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省飑线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冬梅  郭艳 《气象》2001,27(3):42-45
通过对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归纳出江西省1972-1999年4-7月飑线回波时空分布,产生源地和移动路径与地形的关系,基本结构和回波参数等特征,对飑线天气的短时分析预报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飑在地面气象观测中的天气特征进行讨论,并与天气学中的中尺度天气系统——飑线进行区别。分析了陕西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年代际变化特点,发现陕西飑的发生次数在1980年出现由少到多的强突变,认为1979年出版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飑定义的修正是产生突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及临近预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丁青兰  刘武  朱晓虎  李靖 《气象科技》2008,36(2):160-163
为了对飑线这类强天气作有效的预报、预警,同时对临近预报系统的预报效果作初步的检验,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临近预报系统分析了2006年8月1日北京地区飑线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飑线是在有利的天气形势下发生的,飑线上强风暴的强度大、高度高;飑线速度剖面图中显示有低层辐散、中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特征;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迅猛增加到比较大的数值对冰雹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在冰雹指数产品中以强冰雹概率大于30%作为冰雹预警门限则有较好的效果;边界层辐合线起到了触发对流和加强对流的作用.临近预报系统可作为强对流临近预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4.
滇南飑线的发生环境及其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对NCEP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和CIND3830-CC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归纳出滇南普洱市2004—2009年18次飑线发生前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特征、飑线的时间分布特征、飑线的移动路径等。总结了飑线在多普勒雷达图上的基本结构、飑线中强对流单体的基本反射率特征、径向速度特征及天气对应关系,并分析飑线中回波单体的结构与灾害天气类型的对应关系、垂直液态水含量(VIL)的变化与飑线中冰雹的相关关系等。根据灾害类型和飑线中单体的结构将飑线分为5种类型,对飑线的短时临近预报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强对流天气发生前的一些特征,并对大风风力做了试预报。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高时空密度自动气象站地面观测网等实况资料,对2017年8月7日呼和浩特地区一次飑线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常规观测站资料时空分辨率低,数值预报难以准确描述中小尺度系统,因此在实际业务中,很难在短时预报中给出飑线的发生发展预报;(2)常规探空资料计算的CAPE值对于飑线发生潜势的指示性是非常有限的;(3)目前业务中,对飑线的预报只能通过大尺度环流背景结合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短时临近雷达监测来实现;(4)高空槽前和东北冷涡后部的西北和偏北气流汇合南下,以及低空切变线带来的偏南气流北送,是这次飑线形成的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7.
李又君 《山东气象》1996,16(1):53-54
飑是大气探测中所现测的天气现象之一。因观测定义及特征不够具体量化,对其进行准确观测记录是比较困难的。本文从观测学、天气学、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四个方面。对飑线的形成背景及特征等进行分析概述,并提出参考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03和2004年6月发生在陕西的2次强飑线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影响陕西的2次强飑线天气均出现在冷涡云系后部的晴空区,单个云团的水平尺度最大约在200~250km左右,16—18时为飑线最强盛阶段。飑线云带距冷涡云系后边界的距离,是影响强飑线天气降水强弱的一个因素。对此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石正  陈柏坤 《浙江气象》2003,24(3):29-33
通过对“飑”现象的认识,叙述了飑的成因、概念及出现时各要素的变化特征,以及飑与非飑现象的实况气象资料对比分析,简要阐述如何进一步准确观测飑的一些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0.
江西暖区飑线的天气雷达回波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了江西4~7月暖区飑线回波时空分市、产生源地和移动路径、与地形的关系、基本结构和回波参数等特征,为暖区飑线天气的短时预报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启动对流的初始扰动对热带飑线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张进  谈哲敏 《大气科学》2008,32(2):309-322
在中尺度数值模拟及数值预报中,正确的对流启动是模拟或预报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作者针对一次热带海洋飑线过程,利用一个风暴尺度云分辨数值模式进行数值模拟,采用不同的初始扰动触发与启动对流发展,重点讨论这些不同启动对流的初始扰动对飑线演变、生命史及其成熟结构等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扰动的结构、形态分布及其与环境场的不同配置对具有深对流的飑线生命史存在重要影响,而对飑线的成熟结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对流尺度集合预报是研究飑线等强对流天气的新方向。当前对飑线系统结构的研究主要采用卫星和雷达资料结合高分辨率确定性预报的方法,而本文从集合预报技术的角度分析飑线结构特征。针对2014年7月30日中国江淮地区的一次强飑线过程,利用WRF模式开展了对流尺度集合预报试验,采用概率匹配平均法对集合预报结果进行综合处理,重点考察集合预报对飑线结构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对流尺度集合预报能够模拟出飑线系统的基本结构特征。集合平均和概率匹配平均法相比控制预报而言,对飑线回波、热力场、动力场和微物理量场结构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模拟出了飑线系统近地面冷池和环境垂直风切变的相互作用,与RKW理论相一致。概率匹配平均法在回波强度上较集合平均更接近实况,应用于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研究极端天气事件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95年4月19日,我省珠江流域遭受了一次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飑线天气的袭击,其影响范围大(包括肇庆、佛山、广州、中山等市),持续时间长(14~20时)。在强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强对流天气影响下,给上述地区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中死亡29人,受伤500人,倒塌房屋2100间,损坏房屋4000多间,农作物受灾面积6.9公顷,一大批船只沉没,珠江三角洲沿线公路一些汽车被掀翻,直接经济损失约8.6亿元。现就这次飑线天气过程及雷达回波特征的演变情况作一探讨分析:1飑线天气背景和雷达回波资料1.1天气形势这次飑线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大气水资源本底分布特征,分析飑线强降水天气云中微物理结构特征,采用GBPP-100型地面雨滴谱仪,取得哈尔滨地区1999年夏季一次飑线降水资料,分析了飑线降水云雨滴微结构参量及其演变,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使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分别选用两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MYJ,YSU),对2006—06—25洛阳地区一次强飑线边界层结构进行模拟,对比分析近地面层风场、温度场以及边界层日变化特征,结果发现:WRF模式基本模拟出了强飑线过程边界层变化特征;在边界层方案中,MYJ方案描述的边界层结构较YSU方案合理。这表明,用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预报飑线的边界层气象要素特征。  相似文献   

16.
飑线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飑线是一种线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时破坏力大,可以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由飑线引起的巨大损失。近年来,国内外对飑线的研究不断发展,无论是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形成机制、组织形式、内部结构还是维持机制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深入研究飑线的形成过程,对于预报和灾害预警、防护,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平德 《四川气象》1998,18(1):45-46
根据飑的定义及《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有关规定,从飑的持续时间、飑出现时应达到的风速风向变化方面讨论飑的观测方法。即同时具备风速在12M/S或以上且风向改变超过4个方位,持续时间在一分钟或以内,可观测为飑。  相似文献   

18.
郭文宝  许志蓉 《气象》1997,23(4):36-38
该文分析了1994年7月14日苏北里下河地区发生在地面暖切变北抬过程中的一次特殊飑线天气,总结出了地面暖切变型飑线的产生条件及卫星云图上反映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对飑的成因及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供台站参考,对飑加以准确判断、记录.  相似文献   

20.
2005年5月两次飑线过程严重影响浙江省。针对这两次过程,利用天气雷达、卫星云图、实况资料及NCEP资料对比分析了飑线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云图及回波特征,进而揭示出此类飑线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及可预报性。分析发现,两次飑线具有相似的环境特征,江淮低压冷锋南下型的地面形势是浙江境内产生飑线的主要背景场,低压系统东南方的水汽通量极值区往往是飑线的触发区;雷达回波中,飑线前沿的辐合带和中气旋是大风产生的重要特征;卫星云图中,云带移动前方的亮温梯度和大风相联系,并指示云带的移动方向,西南急流输送前方的对流单体得到能量和水汽供应发展更为旺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