丘地区土壤硒的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章丘地区土壤为对象,系统分析了表层、深层土壤及8条剖面土壤中Se元素的含量水平,研究了土壤中Se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地形地貌和土壤理化性质及组分的关系。结果表明:章丘地区表层土壤中Se含量在0.1~0.8mg/kg之间,以中硒土壤为主,富硒土壤面积173km2。土壤类型中,水稻土Se平均含量水平最高,为0.55mg/kg;成土母质中以石炭—二叠纪泥页岩发育的土壤Se含量最高;剖面土壤中的Se主要在表层富集。影响章丘地区土壤Se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成土母质、地形地貌、土壤pH、有机质及土壤中硫、铁铝氧化物等组分。  相似文献   

12.
以安徽省南陵地区土壤Se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少量农作物Se分析结果,对研究区进行了Se含量及分布特征研究,初步划定了区内富硒土壤标准,探讨了土壤Se、有效硒与重金属的相关性关系,为富硒土壤资源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Se含量区间0.01~0.98mg/kg,平均含量0.32mg/kg,总体呈背景含量分布,少量的低背景土壤分布于青弋江沿岸,其含量与人为活动、土壤类型和地质单元存在一定的关系;初步圈定区内富硒土壤面积152.79km~2,证明该区具备一定的富硒土壤开发利用潜力;土壤Se常与重金属伴生,而有效硒与重金属相关性不明显,有效硒随土壤Se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了查明土壤中有益、有害元素和污染指标的含量分布特征和质量等级,本文通过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采集表层土壤样品4779件,分析测试了养分元素和环境元素指标,进行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质量以优质、良好等级为主。沂河、汶河两河流域土壤肥力较好,西北部、中东部山区丘陵地区肥力相对差。土壤中的Mo、B、V元素以及有机质含量相对匮乏。区内土壤环境质量水平整体较好,重金属元素分布除受地质背景控制外,与研究区内矿山开采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壤酸性缓冲能力预警和富硒农用地规划研究工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4.
相同含量的元素在不同理化性质(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等)的土壤中,可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从而影响元素的转化和作物对元素的吸收。本文通过分析土壤与农作物介质中元素的生态地球化学效应,对根系土-玉米籽实、根系土-小麦籽实之间元素的迁移转化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有机质、酸碱度与土壤中各元素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成果对于区域土壤地球化学资料在农业营养施肥、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章丘大葱产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为基础,采集了表层土壤、大葱、根系土及出露的代表性岩石样品,实测了大量和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查明了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通过计算大葱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率及大葱品质与营养元素的相关性分析,查明了大葱生长的特征营养元素为N,K2O,Zn,B,P,Cu,Mn。在岩石-土壤-大葱这一生态体系中,营养元素在土壤中保持一定的储备和积累,为大葱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农业地球化学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提交的“河南商丘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成果报告,通过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组织的专家评审,获评优秀级。至此,“河南省黄淮平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共调查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初步查明了河南省富硒土壤分布现状及富硒土壤区的农业生态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石门县进行了土地质量以及柑橘生态环境调查,结果发现,石门县分布有大面积的富硒土壤,土壤硒含量平均值达0.79 mg/kg,富硒土壤面积达3059.2 km2。柑橘富硒程度较高,59.92%的柑橘样品达到富硒标准,91%的样品属于优等品,总体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12月28日,广西国土资源厅、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简称广西地矿局)、广西农业厅联合举行了2016年广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报告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公布调查发现全区共有134.53万公顷(约1.3万平方千米)富硒土壤,在21个县(市、区)均有不同程度分布,这给广西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新"硒"望。广泛调查,发现134.53万公顷富硒土壤根据《广西农业地质服务"三农"工作方案》部署,2013~2016年,广西地矿局利用广西财政资金1.2亿元,完成广西3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18个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  相似文献   

19.
广西横县土壤硒(Se)元素含量分布特征显示,硒含量范围0.03~2.62mg/kg,背景值0.57mg/kg。研究区土壤硒含量空间上呈中东高西低,富硒土壤占74.1%,主要分布于泥盆系、石炭系及二叠系等浅海—滨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成土母质区;足硒土壤占比24.5%,空间上与白垩系、古近系碎屑岩母质的分布相对应。硒与TFe2O3、Pb、Cr、Ni、Zn、有机碳及p H值等呈显著相关性(p0.01),表明土壤硒含量不仅受成土母岩的影响,还受铁锰氧化物、硫化物成矿元素、有机质及p 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武汉市西南郊蔡甸区2个乡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的调查分析结果,系统总结了区内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有效态硒的影响因素以及硒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土壤表层总量硒平均值为0.379 mg/kg,背景值为0.355 mg/kg,高于全国背景值,存在富硒地块面积约71.24 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25.30%;土壤有效态硒受土壤全硒、有机碳、CEC、土壤pH值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不同农作物的富硒水平不同且与土壤背景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研究结果为当地的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