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计算了由太阳系大行星轨道运动引起的日心相对于太阳系质心的轨道运动角动量变化率j_⊙,在理论上对j_⊙作展开,表明它存在多项短周期变化,与太阳黑子资料的分析结果相比较,两者结果是符合的,它们具有一致的谱结构。因此,行星的轨道运动对太阳黑子活动存在动力作用的可能性又进一步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本采用国际时间局(BIH)和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提供的日长变化序列(LOD)和美国气象中心(NMC)及日本气象厅(JMA)推导出的大气角动量(AAM)来重新检测固体地球和大气之间的季节性差异。从4种滤波序列中发现由AAM推出的LODatm周年变化高于观测的LOD约17%,而LOD的半年振幅变化超出LODatm的约30%。本还讨论了几种因素,例如洋流中季节性变化,气象中的系统误差,平流层风的贡献,核的惯量矩作用,空气质量的重新分布补尝及其他未知的激发源来解释它们之间不平衡,今后10年,在研究角动量不平衡中,将用固体地球-大气-海洋动力学系统来代替简单的固体地球--大气的两体动力学系统。海洋对这季节性不平衡可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大气角动量资料源的变化对研究日长变化激发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虞南华  郑大伟 《天文学报》1998,39(2):122-130
本文采用1979—1995年间由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观测和归算的日长变化(△LOD)序列,以及由美国国家气象中心(NMC)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利用全球气象资料各自归算的大气角动量(AAM)序列,重新分析、研究和估计了大气对△LOD的激发作用,比较了上述各个大气角动量序列对△LOD激发贡献,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NCEP/NCAR用同化后的全球气象资料重新归算的AAM序列比原来NMC的序列具有系统均匀化、噪声小和分辨率高的特点,以及和日长变化的符合度更好.2.采用NCEP/NCAR重新归算的AAM来研究大气在从亚季节性到年际时间尺度上对非潮汐△LOD的激发贡献,得到进一步改善的结果,尤其是在准两年时间尺度上.但是大气仍不能解释全部△LOD化,可能存在其它激发源.3.大气对△LOD高频潮汐项的估计值影响较小,并从△LOD中解算出周年和半年潮汐参数估计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4.
大行星轨道运动与太阳黑子数的中长周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不同序列的太阳黑子数资料作了分析研究,计算得到了可能的太阳黑子活动的中长周期变化,并分别与由大行星轨道运动引起的日心轨道角动量变化的周期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具有比较一致的谱结构。基于本文的讨论和文[17]的结论,我们进一步认为大行星轨道运动是太阳黑子数周期性变化的可能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了激变双星中较冷次星的星风在磁场耦合作用下造成的角动量损失,以及对激变双星演化的影响。本特别注意到双星成员的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应该与单星情况明显不同,这就是:双星成员的星风物质损失受到潮汐效应和系统自转效应的影响而增大,同时双星成员的角动量是由轨道角动量和自转角动量所组成,并且轨道角动量远大于自转角动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次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很小,星风的速度也不大,因而磁滞效应造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激变双星中较冷次星的星风在磁场耦合作用下造成的角动量损失,以及对激变双星演化的影响。本文特别注意到双星成员的星风物质损失和角动量损失应该与单星情况明显不同,这就是:双星成员的星风物质损失受到潮汐效应和系统自转效应的影响而增大,同时双星成员的角动量是由轨道角动量和自转角动量所组成,并且轨道角动量远大于自转角动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次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很小,星风的速度也不大,因而磁滞效应造成的角动量损失极小,不能成为驱动周期大于3小时的激变双星演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用Kalimeris等人提出的分析周期新方法对RSCVn型双星系统ARLac的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颗食双星的轨道周期在长期减小的同时也含有周期为47年、振幅为1.56×10-5天的周期性变化.对引起轨道周期变化(非周期性变化和周期性变化)的各种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求出了它们的关键性物理参量.研究表明该系统轨道周期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次子星周期性的磁场活动和由磁滞引起的角动量损失引起  相似文献   

8.
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提供的高精度日长序列△LOD(IERS(EOP99CO4),和由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对过去的气象资料进行重新分析和计算,提供的轴向大气角动量序列(AAM)来研究大气和带谐潮汐对地球自转变化(△LOD)中高频振荡激发的贡献。由Multitaper功率谱分析表明,△LOD序列在9.13d(天)、13.63d、13.66d、27.55d周期时呈现出比较强的谱峰,这些谱都在95%的显著性水平以上,有比较强的信噪比。从△LOD和AAM之差值序列谱分析结果及地球带谐响应系数k的估计,表明大气不是△LOD的高频变化的主要激发源。根据理论潮汐周期可知,有可能存在其它的激发源,如海洋对地球自转变化的激发。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傅燕宁  孙义燧 《天文学报》1997,38(2):119-128
本文研究振动盘中恒星的运动性质.所采用的势模型为它由一种具简单径向振动模态的Kuzmin盘和一种对数晕共同产生.得到的主要结论是:(1)恒星存在稳定且有序的近圆轨道;(2)盘振动对角动量较小的恒星及远离近圆轨道的恒星影响较大;(3)盘中大部分恒星的运动是有序的;(4)远离近圆轨道的恒星一般作混沌运动,并且最终可能逃逸,但在一个Hubble时间内实际逃逸的恒星比例较小;(5)盘振动可能是振动Kurmin盘中某些星团形成并长期维持的机制之一,盘振动幅度越大,盘中星团数目可能越多;在同一个星系盘中,角动量越大的星团数目可能越少.  相似文献   

10.
在椭圆轨道的致密双星模型作为周期性重复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s, FRBs)起源的基础上,考虑引力辐射对快速射电暴周期性行为的影响。这个双星系统包含一个具有强偶极磁场的中子星和一个磁化的白矮星。当白矮星充满它的洛希瓣时,物质将通过内拉格朗日点转移到中子星表面。由于角动量守恒,白矮星可能在一次爆发之后被踢开,接着在演化过程中由于引力辐射再次充满洛希瓣,实现再次爆发。这种情况下,快速射电暴的周期对应于双星轨道周期Porb,而它与两次质量转移时间间隔Δt之间的关系是能否显现周期性行为的关键因素。很明显,Δt≈Porb或者Δtorb是周期性行为显现的必要条件。反之,如果Δt>>Porb,周期性将很难观测到。结果表明,只有相对较长周期的快速射电暴才能显示周期性行为,这表明目前仅有的两个周期性快速射电暴都对应于较长的周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1947 ~1990 年加拿大Ottawa 的2800 MHz 太阳射电流量与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的角动量变化率dL/dt 做线性相关,当迟滞时间τ~3 年得相关系数为0 .822 ,线性相关置信水平远大于99 .9 % 。本文还用同期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与太阳角动量变化率dL/dt 做线性相关,当迟滞时间τ~2 - 3 年得相关系数为0 .829 ,其置信水平亦远大于99 .9 % ,证实了董士仑在1997 年在天体物理学报发表的结果(1900 - 1980 年,τ~2 年,相关系数为0 .81)  相似文献   

12.
王龙  周洪楠 《天文学报》2002,43(3):302-326
选用银河系中29个累积光谱型为F型的球状星团样本。根据它们的视向速度,绝对自行等参数,归算处理后得出了各样本星团的空间分布和运动速度。并以此作为初始条件,在给定的3种银河系引力势模型中,采用数值积分方法计算出各样本星团的运动轨道。计算结果表明:(1)大部分样本星团都位于银心距5kpc-10kpc的范围内,相对于银心呈球对称分布,它们的速度也呈椭球分布;(2)29个样本星团按其金属度大小和基本性发类,可分属HB和MP两个次系,且样本星团数随金属度[Fe/H]而变化,在[Fe/H]=-1.6处出现一个峰值;(3)所有样本星团的轨道运动都呈周期性,大都在一个有界而不封闭的周期轨道上运动,其最大银心距大都在40kpc以内。不同的引力势模型对球状星团轨道的具体形态影响不大,在给定的引力势模型下,当某些星团的运动轨道穿越距银心1kpc附近的区域时会出现“混沌”行为。而样本星团的金属度与其轨道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4)29个样本星团的轨道半长轴、远银心距和方位周期随金属度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轨道偏心率与金属度有关,对于所选的晕族样本星团而言,大约有24%的样本星团的轨道偏心率低于0.4,不同的引力势模型对近银心距、偏心率和参数的不确定度等量影响较小,但是对远银心距、径向周期和方位周期等参数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太阳质量变化对小行星轨道根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变质量天体力学方法研究了太阳质量变化对小行星轨道根数的影响,质量变化包括因光子辐射和太阳造成的质量损失以及因太阳吸积周围星际物质造成的质量增加两个联合因素,利用Gylden-Meshcherskii(G-M)型变质量天体轨道根数变化方程的一阶和二阶解对7颗小行星轨根数的长期和周期性的影响作了数值计算,在一阶解中太阳质量流失对小行星轨道半长轴,轨道偏心率和近点辐角的变化率产生增大作用,而质量吸积起减小作用,在二阶解中两者起到增大作用,不过质量流失不大于质量吸积的作用,故总的趋势是使半长轴,偏心率和近点辐角的变化率增大。  相似文献   

14.
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提供的高精度日长序列ΔLOD(IERS(EOP99C04),和由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对过去的气象资料进行重新分析和计算,提供的轴向大气角动量序列(AAM)来研究大气和带谐潮汐对地球自转变化(ΔLOD)中高频振荡激发的贡献。由Multitaper功率谱分析表明,ΔLOD序列在9.13d(天)、13.63d、13.66d、27.55d周期时呈现出比较强的谱峰,这些谱都在95%的显著性水平以上,有比较强的信噪比。从ΔLOD和AAM之差值序列谱分析结果及地球带谐响应系数k的估计,表明大气不是ΔLOD的高频变化的主要激发源。根据理论潮汐周期可知,有可能存在其它的激发源,如海洋对地球自转变化的激发。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广义相对论讨论了黑洞吸积盘内边缘半径r(ms)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吸积盘的中心黑洞在由Schwarzschild型向极端Kerr型演化的过程中,黑洞的角动量变化对r(ms)的影响始终比黑洞的质量变化对r(ms)的影响大。在此过程中r(ms)始终是连续、单调减小的。本文得出r(ms)对时间变化率的取值范围,并对其物理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用带通滤波方法从日长变化(LOD)、南方涛动指数(SOI)和Nino各海区海面温度异常变化(SSTA)等资料中提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分量,研究了Nino3.4海区SSTA的年代际分量对ENSO事件的调制作用.研究发现,除了年际分量之外, SSTA的年代际分量对ENSO事件的表征和监测有重要影响.当ENSO事件比较强时,SSTA年代际变化分量的作用倾向于使ENSO事件的时间延长,并使事件的极端温度增大;当ENSO事件比较弱时,在SSTA年际变化中没有检测到的事件,可借助于年代际变化分量的调制作用得到检测.还研究了SSTA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与SOI、热带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异常(SLPA)和信风异常(TWA),以及大气角动量(AAM)和海洋角动量(OAM)轴向分量(χ3)的相应变化之间的频谱相干性.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SSTA与LOD、SOI、SLPA、TWA、大气角动量的轴向分量(χω3,χpib3和χωpib3)和海洋角动量的轴向分量(χv3和χv bp3)等都有密切关系,其中以SOI、SLPA、TWA和χω3与SSTA的关系更加显著;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SSTA与SOI、SLPA、TWA、χω3以及χω v3的关系更为密切,与LOD、大气压(χpib3)和洋底压强(χbp3)的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讨论了在Blandford-Znajek过程中吸积盘中心黑洞的角动量和质量的总变化率与质量吸积率和能量提取率之比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BlandfordZnajek过程对黑洞吸积盘内边缘半径r_(ms)演化的影响,并证明在此过程中中心黑洞的熵总是增大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三体系统的长期共振效应,有助于了解系统的稳定性。在雅可比坐标系下建立了第三体摄动一般运动模型,将摄动函数按照半长径之比展开到十六极矩。通过对摄动函数进行轨道双重平均,消除了内外轨道的短周期项。基于限制性三体模型,分别在内摄和外摄两类情形下进行讨论。外摄情形下十六极矩项对系统结构的演化只有微弱的影响,而内摄情形下系统会出现新的共振和混沌现象。在圆型内摄情形下,系统出现了类似于Lidov-Kozai效应的近点共振。区别于Lidov-Kozai效应只在近心点幅角ω2=±90?时可能存在平衡点,十六极矩近似下,在ω2为0?和180?时也可能存在平衡点。角动量Z轴分量的取值会影响共振平衡点的数量、位置和稳定性。在椭圆型内摄情形下,系统在十六极矩近似下激发出新的轨道翻转,且翻转没有周期性,呈现混沌现象。十六极矩近似下的轨道翻转明显区别于八极矩近似下的轨道翻转,特别是,当半长径之比相当大时,十六极矩近似下偏心率的振幅明显大于八极矩近似下偏心率的振幅。  相似文献   

19.
闫昊明  钟敏  朱耀仲 《天文学报》2005,46(4):452-459
大气相对固体地球的运动产生大气相对角动量,它的变化可以激发地球自转多时间尺度的变化.计算大气相对角动量现在采用两种不同的垂直积分高度,一种为从地形表面积分到顶层大气,称之为SP方法;另一种为从1000hPa积分到顶层大气,称之为BP方法,对采用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大气相对角动量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应用欧洲中距气象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大气再分析数据,重新研究了大气相对角动量变化的时空特征.通过对大气相对角动量季节平均,季节振幅和时空特征的分析,得出ECMWF和NCEP的大气相对角动量变化对地球自转周年极移的影响,在亚洲季风区域和南极洲区域差别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钡星系统轨道根数分布及丰度的Monte-Carlo模拟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星风质量吸积的角动量守恒模型,用Monte—Carlo方法研究了普通红巨星双星系统和钡星的轨道根数的变化规律,由于钡星系统是由普通红巨星双星系统演化而来,因此钡星系统的轨道偏心率及周期的分布显示了经过质量吸积后双星系统的最终轨道特征。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星风吸积过程的进行,在星风质量损失阶段系统轨道半长轴将增大,导致轨道周期增大,而偏心率变化不大,由此可以解释普通红巨星双星系统和钡星系统的轨道根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情况以及钡星重元素丰度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