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甘肃中部雷暴天气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05年白银地区4测站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子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白银地区雷暴初、终日及雷暴出现日数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初日北部平原呈推迟的趋势(2.7 d/10 a),南部山区在其平均期(4月20日)附近上下摆动。雷暴终日北部平原呈提前趋势(-2.6 d/10 a),南部山区呈抛物线变化趋势,先升后降;雷暴初日变化北部平原较南部山区稳定,雷暴终日变化南部山区较北部平原区稳定,雷暴初日较终日稳定;雷暴初、终日北部平原对应的候平均气温阈值分别为9℃、11℃,南部山区对应的候平均气温阈值皆为6℃;雷暴日数“南多北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8-10 a的周期显著,其总趋势是减少的。  相似文献   

2.
那曲地区雷暴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6—2011年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所辖7个气象站的雷暴天气历史观测资料,综合运用天气学及线性统计方法、小波分析方法,分析那曲地区雷暴日数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那曲地区的雷暴日数存在显著减少趋势,减少趋势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变化倾向率为每10年减少5 d;那曲地区雷暴日数空间分布特征为北部多南部少,东部高山峡谷多于西部湖盆;雷暴日数高值出现在东北部,低值出现在东南部。季节分布为夏季最多,春、秋季相对较少,冬季很少出现雷暴;雷暴初日推迟,而雷暴终日提前,雷暴期有缩短趋势。多雷期、少雷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西伸脊点的经度位置、巴尔克什湖东部至青藏高原处高压脊和高原短波槽的位置和强弱上。那曲地区5—9月雷暴日数存在5~10年、20年两种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从不同时间尺度周期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那曲地区将逐渐进入多雷期。  相似文献   

3.
利用贵港市及周边邻近的气象站近30a(1981-2010年)的观测资料,采取统计学方法及GIS技术,对贵港市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贵港市近30a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3.4d,最多的年雷暴日数是100d(1983年),最少的年雷暴日数是57d(2009年),年平均雷暴日数呈明显减少的趋势;全年各月均有雷暴发生,各月雷暴日数差异大,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7月份;雷暴日大多集中在汛期(4-9月),雷暴出现频率达89.5%;其中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季节上,雷暴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在空间上,贵港市年雷暴日数自北向南逐渐增多;北部山区的年雷暴日数多在50-70d,中部多在70-80d,南部为80-90d。该研究可为贵港市雷暴的监测预警、评估以及开展防雷检测防灾工作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1961—2009年伊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伊犁10个气象站1961-2009年实测雷暴资料,运用EOF和小波分析等 方法,研究了伊犁雷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伊犁地区年均雷暴日数 为35.6 d,属中雷区,近49 a雷暴日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2)伊犁雷暴日数有着明显的垂 直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空间分布表现为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谷地,高值中心位于乌孙尔山脉南侧的昭苏一带,雷暴发生频率高的地区雷暴持续时间也较长;(3)5—8月为雷暴主要 发生期,占雷暴总日数的89.8%,其中6、7月雷暴出现频率最高,分别占雷暴总日数的 3O.O%、28.3%;(4)伊犁雷暴日数时间序列有着5—6 a、9一l2 a、2 a左右的振荡周期;(5)近 49 a北半球副高强度增强、面积增大并北扩是伊犁雷暴日数显著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13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的雷暴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雷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雷暴防护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年、年代雷暴日总体呈减少趋势,天祝的减少趋势尤为显著,递减率达-5.843 d/10 a,雷暴日的时间序列存在7~8 a的准周期变化。石羊河流域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3月下旬(永昌),其他均出现在4月上旬,终日最晚出现在10月下旬末(永昌出现在10月上旬初),平均雷暴期为100.4~171.3 d。6—8月是雷暴的高发期,雷暴日占年雷暴总日的70.7%~78.4%。雷暴的日变化明显,雷暴多发时段为12—22时,集中发生时段为13—17时,雷暴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0~40 min。石羊河流域雷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南部山区天祝雷暴日远大于其他各地,占总雷暴日的40.8%。随着雷暴站数的增多,区域性雷暴日迅速减少。石羊河流域雷暴防护等级划分为3级:天祝属1级防护,为高雷区;永昌和古浪属2级防护,为多雷区;民勤和凉州属3级防护,为少雷区。  相似文献   

6.
近57 a江苏省雷暴日时、空分布气候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刘梅  魏建苏  俞剑蔚  张备 《气象科学》2009,29(6):827-832
用江苏省74站点近57 a雷暴资料,统计分析了江苏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江苏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年代际差异较大,1980s前后是江苏省雷暴日数的转折点.江苏地区雷暴日数减少趋势主要表现在夏季和秋季雷暴日数的减少,而春季变化不明显.江苏地区每10 a雷暴日数减少约2 d左右.不同季节江苏雷暴的发生区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春季和秋季主要的发生区域位于江苏的南部,并且平均雷暴日均自北向南增多,夏季雷暴高值区向北推移到江苏的中部和淮河地区.在年代际变化中,年雷暴日数明显的正距平期主要分布在1970s中期以前,负距平期主要出现于1970s后期-1980s中期和1990s后期-21世纪初期.  相似文献   

7.
利用廊坊市9个气象站1964—2011年的雷暴日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趋势拟合和小波分析,研究了廊坊市近48 a来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周期性特征,并结合信息扩散法,进行了不同雷暴日数下的概率区划.结果表明:廊坊市雷暴日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均雷暴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约每10 a减少2 d;廊坊市雷暴月、季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雷暴主要发生在4—10月,其中夏季(6—8月)占全年的74.5%;中北部的雷暴日数明显多于南部地区;10a及以上周期在绝大部分地区具有全域性,而短周期3~5 a大多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随着雷暴日数的增大,雷暴发生高概率区逐渐北移,当雷暴日数异常偏大(>40 d)时,中部的部分地区也处于雷暴发生高概率区.  相似文献   

8.
新疆北部沿天山经济带雷暴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新疆北部沿天山主要经济区内16个站点1979年-2008年雷暴资料,分析了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其中包括雷暴变化趋势和振荡周期。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30a来北疆沿天山主要经济带西部区域的雷暴持续期缓慢上升,年平均雷暴日数在波动中减少。雷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自东向西递减。新疆北部沿天山主要经济带西部区域年雷暴日数明显多于东部,西部区域年雷暴日数相对东部区域变化幅度较大。年降水量与年平均雷暴日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年平均温度与年平均雷暴日有负相关。小波分析显示新疆北部沿天山主要经济带的东部和西部均具有明显的16a左右周期波动。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9-2008年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哈巴河、布尔津、阿勒泰市、福海、富蕴、青河等7个气象站雷暴天气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阿勒泰各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2~24d,西部比东部多,北部比南部多,高山地区较多,平原地区较少;雷暴天气集中出现在5~8月,各地雷暴的年变化都为单峰型,峰值在7月;各地雷暴日数年代际变化均为线性减少型;小波分析显示出各地雷暴年变化都存在16d的震荡周期;雷电灾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加重。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9-2013年贺州市4个地面观测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贺州市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贺州市属于多雷区,近45年来,平均雷暴日数为72.7天;年际变化较大,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平均10年减少5.4天;各月雷电活动具有明显的季、月变化特征,主要呈“单峰”分布,雷暴日数1-8月逐渐增多,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8-12月逐渐减少;初终雷暴日及初终间日数各地差异大;雷暴日数地域分布南部多于北部,盆地地形较易发生雷暴.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城市雷暴日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江苏省13个城市1961—2008年共48 a的雷暴日资料,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江苏城市年均雷暴日呈逐年下降趋势,雷暴日月变化呈单峰型,7月雷暴日最多,城市年均雷暴日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呈中部多,两端少分布,各城市历年雷暴日的变化也各有特点,江苏城市四季雷暴的空间分布随季节变化显著。同时应用主成份方法分析得出全省城市年雷暴日异常具有同步性,但江淮北部—淮北地区和江淮南部—苏南地区的城市年雷暴日异常呈反位相。各城市历年每月雷暴日出现概率变化特征与月均雷暴日变化一致,全省各城市在7月出现雷暴日的概率最高,但具体到全省每一个市雷暴日出现概率也有差异,苏州、无锡7月出现雷暴日概率只是略高于8月,而沿江及以北城市雷暴日主要集中分布在7月。  相似文献   

12.
利用西天山地区14个气象站1960-2010年雷暴资料和新疆雷电监测网2008年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天山地区雷暴和闪电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天山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呈东西多,南北少的形势。该区域年平均雷暴日数在17.3~85.5 d之间,并以2.7 d/10 a的速率减少。西天山地区雷暴日数的年变化呈单峰型,并在6-7月达到最大值。整个区域以正闪为主,正闪占总闪的比例达66%。该区域闪电电流强度在-130~+63 kA之间,负闪强度大于正闪强度。  相似文献   

13.
宿州雷暴气候特征及其灾变G ANN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宿州市5个气象站1957-2008年雷暴日观测资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宿州雷暴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雷暴与降水、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宿州属于多雷区,南部多于北部,南北相差3.21-4.65天;年际变化大,年累计雷暴日最多相差37天,初终雷及无雷期年际间振荡的幅度较为剧烈,52年来累计雷暴日线性减少的趋势明显,减少幅度为1.61-2.89天/10a;季分布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月分布呈单峰型,雷暴多集中在4-9月,以7月最多,12月最少;日分布呈单峰型,以16:00-18:00频率最大;多年平均月雷暴日数序列与相应的气温、降水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为了进一步预测雷暴的长期演变趋势,以埇桥为例建立了雷暴多发年份灰色人工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预测下一个雷暴多发年将发生在2025年。  相似文献   

14.
中国雷电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林建  曲晓波 《气象》2008,34(11):22-30
根据1970-2006年全国847站逐日雷暴日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雷电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雷电在发展阶段和消退阶段的路径变化.结果表明:全国雷电主要有4个多发区:南方区、高原区、北方区和新疆区;全国雷电日数呈下降趋势,高原区和南方区的下降趋势更明显;南方的雷电最早是3月份从江南中部往西往南辐射,然后再往北发展,高原的雷电由四川南部往北往西发展,而北方的雷电从华北东北部往东往南扩展.随着副高的季节性北跳三个区域的雷电在7月份连成一片,全国雷电范围达到最大,8月第2旬随着副高南撤各雷电区开始逐渐撤退,直到10月第1旬.全国雷电大都发生在4-9月午后到深夜(12-24时),其中15-17时和19-20时存在两个峰值,南方雷电发生时间最长,尤其是华南区雷电发生在3-9月,并有三个峰值,而北方区(包括新疆)雷电发生时间较短,主要集中在夏季,发生时段较晚,发生频次也明显偏低.雷电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为雷电的落区预报提供了宏观的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春夏季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0—2007年江西省87个地面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对江西冰雹、雷雨大风(风速≥17m/s)和强降水(雨强≥30mm/h)3种强对流天气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冰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年平均发生次数分别为13.7、181.4、123.8站次。冰雹和雷雨大风有明显的月际变化,冰雹站次峰值在3—4月,占总数的79.1%。雷雨大风站次有2个峰值,分别在7—8月和4—5月,占总数的44.3%和31.7%,且4月全省10站以上的大范围雷雨大风日数最多。自1990年以后,冰雹和雷雨大风呈逐年减少趋势。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6—8月,占总数的70.3%,大范围短时强降水过程日数8月最多。在地理分布特征上,冰雹丘陵、山区多,平原少,赣东北最少,并有6个冰雹多发区;雷雨大风东多西少,平原和河谷或峡谷地区多山区少,赣西北最少,有5个雷雨大风多发区;短时强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有5个高值中心。  相似文献   

16.
海南雷暴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背景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1966~2005年海南地区18个市、县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及NECP再分析资料和EOF分析方法,分析了海南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雷暴的年际变化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丰要旱现北部内陆地区多、南部沿海地区少的特点;全省雷暴集中发牛在4~10月,盛发期在5~9月;雷暴异常年5~9月平均大气环流与同期500 hPa大气环流特征的关系表现在雷暴频繁年低纬地区的位势高度距平场出现大范围的负距平.当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东,雷暴偏少年则副高较强,脊线偏西.不稳定凶子K指数和TT指数对海南的雷暴有一定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7.
江苏雷暴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江苏省1971-2000年全省地面测站的雷暴日记录,采用经验正交分解,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的雷暴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趋势,并用Morlet小波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雷暴呈逐年振荡减少的趋势;全区域变化一致,在此基础上,本省东南部与西北部的变化反相位;雷暴日变化存在一定的周期.本文对认识江苏省雷暴的规律、江苏省雷暴气候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