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和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IAVCEI中国委员会和广西地震局主办的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23~26日在广西北海举行。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土资源部以及香港大学等50余个单位共11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代表中既有德离望众的老一辈科学家,  相似文献   

2.
全国第六次火山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8月27日至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学会、IAVCEI中国委员会、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办公厅,锡  相似文献   

3.
全国第五次火山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6月10~12日在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召开。会议由我会岩浆岩专业委员会和IAVCEI中国委员会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我会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承办,并得到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等院校、国土资源部等三十多个单位的12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我会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4.
自1993年以来,在长春、昆明、海口、北海成功举办了四次全国火山学术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火山事业的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为进一步交流我国火山研究与监测方面的成果,拟于2008年6月在浙江雁荡山召开全国第五次火山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和地幔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岩浆岩专业委员会、I UGG中国IAVCEI委员会和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联合主办,欢迎全国同行及地学界人士积极支持和参与。现将会议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议题:1.火山岩浆…  相似文献   

5.
隋建立 《岩石学报》2005,21(6):1546-1546
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23日至26日在广西省北海市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IAVCEI 中国委员会和广西地震局共同主办,并得到有关单位和广大的业内专家的大力支持,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20多人,包括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土资源部等50多家单位,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北海市有关领导也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会议摘要82篇,会议交流论文45篇。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樊祺诚研究员回顾了中国火山学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由国际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协会(IAVCEI)发起,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和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IAVCEI中国国家委员会共同承办的“国际大陆火山作用学术研讨会(IAVCEI2006)”于2006年5月14~18日在广州市白天鹅宾馆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研究员。IAVCEI主席Navon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国家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姚玉鹏博士专程到会致辞。出席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  相似文献   

7.
由国际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协会(IAVCEI)发起,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IAVCEI中国国家委员会承办的“国际大陆火山作用学术研讨会”于5月14~18日在广州召开。这是首次在中国举办IAVCEI系列会议,是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研究界的一次高水平、综合性科学盛会。  相似文献   

8.
腾冲火山研讨会于2010年11月27日至29日在云南腾冲圆满举行。会议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火山与地球内部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专业委员会、IAVCEI中国委员会共同主办,并得到腾冲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土资源部、腾冲县政府和县防震减灾局的3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协会(IAVCEI)、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广东省科协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际大陆火山作用学术研讨会”(IAVCEI 2006),将于2006年5月14~18日在广州召开。  相似文献   

10.
徐义刚 《岩石学报》2006,22(6):1743
由国际火山学和地球内部化学协会(IAVCEI)发起,由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和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IAVCEI中国国家委员会共同承办的“国际大陆火山作用学术研讨会”(IAVCEI 2006)于5月14-18日,在广州市白天鹅宾馆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的执行主席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研究员。IAVCEI主席  相似文献   

11.
阿拉善地区前寒武纪不同岩群、岩组和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均呈层状产出 ,其原岩多为高铁拉斑玄武岩 ,普遍具有高钾高钛、稀土元素含量高、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地球化学特征 ,与典型的大洋拉斑玄武岩、太古宙的TH1型和TH2 型拉斑玄武岩有较明显的区别。岩石组合特征和多种地球化学判别图解均表明 ,该区的斜长角闪岩主要形成于板内环境 ,属于板内裂陷或大陆边缘裂陷的大地构造环境。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 ,叠布斯格岩群中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形成于新太古代 ,含黑云斜长角闪岩中的角闪石3 9Ar_40 Ar坪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 1918Ma和1919Ma ,说明其曾经历了古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叠加。巴彦乌拉山岩组中斜长角闪岩形成于 2 2 71Ma~2 2 6 4Ma。波罗斯坦庙片麻杂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已被 1818Ma和 1839Ma花岗片麻岩侵入 ,根据该杂岩体中斜长角闪岩与巴彦乌拉山岩组中同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推断其形成于古元古代早期。阿拉善群德尔和通特组中的斜长角闪岩目前尚无确切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 ,但相同层位的石榴石二云母石英片岩中锆石离子探针定年已获得平均同位素年龄值为 136 3Ma ,推测它有可能形成于中元古代  相似文献   

12.
原划分的阿拉善群包含了时代、成因各异、构造样式有别、变质程度不同的变质地层和变形深成片麻岩体。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元已不合适,应予解体并重新厘定。根据目前的研究,原阿拉善群可划分成3套变质地层单元和两个变形深成片麻岩杂岩。本区最古老的岩石地层单元为迭布斯格岩群,由深变质的变质表壳岩系组成,是区内的基底岩系。初步的锆石SHRIMP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它们形成于27亿年左右,属于新太古代。新建立的巴彦乌拉山岩组主要由变质火山岩组成,是区内的火山岩系。目前获得的年龄为2264Ma和2271Ma,属于古元古代。重新厘定的阿拉善岩群主要由变质碎屑岩和变质碳酸盐岩组成,是陆缘沉积岩系,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或更晚。波罗斯坦庙英云闪长质-花岗质片麻岩杂岩,由早期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和晚期的花岗质片麻岩组成。早期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形成于18亿年左右,晚期的花岗质片麻岩大致形成于古生代期间。毕及格台花岗闪长质片麻岩杂岩主要由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等组成,初步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显示它们的主期形成于8 ̄10亿年的晋宁期。  相似文献   

13.
西藏那曲县北聂荣微地块聂荣岩群中斜长角闪岩原岩恢复为正斜长角闪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属于拉斑系列基性火山岩,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及高场强元素Nb、Ta,Sr、Th和U呈现明显的负异常,在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样品均投到板内玄武岩区,具有与裂谷火山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高精度的LA-ICP-MS(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锆石微区原位U-Pb同位素测年,西藏那曲县北聂荣微地块聂荣岩群片麻状斜长角闪岩中获得863±10 Ma的谐和年龄,为原岩(基性火山岩)的形成时代,说明聂荣岩群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该年龄相当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地质记录。此外,还获得了2 539~1 006 Ma之间的捕获锆石年龄信息。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锡林浩特岩群岩石学特征及变质温压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锡林浩特岩群出露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东南部,指原锡林郭勒杂岩中表壳岩部分,为一套片麻岩夹层状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和变粒岩等的变质岩组合。选取岩群中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进行岩石学及岩相学分析,其中斜长角闪岩主要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片麻岩样品中见夕线石+钾长石矿物组合,石榴子石具明显进变质环带,所以在计算其形成条件时选取了生长于峰期变质阶段的特定部位。运用角闪石斜长石、石榴子石黑云母矿物温压计分别估算锡林浩特岩群中准同时形成的变质基性火山岩及变质碎屑岩的变质温压区间。综合二者计算结果,得锡林浩特岩群峰期变质温压条件为660~707 ℃,0.5~0.6 GPa。变质达高角闪岩相。其变质年龄为1 000 Ma左右,推测锡林浩特岩群角闪岩相变质为中元古代末期锡林浩特微陆块与其他陆块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petrology,trace elements and isotopic geochemistry of the Xiangshan amphibolites,we suggest that the protoliths of the amphibolites were basalts formed in an island-arc tectonic setting.The basaltic magma was derived from a slightly depleted mantle source with a small amount of crustal contamination.Assemblage of the rock-froming minerals indicates that these amphibolites underwent a low-grade metamorphism of amphibolite facies.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age(1113Ma) and subsequent metamophic age(726.6Ma) of the basalts aw well as the geological and g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se amphibolites,a tectonic model of Proterozoic oceanic island-arc setting is proposed for central Jiangxi.  相似文献   

16.
闫臻  王宗起  陈隽璐  闫全人  王涛  张英利 《地质学报》2009,83(11):1633-1646
本文运用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对分布于丹凤县武关地区的丹凤群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相对系统研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套岩石为岛弧钙碱性玄武岩,不具备蛇绿岩单元组成特性.锆石SHRIMP测年结果表明,该套岩石中包含有古元古代~晚泥盆世(2489~360Ma)多个时期的锆石;锆石CL图像以及锆石形状研究以及区域同位素年代学、古生物化石资料共同显示,丹凤群中可能包含有泥盆纪岩石组合.分析前人对丹凤群的区域研究资料,我们认为丹凤群并非一套具有单一地层时代以及相同构造环境的岩石地层单位,而是一套由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的岩石组合构成的俯冲-增生杂岩.区域上,丹凤群与其南侧的武关岩群、罗汉寺岩群以及部分刘岭群共同构成华北板块南缘俯冲-增生体系,其中分布有大量与俯冲作用相关的泥盆纪钙碱性侵入体,这些事实进一步证明华北板块南缘洋盆消亡时间上限至少可以持续到晚泥盆世末期.  相似文献   

17.
江西弋阳存在与浙江陈蔡群相对应的两类斜长角闪岩 ,Ⅰ类为由拉斑玄武质岩石变质而成的正变质岩 ,Ⅱ类为由白云质泥灰岩经变质而成的副变质岩。通过对两地斜长角闪岩原岩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及同位素年代学的对比研究 ,发现浙江陈蔡群的Ⅰ类斜长角闪岩原岩为大洋拉斑玄武岩 ,江西弋阳Ⅰ类斜长角闪岩原岩为岛弧拉斑玄武岩 ;显示两地Ⅰ类斜长角闪岩产出于不同的构造环境 ,并于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共同受构造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8.
鸡南铁矿床位于吉林省和龙地区,地处华北克拉通北缘与兴蒙造山带接壤的龙岗地块北部,是东北地区发现较早的BIF型铁矿床之一。该矿床铁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扁豆状赋存于鞍山群鸡南组上段中部层位,含矿岩石以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为主,为角闪岩相的中低级区域变质岩系;主要矿石类型为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型和块状磁铁角闪岩型。为确定该矿床含矿建造的原岩、变质时代及构造背景,重点对含矿岩系中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微富集重稀土元素;主量元素质量分数与中性-基性岩类基本相似,结合原岩恢复图解,判断其原岩类型为亚碱性玄武岩(拉斑玄武岩),形成于弧后盆地背景;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中,2个较老的锆石测点年龄分别为(2 468±15)和(2 469±9)Ma,代表区内峰期变质年龄(约2 460 Ma),26个锆石测点的测年数据较为集中,加权平均年龄为(2 275±25)Ma,代表区内退变质年龄。通过与国内外典型BIF型铁矿床的对比研究认为,区内的鸡南铁矿与官地铁矿同属Algoma型铁矿床。  相似文献   

19.
阿尔金造山带南缘帕夏拉依档沟零星发育一些斜长角闪岩,主要呈透镜状或豆荚状产于阿尔金岩群大理岩中。文章对这些斜长角闪岩开展了岩相学、年代学以及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获得斜长角闪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57.4±7.1)Ma和(432.5±5)Ma,前者代表其形成年龄,后者代表其变质年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斜长角闪岩轻稀土微弱富集,轻重稀土分异不显著,并有部分消减带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源区为古俯冲带再循环的富集地幔源区,并受到流体或熔体的改造。结合判别图解和区域构造演化,分析得出斜长角闪岩原岩形成于初始裂谷环境,是大陆拉张向裂谷转换机制下形成的过渡岩石类型,较新年龄(432.5±5)Ma为早志留世陆壳伸展和软流圈底辟作用引起的变质年龄。本次研究为新元古代中晚期阿尔金南缘基性岩浆活动提供了新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这期基性岩浆活动可能为Rodinia超大陆初始裂解事件在阿尔金南缘的响应。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鲁西莲花山地区新太古代晚期二长花岗岩中的表壳岩包体的形成时代,并探讨与相邻雁翎关地区的雁翎关岩组中的新太古代早期变质火山岩系的关系。本文对表壳岩包体及相关岩石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壳岩包体主要由变质超基性岩和斜长角闪岩组成,另含少量(黑云)角闪变粒岩和黑云变粒岩。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角闪变粒岩的岩浆锆石年龄为2 757 Ma;侵入斜长角闪岩的奥长花岗岩脉的年龄为2 593 Ma;从变质超基性岩分选出很少锆石,它们普遍遭受强烈变质重结晶,207Pb/206Pb年龄为2 657~2 397 Ma。变质超基性岩具轻稀土亏损型或平坦型稀土模式,斜长角闪岩具平坦型稀土模式,角闪变粒岩具轻稀土略富集稀土模式,虽然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但都无明显Nb、Ta亏损。表壳岩包体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和形成时代可与相邻雁翎关地区的雁翎关岩组中的新太古代早期变质火山岩系对比,形成于大洋环境。新太古代早期表壳岩的原有分布范围应比现在所见到的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