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GPS同步的大地电磁采集站标定信号发生器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基于FPGA与GPS同步的大地电磁采集站标定信号发生器.信号发生器在AT91 RM9200控制下产生0.093 75、0.2344、2.5、20、24 Hz共5种频率的与GPS同步的方波信号,利用方波丰富的奇次谐波一次标定多个频点.FPGA与AT91RM9200之间的通信采用自行设计的SPI接口,实现控制参数的传输.FPGA内部采用PicoBlaze内核作为控制核心,对控制参数进行分析处理,控制标定信号的生成和与秒信号前沿同步.合成的方波信号经光耦隔离后接入模拟通道电路.测试结果表明,GPS同步标定信号发生器能够正常工作,标定信号输出滞后PPS秒信号前沿小于1.5μs,带宽不低于10 MHz,幅值稳定,满足标定要求.  相似文献   

2.
多频供电波形与合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福升  林品荣 《地质与勘探》2003,39(Z1):142-146
多频发射技术是主动源电磁法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什么样的供电波形最好,一直是工程技术人员关心的问题.通过对典型供电波形频谱结构的研究,认为各频率成份能量相等的波形是最佳波形.介绍了基于DDS、CPLD和VHDL的多频波形合成技术,结合实例阐述该技术的软硬件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声波检测穿透信号波形变化规律和量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检测应用声学信息(声时、波幅、频率、波形)来判断被测介质的物性。前三个信息均有定量或半定量数学表达式为依据,波形还无法有定量解释。为寻求波形的变化规律,采用模型试块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证实:符合声学边界条件的均匀介质,接收信号的波形基本与发射的子波具有相似性,当介质中存在异物(缺陷)接收信号发生变异,可由斯奈尔定律、叠加定律作出解释,总结出一定规律,提出定量的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4.
可编程精密差动测量放大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由DAC电压衰减器作为集成运放反馈电路的低噪声、低漂移、高输入阻抗和高共模抑制化的可编程精密差动测量放大器。LCD显示模块为控制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实时显示放大倍数,并提供GAL可编程逻辑器件构成键盘编码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钻进过程自动节能与保护微机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钻进过程自动节能与保护微机控制系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史玉升1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系统组成:该系统主要由电源、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接口电路、键盘、传感器、双向可控硅、降压起动装置等组成.见图1。工作原理:无论是超载、卡钻、断相还是轻载,都会使电动机的...  相似文献   

7.
单片机低频信号发生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利用单片机控制,采用频率锁相技术实现的低频信号发生器的软硬件结构及工作原理。该信号发生器能输出正弦波、方波、三角波、锯齿波四种波形,具有频率和幅值控制方便、准确、稳定度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一、绪言 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规定“一九九○年底以前要完成向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过渡”。各出版社已相继发出通知,从1986年起出版的书刊中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制定的,包括六部份内容;(l)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见表1);(2)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见表2);(3)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见表3);(4)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见表4);(5)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6)由词头和以上单位所构成的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词头见表5)。  相似文献   

9.
徐世武  谢忠  黄志超 《地球科学》2006,31(5):624-630
多年来作为国土管理工作重要依据的空间数据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更新交换, 上下级之间数据不能同步, 以至各级审批节点只能进行费时、费力的“定性”审批.通过对国土资源数据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树状层次结构数据中心部署模型, 详细分析了数据中心体系模型和数据中心交换模型; 在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表文件级更新和地理实体全球唯一编码的记录级数据更新方式, 完成了异构数据更新和传输子模块的设计, 实现了多级分布式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更新机制.实践表明, 在湖南省国土资源多级数据交换体系中成功应用后, 省厅与长沙市局之间能够远程动态实时交换空间数据, 实现了政务审批工作从定性粗放到定量精细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高温后花岗岩巴西劈裂抗拉实验及超声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金属超声检测分析仪和液压伺服试验系统装置,研究不同温度(25 ℃~1 000 ℃)作用后花岗岩的超声特性,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花岗岩的劈裂抗拉强度。结果表明,(1)高温后花岗岩的纵波波速、超声波形以及劈裂抗拉强度都与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2)随着温度的增高,花岗岩试样的纵波波速和劈裂抗拉强度逐渐减小,经历1 000 ℃高温后,纵波波速下降90%,劈裂抗拉强度下降65%,并且,纵波波速和抗拉强度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3)超声波波形随温度升高由整齐变混乱,由密集变稀疏,尤其在800 ℃波形变化最明显;(4)花岗岩试样的热损伤不断增加,经历1 000 ℃热损伤后,试样的脆性增加,变得轻脆易碎。  相似文献   

11.
CRUST AND UPPER STRUCTUR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 FROM SURFACE WAVEFORM INVERSION  相似文献   

12.
桩-筏复合地基是控制高速铁路等路基工后沉降的一种常用地基处理技术,然而针对其在不同振动波形荷载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对比研究相对较少。基于大型模型系统,开展砂土地基中单桩桩-筏复合地基大比例模型试验研究,着重分析不同振动波形加载下单桩桩-筏复合地基的累积沉降、桩底-桩侧土动土应力比、加速度及速度传递等变化规律,初步探讨振动波形对单桩桩-筏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M波振动波形对地基累积沉降的影响较正弦波振动波形对地基累积沉降的影响略大一些,对桩底-桩侧土动应力比的影响则反之;振动响应加速度和速度随着加载频率及振幅幅值的增大而增大。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单桩桩-筏复合地基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井孔声场二维谱的数值计算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介绍了井孔声场二维谱计算方法,实现了井孔声场二维谱的数值计算。通过对硬地层和软地层两类地层的模拟计算,得到硬地层和软地层的二维谱的分布图以及井孔中接收到的声压波形。根据对两类地层二维谱的分析,表明纵波(首波)、横波和泥浆纵波的声幅较小,频散不明显。斯通利波的频率范围较低,频散较弱。伪瑞利波频散较强、幅度较高,软地层不存在伪瑞利波。泄漏模对应的模式波,是一种几何衰减波,在声场传播中具有衰减快,频散性较强的特征。利用二维谱分析井孔声场,能够将复杂的声波传播特征用图像表现出来,具有直观、形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地震波形状描述技术及其在地震相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波的波形变化及其分布规律,是重要的地震参数之一。对地震波形中包含的地质信息加以分析和应用,将有利于提高储层预测,油藏描述精度和钻探成功率。以波形的形状进行分类,并进行地震相和沉积相分析,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地震属性分析的方法技术。在这类技术中,其核心是波形的形状描述和刻画技术。这里以Stratimagic软件为例,通过对构成地震波形状的主要参数(振幅、相位、频率)对其波形状变化影响的细致分析和比较,总结出了可以利用地震波的形状变化规律及形状描述方法,探讨了依据该波形形状分类在地震相分析中的效果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爱武  张卫 《工程地质学报》2017,25(6):1395-1404
利用GCTS动态空心圆柱扭剪仪,基于正弦波和方波两种波形循环荷载作用,考虑围压、振幅、频率及振次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构性软黏土动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动应力低于土体结构屈服应力时,波形对动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整体形状影响很小;动应力超过结构屈服应力时,应力-应变关系都呈软化型,方波软化程度高。同条件下,方波累积变形量总是大于正弦波。波形对孔压变化有影响,正弦波作用下孔压值总是大于方波。振幅对于孔压变化的影响表现为:稳定型幅值时上升速度快,数值也大于临界型幅值作用下的孔压值,即临界型幅值作用下的孔压滞后现象严重。屈服应变与动强度都随振次的增加呈减小趋势,最终都分别趋于一定值,最终数值大小都与波形有关,前者正弦波小于方波,后者正弦波大于方波。  相似文献   

16.
循环荷载下砂岩疲劳损伤过程的声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系统研究了砂岩在单轴受压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损伤特性,配合智能型超声波检测设备及损伤在线实时监测系统,对砂岩试件在疲劳损伤过程中的声学参数(超声波速、时域波幅、波形)进行了实时的测量及详细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循环加载过程中横向超声波速随损伤的发展变化比较敏感,呈现有规律的倒S型三阶段衰减现象,可以客观地描述砂岩的疲劳损伤特性及直观地反映疲劳损伤的各个阶段;超声波时域幅值在砂岩疲劳损伤过程中变化不稳定;波形在砂岩损伤过程中从有规则的纺锤形逐渐发生畸变,波形相关系数随循环次数的增长呈现整体下降趋势。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声学数据在疲劳损伤过程中的应用,从声学角度探讨了岩石疲劳损伤过程的微观机制,为进一步选择声学参数进行岩石疲劳损伤过程的跟踪识别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振动试验台系统研究循环荷载作用下含软弱夹层岩体的疲劳损伤特性,结合超声波检测仪和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对疲劳损伤过程中缺陷岩体声学参数进行实时的监测和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疲劳周期内,不同损伤阶段超声波波速变化最为敏感,呈倒S型衰减规律;波形在损伤过程中从近似半圆形逐渐发生畸变,波形相关性系数总体上随循环次数比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超声波波幅在疲劳损伤中期波动较大,频域最大幅值和主频变化特征曲线规律不明显,仅在临近破坏时才表现出快速下降趋势,无法对其真实频域特性进行有效分析和识别。最后,基于超声波波速定义损伤变量,提出以Logistic方程的逆函数形式或4次多项式方程来描述含软弱夹层岩体疲劳累积损伤演化方程。研究成果可为各类振动环境下边坡的疲劳稳定性评价和加固工程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Flow pulsations in two-phase and single-phase near-critical fluids are considered as a possible source of ultra-low-frequency seismo-electromagnetic variations. The conditions for generation and suppression of density wave instability in the crust are analyzed and the surface electromagnetic effect due to streaming potential generation is estimated. The upper limit of amplitude of magnetic field variations due to density wave instability is about 0.1 nT for single-phase supercritical and 1 nT for two-phase flow oscillations in the frequency range \(10^{-4}{-}10^{-2}~\) Hz for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s and spatial scales possible during strike slip events. The signal is characterized by a decaying amplitude with typical relaxation time of about several quasi-periods. The possibility of generation of very low-frequency flow pulsations in two-phase fluids via individual bubble evolu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external acoustic wave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龙平  王观石  胡世丽 《岩土力学》2015,36(6):1807-1814
利用傅里叶级数计算任意函数形式的弹性纵波垂直通过非线性结构面的透射波和反射波的速度波形。采用双曲模型描述结构面的变形特性,基于位移不连续模型,结合波振面处动量守恒定律,推导了弹性纵波垂直通过非线性结构面的基本方程。假设应力波在含结构面岩体中传播时,结构面的存在不改变应力波波形函数的最小正周期,运用傅里叶级数理论和周期延拓方法,得到了任意函数形式的弹性纵波垂直入射时透射波和反射波速度波形的傅里叶级数解,并验证了傅里叶级数解是合理的。利用傅里叶级数解,分析了单一频率的正弦谐波入射至结构面时,透射波中各阶谐波的振幅和相位与谐波阶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各阶谐波的振幅与阶数呈负指数关系衰减,前7阶谐波振幅的衰减指数为谐波阶数的二次函数,当谐波阶数大于7时,衰减指数为谐波阶数的一次函数;各阶谐波的相位与谐波阶数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研究羽状流地震响应特征以及羽状流气含量反演,利用实际羽状流地震偏移剖面中单道和多道地震数据,首先进行地震波时域波形特征分析以及地震波场频谱特征分析,羽状流时域波形呈现出散射波动特征,其频谱较宽,表现出开叉较多的散射波频谱特征.然后通过已有气含量与振幅属性关系模型反演气含量,提取羽状流地震频谱参量.最后进行羽状流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