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复地震在地震学的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国家"九五"、 "十五"计划期间, 完成了数百个地震台站的数字化建设工作, 为重复地震的广泛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为了有效发挥重复地震的作用, 该文根据重复地震的定义和识别方法, 研制了重复地震的识别与相关分析软件, 给出了重复地震在地震预测研究中的一个应用例子. 检验表明利用该分析软件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地震波形开展相对高精度的地壳介质分析.  相似文献   

2.
宋金  蒋海昆  孟令媛  臧阳 《中国地震》2017,33(2):219-228
本文采用分层粘弹性介质模型计算了汶川地震对芦山震中产生的库仑应力加载的影响,进而结合Dieterich(1994)提出的速率状态摩擦定律给出芦山附近区域6级地震累积发震概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2013年芦山7.0级地震时其累积发震概率达18%,说明汶川地震产生的应力扰动加速了芦山地震的发生。本文还计算了汶川、芦山2次地震对其间"破裂空段"处产生的累积库仑应力扰动的影响,结合背景地震发生率,给出了"破裂空段"处6级地震累积发震概率变化。虽然计算结果可能受到大邑地震、介质模型参数的选取和背景地震发生概率等因素影响而存在一定误差,但"破裂空段"在2次强震应力加载下累积发震概率是不断增大的,因此我们认为"破裂空段"处发生中强地震的紧迫性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发生过强震地区的余震活动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而余震序列在何时可被看作正常的"背景地震活动",即"序列归属"问题在地球动力学和地震物理中有重要意义.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可分离"背景"地震和"丛集"地震,并用概率形式表示作为相应事件的可能性,为考察此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以1976年唐山MS7.8地震序列为例,对唐山地区1970年以来的ML4.0以上地震进行了时-空ETAS模型拟合,并以2010年以来发生的3次MS4.0以上地震为例讨论了它们的"序列归属"问题.研究结果显示,3次MS4.0以上地震的背景地震概率分别为0.72、0.88和0.76,表明它们作为1976年唐山MS7.8的余震的可能性较低,更可能为背景地震.  相似文献   

4.
在重新全面深入收集整理历史档案和资料的基础上,回顾性研究总结了1976年8月16-23日松潘、平武两次7.2级地震的监测预报和防震抗震工作。研究表明,对于该次地震甘肃省和四川省地震工作者从中期预测开始,到短期、临震阶段,从地震预测到强震观测,组织开展了诸多有成效的工作。使松潘地震这个称之为重要的成功预报的实例,在我国地震工作发展史的记载中有更加充实、完整和科学的记载。并根据修订过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数据库给出的地震系列参数,对该次地震命名提出商榷,认为这次地震应当称之为"松潘-文县地震",或"平武-文县地震"或"松潘-文县-平武地震"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5.
高铁运行会引起铁轨的震动,从而产生地震波向地下介质中传播,通过研究该地震波可对高铁沿线的地质情况进行持续监测.与常规地震勘探中的震源相比,高铁地震中的震源较为复杂,为移动震源,而地震干涉技术可以通过地震记录间的相互干涉,消除震源的影响,因此可利用地震干涉技术对高铁地震信号进行处理并成像.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地震干涉方法在处理高铁地震数据时的关键技术问题:不同于常规地震干涉中先干涉后叠加的干涉成像方式,高铁地震移动源的特点使得干涉顺序变为先叠加后干涉,由此带入了大量震源串扰噪声;初步提出两种解决高铁地震干涉成像的思路:通过对高铁地震信号的处理,使高铁变相"提速"或"降速",给出了"提速"或"降速"后各自的成像思路,并给出了数据处理的技术设想.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云南近年来发生的几组震群型地震中"续发地震"经济损失评估的基本情况、评估方法与结果,提出了对"续发地震"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与结果的一些认识:(1)用"扣除总损失"的方法评估"续发地震"经济损失更易操作;(2)当震级相当时,"续发地震"经济损失一般不超过"前发地震"经济损失;(3)"续发地震"损失评估时,可在规范给定的损失比范围内适当提高损失比,以反映部分建筑"破坏等级饱和"而实际损失可能增加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回顾了以往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经验教训,讨论了新一代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实施策略。汲取汶川地震的经验启示,本文提出"地震博弈"策略,即考虑中长期地震预测的可用性与不确定性,在监测与实验系统设计中考虑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相依的区域模型。对于特定的活动断裂或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潜在强震段落,设置适应多种孕震模型的"想定地震破裂",针对地震孕育的"想定模式"设计观测项目和监测系统。这一系统以地震成因和孕震模型的有效约束、"预期"前兆的有效监测、预测/预报效能的有效检验为导向。从技术角度,本文提出将地震预报实验场作为一个"大科学工程",强调复杂的多层次、多组分技术系统性能的稳健性,以及为确保与地震有效的"近距离接触"的系统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正从1996年开始,中国地震局进行了大规模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通过"中国数字地震监测系统""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和"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3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已建成由国家地震台网、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组成的数字地震观测系统。(1)国家地震台网。国家地震台网是一个覆盖中国的地震监测台  相似文献   

9.
吴忠良  蒋长胜 《中国地震》2007,23(3):211-224
从"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的角度讨论了世纪之交地震预测预报研究的国际进展。"统计预测"包括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检验、"统计地震学",以及统计物理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经验预测"包括搜索可能的前兆异常的尝试、建立将可能的前兆异常现象与地震孕育过程联系起来的简单模型、发现对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现象,以及地球介质变化的动态监测试验;"物理预测"包括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模型、地震断层带性质的观测和实验研究,以及对震源的直接探测和钻探。讨论了"统计预测"、"经验预测"、"物理预测"之间的关系,对"把经验预测或统计预测变成物理预测"的发展战略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0.
统计地震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计地震学"决不仅仅是统计学在地震研究中的简单应用.对这一点的忽视常常导致对"统计地震学"意义的低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是系统讨论"统计地震学"基本问题的时候了.这种讨论不仅对.统计地震学"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与地震预测预报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都是有益的.本文的注意力集中于"狭义的""统计地震学",即以地震预测预报为目标的、针对地震现象(主要是地震活动性)的统计研究.我们把"统计地震学"基本问题归纳为7个方面:①地震活动的统计规律及其独立性问题;②长期地震预测的统计方法的有效性问题;③中期时间尺度地震活动的"异常"问题;④可能的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显著性问题;⑤地震的物理可预报性问题;⑥地震预测预报的地震活动性方法的能力和限度问题;⑦地震活动的物理模型的"真实性"问题.本文的目的不是对"统计地震学"提出一个"希尔伯特问题"的框架,而是试图引起更多的讨论,特别是引起人们对超越争论、超越算法的基本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浅谈芦山地震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运泰  杨智娴  张勇  刘超 《地震学报》2013,35(3):285-295
地震序列是对地震现象的回顾性描述,只有在地震序列结束后它才有可能被确切无疑地判定.鉴于龙门山断裂带或地震带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系统性,不可否认在其西南段发生的芦山地震是与汶川地震一样的同属于龙门山断裂带的事件.鉴于芦山地震的震源位置、震源机制、震级大小和破裂区覆盖的范围,目前可认为它是汶川地震迄今最大的余震.鉴于地震序列的判定是对地震现象的唯象的描述,有相当的任意性,对芦山地震究竟是"新的主震"还是"汶川余震"的"讨论"实质上是在根据经验判定地震的类型,即使目前看"主震说"提出的4条"论据"明显缺乏说服力,"余震说"比较有说服力,但最后都需要等到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才有可能"定论".作者认为,相对于需要等到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才能"定论"、甚而在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未必能"定论"的芦山地震究竟是"新的主震"还是"汶川余震"问题,应当更为关注芦山地震的发生引出的一些重要的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与防震减灾问题.  相似文献   

12.
潜山油藏由于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及地震资料品质的限制,油藏的油气预测一直是世界级的难题.虽然近几年"两宽一高"地震资料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地震信息,但如何利用"两宽一高"地震信息进行储层描述和油气预测目前没有统一的软件和规范的配套技术.针对乍得B盆地L地区花岗岩风化壳和裂缝潜山油藏,利用"两宽一高"地震资料的方位信息,根据不同方位振幅、频率信息的差异,攻关集成了基于"两宽一高"地震资料的敏感方位油气检测技术,该技术在潜山油藏描述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这项技术是"两宽一高"地震信息应用的创新,对其他具有同样地质条件的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震信号的复地震道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颖  刘洪 《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5):1538-1543
复地震道分析又称三瞬分析,该分析方法可将反映地震信号局部变化情况的地震波的瞬时振幅、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等信息分离开.本文应用Hilbert变换求解虚地震记录,用复地震道分析方法求取"三瞬"信息,并用该方法计算了理论合成地震记录的瞬时振幅、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本文也利用该方法对某区块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复地震道分析方法获得的"三瞬"信息可反映地震信号的局部变化,有助于进行地震薄互层分析,并能提高数据的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14.
依据陕西地震台网速报信息发布流程,以及地震速报信息向地市地震网站发布的实际情况,利用"十五"门户网站管理软件,在技术上探讨了地震速报信息向市县级地震网站快速发布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丁秋琴  苗春兰 《地震》2011,31(2):146-148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M  相似文献   

16.
苗春兰 《地震》2013,33(1):141-142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其中:发震时间为北京时(BJT);震中位置除给出经纬度外还给出了参考地区名,以供查阅时参考;MS  相似文献   

17.
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是检验应对地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解决地震应急救援演练中容易出现的"演为看"和"练与用脱节"等现象,厦门市地震局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累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地震应急救援办法。本文结合实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紧紧围绕组织地震应急救援演练要做到"四真",即设置情况真、应急响应真、演练内容真、组织保障真;以及在应对地震突发事件要拧紧"四股劲",即敢于同传统观念"较劲"、敢于同自己短处"较劲"、敢于同难点难题"较劲"、敢于同突破创新"较劲"等8个方面,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做了很好的诠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对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扎实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8.
全文共分四部份,第一、二部份简叙了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震源机制、震中烈度等情况.第三部份介绍了这次地震的中短期、短临前兆异常特征.第四部份,通过道孚6.9级地震的漏报、就"姑咱水氡突跳"、"历史地震的研究"、"大震后晚期强余震的预报"、"前兆异常与震后效应"、"热异常"、"长水准、流动重力测线布设"、"宏观异常"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地震前兆的理论和预报,提供了一份实际震例资料.  相似文献   

19.
地震预测——进展、困难与前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地震预测是一个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通过长期探索方能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期与长期地震预测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进展,如板块边界大"地震空区"的确认、"应力影区"、地震活动性图像、图像识别以及由美国帕克菲尔德地震预报实践获得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等.但是地震预测尚处于初期的科学探索阶段,目前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短期与临震预测的水平与社会需求相距甚远.地震预测的进展主要受到地球内部的"不可人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以及地震物理过程复杂性等困难的制约.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对地震及其前兆的观测,选准地点、开展并坚持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重要方式的地震预测科学试验,系统地进行基础性的对地球内部及对地震的观测、探测与研究,坚持不懈,对实现地震预测的前景是可以审慎地乐观的.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序列中较大深度余震的一种可能的直接观测证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汶川地震序列中为数很少的深度大于30km的余震是否存在,对解释汶川地震的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汶川地震序列中26个"恰好"发生在观测台站下方的小地震--"台下地震",利用这种地震与台站之间的特殊组合来确定这些地震的震源深度,以期为地震精确定位提供"GT事件".在这26个地震中,有两例的震源深度约36km,尽管仍与所采用的地壳结构模型有关,却也提供了深度大于30km的余震存在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