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陕西省地理省情监测系列图》是陕西省地理省情监测成果的展示,对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参考。主要介绍《陕西省地理省情监测系列图》的内容结构和设计特点,论述《陕西省地理省情监测系列图》编制的重要性和意义及其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张文龙  潘星 《测绘》2019,(2):81-85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地理省情监测成果地图集》在图集设计思路、地图编制方法等方面的探索,总结出了地理省情监测成果制图表达的基本流程,并以地图形式直观地展示地理省情监测成果。探索了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图集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尤其是动态信息的制图表达方案,为开展地理国情、省情监测等综合地图图集的设计、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陕西省地理国(省)情试点项目《陕西地理省情监测系列地图))在图集设计思路、地图编制方法等方面的探索,总结出了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制图表达的基本流程,并以地图形式直观地展示地理国(省)情监测成果,探索地理国(省)情监测要素的统计图型设计,尤其是动态信息的制图表达方法,为后期的地理国情监测图集的设计、编制及图幅内容编排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陕西省地理省情监测系列图》为例,总结专题地图表示方法在地理国情监测信息制图中的综合运用,尤其是把专题地图表示方法扩展到动态信息的制图表达中。通过对地理国情监测信息的制图表达,尤其是将动态信息的制图表达方法用于空间可视化,以及以地图形式直观地展示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探索地理国情监测要素的统计图形设计,为地理国情监测信息制图表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陕西省地理省情的历史和现状分析,结合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技术装备和人才能力,提出了开展陕西省地理省情监测试点的重要性,并对做好地理省情监测试点工作、相关标准的制定及工作机制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按照国家统一技术指标采集地表覆盖要素和地理国情要素,查清人文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开展全省地理国情信息统计分析,建立覆盖全省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本文重点在影像资料分析与利用、国情资料搜集、作业水平提高、过程图面检查、自动检查、人机交互检查等环节总结数据质量控制的方法和要点,保证成果质量,为地理国情普查提供详实、标准、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是国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然地理国情、人文地理国情、经济地理国情的普查和监测等内容。总结中国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和重点专题国情监测的成果,提出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新需求,并重点探讨了地理国情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表达创新。建议在国情内容中增加地面沉降和形变、地表透水性、人文和社会经济信息;在技术创新方面,提出自然地理国情监测要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通过众源数据验证各类地理国情的现势性,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开展地理国情更新。在地理国情的成果表达方面,提出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矢量和栅格数据模型可用于一体化表达国情数据、地理国情普查的统计成果和监测模型要面向用户需求发布通用指数。对地理国情的服务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基础性地理省情监测是在山东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对地理省情信息开展周期性定期检测,形成持续、稳定、标准和权威的时间序列化地理省情信息产品,建立常态化基础性地理省情监测机制,提供地理省情信息业务化、常态化服务,持续满足社会各行业对地理省情信息的共性需求,并为各项专题性监测提供基础性支撑。  相似文献   

9.
程雄  刘明川  肖莹  李昭 《测绘通报》2019,(4):107-110
我国已经发布的省级地理国情公报在表达内容上与全国公报进行了衔接,采用文字、表格及小比例尺专题地图相结合的形式,以全省的视角客观、概括地描述了基本地理省情,有的省还将重要地理省情细化到了下辖地市,但总体来说内容不够丰富。本文以武汉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公报图件设计为例,探讨了省级公报的内容和表达方法设计,以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公众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常态化推进,需要对监测的源头、方法、过程和成果进行监督管理,以保障监测成果的公正性,提高地理国情监测的权威性。本文在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基础上,从工作保障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两个方面展开,探讨重庆市地理国情监测管理体系框架,旨在指导重庆市地理国情监测工作顺利、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11.
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包括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和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两大方面。从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的目标出发,提出通过建立空天地众源动态观测网络,实现众源数据动态获取和观测,开展基础性、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建成地理国情信息时空数据库,在其基础上开展时空分析与数据挖掘,进行网络化地理国情信息发布与服务,形成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支撑体系和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2.
结合陕西省地理省情监测试点工作,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基础上获取教育、医疗、交通设施、人口分布等专题信息,分析城镇不同行政管理区的资源格局,为推进城镇均衡发展规划提供服务,为后期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应用及拓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吕长广 《测绘通报》2012,(Z1):544-546
根据地理国情信息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将地理国情信息分为3个层级,根据不同的层级确定相应的监测责任主体,即地理国情监测、地理省情监测和地理市情监测,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形成地理国情监测体系的有机整体。阐述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保障地理国情监测顺利、有序、规范地开展,促进监测成果在各级政府与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的广泛应用和服务,迫切需要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标准化工作。通过对国外地理国情监测相关标准的情况进行梳理,并从已有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各专业部门专题信息调查/监测标准两方面对国内地理国情监测相关标准进行分析,为今后的地理国情监测标准化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胡菡  尹培培  范学峰 《地理空间信息》2019,17(7):45-47,95,I0001-I0002
以湖北省基础地理信息更新需求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省级基础地理信息和地理国情监测指标体系及其数据,得到其要素与属性的对应关系;从更新指标确定、要素匹配、变化识别、图形与属性更新等方面设计了一套利用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的技术路线;并以水系为例进行了实践。该方法不仅为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提供了思路和技术支撑,而且提高了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自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任务完成、准确摸清河南地理国情"家底"后,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按照"结合省情、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原则,按年度实施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同时以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持续深化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应用,提升地理国情信息服务能力,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空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  相似文献   

17.
周天祥 《东北测绘》2012,(3):221-223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已经有了很好的成果资料积累、技术基础和人才梯队,但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国情监测体系还需要科技创新和实践探索。目前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已取得的基础测绘成果及其与地理国情监测相关方面探索出的成功经验,准确把握地理国情监测的重点和难点,创新思维,勇于探索,破解难题,为全面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武汉市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收尾情况,包括总结表彰、成果归档、数据库与平台开发完善以及区级成果宣讲、平台部署和监测需求调研工作。介绍了监测准备情况,包括工作准备、技术准备、经费准备和生产准备,为实现从地理国情普查转向常态化监测奠定了良好基础。阐述了武汉市"十三五"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包括基础性监测、专题性监测、数据库与平台更新维护、统计分析与成果编研发布。就如何开展地理国情监测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从完善指标体系、创新专题监测等方面把握监测重点,从加强融合分析、成果编研和数据挖掘等方面深化成果应用,从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组织协调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保障措施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技术的长春市城区城镇化动态监测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以吉林省长春市城区为探讨的研究对象,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的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要求,阐述了在吉林省典型区域开展地理省情监测的意义及遥感技术在吉林省省情监测中的应用的优势和主要方面,并着重探讨了其中的城镇化监测研究思路,对利用RS、GIS技术对长春市城区进行土地利用遥感信息提取、分析长春市城区土地利用时空差异的各项指标、驱动因子分析、城镇化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研建等方面做了详细说明,并对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城市扩展强度、城市空间紧凑度等相关指数进行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20.
关于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国情监测是我国当前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测绘能力建设、推进成果应用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