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古代的恒星位置观测,用矩阵转换方法计算了1800颗亮星从公元前1051年到公元2050年的平位置(每世纪给出一值)赤道和黄道坐标。文中讨论了计算方法,介绍了计算过程、资料来源和精度估计,给出恒星目录及几颗星的例表和例图。  相似文献   

2.
每年在10月至12月期间,北半球的居民在晚上8点钟前后,面向南方天空.遥望头顶方向,可看到四颗亮星构成一个巨大的四方形——即飞马座,在飞马座的东南方,有几颗小星(ω、λ、κ、γ、θ星)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这就是双鱼座的一部分,称为“西鱼”;靠近仙女座的几颗暗星(σ、τ、π、φ、χ等)构成另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是双鱼座的另一部分,称为“北鱼”。双鱼座的西鱼和北鱼排列成一个巨大的V字形,仿佛是连接两条鱼尾巴的丝带。V字的每一边象征着一条鱼,连接点是V字形尖端的α星。  相似文献   

3.
当你在冬季观望星空,别忘了仔细欣赏一下金牛座。沿着著名的猎户三星向西北方天空延伸,很容易找到一颗颜色发红的1等星,它的中国名称叫“毕宿五”(金牛座α星)。由毕宿五及其附近六七颗星组成了一个类似“V”字的形状,即金牛座(Taurus)。金牛座是冬季星空的代表性星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苏联测地星表(CGS)进行了较全面的统计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统计了CGS星表的内部精度,并分析了该星表的误差分布特性.主要结果列于表3和表4.2.利用1098颗CGS和FK4_(sup)的公共星,计算了CGS与FK5星表的系统差.CGS星表相对于FK5星表的系统改正,分别列在表7-9中.3.CGS星表中恒星位置和自行参数误差较大(相对于KF5星表)的一些星,分别列于表10.1、表10.2和表11.对这些大的误差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在这基础上我们指出了在使用CGS星表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有些恒星上观测到它们的光亮骤然发生变化,例如和太阳隣近的红矮星(鲸鱼UV型)和属於某一星協的星(金牛T型). 本文先列出20颗确定为鲸鱼UV型的星(表1),然後讨论它们的光变情况,如躍变的幅度,光变曲线(表2),闪光的速度(在上昇到极亮时,速度可达0.25星等/秒),躍变的频率等.跟着我们更讨论这些星不在闪光的时候的变化(表3). 这些星的光谱内常有发射线(H与CaⅡ),闪光的时候,光谱上的连续背景加强,并且出现HeⅠ和HeⅡ的谱线,表示温度增加很高,但是这仅限於星的很小的表皮层(1至3%). 鲸鱼UV型星自身亮度很弱(M_(pg)13),数目很多,属星族Ⅰ. 本文内提到几颗御夫RW型星的迅速变化,并且讨论了金牛区(表5),猎户星雲区(表6)和NGC2264里(表7)的闪光星. 我们研究了光变的情况,特别说明鲸鱼UV型星和金牛T型星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光曲线、光谱型和同属星族Ⅰ几个方面.我们也讨论了这两型星在绝对星等、光谱和赫-罗图上的位置三者的差异. 最後我们断定鲸鱼UV型星和金牛T型星实在是相同的一群;我们由观测得到的它们之间的差异,其原因一则由於“观测上的选择性”,再则由於这两型星的演化阶段有所不同. 许多恒星的光亮表现突然的增加,或者说很迅速地发出“闪光”,在几分钟、有时在几秒钟内,星光有显著的增加,跟着变暗,初迅速而渐缓慢. 这种星光的躍变在许多型星都观测到,特别是在绝对亮度微弱的星上面.我们现在只讨论下列的主要两类恒星:  相似文献   

6.
不一定所有题目都是正确的试题,一些题目(可能是它的主问题,或是它的子问题)可能是不现实或不可能出现的。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在答题时用英文“impossiblesituation”注明。解题过程中可使用所提供的数据表。分别是日、月、行星数据表,以及天文常数表和全天32颗最亮恒星数据表。解答中的“是”与“否”需用英文的“yes”与“no”标出。  相似文献   

7.
天炉座的拉丁语名称为Formax,意为“熔炉”,属南天星座之一,因为它的纬度极低,所以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无法看到它。天炉座东边被波江座所包围,西接玉夫座,位于鲸鱼座与凤凰座之间。每年11月2日子夜,天炉座的中心经过上中天。在北纬50度以南的广大地区可以看见完整的天炉座,在北纬64度以北的地区则完全看不到它。公元1751~1753年间,法国天文学家拉卡伊和拉朗德同时在柏林和好望角测量月亮的天顶距,首次用三角视差法(2006年第12期《天文爱好者》中何香涛教授的“追逐类星体”一文对此方法有详细介绍——编者)测出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拉卡伊在好望角观测了暗至7等的一万多颗星,还命名了许多南天星座,其中有14个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8.
经常仰望星空的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仙后座的中间星(仙后座γ)、小熊座的北极星和大熊座北斗七星的斗柄第三星(玉衡星),这三颗星的视位置几乎在一条直线上(下文简称为“三星直线”)。这条三星直线与北极星下方的地平  相似文献   

9.
1977年我们继续对Sco-Oph区进行联合照相观测.使用北京天文台施密特镜和紫金山天文台及北京天文台的双筒拆光镜。经过闪视和测量,共发现两颗新耀星和15颗新变星。结果见表1.给出每颗星的辨认图和大部份星的光变曲线,周期和类型。  相似文献   

10.
以《Hipparcos星表》体现的国际天球参考架为基础 ,对球状星团M3(NGC 5 2 72 )中心附近 10 0′×10 0′天区内 5 34颗恒星 ,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 4 0cm折射望远镜拍摄的底片资料 ,以 8颗《Hipparcos星表》中恒星和 4 9颗《Tycho - 2星表》中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为参考 ,归算得到了位置和绝对自行 ,并估计了成员概率  相似文献   

11.
越南最近所能看到的日食是1965年11月23日的日环食,这一次日环食经过越南境内的路线作者曾进行了计算.上次计算是利用纽康(S.Newcomb)的日食表,用它算得的日食路线只是近似的数值.现在利用更精确的数据进一步做精密而详细的计算.计算太阳月亮坐标是根据纽康的太阳表和布朗的月亮表.布朗为了使计算得的月亮位置能与观测到的位置更好地符合,在月亮表中加入了经验项  相似文献   

12.
热超短周期造父变星的周期≤0.~d1、变幅≥0.~m2、光谱型为A.在银河系中呈延仲球状分布;在银晕星族的球状星团和年老盘族的运动星群中都有.在色星等图上,处于造父不稳定带的左外侧而温度较高,故简称热造父变星.球状星团中超短周期造父变星现知五颗.三颗是热造父变星:半人马ω的V65星(M_v= 0.~m82),M56的V11星(M_v= 0.~m10)和M15的K1082星(M_v=0.~m09)。它们在色星等图上的位置紧邻,亮度和天琴RR型星相近,但色均较蓝.它们都处在银河系中呈延伸球状分布的贫金属星团中.银河系中已知超短周期造父变星的周期变幅图上,有可用0.~m2简示的变幅分布隙,和两条周期分布隙.其中变幅≥0.~m2、周期≤ 0.~d1的-群共九颗,是银河系一般星场的热造父变星.其银纬分布除一颗是b= 10°44′外,余均为|h|>20°.这九颗中的两颗是年老盘族的运动星群的成员,-颗具有空间速度高和金属线强度ΔS≥2的星族Ⅱ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天文爱好者》2010,(11):93-93
1、(高、低年组)在图上画出现在月球、木星、和太阳的位置。并写下它们所在的星座名称。星座的名称必须用3个拉丁字母表示。可以使用所提供的历表(从略——编者)。  相似文献   

14.
掩星驿站     
月掩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观测项目,在掩星之前或之后,被掩星都是在月球附近的。当你看到恒星逐渐接近月球的暗边缘且突然“消失”或恒星突然“出现”的一刹那,你会明显感觉到月球的运动。观测小行星掩星需要观测者比较熟悉星空,  相似文献   

15.
掩星驿站     
张学军 《天文爱好者》2012,(11):16-16,65
月掩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观测项目,在掩星之前或之后,被掩星都是在月球附近的。当你看到恒星逐渐接近月球的暗边缘且突然“消失”或恒星突然“出现”的一刹那,你会明显感觉到月球的运动。  相似文献   

16.
《天文爱好者》1986年3月号曾登载了李泽清编译的文章《“复仇女神”——死星》。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又有两位科学家认为,这个“复仇女神”可能是由看不见的镜像物质(Mirror matter)组成的死星(Dead star)。 1983年,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劳普(David Raup)发现,在过去的2.5亿年里,每隔2.6千万年就有规则地、周期性地发生大量生物灭绝。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尔瓦雷茨(L.W.Alvarez)曾发现,大约在恐龙灭绝的同一时期,来自空间的一颗小行星或彗星撞击了地球。把两人的发现结合在一起,劳普等人提出了有名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0月22日凌晨3点29分,第313号小行星掩HIP47320,后者是长蛇座一颗4.7星。小行星掩星是一种时常发生的天文现象,倡,此次掩星中的被掩星是一颗亮星,在天气好的情况下肉眼就能看到,这种情况比较罕见。由于掩食带从西到东横贯北京市,所以在市区和近郊都能观测。届时,这颗恒星会突然消失,几秒种之后又重现。机会实在难得,所以笔者很想亲自见证恒星“消失”的奇观。  相似文献   

18.
掩星驿站     
月掩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观测项目,在掩星之前或之后,被掩星都是在月球附近的。当你看到恒星逐渐接近月球的暗边缘且突然“消失”或恒星突然“出现”的一刹那,你会明显感觉到月球的运动。观测小行星掩星需要观测者比较熟悉星空,可以通过星图准确无误地找到被掩的恒星。观测时,只需要看到被掩的恒星即可。每次新的掩星观测都可能带来潜在的新发现,只要你进行了一次观测,无论是否观测到掩星现象的发生,你的观测结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下表所载的小行星定位照相观测,係1955年下半年内,利用佘山观象台直径40厘米,焦距690厘米的折光远镜所作的;每一观测所用三颗比较星的位置,通常取自摄影星表(Carte du Ciel),间或亦取自德国天文学会星表(A.G.C.)或耶鲁星表(Trans.of the Yale Univ.)。  相似文献   

20.
掩星驿站     
月掩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观测项目,在掩星之前或之后,被掩星都是在月球附近的。当你看到恒星逐渐接近月球的唁边缘且突然“消失”或恒星突然“出现”的一刹那,你会明显感觉到月球的运动。观测小行星掩星需要观测者比较熟悉星空,可以通过星图准确无误地找到被掩的恒星。观测时,只需要看到被掩的恒星即可。每次新的掩星观测都可能带来潜在的新发现,只要你进行了一次观测,无论是否观测到掩星现象的发生,你的观测结果部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