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纪念加加林:俄可能20年后建成月球基地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实现了人类的第一次太空之行.加加林的开创性壮举仍是俄罗斯这个国家太空计划登峰造极的成就,也是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2011年4月5日,俄罗斯“加加林”号载人飞船携带3名俄美宇航员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2.
2010年11月2日,“国际空间站”迎来了长期载人航天飞行10周年纪念日。截至2010年11月2日上午,已有196人次进入“国际空间站”,该空间站已绕地球运行57361周,飞行里程达24亿千米,已进行600多项研究和技术研发试验,其中很多试验促进了医学发展以及人类对宇宙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美国航空航天局2008年1月11日宣布,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于2月7日发射,把欧洲空间局建造的哥伦布号实验舱(Columbus Laboratory Module——CLM)送上“国际空间站”;奋进号航天飞机将在3月中旬发射,把日本希望号实验舱的实验后勤舱增压段送上“国际空间站”。这两次飞行任务完成后将大大增强“国际空间站”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4.
2006年世界空间活动是比较平稳的,其中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等都有一些亮点,尤其是美国航天飞机恢复飞行建造“国际空间站”、第一位太空女游客上天和欧洲斯玛特-1探测器撞月等活动,在全球产生了一定影响。不过,俄箩斯、印度的航天活动因失败而蒙上了阴影。  相似文献   

5.
2009年9月11日,日本首枚H-28火箭把日本首艘HTV货运飞船送上太空,然后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这是日继为“国际空间站”建造最大的实验舱希望号之后,对“国际空间站”工程的又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句话新闻     
《天文爱好者》2008,(8):18-18
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航天机构和欧洲航天局的负责人17日表示。国际空间站有望于2015年服役期满后继续运行,他们还承谣继续加强空间站的后勤补给,以延长它在太空中的运行时间。有涠查显示,国际空间站在2015年后的运行“没有很大的技术困难”。国际空间站项目于1998年正式开始建设,  相似文献   

7.
空间碎片对人造卫星和飞船的威胁日益增长.为了保持一个安全的空间环境,需要寻找成本低而又准确的空间天体探测和追踪方法.前些年,使用射电望远镜作为被动雷达,探测空间碎片反射的调频广播信号的可能性已经被讨论过,并且月球和国际空间站反射的信号已经被默奇森大视场射电阵(MWA)探测到.介绍MWA探测到的卫星反射广播信号事件,论证MWA有能力探测600 km高度处0.1 m量级大小的空间碎片,位置误差在10 km左右.  相似文献   

8.
对高轨空间碎片进行了观测模拟。在观测模拟中,分别选取南京和云南两个观测站;采用2种跟踪方式:跟踪恒星和跟踪卫星;对于同一地理经度上的同步卫星进行了观测;提供了发现新目标的方法;并给出了新目标的初轨。这为我国空间碎片的数据库的建立作了有益的尝试,对于卫星和航天器的飞行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将发射“北斗”导航卫星,欧洲也将发射两颗“伽利略”导航试验卫星。中国导航卫星在近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2月3日,中国战功发射第4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同年4月14日,又成功发射了首颗“北斗”导航卫星[又明北斗导航卫星--M1(COMPASS—M1)]。这次发射的卫星飞行在高度为21500千米的中圆轨道,它标志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新的发展建设阶段。据悉,2008年中国还将把“北斗”导航卫星送上太空,另外。2005年7月28日,中国与欧盟就“伽利略“计划签署了3份应用项目合同.成为首个加入“伽利略”计划的非欧盟国家,拥有这一系统的部分所有权和全部使用权。  相似文献   

10.
国际空间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太空科技合作项目。从建造到完成,需要进行至少50次航天发射(其中美国航天飞机41次,俄罗斯9次),将各种组成空间站的舱体运到太空,再把它们组装起来,整个工程耗资950亿美元,预计到2006年才能最终建成。虽然国际空间站还在建造之中,而由太空美术家描绘的空间站的画面,提前给人们领略  相似文献   

11.
近年,美国通过对“国际空间站”航天员进行的研究表明,长期太空失重飞行会使航天员工作负荷能力下降(40%以上),肌肉日渐萎缩,30~50岁航天员的肌肉能退化成80岁以上老人的肌肉。即使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中一直锻炼身体,但失重状态对骨骼肌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仍将极大地威胁长期在太空飞行的航天员。不过,航天员在太空中有个好胃口对保持身体正常机能很重要。这项研究成果在9月公布于英国《生理学杂志》。  相似文献   

12.
2011年7月8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Atlantis)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39A发射台升空.有超过100万美国民众到现场观看。因为这不仅是阿特兰蒂斯号第33次发射,航天飞机第37次前往“国际空间站”,航天飞机第135次升空,还是航天飞机的最后一次飞行。此后,航天飞机全部退役,永远退出太空舞台,持续30年的航天飞机时代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13.
庞征 《天文爱好者》2011,(12):86-89
2011年11月9日零点16分,北京时间凌晨4点16分,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搭载俄罗斯“火卫-- -土壤”探测器,在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仅仅7个小时后,北京时间9号中午11点左右,俄联邦航天署发布消息。“火卫-- -土壤”探测器及其所搭载的中国“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意外,它们未能按计划实现变轨,结果导致此次火星卫星探测失败。  相似文献   

14.
国内最早知道这种现象的人应该是现在的北京天文馆朱进馆长,他2003年5月在水木清华天文版转了一条国外卫星观测讨论组的消息,内容大概是有人说一晚上看到了五次国际空间站,于是这个讨论组里就叫这个现象为国际空间站马拉松(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Marathon)。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08年5月11日向媒体披露.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国防科技工业发挥高技术优势,为抗震救灾做出独特贡献。目前,中国共有九种型号十五颗卫星为抗震救灾提供支援参与抗震救灾的卫星包括“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资源”系列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遥感”系列卫星、“北京一号”小卫星等.这些卫星正源源不断地将重要信息汇集到抗震救灾指挥部  相似文献   

16.
在经历了260天的“密闭飞行”后,2011年2月18日,身穿32千克白色模拟火星服(经改装的海鹰-E)的中国志愿者王跃与俄罗斯志愿者斯莫列耶夫斯基一起走出位于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的的模拟火星登陆舱,成功踏上模拟火星表面,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相似文献   

17.
四十多年来,美国进行的每一次空间对接都是在航天员的参与下完成,而俄罗斯现已掌握航天器间的自动对接技术,其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都能与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进行自动对接。所以,美国一直在努力攻克这项非常有用但难度较大的技术,2005年4月15日下午1时21分,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了"自主交会技术验证"飞行器,其英文原文为Demonstration of Autonomous Rendezvous Technology,缩写为DART,它是第一个用于这方面研究的飞行器。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0月9日,由于俄罗斯“第聂伯”(Dnepr)运载火箭发生故障。欧洲首颗“极地冰层探测卫星”——极地冰层探测卫星-1(CryoSat-1,又译克里塞特-1或冷卫星-1)箭毁星亡。但欧洲空间局没有气馁,在与俄罗斯一起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后,又鼓足干劲,制造了极地冰层探测卫星-2。并于2010年4月8日利用俄罗斯“第聂伯”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相似文献   

19.
“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话说明了太阳对地球上一切生命的重要性。但是,太阳活动特别是太阳风暴也会影响甚至破坏地球环境,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例如,它会对现代尖端技术的试验和实施进行“捣乱”,会使航天器的控制系统和传感器失灵,会对高纬地区飞行的旅客和乘务人员构成辐射威胁。不少学者的统计和研究结果认为,地球上的自然灾害、人类的某些流行疾病也受太阳活动的影响。椐国际天文机构预测,2000年是第23太阳周的高峰年,我国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太阳射电组的专家证实,从2000年3月起,太阳活动已进入新一轮的“极大年”,它对人类的影响可…  相似文献   

20.
《天文爱好者》2009,(5):65-67
欧洲航天局于2009年3月17日用俄罗斯火箭轰鸣号发射了“地球重力场和静态洋流探测”(Gravity field and steady-state Ocean Explorer——简称GOCE)卫星。GOCE——也译为重力场和稳恒态海洋环流探索者,属于“地球探索者”系列卫星的首颗,可对地球的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冰冻圈和地球内部进行最前沿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