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厦门港小型浮游生物对可溶性活性磷的吸收和再生通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32PO4^3-同位素稀释技术比较研究了厦门港3个站位4个季节表层浮游生物对可溶性活性磷吸收和再生通量。结果表明,SRP吸收和再生通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近河口的Ⅱ站SPR一最大且季节波动性大,位于港口外缘的1站SRP通量最小且季节波上;各站SRP通量变化的差异与其不同的理化环境有关。文中还研究探讨了浮游生物在不同季节、不同站位对SRP吸收和再生通量的变化特性及生态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2.
长江河口生态系统鱼类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与其所处水域的环境因子有密切的关系,它的变动受环境因子的变化和时空异质性的制约,而其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动最具代表性。研究证明,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对鱼类资源的补充,延续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尚无系统报道。本文就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研究做了阐述。三峡工程建设之后,通过改变长江径流来改变长江口水域的温度、盐度及其他非生物因子,同时由于非生物因子的变化,也引起生物因子的改变,从而使鱼类浮游生物优势种的组成和群落结构的生态性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可以影响到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补充,进一步改变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海洋浮游生物氮吸收动力学及其粒级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焦念志 《海洋与湖沼》1995,26(2):191-198
于1991年秋-1992年夏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网络站之一的胶州湾进行了4个季节的现场实验,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胶州湾浮游生物群落对两种主要源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动力学及其粒级特征。研究初步阐明自然浮游生物落在不同季节,对不同氮源的吸收特性和受控机制,首次在群落水平上给出不同粒级浮游生物氮吸收特征的定量描述,从而为新生产力研究,生态系能流分配和生源要素生物地化循环研究提供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4.
南黄海和东海浮游生物群落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南黄海和东海位于中国东部的陆架上,这个区域受江河迳流、大陆沿岸流、黄海冷水和黑潮水的影响,明显地反映出其水文、化学要素、浮游生物的分布都比较复杂.如果仅从浮游生物组成看,有暖温带的近海种,有半咸水河口种,有沿岸低盐种;也有外海热带种.它们构成了浮游生物各自的群落分布区,在群落之间由于水团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不同程度的混合,存在着一个群落交汇区.群落及其交汇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季节而有变化.本文根据1960年和1971年对南黄海和东海(东经127°以西、北纬27°-34°)进行渔场环境调查时,所获得浮游生物的样品,经分析后提出以下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7年12月、2008年3、6和10月对涠洲岛珊瑚礁生态区进行4个季度的调查资料,首次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各种形态P的含量分布、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礁生态区P的含量不高,作为主要环境评价因子的CDIP均在一类海水范围内;在所有形态P中,只有CTP和CDP具有春季>秋季>夏季>冬季的变化规律,其余形态P却各具特色;但4个季节P的存在形态均是以DP为主,占TP含量的74.65% ~88.96%;各种形态P含量的平面分布受风生流的影响极为明显,而且突出体现在CTP和CPP的含量分布上.相关分析表明,各种形态P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其中CDP与CDOP在4个季节均以显著(p<0.05)以上的正相关出现,但只有春夏季成为CTP的主导控制因子.涠洲岛珊瑚礁生态区各种形态P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主要突出体现在受风生流影响较大的CPP相关水平上.但各种形态P与浮游生物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却与浮游生物的兴衰有关,在浮游生物量较低的春季,各种形态P含量只对浮游植物丰度、均匀度、多样性指数和多样性阀值产生显著的正、负相关影响,而在浮游动、植物和初级生产力显著增加的秋季,所有形态P含量与浮游动、植物和初级生产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却主要集中体现在CPP和CDOP对浮游植物数量变化以及对浮游动物的总种数、丰度、多样性指数和多样性阀值的正、负相关影响上,与珊瑚礁生态系的元素循环和能量传递速率加快,P获得快速再生并对浮游动、植物和初级生产力起明显促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年4月、7月、10~月和2014年1月,分四个季节在桑沟湾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统计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四个季节中桑沟湾聚球藻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04×10~3~408.59×10~3个/mL、0.01~10~2.15 mg/m3,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21×10~3~99.64×10~3个/mL、0.31~149.46 mg/m3,异养细菌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34×10~5~50.16×10~5个/mL、6.68~10~0.32 mg/m3。四个季节中,夏季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高于其他季节。异养细菌对微微型浮游生物总生物量的四季平均贡献为62.11%,高于自养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占自养微微型浮游生物总生物量比例最高,平均可达86.85%。统计分析显示温度、叶绿素a和营养盐浓度是影响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上述结果为桑沟湾生态环境的检测和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于2018年1—11月对胶州湾海域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强壮箭虫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并运用聚集度指标法分析其聚集特征。结果显示,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中强壮箭虫年平均丰度值为17.92 ind/m~3,呈现冬季夏季春季秋季的变化规律;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中强壮箭虫年平均丰度值为41.17 ind/m~3,呈现夏季冬季秋季春季的变化规律。在水平分布上,2种网型中的强壮箭虫都在近岸和河流入海口附近有高丰度值。强壮箭虫在胶州湾海域呈聚集状态分布,强壮箭虫的分布与多种环境因子有关,其中温度和桡足类丰度是影响其分布的重要因素。浅水Ⅰ型网中的强壮箭虫大约是浅水Ⅱ型网中的2.3倍,对比历史资料发现,本次调查的强壮箭虫丰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研究中日黑潮合作调查(1986~1992年连续7年)在东海北部黑潮及其邻近海域采集的浮游生物样品,并就饵科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作概要总结.结果表明,调查区浮游动物生物量较低,年平均仅71.22mg/m3.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盐度是影响调查区浮游动物生物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动的重要因素.东海黑潮锋和对马暖流锋在200m等深线附近海域,从北到南把调查区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西部海域,生物量大于50mg/m3;在东部海域,生物量小于50mg/m3.不同生态类群浮游动物及其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基本上反映了调查区各个季节水文状况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生态零点调查四个航次的浮游植物样品,结果表明: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种数和细胞密度在时间尺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夏大于秋大于春大于冬,并且与环境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是温度、盐度和径流,而影响日变化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潮汐。  相似文献   

10.
南沙群岛渚碧礁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2002年5月的调查资料,对南沙群岛渚碧礁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平面分布、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分析。浮游动物鉴定有72种,其中挠足类种数最多,其次是浮游幼虫、毛颚类。浮游动物种类中多数是终生浮游生物,少数是阶段性浮游生物,个别是暂时性浮游生物。渚碧礁浮游动物群落的热带特征非常显著,多数种类属于热带外海生态类群,少数属于暖水沿岸生态类群。优势种相当突出,其中奥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orsinii占主导地位。渚碧礁浮游动物平均密度达840个·m-3,礁坪区与湖内的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差异很大,湖为礁坪的7倍多,两者的优势种也有明显差异。浮游动物垂直分布不均匀,主要密集于5—10m水层,因种类不同其垂直分布也有差异。礁坪的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昼夜变化显著,均呈白天减少、夜晚增加。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和浮游动物生态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