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于2007年秋季对我国北黄海海域进行调查,采用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对表层沉积物中的Cu,Pb,Zn,Cd,Hg,As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该区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北黄海表层沉积物Cu,Pb,Zn,Cd,Hg,As平均含量分别为(11.6±1.9),(25.2±2.4),(52.7±5.4),(0.22±0.02),(0.07±0.01),(13.3±1.3)μg/g;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未受Cu,Pb,Zn,Cd,Hg污染,但部分站位As已处于中度污染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域重金属元素的潜在危害程度顺序是HgCdAsPbCuZn,采样区域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轻微。  相似文献   

2.
连云港临洪河口水体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与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  李谷祺  冯志华 《海洋科学》2010,34(10):33-37
对连云港海域临洪河口水体中重金属元素Cu,Zn,Pb,Cd的主要存在形态及悬浮颗粒态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悬浮态重金属Cu,Zn,Pb,Cd的含量在调查海域内空间分布基本均衡,Zn、Cu、Cd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存在,而Pb则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对悬浮态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分析表明,Cu主要富集在有机-硫化物态、Zn主要富集在残渣态、Pb主要富集在铁锰氧化物态和碳酸盐结合态、Cd主要富集在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9年珠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Hg、As、Cu、Pb、Cd、Zn、Cr的分析结果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合总有机碳TOC、粒度等探讨海域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并评估各项重金属元素在底栖生物体内的富集程度。结果表明,所有站点表层沉积物中Hg和Cr含量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As、Cd、Pb、Cu和Zn满足二类以上标准。Hg和Cd为主要生态风险贡献因子,均有部分站点属较高和中等潜在生态风险范畴,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均值属中等潜在生态风险范畴,近岸海域尤其北部、西部RI值较高。7项重金属含量两两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显示重金属污染具有相近来源,且重金属含量均与T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粒度无明显相关性。7项重金属元素在甲壳类和鱼类体内均没有富集,Cd在双壳类体内出现较强富集。  相似文献   

4.
湛江南柳河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南柳河排污口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富集状况进行分析,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u,Pb,Zn,Cd,Hg含量分布呈现由西北到东南递减的变化特点;5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均较重,且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Pb>Zn>Cu>Hg>Cd;生态危害评价显示,Pb,Cu,Zn等元素属于轻微生态危害,Hg,Cd等元素属于中等生态危害,5种元素生态危害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Hg>Cd>Pb>Cu>Zn。  相似文献   

5.
渤海倾倒区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琳  刘艳  袁媛  周春莹  曲亮 《海洋通报》2014,33(3):342-348
根据2012年渤海6个海洋倾倒区沉积物重金属监测结果,采用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Hg、Cd、Cu、Pb、Zn、As共6种重金属富集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渤海倾倒区沉积物中As、Zn、Hg、Pb富集度相对较高,Cu和Cd富集度较低。其中,黄骅倾倒区(C1区)和天津港倾倒区(C区)As富集显著,为较高和中等污染程度;葫芦岛港倾倒区Hg、Zn、锦州港倾倒区Zn富集达到中等污染程度。渤海倾倒区沉积物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较低水平,风险排序为AsCdHgPbCuZn。其中具有较高潜在生态风险的重金属为Hg、Cd和As,分布区域在葫芦岛港、锦州港和黄骅港倾倒区。  相似文献   

6.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和原子荧光光度法(AFS)测定了采集于北海银滩镇、厦门海门岛、宁德漳湾镇、乐清西门岛、温岭坞根镇、三门花桥镇等地区自然滩涂以及温岭坞根镇养殖区的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s)及其栖息地的底泥样品中Zn、Cu、Mn、Fe、Cd、Pb、Hg 和As 等8 种重金属含量,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含量特征、生物体与栖息地底泥中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分析、生物体重金属富集系数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栖息地可口革囊星虫间的重金属含量差异性显著(P<0.05), 各群体中Pb 含量均超过标准, 厦门海门岛群体中Cd 含量超标; 厦门海门岛、乐清西门岛自然滩涂栖息地和温岭坞根镇养殖区等底泥中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 所有采样点底泥中Cu 含量以及乐清西门岛自然滩涂底泥中Cd 含量达到沉积物质量标准Ⅱ类; 可口革囊星虫对Zn、Cu、Fe 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 对Mn、Cd、Pb、Hg 和As 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Zn、Cu、Fe、Pb 和As 的富集系数在大部分群体间差异性较小; 可口革囊星虫中的Fe 和As 含量与底泥中的Fe 和As 含量高度正相关, Zn 和Hg 含量的相关性次之, 其余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茅尾海海水、表层沉积物和生物体中Cu、Pb、Zn、Cd、Hg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评价了该区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海水中Pb、Cd、Hg的含量大都符合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Cu符合第二类标准,Zn超第二类标准,但含量均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Cu、Pb、Zn、Cd、Hg的地积累指数(1geo)均较小,Cd污染程度略大,污染多在红树林潮滩,沉积物质量属轻度污染,与国内外海湾相比处于较低污染水平;不同生物对重金属吸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潮间带生物除对Pb外的其他重金属富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海南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累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8年在海南典型红树林湿地东寨港、三亚湾和亚龙湾采集沉积物样品,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SOLAAR M6)分析沉积物中Cu、Pb、Zn、Cd和Cr的含量,原子荧光光度法(AFS-8130)分析Hg和As的含量.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Cr、Hg和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8±9.2、24.1±9.2、57.9±36.5、0.17±0.10、29.6±20.4、0.08±0.04和9.7±4.4μg·g-1干重(DW),目标化合物(除Cd外)的含量均具有东寨港高、三亚湾次之而亚龙湾低的特点,Cd的含量各区域相近.与国内外其他典型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相比,本研究区域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处于中偏低的水平,这与海南目前开发程度较低、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相一致.柱状沉积物中Cu、Pb、Zn、Cd、Cr和Hg含量的剖面分布均具有表层稍低、中上层较高和底层相对低的特征,而As的含量呈现表层较高、中上层低和底层相对高的特点.潜在风险分析显示,本研究区域沉积物中重金属(As除外)目前污染较轻,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2008年在珠江口荷包岛近岸海域的调查数据,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重金属与TOC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d,Hg,Cr和As四种元素分布基本呈现荷包岛近岸海域较高的特点,重金属Zn,Pb和Cu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重金属富集顺序为Cd>Zn>Cu>Hg>As>Cr>Pb。相关性研究表明,重金属Cu与Zn显著相关,Hg,Cr,Cd和As极显著相关;有机质是影响沉积物重金属迁移和转化的重要因素。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荷包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总体潜在生态危害轻微;各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顺序为Cd>Hg>As>Pb>Cu>Cr>Zn;对荷包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Cd和Hg。  相似文献   

10.
对日照市海岸带土壤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Pb、Zn、Cr、Ni、Cd、As和Hg)进行分析,研究了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日照市海岸带土壤重金属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居民地和工矿用地,与工业污染物密切相关,海域重金属Cu、Zn、Cr、Ni和H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石臼港和岚山港区附近,明显受粒径制约,但元素Cd、Pb和As在东南海域的富集可能与铁锰氧化物的吸附有关。同时,As元素含量高可能与海域As元素本身背景高有关。城镇地区重金属污染和生态风险分别表现为较高和很高,而郊区农田以及海域分别表现为中等和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