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凤树 《海洋与湖沼》1988,19(5):463-474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夏季南黄海和东海层化陆架区,在台风作用下强制界面波的基本特性。研究表明,上层强制波受内界面波的影响甚微,具有与正压海强制波同样特性,它导致了一个随台风移行的孤立波,同时派生一个逆向传播的陆架波系。在台风域内跃层下陷导致内界面波时空不连续,形成一个“零波域”随台风移行,但仍有一个内陆架波逆向传播。其振幅随跃层下层水深的增加而增大,下层水深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上层波振幅小于下层内波振幅。  相似文献   

2.
垂直桩柱上总波浪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Morison公式和线性波理论,根据试验室里规则波和强制波作用下小直径圆形桩柱上总波浪力的试验资料分析,讨论了规则波3相似文献   

3.
H.-H.KUO和T.ICHIYE(1977)数值地研究了在正压海域中,垂直海岸移行风暴所引起的强制波,但这种结果是现象的总体,尚给不出强制波内在的物理属性。因此,这一问题无疑得求助于理论分析,然而目前尚未见论述。 诚然,在理论分析过程中,由于陆架区的复杂和非线性的效应,试图解析地讨论是  相似文献   

4.
黄树生 《海洋通报》1995,14(2):20-28
利用南麂海洋站1981-1990年实测波浪资料,探讨了该海域风浪的平均波陡与平均波龄的统计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当风浪平均波陡介于0.02-0.04时,其出现频率各季在82%以上;当风浪平均波龄介于0.5-1.2时,其出现频率各季在78%以上;当风浪的平均波陡与平均波龄介于0.02-0.04和0.5-1.0时,其出现频率为53.5%-69.6%。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波能平衡方程,通过考虑波的传播项,即,研究波场非匀质性对波向对变风向的响应的影响。导出的结果表明,响应的时间尺度可由3部分表示:1.匀质情形响应的贡献;2.波能分布非匀质性的影响;3.平均波向分布非匀质性的影响。在理论上,它暗示波场的非匀质性在波向响应中起着实质性的作用;在实际情况下,对匀质和平稳风场,波场的非匀质性总是使响应时间尺度减少这一事实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波场非匀质性对波向对变风向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波能平衡方程,通过考虑波的传播项,即△↓[(Cg(f,0)E(f,0)]≠0,研究波场非匀质性对波向对变风向的响应的影响。导出的结果表明,响应的时间尺度可由3部分表示:1.匀质情形响应的贡献;2.波能分布非匀质性的影响;3.平均波向分布非匀质性的影响。在理论上,它暗示波场的非匀质性在波向响应中起着实质性的作用;在实际情况下,对匀匀和平稳风场,波场的非匀质性总是使响应时间尺度减少这一事实进行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的条件下,脉冲激光在液体中激发的光声脉冲波的波阵面可近似为平面,柱面或球面.具有不同波阵面的声脉冲在液体中传播时,其前沿上升时间随传播距离的变化规律不同,因此,液体非线性参量和声脉冲上升时间改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同。本文讨论了平面、柱面和球面的波阵面的光声脉冲波的上升时间和传播距离的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B/A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8.
混合流成沙波迁移中的砂粒运动MiwaYokokawa等混合流即波浪与潮流相结合的流动,它已引起沉积学家的广泛关注.混合流沙波在下列环境中有较多报道,即现代及古代的潮流影响区、古风暴、滨面及陆架环境等.混合流沙波以圆的、不对称形态为特征,其中圆形剖面为...  相似文献   

9.
地形和流同时影响下波向线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一种同时考虑地形和均匀流影响的波向线数值解法及其具体的计算步骤。作为例子,对一种理想的简单地形作了数值计算并绘出波向线图.计算结果表明.流对波浪折射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缓慢倾斜海底上波浪浅水变形计算的数值模式。该模式取相对水深h/L0=0.1为连结点,根据已知的初始波要素值,使用线性波理论和椭圆余弦波理论,分别计算因水深变浅引起的波高、波速的波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水深1.0米,具有平坦海底的区域作了时域分离简正波的模拟实验,得到了1、2、3号简正波。由分离出的简正波相对幅度计算了海底反射损失因子Q。所得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符合甚好。计算所得Q值与由底质采样所得Q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珊瑚礁坪波浪的衰减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珊瑚礁海底与一般的礁石或泥沙海底结构相差很大,波浪衰减特性也相差较大。根据实测海浪资料,讨论波浪在礁坪上传播的衰减特性和波浪能量的转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对水深为0.0613—0.0867之间,波浪传播单位距离(100m)的波高衰减系数为22.09%—46.56%,平均值为31.35%;波能衰减系数为33.74%—53.23%,平均值为43.61%。波浪在礁坪上传播过程中,高频损失的能量多于低频,谱能量向低频转移。应用统计方法得到波高、波能衰减系数与相对水深D/L关系的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反射波、折射波及透射波的地震层面成像的讨论AldoL.Vesnaver通常只对反射和透射波进行传播时间的反演,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常规的油气探测,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均将反射和透射波视作有用信息,增强其信息能量,而将折射和绕射等地震波视为噪声予...  相似文献   

14.
杭州湾深水航道浮泥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钟 《海洋通报》2001,20(6):40-50
对在杭州湾深水航道上的站点外观测到的水文泥沙数据进行分析,并绘制出水流、悬沙浓度随时间、空间变化的等值线图以及各层观测的水流流速、流向随时间过程图。得出了该处的水流、悬沙浓度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流速基本上是随涨急、落急达到最大值,随涨憩、落憩达到最小值。流向随时间变化较大。悬沙浓度一般是在涨急、涨憩和落急附近达到最大值并在底层形成高含沙区,即有浮泥产生。即使是处于小潮,杭州湾依然有浮泥产生。利用一个悬浮泥沙声学观测仪,在杭州湾深水航道东挖槽小潮时,对底部泥沙浓度进行了实验观测。结果发现底部泥沙存在分层结构:从上往下分别是低浓度悬沙层、高浓度悬沙层和浮泥层。声学图像显示有四种不同频率的界面波:Ⅰ.介于低浓度悬消层和高浓度悬沙层之间的低频界面波;Ⅱ.介于高浓度悬沙层和可移动浮沙层之间的低频内波;Ⅲ.介于可移动移动浮沙层和固定浮泥层之间的波,被谨慎地解释为低频界面波;Ⅳ.在固定浮泥层上产生的是高频界面波。这些界面波起到次级的动力作用,增强了局部粘性泥沙的再悬浮和再挟运。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83-1989年南麂海洋站在台风影响过程中的实测风和浪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波浪特征。结果表明,这个海域的台风波浪通常是混合浪,在台风影响过程中出现的最大值波高,既有较大波陡的风浪,也有波陡较小的清浪;各向波高的均值变化不大,各向最大波高却有较大幅度的差距;本区的台风浪以4级波高占优,风浪以NNE向、涌浪以E向为常浪向;波高为4级的风浪和涌浪,其周期分别在4.0-4.9S和7.0-7.9S之  相似文献   

16.
红树林防浪效益定量计算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树要防浪效益定量计算是科学地营造和管理红树林海岸防护林的重要工程技术问题之一。文中评述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章家昌根据室内300组水槽试验成果建立的防波林消波系数公式是目前唯一可用的定量计算公式,并与公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在红树林全部淹没的情况下,消波效果降低,实测消波系数仅为计算值的约60%。初步认为,在华南沿海营造红树林海岸防护林,复盖度大于0.4,宽度大于100m,scf ym dd gf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研究大地形对正压大气迭加在非均匀纬向基本气流七扰动演变的影响。。用WKBJ方法推导了正压扰动的频率和频散关系以及波作用量所满足的方程。当基本流场定常且存在无限长的东西向山脉时,则有波作用量守恒。据此,获得了正压不稳定的必要条件:即在所考察的平面城内至少在某点或某些点上含地形效应的某一物理量等于零,扰动就可能得到发展。对波包动能的倚时变化的讨论得知.在无摩擦正压纬向非均匀基流的情彤.地形对扰动动能并无直接影响.即导波和曳波分别在西风急流的南侧和北侧得到加强,并分别在西风急流的北侧和南侧强度减弱。扰动的发展由扰动的结构所决定。导波和曳波的波长缩短总伴同其轴线倾向r东西向相联系,而它们的波长伸长总是与其轴线倾向于南北向同时发生。还指出,正压扰动的加强或减弱,与波长的伸长(或缩短)不是必然的联系,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渤海南部各测站观测风和浪的资料,分析了本海域波候的区域性特征.大浪的季节性变化和地理分布及风浪随风速成长特征等也作了讨论.另外,还指出本海域中大浪区.这些结果可用于制定防灾措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蓬莱西庄海岸侵蚀原因、揭示泥沙运移规律,利用萤光示踪砂和染色砾石进行侵蚀岸段的泥沙示踪研究.其主要结果如下:1.海滩泥沙运动完全由波浪控制,泥沙运移的速度和方向取决于破波的大小和方向.2.海滩泥沙以群体形式沿岸输移.3.在平直海岸上,泥沙可超越粘土质海蚀平台进入另一砂质海滩。  相似文献   

20.
浅水地震勘探中,由于水层较浅,多次波普遍发育,而且很难压制,如何更好地压制浅水多次波成为了海洋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环节。目前来说,依靠单一的多次波压制技术很难将浅水多次波压制彻底,因此本文探索了一种组合压制浅水多次波的思路,首先基于确定性水层多次波压制方法(DWD)将短周期多次波实现压制,然后采用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技术(SRME)将近偏移距长周期多次波进行压制,最后再采用高精度Radon变换,将残留的中、远偏移距长周期多次波完成压制。通过辽东湾海域浅水实际资料的多次波压制效果可以看出,组合压制技术实现了对于资料中发育的浅水多次波的良好压制,陷波频率得到较好的恢复,资料品质得到有效改善,信噪比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