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地质特征 老沟—二根河地区处于洛古河—西尔根气河口子岛NEE向推覆构造带与中生代火山带构造交汇部位,为德尔布干成矿带东北段上黑龙江中断(坳)陷带北部边缘,近EW向展布。其南侧为额尔古纳地块的古隆起区,北邻蒙古—鄂霍次克中央构造活动带。  相似文献   

2.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重要富烃凹陷和大型地层岩性油藏勘探区域,形成多层系的大型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了查明该区油气分布规律,应用构造层序分析法,通过岩芯观察和地震、录井、测井等资料,对二叠系—三叠系油气主要赋存层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玛湖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存在多个大型地层不整合面,可划分为下二叠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等构造层序。二叠纪到三叠纪,玛湖地区经历了断陷、坳陷和大型坳陷斜坡三大演化阶段,形成了三大构造层序的叠置。下二叠统为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箕状结构构造层序,北部地层厚、南部地层薄,在北深南浅的箕状结构背景下沉积,凹陷区为分布广泛的细粒混积岩,为优质烃源岩建造,朝向斜坡区岩性逐渐变为砂岩、砾岩;中二叠统为坳陷构造背景下形成的中部厚、周缘薄的构造层序,发育盆地边缘扇三角洲,表现为盆大、水浅,盆地边缘扇体有限,盆内砂泥互层沉积;上二叠统—三叠系,玛湖地区处于准噶尔大型坳陷盆地的西北部斜坡区,在浅水、缓坡和湖侵背景下形成大型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砂体呈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分布。三大构造层序的纵向叠置,形成了该区多层分布地层-岩性或构造-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3.
鸡西盆地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东西长135km,南北平均宽25km,面积3375km^2。鸡西盆地为NEE—NE向中新生代含煤盆地,盆地中部具有一向东倾伏基底隆起,并存在一条近东西向的平麻逆断裂,使盆地分成南、北两个坳陷。盆地南、北坳陷均为大型复向斜构造,盆地中部受控于平阳一麻山逆断裂和恒山古隆起,南部边缘受敦化一密山断裂控制,北部为侵蚀边界。穆棱组是鸡西盆地内含煤地层,  相似文献   

4.
隆坳格局是海相油气聚集区及其保存条件的早期控制因素。综合地质、钻井、地震、测试等多种资料,编制关键界面埋深图、剥蚀程度图、古地质图、构造叠合图及构造演化剖面等,研究中上扬子地区海相隆坳格局特征,分析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条件。结果表明:加里东期隆坳格局以EW向和NE向为主,出现鄂西坳陷、川南坳陷、黔东南坳陷、江汉盆地北部坳陷等四大坳陷以及江南—雪峰隆起、黔中隆起及乐山—龙女寺隆起等三大隆起;古隆起及扬子板块南、北缘长期稳定的大规模斜坡带控制了以下寒武统为烃源岩的油气运移和聚集;印支期对加里东期的构造反转作用明显,印支期的坳陷基本上位于加里东期古隆起之上;扬子地区的隆坳格局主要呈SN向和NE向,形成泸州隆起、川西坳陷、湘鄂西—黔西南坳陷;此时形成的古隆起控制了以下志留统和下二叠统为烃源岩的油气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5.
一、水文地质背景 工作区位于松嫩断(坳)陷盆地北部倾没区,自中生代以来以缓慢下降为主,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白垩系上白垩统地层,第四纪以来沉积了中更新统地层,河谷区沉积了上更新统、全新统地层。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作为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造成中-新生界构造格
局与古生界构造格局差异较大。应用航磁、重力、钻井、测井以及地震等资料,获得了盆地中-新生界地层分布、区域构造变形特
点和含油气性特征,兼顾基底形态和后期改造作用影响,对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构造单元划分为“三坳一隆一斜坡”,即北部坳
陷区、西南坳陷区、东南坳陷区、中央隆起区和东北斜坡区5个一级构造单元和11个二级构造单元。显然,该构造单元的划分对
盆地中-新生界次生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规律认识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通过对济阳坳陷已知气藏类型分析,指出了济阳坳陷煤成气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埋藏史,同时考虑构造变动、储集条件、保存条件及圈闭的完整性等因素,将济阳坳陷源自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的油气藏划分成两大类六类成藏模式。其中济阳坳陷较为重要的成藏模式类型包括中坳新坳间断式成烃成藏模式、中坳新隆间断式成烃成藏模式和中隆新坳间断式成烃成藏模式。各种成烃成藏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勘探目的层系和资源潜力也有所不同,尤以中坳新坳型成藏模式最为有利,例如惠民凹陷南坡、沾化凹陷孤西断裂带等。  相似文献   

8.
川西坳陷深盆气研究进展与问题讨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川西坳陷总体上看具有与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类似的地质条件,极可能发育深盆气藏。详细研究表明,两盆地在构造回返程度、地层压力特征、气源岩生气时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宜将川西坳陷的天然气聚集简单地归结为阿尔伯达型深盆气藏。研究其成因和分布规律,应从该盆地的实际资料入手,进行成藏机理研究,而不能简单地借用已有的模式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川西坳陷的天然气藏具有“气水倒置”的特征;川西坳陷的断裂体系深刻地影响着深盆气聚集成藏,导致盆地天然气的独特分布形式。对深盆气成藏诸控制因素,包括源岩厚度、有机质成熟度、生气强度、储集层厚度与物性、断裂构造特征等的综合研究,对川西坳陷深盆气藏的分布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塔西南坳陷早、中寒武世岩相古地理格局是该区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和白云岩规模储集层发育的重要因素。以露头、钻井及地震资料为基础,根据寒武系沉积前古构造,中、下寒武世地层结构,以及地震相特征,分析塔西南坳陷早、中寒武世古地理格局,研究寒武系生储盖特征及油气勘探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寒武系沉积前昆仑山前叶城—皮山—和田一带发育南华—震旦系裂谷体系,呈楔状向巴楚隆起剥蚀尖灭。受继承性沉降作用的影响,早、中寒武世巴楚隆起为克拉通内坳陷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山前凹陷为克拉通边缘盆地相沉积,从巴楚隆起向南到昆仑山前表现为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台地—斜坡—盆地"的古地理格局。在麦盖提斜坡南部到山前凹陷北部发育北西向展布的台地边缘相,其中下寒武统为缓坡型台缘;中寒武统在坳陷西段为缓坡型台缘,坳陷的中、东段为弱镶边型台缘。山前盆地相烃源灶、斜坡区台缘礁滩相高能颗粒白云岩及膏泥岩盖层等生储盖条件,决定塔西南坳陷中、下寒武统台缘带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的深部岩溶热储分布在济阳坳陷区、临清坳陷区的凸起(潜)区和鲁中隆起区、鲁西南潜隆起区、沂沭断裂带,分布面积约4.4万km2,其分布范围与寒武—奥陶纪地层分布基本一致。深部岩溶热储可划分深部裂隙—岩溶热储和深部岩—溶裂隙热储2种类型,具层状及层状兼带状特征。该文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深部岩溶热储的埋藏与分布、水质、地温场特征、深部岩溶发育规律和地热流体形成条件进行了论述,以期能对开发利用这一热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泥岩盖层封闭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单井资料统计和沉积相研究,对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泥岩盖层进行宏观评价,认为盖层岩性以浅海—半深海相泥岩为主,主要发育于北部隆起带与中央坳陷带,侧向连续性好。其最大单层厚度、累积厚度以及含砂量等宏观参数显示,优质泥岩呈现沿北西—南东方向展布的特征。利用测井声波时差和实测岩石样本排替压力之间的关系,计算三亚组一段砂岩和梅山组泥岩的排替压力差,并进行微观评价,认为单井上排替压力差呈凸起高、凹陷低的特点。选取岩性、沉积环境、最大单层厚度、累积厚度、含砂量以及储层与盖层排替压力差作为参数,分别赋予相应的权值和权重,对泥岩盖层封闭性进行综合评价,认为梅山组泥岩盖层综合品质呈规律性变化,表现为北部坳陷低、中部隆起和中央坳陷高的特点,对三亚组发育于北部隆起带周缘的滨海相砂体和发育于中央坳陷带附近的浊积砂体起到了良好的封盖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沉积特征的剖析,结合志留纪沉积前古地貌研究和沉积体系研究,分析了地层超覆圈闭、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岩性上倾尖灭、侧向相变以及火成岩圈闭等4种非构造圈闭主要类型及其形成条件。在层序地层、沉积体系展布和油气成藏条件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非构造圈闭的形成条件,明确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有利储集体展布,指出有利的勘探区带主要是围绕满加尔坳陷和阿瓦提坳陷为主。  相似文献   

13.
①通过对川西坳陷中段新场气田及其它地区中深层上沙溪庙组(J2S)气层储集空间类型的研究,提出了原生孔隙是中深层重要的一种储集空间类型;②将岩石学、储层有机地球化学的分析与川西坳陷油气演化历史、构造发展史相结合,论述了次生溶孔形成的化学机理、发生时期和原生残留粒间孔隙的保存机制;③明确指出原生孔隙是燕山期烃类发生运移聚集的证据,油气具早期富集特征,而次生溶孔是燕山中晚期以来与运移、致密、超压同步形成的产物;④根据成岩改造的次生溶孔与残留原生孔隙在构造上分布的极不均一性和钻探实际资料,确认复合圈闭是中深层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⑤根据中深层储集岩特征与成藏史相结合进行的综合分析,提出川西坳陷中深层领域的勘探方向应该是燕山古构造带上形成的复合圈闭。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豫东地区棋盘格式构造,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上统下石盒子组赋存可采煤层,为本区主要含煤建造三叠—朱罗纪时,豫淮坳陷产生了东西延展的沛县隆起,徐州—宿县坳陷太康—商丘—徐州隆起等纬向构造,降起部位煤系遭到剥蚀,坳陷部位煤系保存较好,白垩—第三纪期间,豫淮坳陷产生上隆。在上白垩纪及其后,由北西西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断裂,将煤系切割成棋盘格状摆布的块垒和槽地,控制着煤层的埋藏状态和分布规律,一些槽地,在商丘、砀山以南,通常北边翘起,南边下降,以北则相反沉降中心在两组断裂交汇内侧。通过构造分析,对区内找煤前景作出初步估价,在块垒的斜坡地带,是寻找埋深不足1000米煤层的最佳部位,槽地沉降中心部位,可作远景预测区;永城城郊井田西邻两个断块中北部,是寻找埋深三煤层不足1000米,二煤层1000—1200米的可靠地段。  相似文献   

15.
利用钻井、测井、露头和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地质学等方法,研究济阳坳陷馆陶组沉积特征,并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结果发现:济阳坳陷馆陶组地层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馆陶组下段存在以浅水湖泊为背景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馆陶组上段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以及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沉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与层序划分,可将馆陶组地层可划分出一个构造层序,2个三级层序,层序底界面都为I型层序界面,每个层序内又可划分出3个体系域,即低水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剖析平湖斜坡带八角亭组、宝石组火山岩层发育构造条件,探讨了火山活动与盆地裂陷演化关系。在梳理火山岩岩性、赋存层位和同位素年龄基础上,提出A油气田区八角亭组为西湖凹陷早始新世裂陷初始期火山岩层,宝石组为早始新世末向断陷期正常沉积过渡的含火山岩夹层,而B油气田区火山岩层形成时间明显早于西湖凹陷裂陷时代;通过对比分析认为,B油气田区与其西侧台北坳陷、海礁隆起在晚白垩世-古新世处于同一裂陷构造环境,形成相似的侵入-喷发岩浆活动序列。据此,建立了东海盆地两期裂陷演化模式,发育于晚白垩世-古新世的第一期裂陷范围包括现今的台北坳陷及海礁隆起,发育于始新世的第二期裂陷范围主要为西湖凹陷,2期裂陷在平北B油气田区存在叠合区域。在此基础上,从构造环境的角度,提出平湖斜坡带平北B区古隆起之上是有利的凝灰质砂岩层分布区,具备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7.
利用地震解释、X线衍射全岩定量分析,结合孔隙度、渗透率等资料,分析三湖坳陷北斜坡带陵间断裂带东段近水平、穿时的盐壳生物气成藏地质意义,确定盐壳分布范围、岩性、物性及形成时间等。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盐壳分布面积为812 km~2,厚度近60 m,以石盐为主,岩性致密,具有极好的封盖能力;盐壳形成时间早于生物气大规模排放期,与生物气的生成、运移形成良好的时间配置,为有效的封盖层;来源于中央凹陷区的生物气以水溶气形式伴随地层水自南向北运移,地层水矿化度增加,天然气不断析出,在盐下背斜圈闭和盐壳侧向封堵圈闭中聚集成藏;预测盐壳发育区生物气资源量为920×10~8 m~3,盐下背斜型圈闭和盐壳侧向封堵型圈闭资源量为500×10~8 m~3,勘探潜力巨大。该结果为三湖坳陷下一步生物气勘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本义以东海陆架盆地地质调查和勘探开发的实际资料为依据,阐明了东海海底地形、地貌及地质特征;强调了近年来在石油地质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突破及石油勘探中的重要进展。文章分析了东海地层分布及其含油气规律;重点解剖了西湖凹陷及台北坳陷的油气资源富集特征;探讨了东海油气田早期开发利用方案;并指出了其开发的巨大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新立金矿床地处渤海莱州湾畔,含矿蚀变带隐伏于海水之下,矿床位于三山岛断裂带(主要控矿断裂)由NE向转为NEE向的拐弯部位。三山岛、仓上金矿床也分布在该断裂带拐弯地段。根据胶东地区金矿主要受NE向断裂控制,构造产状变化或构造交汇部位易于成矿,以及金矿床具有等距分布的特点,今后找矿的重点地段应是仓上金矿床北部和芙蓉岛—潘家屋子一带。  相似文献   

20.
萍乐坳陷二叠系乐平组是典型的下扬子地区海陆过渡相泥页岩的发育层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等对萍乐坳陷二叠系乐平组泥页岩的发育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和含气性等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萍乐坳陷二叠系乐平组页岩单层厚度小、累积厚度大,横向、纵向连续性差;有机质丰度较高,w(TOC)以1.0%~2.5%为主,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和Ⅱ2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Ro分布在0.6%~4.5%之间,以高成熟-过成熟为主。页岩矿物组成中黏土矿物较为富集,[JP2]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微孔隙和微裂缝,储层物性较差;总含气量和最大吸附气含量都较小。在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沉积-构造背景的分析表明,页岩气成藏控制因素为:沉积环境、构造运动和保存条件。综合分析表明萍乐坳陷二叠系乐平组页岩气成藏条件一般,但在有机质丰度高、物性较好、埋藏适中的构造稳定地区仍然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