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积极努力了解火山的地下动力学的工作中,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新墨西哥北部的赫梅斯山钻了一口深孔。他们向地下钻5780英尺深至地球的高温层,在此  相似文献   

2.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球物理学家斯坦( Ross Stein)在英国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说 ,强烈地震使相邻断层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这将导致这些断层更易于坍塌。斯坦说 ,土耳其 1999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就属于这种称为“压力转移”的多米诺骨效应。这两次强烈地震的震区就位于与北安纳托利亚断层相邻的地区。他说 ,1995年的日本神户地震发生以后 ,日本西南部地区曾经受到这种“压力转移”多米诺骨效应的影响 ,使临近地区的居民受到地震的威胁。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 ,科学家可以对这种效应加以利用 :通过方程式对地震进行量化分析 …  相似文献   

3.
李艳琴 《地球》2011,(8):100-101
“自然在报复我们”,以色列环保团体“中东地球之友”负责人GidonBromberg边说,边指着死海北部周围龟裂的土地。这里的土地很像干裂的月球风景,仿佛土地正在下陷,他说这是地下水冲刷地下岩层的结果,海平面正以每年三英尺的速度下滑。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广东省地方地震前兆台网在全省地震监测预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台网优化改造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前兆台站的技术改造》的要求,提出了优化改造的技术方案。广东省地方震前兆观测项目以地下流体综合观测为主,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新建20个数字化、自动化地下流体综合观测站,观测数据通过有线MODEM和程序电话自动传递到地方地震部门和省局区域台网中心,实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广东省地方地震前兆台网在全省地震监测预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台网优化改造的重要意义。按照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地震前兆台站的技术改造》的要求,提出了优化改造的技术方案。广东省地方地震前兆观测项目以地下流体综合观测为主,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新建20个数字化、自动化地下流体综合观测站,观测数据通过有线MODEM和程序电话自动传递到地方地震部门和省局区域台网中心,实现了观测数据快速传递和资料共享。  相似文献   

6.
“影区地震”释义作者最近应邀为内蒙地震局测震培训班授课,其中涉及“影区地震”这一术语的定义和物理含义的问题,不少学员感到困难。什么是“影区地震”?有人望文生义,定义为“发生在影区内的地震”。我问这个学员:“影区在那里?”回答说:“在地下低速层内。”  相似文献   

7.
将实际地震动看作非平稳随机过程,地震动不仅具有时域非平稳性,而且具有频域非平稳性。SMART-1台阵地震记录分析结果已证实,地震时地面上各点在同一时刻的地震动时变自功率谱存在一定的差异。时变自功率谱的差异对地下连续管线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利用随机振动理论中的虚拟激励法计算了均匀介质中地下连续管线纵向和横向的地震响应,给出了场地局部效应对均匀介质中地下连续管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场地局部效应对均匀介质中地下连续管线地震反应的影响很小。因此,实际计算时可忽略场地局部效应。  相似文献   

8.
如果苏联的一种基于广泛地震活动图像的地震预测方法证明是可行的,美国科学家将不得不认真重新考虑地震是怎么回事。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希利(John Healy)说:“如果看一看美国地震预测的观点,就会发现我们是极力主张每次地震都是一次单独实体的概念的。你要对它进行预测,就应在断层上或非常靠近断层的地方寻找前兆活动。20年来我们的研究都是以这种看法作为前提的。“道理很简单:按照传统观点,一些远震通过地壳传送的应力大概会通过地壳在几公里内衰减殆尽。一些苏联研究人员和少数美国学者极力主  相似文献   

9.
引言 2004年9月28日17时15分14秒(协调世界时)加州中部帕克菲尔德发生了一次 Mw6.0级地震。震中位于圣安德烈斯断层靠近戈尔德希尔附近的帕克菲尔德镇东南 11 km的地方(图1)。加州综合地震台网 (CISN)报告说,震源位于北纬35.819°,西经120.364°的8.8 km深的地下。根据余震的分布状况以及此次地震的地震图、应变变  相似文献   

10.
吴忠良  黄静  周公威 《中国地震》2002,18(4):337-345
在哈佛全球CMT目录中,震源深度与矩心深度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从统计上说,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矩心深度,而中深源地震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将地震按照震源机制进行分类之后发现,上述特征主要属于逆冲型地震和正断层型地震的贡献,而走滑型地震没有这样的特征,这一分布规律或可作为地震的“化学力学”模型的一个间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珲春7.0级深源地震的地下流体动态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相希  安在律  姜炳植 《地震》2001,21(1):107-110
介绍了1999年4月8日珲春7.0级深源地震前延边地区地震地下流体动态的典型异常,初步分析了深源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地震预报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地震发生的地点,强度和时间。确定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尤其重要的一项任务,但科学家们开始认真研究这项任务,相对来说时间并不长,不过在20年前刚开始,目前仅在摸索实用的手段,而且成效甚微。尽管世界各国的,其中包括苏联的许多专家们,在为能够准确回答“什么时候发生地震”这个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可以说,目前全世界任何地方也没有解决地震预报问题。至少在必要的程度上发出概率性很高的地震预报是做不到的。因此,如果专家们说,科学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们应当相信这种说法,不过,这只是指在可预见的那段时间内说的。  相似文献   

13.
人们根据地电阻率预报地震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条比较合理的研究思路:即孕震过程是地下应力-应变场的演化过程。由于岩石电阻率对应变有灵敏的响应,因此,在孕震过程中地下岩石会产生一定量的电阻率变化。当地表用适当极距的装置探测这种变化时,就有可能探测到作为地震前兆的地电阻率变化讯息。这里有两个基本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1.孕震时,地下不同部位产生应变的量级如何?岩石电阻率变化对应变的“放大”系数有多大?一句话,地下不同深度上电阻率变化的量级如何估计。2.我们通常采用的四极对称装置对不同深度上电阻率变化的探测能力如何?即如何描述地下介质不同深  相似文献   

14.
《地震》1984,(3)
“8301工程”是国家地震局首次利用我国地下核试验进行的一项地震科学试验。1984年4月在昆明召开的“8301工程近场地震观测学术交流会”表明,这次地震试验观测是成功的,不仅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强地面运动记录,而且记录到电磁波、地下水位、水化学和地磁等前兆方法的爆炸效应资料。  相似文献   

15.
1989年2月4日,日法决定于今年8月在静冈县御前崎近海实施“南海-海沟”共同调查计划。这一计划利用潜水艇调查生息于东海地震震源区4000米深海底的双壳贝类情况,有助于地震预报。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提供贝类营养源的地下水量和化学成分的变化尽早发现地震前兆地形变的调查。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教授小林和男等30名日法地球物理、生物、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将参加这次调查,并在御前崎至九州近海全长约600公里的“南海-海沟”使用法国最新式的潜水艇“鹦鹉螺”号。预定8月2日至9月5日期间以清水和御前崎港为基地,在御前崎约100公里的近海作潜入海底约4000米深的潜航15次。  相似文献   

16.
据檀香山夏威夷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们认为,在世界海洋的海底,地震活动可能远比通常所认为的要活跃得多。这些研究人员说,太平洋发生着地震,而世界地震台网却一直未检测到这些地震。这些地震之所以未被检测到,可能是因为它们未产生正常类型的地震波。夏威夷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沃克(Da-niel Walker)说,“海洋被认为是无震的,但我们相信,如果在深洋盆地放置地震仪器,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图像。”他说,板块运动施加给海洋岩石圈板块的应力远比通常所认为的大得多。岩石圈是地壳的外部刚性部分。沃克和该研究所的另一位地球物理学家克  相似文献   

17.
阐述易发地震"多震层"中的地下流体有产生二级相变的地质条件,在地下流体二级相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所产生地质动力使快速地质过程(地震)成为可能。结合在水利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讨论了在深大断裂附近可能发生地下流体二级相变引发的水库诱发地震。重点关注特定水库蓄水使得其下方可能出现的地下流体变化情况,对于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预测都是十分重要的。在新建水库特别是大型水库时,应当避免在深大断裂附近选择建设水库大坝,以减小诱发水库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地下流体远场地震效应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绚敏  林伟 《地震》1995,(1):59-64
本文通过对5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事例的研究得到,地下流体的远场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与近场效应相似,远场效应也显示出复杂性,同时远场效应与近场效应无明显差异,这就给地震预报,尤其判断未来震中,带来很大困难。为此有必要开展地震综合预报和地下流体地震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19.
玻利维亚Alteplano(字面意思为“高台”)6月9日8.2级地震提出的最复杂的问题并不是在西半球强烈有感时它造成的轻微破坏,而是它激发起以前从未见过的地球的固有振荡,并可能使地球物理学家以50km的分辨率画出地球内部的图象。这是因为玻利维亚地震(h=640 km)震源深度在地下75-670km范围内,属于那类稀有的“深源地震”。地幔内的高温高压状态使岩石在应力作用下流动而不是断裂,深源地震如何能够发生,这是一个在20年代末期自从人们确认它的存在时就开始关  相似文献   

20.
应用爆破检验KM-n程序定位精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云南区域数据地震遥测台网近震定位程序“KM—n”,分别测定了2005年1月11~27日进行的“04昆深工程”中18个点位的人工地震参数,以此检验台网近震定位程序“KM—n”的可靠性及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洲定结果表明,对于记录波形初动清晰的人工地震,如果台站位置分布较好,参与定位的台站选择适当,用“KM—n”定位,结果相当准确可靠,误差在2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