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南非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10和2020年3期TM、OLI遥感影像提取6类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及土地利用开发强度模型,分析了南非海岸带2000—2020年土地开发利用的结构、程度以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南非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方式主要以草地萎缩和林地扩张为主,其次是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扩张,最后是耕地和水体萎缩(;2)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草地与林地相互转化、耕地与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土地变化的主要类型;(3)南非海岸带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呈现空间聚集状态,形成了以开普敦、伊丽莎白港、东伦敦和德班等为中心的高聚集地区。20年间,南非海岸带土地的开发利用强度整体变化不明显,但2010—2020年以来强度呈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地学信息图谱的内涵及其概念模式.选择山东省龙口市为例,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利用2002年数字遥感图像和1996年土地利用图及其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了龙口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图谱,并根据图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分析龙口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变过程,最后结合马尔科夫模型对其未来的演变趋势进行动态预测.研究表明:自1996年以来,龙口市土地利用发生了大幅度变化,耕地面积减少5 383.48 hm2,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各增加33 729.62 hm2和2319.91 hm2;同时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和园地之间的转化,耕地和园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预测表明: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耕地面积仍将继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还会逐年增加,园地仍为该市的主要用地类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RS和GIS支持下研究了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地区1985年至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该区域的海岸区位对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近岸带变化较剧烈,远岸带变化较小,且具有不同的变化特点。海岸带管理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程度和特征存在重要影响,开发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剧烈,其变化类型受开发方式及其目标影响;保护区主要是大片沙丘转变为林地和草地。  相似文献   

4.
美国本土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美国USGS提供的1992、2001和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指数模型等方法研究美国本土海岸带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美国本土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性突出;其中,林地分布最为广泛,灌木次之,再次是作物栽培区,开阔水域面积列第4位,其他类型分布面积及占比均较小,常年冰雪带仅分布于西海岸分区。(2)1992年~2011年,林地大量减少,且主要向开发区、灌木和湿地转化,作物栽培区和牧草地相互转换,但牧草地转换为作物栽培区的面积更为突出;林地和作物栽培区的相互转化明显,转化面积最多;开发区转换为其他类型较少,又多由林地和作物栽培区等持续转化而来,面积稳步增长。(3)美国本土海岸带区域土地利用多样性缓慢提高,其中,墨西哥湾沿岸土地利用多样性最高,西海岸最低;各子区域平衡状态依次为东北海岸西海岸东南海岸墨西哥湾沿岸全美佛罗里达州五大湖沿岸;总体上,1992年~2001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状况及驱动因子.基于贵州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变化幅度、年均变化率与相对变化率5个指数,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13年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耕地和林地的变化为主,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交通用地明显增加,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2)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总体呈增长趋势.(3)8类土地利用类型中,园地的区域变化差异较大,牧草地区域变化差异较小;贵州省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东部地区显著.贵州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徐州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召玲  杜培军  赵昕 《地理学报》2007,62(11):1204-1214
以3 个时相的卫星遥感图像TM 为主要数据源, 利用神经网络分类法进行监督分类, 获得1987-2003 年间徐州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数据。由此计算出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指数、动态度指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多度和重要度指数等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指数模型, 定量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显示: ① 建设用地和水体的面积均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 耕地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林地先减少后增加; 未利用地面积则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态势。② 在1987-2003 年间,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都主要转向耕地。在1987-1994 年间, 水体主要向林地转移; 耕地主要转向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 林地主要转向耕地。在1994-2003 年间, 水体的转移比例很小; 耕地主要转向未利用地和林地; 林地主要转向水体。③ 在1987-2003 年间, 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很大, 并且其土地利用正处于一个衰退期。④ 在1987-1994 年间, 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分别是: 未利用地与耕地、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在1994-2003 年间, 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分别是: 耕地转化为未利用地、耕地转化为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7.
定边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1986年和2000年2期TM影像解译资料,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以及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了定边县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变化、变化速度等特征,以及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和景观指标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5年间,定边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明显变化,耕地、林地分别增加48769.23hm^2和3654.93hm^2;草地减少43763.01hm^2;各类型间的转化突出表现为草地向耕地与林地咕勺转化;景观指标变化分析表明景观结构异质程度下降,景观类型有向单一化或非均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汕头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汕头市六区一县为研究区域,采用1996-2007年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分析汕头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陆地和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耕地、未利用地、林地及草地依次减少,园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依次增加;潮阳和潮南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南澳县以林地为主,潮阳区和澄海区主要为其他农用地,澄海区未利用地最多。汕头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使得其内江河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使得近海水体富营养化以及地下蓄水层和海岸带水质污染,海岸湿地功能退化,物种多样性丧失。  相似文献   

9.
新疆南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GIS平台,以新疆各县市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南疆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进行分析。分析得出:①近12 a间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12 a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88%,园地、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较低。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巴州除未利用土地以外,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幅均大于全区相应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幅,和田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幅均小于全区的变幅。②绿洲耕地面积的扩展以牺牲自然荒漠植被为代价,致使绿洲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植被退化、沙漠化、生境质量下降、土壤盐渍化和水质恶化等。  相似文献   

10.
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平台,以新疆各县市统计资料及Landsat TM 影像解译得到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对天山北坡经济带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出,前后2个4年间,天山北坡经济带林地和未利用土地是先增加后减少.在8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少.8年尺度天山北坡经济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2.95%.前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2.83%,园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林地的年变化率较小.后4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58%,建设用地与园地的年变化率较大,草地及耕地的变化率较小,前4年变化程度比后4年明显.最后,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政策变动、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市场需求和人口增长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赵国帅 《热带地理》2018,38(5):678-688
受海平面上升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海岸沙地生态环境日益脆弱;揭示海岛海岸沙地动态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科学制定海岛发展规划,保护海岛自然环境和确保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东山岛是我国华南海岸典型的海岛沙地分布区,文章基于5次海岸沙地监测成果数据,利用土地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等方法,对东山岛1994―2014年间海岸沙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山岛海岸沙地总体呈快速减少特点,海岸沙地利用的速度和程度增幅显著。海岸沙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各沙地利用类型转换频繁,沙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不断升高,沙地整体稳定性显著降低。2)各类型沙地面积总体大幅减少,主要集中在2009―2014年。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基本消失,沙化耕地是面积减少最多的类型。3)沙地利用类型转换主要表现为林地、耕地之间的相互转换和林地、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4)影响东山岛海岸沙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有自然地理因素、政策法规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1994-2014年东山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镇化大大推动了岛内沙地利用格局的演变,是研究期内海岸沙地利用动态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海岸线、红树林和近海围塘养殖等多个遥感专题信息产品,从岸线年均变化速率、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程度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海南岛1987—2017年的海岸线变化特征,并通过典型岸线类型变化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海南岛海岸带资源的影响。分析发现:1)海岸线长度总体呈稳定增长趋势。由1987年的1 655 km增至2017年的1 890 km,其中自然岸线持续减少,人工岸线急剧增长。2)岸线类型多样性降低,倾向性明显;而岸线的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由1987年的237.34增加到2017年的285.03,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变迁的干扰作用越来越明显。3)陆海格局变化特征复杂,整体呈向海扩张的态势。多种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是导致岸线不断变迁的主要原因,人工养殖塘的开发使红树林湿地遭到侵占,生物岸线减少,港口建设、近海人工岛建设等引起砂质岸线等自然岸线减少。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海岸带地貌特征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江口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受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影响,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出现耕地流失、恶性围填海等诸多问题。文中以珠江口海岸带为研究区,借助GIS和RS技术,应用Landsat ETM数据,结合实地考察资料,对1980―2010年珠江口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定量分析地形地貌因素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近30a期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剧烈变化,耕地减少至原有量的42.1%,城镇用地增长了近8.5倍;土地利用变化受地形地貌因素影响显著,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发生在海拔130m以下地区,而在这一区间内,存在0~6m和20~80m两个活跃地段,分别是大规模围填海和城镇建设的分布区;对坡度而言,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分布在0°~2°区间,在1980―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量分别占总量的63.8%和76.2%。  相似文献   

14.
海岸带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江苏盐城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海岸带是陆地海洋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最敏感的区域,海岸带LUCC的研究对适应环境和自然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沿海具有代表性的盐城市作为研究区,选取1978-2007年5期Landsat MSS/TM影像作为数据源,在参考国内外遥感分类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建立遥感分类系统,使用主成分分析(PCA)遥感分类方法和分类后比较变化检测方法,并在GIS分析技术支持下获取盐城市近3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其结构、数量、速率及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结构上看,研究时段内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较大,但利用结构相对稳定;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但近几年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比重不断攀升;(2)从土地利用变化数量、速率上看,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一级地类数量增长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其中城镇建设用地由1978年的167.01 km2扩张至2007年的725.19 km2,增长至原来的4.34倍,城镇建设用地变化速率在2004-2007年高达15%以上;(3)从空间格局变化看,盐城市中心城区特别是开发区和新辟为市区的盐都区发展速度最快,而滨海港、大丰港的建设和周边国有盐场的改制也显著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金华  董玉祥 《中国沙漠》2015,35(3):582-591
以中国华南海岸沙地的典型分布区--福建海岸为研究区,以历史资料和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应用GIS技术定量分析了50多年来海岸沙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6年来,福建海岸沙地总体呈减少趋势,经历了从1958-1988年裸沙地快速减少、耕地快速增加到1988-2000年裸沙地持续快速缩减、养殖用地与建设用地增加再到2000-2013年林地快速减少、建设用地迅猛增加的过程,地类转换主要为裸沙地向林地和耕地、林地向耕地和建设用地的转变。 建国后的治沙造林政策是海岸沙地利用变化的基本影响因子,海岸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扩张等是研究时段中后期海岸沙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1980~2017年环渤海海岸线和围填海时空演变及其影响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3S技术,采用水体指数法(MNDWI)、分形维数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回归分析等方法,以环渤海海岸带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和2017年9个时期TM遥感影像为主数据源,研究近40 a围填海活动影响下的环渤海海岸线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7年环渤海海岸线增加了1 159.9 km,分形维数持续增加,岸线呈曲折化。其中,人工岸线增长了1 977.9 km,自然岸线减少了80%。重点变化区域包括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顶部、普兰店湾等地区。1980~2017年环渤海围填海的面积增加了1 988.5 km 2。主要类型由养殖池、盐田及农用地向养殖池、盐田、建筑用地转化。围填海活动与岸线长度、属性变化呈显著线性关系。综上,水产养殖、围海晒盐、农田开垦、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等围填海活动影响了岸线长度及属性等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侯西勇  徐新良 《地理研究》2011,30(8):1370-1379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条带分割法以及优势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了21世纪我国海岸带区域(海岸线向陆30km范围)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空间格局和集约化特征。研究表明:21世纪我国海岸带土地利用以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距海远近不同,土地利用的结构特征和空间格局差异显著,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向海特征最为显著,其次...  相似文献   

18.
The research on the land use/cover change is one of the frontiers and the hot spots in the global change research. Based on the Chines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patial-temporal database, and using the Landsat TM and ETM data of 1990 and 2000 respectively, we analyzed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s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 during the last decade. The result shows that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there were three land-use types that had changed remarkably. The cultivated land decreased by 0.57% of the total cultivated land. The built-up land and water area expanded, with an increase of 8.97% and 0.43% respectively. The conversion between land use types mostly happened among these three land-use types, especially frequently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and water area. The land-use change speed of land-use type is different. Three cities experienced the greatest degree of land-use change among all the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which means that the land use in these cities changed much quickly. The following changed area was the west and south of the Dongting Lake area. The slowest changed area is the north and east area.  相似文献   

19.
东海区大陆海岸带作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探究海岸带高强度开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有助于揭示海岸带开发强度演变过程与规律,推动海岸带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故文章以东海区大陆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20年7期海岸线与土地利用数据,揭示东海区大陆海岸线、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开发利用强度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海岸带高强度开发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岸线平均移动速率为32.34 m/a,北部区域海岸线平均移动速率(43.54 m/a)大于南部(20.23 m/a)。杭州湾南岸区域在多个时期内海岸线平均移动速率最快,厦门-漳州区域的海岸线平均移动速率较慢。在空间分布上,海岸线变迁较为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口、海湾以及城市等级较高的沿海区域。(2)耕地、林地、草地、水域、海域等面积不断减少,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面积不断增加。海岸带南部与北部的土地开发强度整体较高,中部区域土地开发强度较弱。(3)自然因素奠定了东海区大陆海岸带土地利用开发强度的宏观格局,社会经济要素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